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的社会文化内涵(一)
庄子自然观念解读
庄子自然观念解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自然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以及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庄子的自然观念,探讨其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的自然观念的内涵庄子的自然观念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在和自由。
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限包容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自己的本性。
人应当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和执著,心无所系,追求自身的真实和自由。
庄子的自然观念中还包含着"道"的概念,庄子将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道"的运行。
"道"不仅包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类社会和道德规范。
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来达到自在和自由。
二、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于个人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于个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主张个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利和执著的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趋利避害、功利主义盛行的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庄子的自然观念还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主张个人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庄子认为,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个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纷扰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于社会的启示庄子的自然观念不仅对个人有影响,也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主张社会应当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追求和谐和共同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竞争激烈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自然观念中的"无为而治"也对社会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庄子主张,社会管理应当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尊重和顺应自然的运行方式,避免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给现代社会中追求高效、规范管理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结语庄子的自然观念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和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核心概念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人们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认知。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和物种的生存规律,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和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与自然界建立联系。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万物有灵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重要理论,它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以及五行所决定的。
万物有灵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万物有生命、有灵性的认知,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使得中国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其次,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形成了一种谦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人民还通过与自然界建立联系,借助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和解决问题,形成了诸如气功、风水等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密切相关,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万物有灵。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和谐统一的观念: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交流和平衡,而不是征服和控制自然。
这种观念在《易经》中表现得很明显,提倡顺应自然、符合天道。
2. 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国古代自然观还包括阴阳五行的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阴阳两面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属性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人们相信大自然中存在着神灵、神仙和各种神奇的生物,他们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的运行。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景仰和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五行的理论认识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医学、农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仍然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值与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研究,挖掘其设计 价值与意义,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 中,为现代设计提供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理 念。
创新文化
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自然观,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相 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设计风格,从而推动 文化的创新发展。
弘扬文化
通过将中国传统自然观融入设计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 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 化自信。
社会设计价值
01
社会认同
将中国传统自然观融入设计中,可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和认同,增
自然优先
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和基础,人类应当以自然为优先,顺应自然 、效法自然。
中国传统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 的关系,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3
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 值
生态设计价值
01
尊重自然
中国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这种思想在设计中表现为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 值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的方法,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设计价值与意 义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中 国传统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理念;其次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国传统自然观在现代设 计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
人类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观念,涵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依赖自然获得食物、水源、空气等生存所需。
人
类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文化中的自然观念
不同文化对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存在差异。
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们视自然为神灵,崇拜自然力量。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科学对自然的解释和控制。
现代社会的自然观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
倡导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被提倡和普及。
人们更加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从未停止。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探讨,努力揭示自然规律,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未来的自然观
未来,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人们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们将发展出更加完善的自然观念,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人类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认知的总体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态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人类自然观的主题。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生命与环境的互动和平衡关系。
其内涵和特征包括:
1. 生态观:生态自然观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相互联系,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必须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和平衡。
2. 循环观: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利用的,追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回收,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3. 综合观:生态自然观强调整体思维和综合性分析,认为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相互关联,不能从局部和片面的角度看待问题。
4. 可持续观: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公平观:生态自然观认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权益,追求人类社会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自然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价值,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老子的自然观:“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 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 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规,道则以自然为归。
对道的理解人们各有其观点, 通常认为老子的道既有作为宇宙论, 本体论、发展论意义上的天道,也有作为为人处世,人之为人的人道。
老子的自然观的现代教育内涵:教育教学活动应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消除额外压抑和人为的负面影响。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天道(自然)的发展规律,作为形而上的天道下落到形而下的社会生活之中即为人道,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也要遵守着教育的“道”一即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自然本性。
教育既有传承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功能,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
因此,教育只能赋子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压抑,不能增加额外压抑, 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应尽可能保存人的自由素朴的本性, 可以说一种好的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又具有某种去社会化的功能(个体保持本性,追求精神完善的自由意志和伦理道德)。
学校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进行, 拒绝和排除外在的、人为的、不合理的压制,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自然和诺的环境,这样看似无为的教育培养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教育中人的被压抑和异化的状况仍然以某种看似合理的和隐葡的形式出现,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人的特点和因素, 脱离了教育规律的“有为”所造成的,学校教育所能做的、最应该做的是:在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顺应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和必要的教育,祛除人为的额外压抑,使教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第一章系统自然观
现代系统科学:
贝塔朗菲(1901~1972) :“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
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
的总体(集)”。
பைடு நூலகம்钱学森:“由相互
钱 学
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
森
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
能的有机整体”。
(二).系统存在方式
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 什么是系统? ❖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尚书·洪范》
❖ 谈到人体的时候, 一定要记这个图, 在人体上,心在 上,肾在下,肝 在左,肺在右, 脾、胃在中间。 这是中医看待人 体的一张简明扼 要图。
•老子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
相互作用有物理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 结构的本质:
是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方式; 意味着差异、非平衡和对称破缺(有差异才有交换)
系统的规定---功能分析
所谓功能,指的是系统在内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表现出的特征和能力,它既是要素之间相 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表征,是系统的整体效应。
层次性
层次性从形式上看,是系统要素的一种空 间关系。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可以根 据要素的性质、状态进行分组,各个组 的宏观性质具有质的区别。组与组的关 系可以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也可以是相 互包含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层次。
3、系统的层次结构
❖ 层次结构:指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 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达到某个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 要素属性
要素带着特定属性进入系统 要素分析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 人工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 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人工自然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部,具有自 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工自然是自然目的 性与社会目的的统一。人工自然的创造和 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确立人工自然观,有助于发现新的自然与 社会规律。把人工自然观引入自然科学领 域,也会使自然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人工自然观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 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 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
“人工自然”的三个层次
根据人工自然中人为因素的多少,可将 人工自然划分为三个层次: 人工自然I 1、人类可以设想、推论到的自然 2、人类仅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 3、人类仅以身体涉及的自然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社会科学渊源
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对德国古典自然哲 学的超越之上。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 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 的人。” ——恩格斯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c、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d、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
第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 发展的观点。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 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 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 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传统有机论自然观及其现代意义
第29卷第1期2021年2月系统科学学报JOURNAL OF SYSTEM S SCIENCEVol.29 No.lFeb. 2021中国传统有机论自然观及其现代意义叶冬娜(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基于系统论视域,从整体上探究事物本质之研究,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有机论自然观在西方近代经过机械论的过渡,从机械论出发迈向新形态,在自然法则的独立性、实在界的理论研究方面不存在论证上的困难。
而有机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呈现为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它最大的特色是从根底上认同人间法则与自然法则的一致和交互作用。
这种自然观虽然充分认同人的存在价值,但却与现代理念和制度难以交融,未能催发客观独立的科学研究的效应。
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现代转型,在自然哲学与科学思想方面,是传统有机论自然观经过近代机械论的洗礼,逐步迈向现代科学有机论与机械论的融合,也即表现为科学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重新整合。
因而,中国的有机论与西方的有机论的“有机地”结合,应当走一条批判一沟通一重建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有机论;机械论;现代转型;系统思维中图分类号:N9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08(2021 )014)014>06在西方,有机论和机械论两种认识方法有着经 久不衰的辩论,至今尚难分胜负。
机械论力图通过 物理化学分析将有机体还原为物质故谓还原论,此 方法的缺点即忽略了整体与部分之和存在不对称关 系的重要原理。
有机论则注重定性分析,然而却忽 视了定量分析,使得人类对机体生命认识蒙上神秘 面纱。
如果站在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发展的路 向上看,二者各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和价值;如果站 在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发展的路向上看,问题 则有所不同。
有机论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中呈现为 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此自然观最大的特点就是 极大地认同人伦法则和自然法则的一致性和交互作 用。
在西方,有机论思想则经过近代机械论的过渡 才得以建立,因此,在自然法则的独立性、实在界的 理论研究方面不存在怀疑和困难。
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作者:杨晨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摘要: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深化,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0-02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深化,以及对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蕴意(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含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
这从本体论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不在其之外,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要依赖于自然界,因而,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于其之上。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陈凯林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5期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更加严峻,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由人类自身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
因此深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丰富内涵,从中获取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长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枯竭。
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尖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指明了方向,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的深刻内涵(一)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人类的生命、意识和活动都起源于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直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自身是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不能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与自然界应该是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战胜和被战胜、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
(二)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人类应该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
树木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部分。
恩格斯曾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人类走出森林后,却不停地滥砍滥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坏境。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
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
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
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绿色发展意蕴
在绿 色发 展背 景 下 认 识 马克 思主 义人化 自然观 的 当代价值
马克 思主义 自然观超越 了传统 自然 观在人类 中心 主
本文系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及 其当代 价值研究 ” ( 项 目号 : 1 4 B K S 0 0 7 ) 、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 目“ 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 ( 项 目号 : 1 5 Z D A 0 0 2 ) 的阶段性成果 。
思 主 义 自然 观 备 受 环 境 主 义 和 生 态 主 义 的质 疑 与 批 评 ,
被冠 以“ 人类 中心主义 ” 或者 “ 环境 的乌 托邦 ” “ 自然 的乌
托邦 ” 等恶名 , 马克 思本人 也被 认 为是 “ 仅仅 把 自然看 作
人类 经济活动的对象和劳动生 产的资料 库” ② 的持有 “ 掠 夺 自然” 思想 的非生 态 的人类 中心主 义者 。当代 马克 思 主义特别是生态学马克思 主义从 理论 和实践上 回应 了西 方理论界 中生态主义者 和环境 主义 者的质 疑与批 评 。但
究 。2 0世纪 中期 以来 , 全球 性 生态危 机 引发 了重新 定 位 人类 社会 发展 目标 与方 法 的现代性 反思 , 形 成 了一种 现 代性批判 的理论 话语 。在 这种话 语 体 系 中, 马克思 主 义 被 误解 为一 种极端 的现 代性 理论 , 历史 唯物 主义 原理 被 当作 “ 经济决定论 ” 或“ 经济 还原主 义” 而遭受 批判 , 马克
展方式转型 、 成为绿 色发展主体提供深刻的思想启迪。
内学界对 于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的理 论地 位与价值 有较高 程度 的共识 , 但 研究和分析却 是多维 度的 , 主要有 生态 自
大自然中的科学与文化
大自然中的科学与文化自然是人类最初生活的环境,始终是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源头。
科学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中得以迅猛发展,而文化则在与自然的相处和融合中得以不断提升。
虽然不同的文化和科学取向给自然带来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对自然的探究和感悟。
本文将从科学和文化两方面出发,探讨大自然中的科学与文化。
科学视角下的自然观科学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理性认识和探究。
科学方法中,引进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使之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对自然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从中得到一系列独特的自然规律和科学理论,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然界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探究的领域之一,科学的在自然领域的追求包括领域的拓展,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实验的论证和应用的推广。
科学家们透过显微镜、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等科学工具对微观和宏观自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众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如光电效应、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
这些科学发现和成果,使人们在自然认识的范围和深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文化视角下的自然观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生活与经验的理性总结和传承,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理解和人类在生活中的表现。
文化在自然中的表现,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自然界经常被赋予各种人性化的特征和形象,如首领、母亲、神灵等等,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的思维和认识。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天地、风云等自然元素被视为有生命的存在,与人类和谐共处并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
而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自然被视作万物之母,随着各种神灵的形象相应而生成原始的神化图像,进而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传统。
自然的文化价值使得文化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抵御自然灾害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工具。
中国古代经典《庄子》中道家文化的观点即着眼于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和自然与人的关系,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共生。
L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思想 生态危机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思想/(基本特征):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进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统一平衡。
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激增: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空气和水污染、生化污染为主;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包含三个层面: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
简述辩证自然观的内涵
简述辩证自然观的内涵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然科学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个时期,自然科学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经典物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根据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正确解决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建立起完整的唯物辩证自然观。
一、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二、唯物辩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同时,要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人类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能离开实践,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趋势,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避免片面性。
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兼顾,反对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出的战略抉择。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应对当前国际局势和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观的理论贡献1.创立了唯物辩证自然观2.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和发展观3.确立了科学的生态观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力奋斗。
”这是我们党对我国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重要保证。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树立人口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观的社会文化内涵(一)摘要:自然观的形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而是根植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如自然秩序、和谐统一、简单性等观念无不是对社会文化概念的推广,它们作为自然观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和特点,对自然科学起到了一种前提性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观;形而上学;前提性知识Abstract:Theideaofnatureisnotaresultofthescience,butrootinthesocialculturalfield.Itwasthefunctionofthepr erequisiteknowledgethatitplayedscience.Theideas,suchasnaturalorder,harmoniousunifying,simpli city,etc.haveinfluencedcharacteristicandformofscienceformoderntimes.Keywords:Theidealofnature,metaphysics,prerequisiteknowledge自然观由于其传统定义与自然科学的目的和内容有相当大的重合,人们又习惯于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解释它的流变,于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科学世界中的自然图景”的印象。
在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就对继续从事自然观的研究产生了怀疑。
在笔者看来,自然观的形成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自然观的内容根植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如自然秩序、和谐统一、简单性等观念都是对社会文化概念的推广,它们作为自然观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和特点,对自然科学起到了一种前提性知识的作用。
因此,在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不仅不能放弃对自然观的研究,反而要加强对它的内涵和功能的阐释。
一、自然观的划界为自然观划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涉及到自然观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关系。
要澄清自然观的独特内涵,就必须追溯自然科学独立后,自然观又在自然哲学内部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探索自然的排头兵。
哲学的研究重心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
但是,本体论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自然哲学仍然是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这个研究领域却在“自然观”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上前进。
就自然观而言,由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熏陶,逐渐形成了有关自然界的有序、和谐、统一、服从简单性原理等观念,这种自然观深刻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进入新的领域、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科学家都要从这些观念出发寻求解决的途径,例如笛卡尔、康德、拉普拉斯有关星云的假说。
而就形而上学来说,有些哲学家则孜孜不倦于追求“关于普遍性的、关于支配宇宙最普遍原则的知识”]。
与神学不同的是,这些哲学家选择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继续营造包罗万象的自然体系的方式,黑格尔就是他们的典范。
但是人们通常不仔细区分本体论的这两条路线,而是一概地称之为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
这种混淆就给自然观带来了“连坐”的厄运。
19世纪,孔德和马赫开始反对形而上学;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认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都是无意义的,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仅仅在于对澄清命题。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也没有对形而上学进行详细分析,他们把自然观和纯粹的形而上学一起排斥在了科学之外。
同时,他们对发现的上下文和证明的上下文的严格区分也使他们忽略了自然科学的发现过程和发现的机制,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观的作用。
于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婴儿和水一起泼出了盆外。
这一偏颇迟早要被纠正。
20世纪40年代,W.V.O.蒯因恢复了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的概念。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的发现过程中“形而上学”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库恩的范式、S.E.图尔敏的“自然秩序概念”、I.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L.劳丹的“研究传统”、麦克斯韦(N.Maxwell)的“形而上学蓝图”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自然科学研究中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因素的作用。
然而,这些“形而上学”因素并不是黑格尔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前面所划分出来的、与形而上学同处一室的另外一个部分——自然观的内容。
这种自然观才是自然科学探索中、特别是科学发现中影响科学家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库恩的范式中就包含科学共同体的信念,L.劳丹的研究传统也是“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规则”]。
这种自然观才真正履行了W.V.O.蒯恩所说的“本体论的承诺”的功能,也就是说它所涉及的东西虽然与自然界相关,但却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种关于自然的整体观念。
它们通常不来源于自然科学、也不是主观思辨,而是根植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历数的自然秩序观念、自然的和谐统一观念、简单性原理等,实际上都是人对自然所做出的一种“规定”。
二、自然观的承诺人类开始探索自然的奥秘之初,其目的和动机也许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抱有的信念却大同小异,就是首先信奉自然是可以被认识或理解的,爱因斯坦就说:“……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要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
”]相信自然界的存在和运动有规律可循、并且人类有能力认识和理解这种存在和运动,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首要观念。
这种观念又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诸如自然秩序观念、自然律(因果律)、自然界和谐统一观念、自然的简单性原理等。
(一)自然秩序观念和自然律怀特海说:“……,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
”]自然秩序观念应该是自然合理性的首要内容,但它并非源于自然科学,而是古代西方人把希腊神话、艺术以及中世纪神学等领域中所包含的秩序观念向自然界推广的结果。
在希腊神话中包含有一种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被安排的系统说明,也包含一套含蓄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法则和模式:从某种原初混沌状态和早期几代神为争夺统治地位的争斗中,浮现出一种秩序,各种事物按照一条其必然性是不可动摇的同一性规律被整理得出了秩序]。
希腊戏剧作品、特别是悲剧作者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其中驱使着悲剧性事件不可逃避地发生的思想也成为现代思想中的自然秩序]。
中世纪的神学家,例如奥古斯丁、阿奎那,都力图通过自然界或自然秩序去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和谐秩序最能证明存在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因而最能证明存在着一位无所不能的有理性的上帝]。
但是神学家的愿望之树却结出了意外的果实,通过自然界或自然秩序去证明上帝存在的理想逐渐异化成对自然界本身的秩序的认识。
因为中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上帝造好了世界后就离开了,人们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认识他。
斯宾诺莎就提出,不能通过奇迹认识上帝的性质和存在,而必须倒是由自然的确定不移的秩序来窥察]。
这样,自然秩序观念就演变成人们对世界的基本信念和从事自然探索的出发点。
与自然秩序观念密切相关的自然律概念也来自于古希腊罗马的法律观念和中世纪的上帝创世说。
奥古斯丁最早提出了“自然律”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一切被造物都按照最初的原则,在恰当的事件中,在合适的时间里出现,并且每一个都按照它的本性衰败消亡。
自然律概念又逐渐演变成自然规律概念,人们企图通过认识自然从而认识上帝的做法也逐渐异化成以认识自然本身为目的。
笛卡尔就说:“神用他创造物质的同样方式继续保存物质。
既然神保存物质,那就必然推出,在物质的各部分里应当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我觉得真正说来是不能归给神的活动的,因为神的活动决不变化,我就把它们归给了自然。
据以发生变化的那些规律,我就称之为自然规律。
”]从此,认识和总结这些自然规律就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任务,其中一个完备的、有关外在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果客体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完全是已知的,那么,它们在任何时态的状态就完全事由自然规律决定的]。
牛顿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经典力学体系恰恰就塑造了这样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图景。
(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观念同自然秩序观念一样,最初也来源于社会文化领域。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某种单一的东西;而在中世纪的神学中存在的普遍信念就是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和谐、统一的,人们应该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中认识上帝。
例如开普勒就认为他对天体和谐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行星运行三定律不过是对上帝创世过程的探索。
而这一目的逐渐演变成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本身的探索,并成为物理学研究的基本信念之一。
统一的目标在物理学史上为大家所熟悉。
那时,每一种主要的理论都把物理学界当时所知道的主要事实统一起来,伽利略所概括的力学和牛顿用公式概括伽利略的理论就是这样;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和波尔兹曼的热力学也是这样。
20世纪,爱因斯坦对突破了19世纪物理学统一的、突然反常的世界图景的解释做出了贡献——狭义相对论使经典物理学产生的谜得到了前后一致和精确的解答;广义相对论则出乎意料地把几何学和力学结合了起来。
要知道,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信念,他曾明确提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他没有满足于几何学和力学的统一,他还进一步寻求所有已知物理粒子和已知的时空力结合在自身没有时间性的统一场理论矩阵中。
爱因斯坦生前只尝试了四种相互作用的普遍力中的两种(引力和电磁力)的统一,而没有考虑弱力和强力。
其后,物理学家则把四种普遍力都包含在内,并把20世纪后半期发现的一大批粒子也纳入其中。
]欧文.拉兹洛总结说,在20世纪后期,“现在正在进行的科学革命比哥白尼的革命发展得更快,比爱因斯坦发起的革命更广泛。
它的典型特点是把范围广泛的发现都整合进一个高度统一的、简单的(即使是抽象的)理论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