李晓鹏:三个巧字通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化学
其实化学并不难学。以我的经验学好化学贵在三个“巧”字-------“巧学”,“巧计”外加“巧练”。化学绝不只是聪明人的学科,但只有聪明的学习,才能发现乐趣。记得第一次上化学课时,化学老师端来一堆瓶瓶罐罐在讲台上摆弄,俨然一副家庭主妇的模样,结果不知怎么的竟将一块贴片一样的东西在瓶子里点着了,弹指间火花四射,像假日的礼花般璀璨耀眼。全班都跟刘姥姥似的张大眼睛在那哇哇乱叫,就差流口水了。老师看到目的已经达到,马上趁热打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趣味性极强,而学好化学也极为简单,送大家五字箴言------观、动、记、思、练。牢记这五个字,我保证大家人人都能学好化学。”台下顿时掌声如雷。说得多好啊,就五个字,前途一片光明,激动得我们差点掉下眼泪-------终于有一门既有意思又好学的科目啦!看来我们这些已经被初中繁重课业折磨得“人比黄花瘦的花朵们有救啦。当时心情那叫一个“开阔,这一场景给我的印象之深,以致四五年后的今天,我忘了高考考场上的感觉,忘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这一堂课至今还记忆犹新。“观、动、记、思、练”五个字,我学了四年化学,就足足牢记1460天,只不过后来又几个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观”即观察,观察什么?当然是观察生活中一切有趣的现象,观察实验室中的实验过程。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没有用心的观察就没有发现问题的可能,更不用说去探究答案了。可见一个“观”字是整个化学的核心。但是真正把高中化学的学习与这个核心结合起来矛盾就出现了: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模式根本就与化学的学习宗旨不着边嘛。我们怎么学?老师拿着教材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我们要做的只是记住王水腐蚀性极强能瞬间溶掉老师脖子上的金项链;弄个电解池就能把铁钥匙变成“铜钥匙”。但究竟怎么溶,怎么变,就不关我们的事了,只要背准反应方程式,考试时能准确地写道卷子上就行。那我们“观”什么呢?“观察图片就好,实际的试验由于安全、时间和学校设施等一切可能的不可能的因素而不能实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这种“学术抽条”抽得也太明显了吧。能怎么办?背吧。至于那个“动”,更是连边都够不着,看都没得看,还想自己动手做?门儿都没有。而事实上第一节课出现的那些叫做“试验仪器”的家伙们也只是惊鸿一瞥就再没露面,以后的日子也只能对着其倩影牢记其芳名了。相比之下,剩下的三个“记、思、练,”就来得实际得多。事实上我的整个四年化学的学习都是在这三个字的陪同下度过的。
相信我的初涉化学的经历一定能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几乎大部分初、高中在化学方面的教学都是千篇一律-----先给你希望再让你失望,最终让你绝望。而大部分有潜质的同学都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最终对化学讳莫如深。只有少数对化学兴趣不减的高手们能在竞赛的路上一试身手。但是多数还是要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挤得你死我活。怎么办?只能寻找方法把这门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学科与枯燥的应试制度联系起来。
其实化学并不难学。以我的经验学好化学贵在三个“巧”字-----“巧学”,“巧记”外加“巧练”。
如此多的巧字全由化学特殊的学科特点决定。化学有太多需要记忆的东西,远非物理和数学中几个公式能比。从最基本的元素周期表,到各物质的分子式、化学方反应程式就不用说了,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那些浩繁冗长的方程式恰是化学的灵魂,就连看似灵活、开放性极强的实验设计也是一个个基本经验堆积起来的。不去记忆,看着化学永远只有“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的份儿。这点化学和文科极为相似。但另一方面,化学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它所涉及到的大量计算题,又对学习者的逻辑判断和理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人们常说:“女生学文,男生学理”。当然不是说学化学的就不男不女了,而是强调要将文理的学习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到化学中去。从这个角度上讲,认真学化学不失为提升全面素质的好机会。
好啦,动员大会开完了,现在言归正传,和大家一起分享着三个“巧”字。第一个巧,巧在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上。高中化学主要分为两大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在高考中的比例大概是5:3(随着科学界对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视,有机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不过短期内这个比例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按照先有机后无机的顺序学习,其中在学习无机时就已经将化学的基本理论交代清楚,因此无机的学习是基础,千万要用心。具体学习时是本着特殊----一般----特殊的顺序进行。例如无机中在学习元素时按卤素、碱金属、氧族元素、碳族元素和金属来分类,在每一族的研究中都是先学习各族中较特殊常见的集中元素,根据我们所熟知的现象进行归纳,进而总结出在族的元素递变规律。最后研究这一族的整体性质,按照元素-----氧化物-----氧化物的水溶液-----盐的顺序进行。讨论性质时则是按照“物
理性质+化学性质共同决定其在存形式、提取和制取”的规则。最终再回到一些特殊物质或性质上来进行补充。(有机也是一样,只不过它的整体分类更加规律,是按照烃----衍生物的过程来循序渐进地研究)。掌握这一规律后,化学看似杂乱无章,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就可在头脑中各归其位,如一台复杂的机器上的零件一样等着你去一一调度。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先熟悉他的特点,找到应付方法,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理科学习中的逻辑性的重要作用。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相当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就是为这栋大厦一块块地添砖加瓦---到了化学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记忆过程了,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巧学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为巧记打基础。
高一未分文理科的时候,我在班里可谓是“叱咤风云”,一个超级贪玩的女同胞,所有文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这说明什么?这就是过目不忘,博闻强记的最好例证。因为“天赋秉异”在高二开始学理时对化学这道小菜更是不屑一顾,结果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的增加,慢慢发觉“记忆能力却在逐渐减退”,化学的知识点多得让我头昏眼花。十几种元素,几十种物质,上百条性质,简直无从下手。知道这时我才认真审视自己的记忆方法,许多有关记忆的书上都强调阶段记忆法,即“及时复习,寻找自己的记忆曲线”,这些从前赖以自豪的学习方法在应对文科时还绰绰有余,但在化学这门科目面前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化学中的知识点不是为了单纯地倒背如流,而是用来应对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在记忆前就将知识归类,恰可弥补不足,事半功倍。举个最常见的题目:将给定量的NaOH放在自然环境下一段时间后求最终生成物的各组分的含量?
这道题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出,就要首先清楚钠盐的性质,进而是各盐之间的转换条件,但如果题目变为将药品与固定量的CO2反应就要进一步讨论各盐生成时反应物间量的关系。这么一个基本的题型用到的知识点就要进行挑选,这时的要求就不仅是文科中的一个简单的“印象记忆”了,必须要在熟练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因此在经过“巧学”后,通过形象记忆法来整体储存,试用时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再举个例子,在老师讲完氧族元素一章后,课下复习时可以尝试着这样进行:首先,氧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卤素前,氮族元素后,因此通过横向比较后可以得知此族元素与其他金属非金属反应的情况,然后是具体各元素的反应:像硫与非金属反应具体可在硫与氧中体现,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过氧化硫等在体现了硫的变价后又引出了硫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硫酸这一重要的化合物,然后是硫酸的制取,硫酸的盐类。再来看其余金属的反应,钠、铁、铜、锌、铝,这几种是金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记忆这一块时不妨顺便在头脑中过一下有关金属的一些性质。我们看到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硫元素就可以让你在记忆时“随手”建起几乎所有元素的只是,这样不断温故知新,那些看似无头苍蝇一样的元素知识很快就会结成一张紧密的网牢牢罩在你的头上,甩都甩不掉。有必要再说明一下的是,这张知识网的节点(即我们常提到的知识交叉点)要引起你格外的注意,这些地方不仅是考试易考点,更是决定你的这张“网”的质量优劣的关键。就说我们在学习碳族元素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本族元素的性质,由这一章引出的原子晶体结构应该能让你联想到有关元素的价健问题从而过渡到化合物的分类、晶体的结构和与其相关的一些计算,想到计算就不妨把化学计算方面的知识顺便总结一下。如果你已经在准备高考,那么由碳族一元素而最先想到的也是最应该想到的就该是有机化学了。这样这张网就又织起来了。说了这么多,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为大家介绍构建知识网络,进行联想记忆的重要性。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不断的为这张网加大增密,甚至用其他学科的只是来点缀花样,相信你坐在高考理综的考场上时会为自己的这件杰作而满意。
最后谈一下第三巧-----“巧练”。化学题型从根本上讲无非三类:基础知识,试验,计算。基础知识无非是一些类似选择填空的东西,这一部分在考纲中要求最低,但也最死,要是记不住,你就是又爱因斯坦的智商都没用。试验的要求相对高些,除了要熟练掌握书中知识外,还要有基本的试验技巧,就是所谓的实验敏感性。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进而进行创新。最后是计算。考纲中对计算的要求几乎都是“最高境界”的,但有趣的是,这些看似难度超大的题目不过纸老虎而已,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恰是整张考卷上耗时最少,做起来最有乐趣的东西。这就很有戏剧性了,本应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落实在试卷上全部趣味竟然在看似枯燥的计算上。高中化学的神奇之处恰在于此。记得高三前,化学考试的计算最让我头疼,常常是每到考试遇到计算就手忙脚乱,连蒙带骗的还是把卷子做得惨不忍睹。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后新换的化学老师拿着我那张面目全非的试卷和我一起找原因,我向他大吐苦水“怎么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