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
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
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
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
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
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
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
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
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庄子· 列御寇》 有一个叫朱泙漫的青年,想学会一门一般人都不会的特殊 本领,便卖光了所有的家产,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到很远的地 方去拜师学艺。 后来,他拜支离益做老师学习杀龙的技术。朱泙漫学习肯 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把杀龙的技术学到手。学 成后,他高兴地回到家乡,人们关心地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 兴致勃勃地讲开了自己杀龙的本事:杀龙应该用什么刀,怎样 按住龙头,踩住龙尾,如何开膛剖肚…… 可是,当人们问他龙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时,他却回 答不上来。于是人们忍不住笑话他。
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遍及世界的美味蔬菜 认识在实践中,通过主体与 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画家 无毒、味美 科学家 营养价值
结论:人们在变革“西红柿”的实践中,获得了 对它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绝 大部分却是从书本获得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亲身参加实践 直接获得知识
知个 识人 的获 途得 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阅读教材《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 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 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 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 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 看 事 实,看实践的结果。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正象人是造物主的创造一样, 一切认知也都是上帝赋予的” “格物致知” “人脑之生产认识,犹如胆脏之分泌胆汁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实践出真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话题,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认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纯粹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处理社会关系、改造自然等各种形式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接触客观世界,获得对事物的第一手经验,形成初步的认识。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理性认识则是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后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 **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一个理论或观点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得到证实,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
4.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本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总结来说,《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命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辩证法原理,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身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与 总结
汇报人:PPT
定义:知觉是人脑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映。
分类:根据知觉反 映的客观对象的不 同,知觉可分为视 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
特征:知觉的基本 特征包括选择性、 整体性、理解性和 恒常性。
影响因素:知觉的 强度、对比度、熟 悉程度等都会影响 我们对事物的感知 和判断。
印象
直接感知和深刻理解
间接经验
定义:通过学习、交流、媒体等途径获得的经验 重要性:为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直接经验的区别:不是亲身经历,而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实例:学习语言、文化、科学知识等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是直接经验的来源 感觉具有主观性 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感觉
知觉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直接经验
例子:通过观察、实验、实 践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与间接经验相对:从书本、 媒体、网络等渠道获得的知
识和经验
定义:通过直接感知和经历 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重要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 基础,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的
定义: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感知和经历而获得的认识 种类: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体验等 特点:直接经验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因人而异 认识来源:人们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
阅读
定义:通过阅读书籍、文章、报告等文字资料获取间接经验 特点:快速、便捷、广泛,但可能存在误差和误解 作用:丰富知识储备,拓宽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注意事项:选择可靠来源,保持批判性思维,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应用
学习
对人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
对人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
对人的认识和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1.从心理学角度:人的认识是指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过程。
这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
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接收外界的信息,通过记忆我们能够存储和回忆过去的经验,通过思维我们能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判断和推理我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推测。
2.从社会学角度:人的认识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过程,人能够学会角色扮演、规范意识、价值观等社会行为和观念。
社会学强调人的认识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的结果,人的行为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3.从哲学角度:人的认识是通过思考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人的认识能力源于其理性和思考能力,通过思考和推理,人可以获得逻辑推断和理性认识。
哲学强调人的认识是主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而且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因人而异。
总之,人的认识和概念是一个复杂的主题,涉及到心理、社会和哲学等多个层面。
不同的学科和角度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和深化对人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考示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 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 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
(2015•上海卷)2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 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B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考点1:实践的概念、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们: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 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
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 性 能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 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 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3)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
础。(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 一认识的深化。(3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 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 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和努力:
1.经验和感知:人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和认
识。
我们通过观察、体验和亲身经历,积累各种经验,并
基于这些经验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知识和教育:知识和教育是人正确认识的重要来源。
通过
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学习,我们可以获取广泛的知识,建立
起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和认知。
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眼界,培养批判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与研究:科学研究为人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科学的方法
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人们可以进行
深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和认知。
4.社会互动和讨论:人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对我们的认识
起到重要影响。
在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
不同观点和意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修正自己的看法。
5.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是培养正确认
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观点和看法,以及
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问
题,并逐步优化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综上所述,人的正确认识来自于经验和感知、知识和教育、科学与研究、社会互动和讨论,以及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的综合影响和努力。
人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与他人交流,
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达到正确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概述人的认识是指人类通过感知、思维和经验逐渐获取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了解。
认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而今天的人类认识体系则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知与认知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感知和认知。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通过视觉,人们能够观察并认知物体的外貌、形状和颜色;通过听觉,人们能够听到声音和语言;通过触觉,人们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
这些感知信息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础。
认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人类的大脑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形成一系列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
通过认知,人们能够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推理和记忆,从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经验与知识除了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还来源于经验和知识。
经验是人类在与外界互动中所积累的个人体验和感悟。
通过亲身经历,人们能够对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变化有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了解。
例如,一个人通过多次触摸火炉,就能够对火炉的热度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知识则是人类通过学习和沟通获取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知识是由先人的智慧和经验积累而来的,并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得以传递和扩展。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扩充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观念与思维观念和思维是人的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概念和认知模式,是一种在脑海中形成的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抽象表示。
观念的形成受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体的观念也会有所差异。
思维则是人类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和联想等思维过程进行的认识活动。
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难题和产生新的认识。
通过思维,人们能够将感知、认知、经验和知识进行整合和转化,形成新的理解和观点。
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人的认识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进行互动和交流的集体生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电磁场理论的奠 基者:法拉第
电磁波的发 现者:赫兹
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
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
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
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
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什么?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资料 链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 不同重量的物 体下落速度不 同。
伽利略: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相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
第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第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 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1 人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是人类智慧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1.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
1.3 通过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认识的来源、过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知识点讲解2.1 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和理解,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2.2 经验和知识: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2.3 思维和理性:人的思维和理性能力是认识的重要工具。
人们通过思维和理性分析,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3.1 人的认识来源:介绍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经验和知识,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
3.2 认识的过程:讲解认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阶段,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顺序和关系。
3.3 认识的规律:介绍认识的规律,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本质和任务等,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掌握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认识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认识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2 难点:认识过程和规律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应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6.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参考资料6.3 准备: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准备好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确保教具和学具齐全并可以正常使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引言人的认识过程是指人类在面对外界事物时,通过感知、观察、思考等方式获取信息并理解事物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人类的天赋,它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人的认识,从而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2. 感知与观察人类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事物。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是我们最主要的感知方式。
通过这些感官,我们能够感知到光线、声音、触碰、味道和气味等不同的刺激。
这些感知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我们才能意识到外界发生的事情。
除了感知,观察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通过仔细研究和检查来了解事物的特点、性质和关系。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3. 语言与思维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人类沟通的媒介。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的意图,并进行交流和思考。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思维工具。
人们通过语言的运用,能够对事物进行归类、比较和推理。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核心。
它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过程,包括思考、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活动。
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图像、符号等形式进行表达。
语言和思维相互依赖,语言反映了思维,而思维也受语言的限制。
通过语言和思维,人们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4. 社会与文化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的认识起着重要影响。
人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认知和理解都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塑造。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给人们的认知带来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方式。
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认识。
文化则是社会传承下来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人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5. 教育与经验教育和经验也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重要因素。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知识,它是人们在观察、思考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资源。
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并做出正确的决定。
知识可以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促使社会发展,并帮助人们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知识的来源包括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学习经验和智能分析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是最基础的,这种知识指的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真知灼见,例如在实践中学习的技能,或者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而获得的知识。
其次,文化传承也是重要的一个知识来源,它指的是人们从历史上获得的知识,例如各国历史、文化、宗教等,这些知识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学习经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它指的是从书本或他人经验中获得的知识。
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课程、参加会议、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最后,智能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来源,它指的是通过分析及抽象来总结知识,有助于人们形成更深入的认
识。
智能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将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系统化、一致性和整合,从而实现更深更强大的认识。
综上所述,人的认识从多种知识来源中获得,包括自然环境、文化传承、学习经验和智能分析等。
这些知识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理解世界、改善生活和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资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知识的传播问题 直接经验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间接经验 人类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认识的产生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辨析: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略)强 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积极投身 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得新知识,又能扩展 和深化已有的知识,是正确的。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青藏铁路已于 2006 年 7 月 1 日正式通车但在修建 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 三大困难是冻土、高原缺氧、环境保护。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 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 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 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 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 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 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 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 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
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 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是怎么产生的?ppt课件
1
认识是什么?
•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 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 客观精神的产物。
2
•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从物到感觉 和思想。 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以感性直观为基 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地反 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虽坚持了反映论,但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 的。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科学回答: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 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 能动的、创造性: 反映特性
7
谢 谢!
8
6
•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1 、从实践到认识 即在实践 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使理论发 挥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 无限发展 即只有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 的认识,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 结果
就是说人的认识的产生必然要以客观事物 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 属性和本质,这种反映也就是一种“复写”、 “摄影”、“摹写”。
5
• 认识能动反映的创造性。 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必须反映
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必须基于这种 认识,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塑造出客 体未来的理想形态和功能,这是一种能动 的,创造性的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预习内容(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
(3)实践具有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二、探究活动活动一:下列属于实践的有()①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②修身养性③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分步实施“探月工程”④鹦鹉学舌⑤《物权法》颁布实施⑥全国人大代表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发表意见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⑧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活动二:把下面的俗语按照它体现的哲理归类。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吃一堑,长一智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③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④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⑥书到用时方恨少⑦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⑨学以致用活动三:【辨析】1.盲目的实践活动说明有些实践活动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我们可以通过书本、互联网等媒体获得知识,说明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三、课后巩固1、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文由斷了惪弦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 少壮工夫老始成。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知此事要躬行。
躬行 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 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 2、基本形式 、 3、特点 、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含义: 自然界和 主体 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物质性活动。
对象 性质 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 人为主体 践是人类所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践是人类所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其二,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对象 活动 也就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也就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 维活动、认识活动。
维活动、认识活动。
其三,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其三,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现实性活动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注意: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认为“ 扩大实践的外延 注意: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认为“实践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的活动” 实践是改造整个世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改造整个世 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认为“ 缩小实践的外延 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认为“实践是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者“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 自然界的活动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者“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 的活动” 的活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 ②中国为加入 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学习理论、讨论问题、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 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 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 WHY?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WHY?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 最基本的)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 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 (3)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实践是客观 物质性 构成实践的要素 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 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 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原因: 原因: 三峡工程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
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
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
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
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
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
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
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
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
这种活动的特点是:还没有把不同的活动协调起来,每个活动都形成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
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左右,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主体的活动被联系起来,被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意识到自己是空间中诸种客体中的一个。
虽然这还只是在实物水平上进行的,这表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的自身身体的中心化,并且具有了主动性。
主体活动的协调,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分化的根源。
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
这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是儿童能够运动概念符号来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
儿童对于主体内部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初步不完全的逻辑结构;对于外部客体的协调则导致了因果观念的出现,表现为儿童总是问“为什么”。
儿童的思维是定向的,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也没有守恒的概念。
比如,如果不是同时看见的三对棍子,而是在一个场合看见A小于B,另一个场合看见B小于C,他不能由此推论出A小于C,只有把它们同时摆在一起他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
这就是说,他的思维还具有直观的特点。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运演,虽然是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
与上一阶段相比,一个重大的进展是可逆性的出现和守恒概念的建立。
他处理问题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能够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能够进行预见和回顾。
表现为他不是在犯了错误以后再进行纠正,而是能够对错误预先进行纠正。
在空间感知方面,整体不再是一个不连续项的集合体,而是完整而连续的客体,按照临近性原则或者结合,或者分离。
其逻辑运演的特点是还没有与具体的内容相分开,即还没有形成纯粹形式的逻辑运演,因而具有“具体化”的特征。
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
这时儿童能够进行纯粹的逻辑运演,而无需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够进行纯逻辑的运算,即能够处理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符号和命题的具体对象。
运演也具有了超时间性,不再是处理处于前后关系中的具体事物,而只处理抽象的因果关系。
儿童达到了直接理解物理经验的水平。
思维完全从自己的身体活动中解放出来,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了。
在认识发生的这个过程中,后天的经验的确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先天获得的适应能力是认识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内在根源。
适应能力由自我调节和同化两个方面构成。
调节能力存在于包括染色体在内的机体的所有水平上。
这是认识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由于这种调节作用的存在,在认识发生的不同阶段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同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化的存在使主体能够对于刺激做出反应。
同化能够把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在的逻辑形式,能够对内外行为进行组织,把经验内容同化为思想的形式。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认识过程不断得到发展,生产了新的结构,以与外部环境产生同步性的适应。
可见,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心理结构不断转化的产物,由最初的简单结构逐渐转变为越来越复杂的结构。
而且认识也不是作为一般过程而发生的,而是具体的。
即:在认识发生的不同阶段上所产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既包含水平上具体内容的不同,也包括构成方面的不同,因而应当分别建立具体的认识论来进行研究。
比如,可以建立起逻辑认识论、物理认识论、数学认识论等,以研究相应认识能力的发展机理和过程。
这样,发生认识论就克服了传统认识论只注重高级的认识水平,即只注重认识的某些后果,而不注重认识过程本身的毛病,从而深化了认识论的研究。
通过皮亚杰的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明白,人类的认识、甚至于某个观念,都有其出现的时间,也有其出现的机理和过程。
一般地说,儿童的认知能力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儿童在某个阶段上只能理解一定的现象和知识,这是与他的认知能力相对应的。
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外部世界,但儿童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与成人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同样的信息他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我们自己或许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小时候所看到的世界与青年时代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儿童也会说“爱情”这两个字,然而他对于爱情却并不理解,至少与成人所理解的意义相去甚远。
这就启示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态度,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进去,而应当采取分阶段、由低到高的方式,否则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儿童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儿童在某个阶段只能掌握与这个阶段的认知能力相对应的知识。
有的人让儿童在两岁就认识五千个汉字,在幼儿园就做奥林匹克数学题,无疑是违反认识发生原理的,结果恐怕是拔苗助长。
再者,对于这么大的儿童来说,他学会了五千个汉字,会做奥林匹克数学,又有什么用处呢?【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对传统2014年04月21日16:43 来源:原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作者:顾伟铭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在西方哲学史上, 关子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何题, 厉来存在两大基本派别, 即经验论感觉论和先验论天赋论。
大略说来, 前者认为, 人的所有认识信息均来自客体, 主体有如镜子或白板, 客体将其印迹烙在主体上。
认识就在于主体接受客体传递来的刺激, 从而获得感觉经验, 形成观念, 知识则在于观念的分析或联合。
而按照传统先验论的看法, 主体先天地具有一些观念、形式和范畴, 认识是对它们的回忆柏拉图, 或是它们的逻辑展开笛卡儿, 要不就是主体将它们强加于客体康德。
此外, 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所处的历史条件有一共同局限性, 即缺乏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有力支持和实际验证。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之所以值得研究, 正出于上述基本考虑。
在现代西方思潮中,有不少流派试图对传统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作厉史总结。
举例来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回到了拉美特利的观点, 把人视为机器, 把传统经验论的认识路线简缩为S→R公式,(S代表stumiti即刺激, R代表reflexion即反应), 因而在发展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没能做出实质性贡献。
逻辑实证主义声称拒斥一切形而上学, 最忠实于经验, 但它处理认识论问题一如处理本体论问题, 把上述争论归结为逻辑上是否精确或是否有意义。
这种方法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则依据生物学和发生心理学, 用建构观点批判总结了经验论和先验论之争, 提出了一些关于认识之发生、发展的值得注意的看法。
一皮亚杰说, 他的发生认识论有双重意图:1.建立一个可以提供经验验证的方法,2.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
这一指导思想使他的发生认识论学说具有显著特征, 即它始终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依据。
他认为, 这两门学科与哲学的结合, 是解决认识论问题之可靠的、能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推进问题的捷径。
他明确反对在英美认识论哲学中居支配地位的语义分析学和逻辑实证主义, 认为它们使认识的发展脱离心理发展是错误的。
他宣称自己“从一开始就求助于从洛克、休漠到斯宾塞这些古典经验论的创始人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发生认识论本身是经验论创始人的工作的一种发展”(《发生认识论原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12一13页。
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 肯定他们开创了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认识的道路。
皮亚杰以一个动物学家开始自己的科学生涯。
1918年他在博士论文中考察了瓦莱·阿尔卑斯区软体动物的分布状况。
这些研究不仅使他从动物界在结构上的类似受到启发, 从而促使他日后从研究儿童心理出发去揭示成人思维的秘密, 而且对他日后在心理学研究中进行材料分类有所助益。
皮亚杰坚信, “认识论问题必须从生物学方面加以考虑, 因为心理发生只有在它的机体根源被揭露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
”(第58页)他把自己的工作与胚胎学家的研究相比较。
他认为, 正如胚胎学的研究揭示了动物界在结构上的类似一样,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则有助于搞清成人的思维结构。
他说“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 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题是, 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
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 是向生物学家学习, 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之不足, 在心理方面, 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别发生。
”(第13页)在皮亚杰看来, 上述思想是为经验论和先验论所完全忽略的。
他指出两者存在一共同弱点, 即都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采用静态研究方法。
这不是说他们不考察认识的发展。
事实上, 两者在一定意义上都考察了认识的发展。
经验论者考察了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直至科学知识的进展, 先验论者则从天赋观念、不证自明的原理或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等推演出人类的整个认识结构。
但问题在于他们的界说, 实际上是从人类已达到的认识出发, 而未追溯到认识的最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