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
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
元第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
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
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
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
(一)重点抓住“文眼”的“奇”来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切入点,
从奇入手。
(二)根据文本的特点,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这个问题为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然后再像剥开竹笋一样的引导学
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层体会奇,奇贯穿始终。
(三)能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
山奇松的。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
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
干遒劲”借助实物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
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饱经风霜”
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
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体会迎客松对游人的
热情等等。还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黄山松的美不
胜收的各种姿态,体会黄山松的“奇”。
(四)教学中,我能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直观形象的图片等手段,激发学生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一、自主阅读,感悟如鱼得水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
训练的步。”“读”要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片段
一留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用心地读,用心去“感悟”,
学生打开了记忆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促进与文本的联系,唤醒、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体验和情感,体
悟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饱经风霜而充满生机的美好形象,对
文中的语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
咬文嚼字
”,学生已从朗读中体悟到了;又通过朗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
性体验。“自主阅读”使课堂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十足的、有生命
力的东西,学生学的主动、积极。
二、引导探究,体验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就要
引导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
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片段二的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文本所存
在的很大的张力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文本整体中,促进了学生对课
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学生对“山顶上、陡崖边”的多元理解,正
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所闪耀的迷人光芒,读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内涵和
精彩的外延。三、训练思维,课堂充满智慧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
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
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
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
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
体现。
《黄山奇松》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
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就以
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
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课文是一篇写景美文,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
十分有趣,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
小节时,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片段一:
师:黄山上的松树成千上万,是什么使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边读边写写划划)
生1:它的姿态优美,象一个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就像个迎宾先生。
师:哦,是迎宾先生?
生1:它很高大,枝干遒劲,就像手臂的肌肉发达,所以我觉得是
迎宾先生。
生2:它饱经风霜,经过了上百年,也许是上千年,不知经过多少
风吹雨打,还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是很难得的。
生3:我从“郁郁苍苍”读出了十分茂盛,绿得很有力,生机勃勃。如果“郁郁葱葱”就显得很嫩,像小草一样。
生4:它十分顽强,战胜了困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形象美,精神更美!
……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对文本进行感悟,主
体的功能得到发掘,他们创造性地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思维
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对“黄山奇松”的“奇”字不仅仅停留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