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重点知识总结归纳5页

高中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重点知识总结归纳5页

高中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重点知识总结归纳5页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一)注意“大一统”概念(必修ⅠP8):两个基本层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支配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开创者秦始皇,延续两千多年,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判断。

(二)古代(封建帝制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措施)1、过程(1)秦代(综合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和选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A、总体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必修ⅠP9 或“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选4P5B、措施:第一、实现统一:攻灭东方六国+统一岭南+北击匈奴修长城+平定西南夷+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交通设施(灵渠、五尺道、驰道、直道必修ⅠP9+选4P6)第二、将郡县制遍及全国(注意南北边疆地区设置的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与县平级的“道”:ⅠP9+选4P5两地图)(2)西汉: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

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选修6P45 (3)唐代(唐太宗)选4P10:A、总体结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B、措施:对东突厥军事讨伐+“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对西突厥(与今新疆有关)攻灭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对吐蕃和亲(红山宫)+唐太宗后与吐蕃会盟(大昭寺)选修6P54-56(4)元代:A、总体结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措施: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中国、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宣政院+土司制度)必修ⅠP16、20(4)清代前期(康雍乾时期):A、总体结论:巩固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注意内外两个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序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

而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并探讨其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的铸就1. 远古时期的族群融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基石,远古时期的华夏族群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2. 考古发现的证据:从史前文化遗址中的器物、文字和图案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华夏人类群体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符号,显示出共同体形成的初步迹象。

二、文化传承的凝聚力1. 传统价值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儒家文化、孔子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念等密不可分。

这些价值观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化瑰宝的传承: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传统,如《诗经》、《论语》等文化瑰宝自古以来广泛传播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加深了民众的共同认同感。

三、地理环境的独特性1. 共同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孕育作用、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屏障等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

2. 地理区域的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土单位,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互动在形成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意义与价值1. 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只有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国家在风雨飘摇的时刻保持稳定,迎来繁荣发展。

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和动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 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多个维度的交叉互动,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一、从焚书坑儒到 Nhomakorabea尊儒术: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
3.表现: 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 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间无夜名之征。犬不 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男者耕耘于野。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对政治秩序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对学术文化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 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 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
总之,西周末至春秋前期,王室政权降落到强大诸侯;春秋后期,诸侯争权又降落到卿大夫之家。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二、秦汉时期的科技:
2.文字: 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隶书。汉代楷书形成(钟繇)
3.文学: 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
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和《上林赋》。 4.史学:《史记》、《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 司马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 班固 5.绘画:秦汉时期,门类的丰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绘画艺术代表作 :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6.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形成于东汉: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 。冲击 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w)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w)

民族文化差异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文 化、语言、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
对策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鼓励文化 多样性的发展;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推动民族地区的文 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国际环境的挑战与对策
感谢聆听
3
提高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和影响力。
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
01
02
03
04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 治理能力。
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和水平,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
利。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 卫生服务质量和覆盖面。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鼓励民族地区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 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 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保护和 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 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 地方特色的产业,如农牧业、旅游业、手工艺等 。
加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
制定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帮助贫困民族地 区脱贫致富。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 保护,鼓励民族地区开展传统文化活 动。
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 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整体意识下,具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和习俗。

这种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本文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1. 古代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这种分裂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2. 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统一格局逐渐形成。

秦朝和汉朝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多元性。

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政策,使得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大融合: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格局基本确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时期,各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当时的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文化,便是汇聚了各地不同文化精粹的体现。

5. 现代多元文化格局:在近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战后,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

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在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

比较项
分封制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官员选拔 血缘为主
权力传承 世袭,终身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不
同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点
与中央之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间的关系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才能为主 皇帝任免,有任期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官僚政治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二、大秦之治——秦朝的统治 2.政治:(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九卿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廷典 尉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二、大秦之治——秦朝的统治 3.政治:(地方)郡县制
皇帝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任免、考核、奖惩 在中央政府和皇帝
北抵长城
西到陇西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东达大海
南濒南海
思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后的秦朝疆域版图有了哪些变化?
明确的疆域界限、疆域面积扩大、南方地区的开发 、民族的交融
一、大秦之立——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
材料: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不平衡性减少,相互依赖关
系更为密切,实际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官僚政治通常是指在专制君主的操纵和控制下,一大批职业官僚组成庞大的官僚机 构,把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在官场等级秩序中,按照帝制法规,从 事各种专门化的管理活动。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文将从秦汉统一、南北朝的分合、唐宋辽金元的统一以及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汉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

此时的中国境内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如中原地区的汉族、北方的胡、羌族等。

秦朝的统一,通过中央集权和行政区划的改革,有效整合了各个民族的力量,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统一。

同时,秦王朝还通过修筑长城来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保护国家安全与边疆稳定。

二、南北朝的分合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北方为北魏、东魏等朝代,南方为南朝宋、南齐等朝代。

这一时期,民族的分化和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南方以汉族为主,而北方则较多胡、鲜卑等少数民族。

然而,南北朝历史并非一片分离,多次的统一与融合也纷繁上演。

在南北分裂的300多年后,北方的隋朝统治者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统一中央政权。

这一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北方各民族的特色也逐渐融入中国的大一统中,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

三、唐宋辽金元的统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太宗时期统一了中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唐盛世。

唐朝的统一力量包括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回纥族、突厥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文明进程注入了活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南宋时期,南部地区多数为汉族,北方则分布着多个民族如契丹族、党项族等。

面对金国的威胁,南宋政权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统一,稳定国家疆域。

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延续了下来。

四、明清时期的辽扼之统明朝统一了中国后,明朝政权对于中国各族民众采取了包容的政策。

明朝中晚期,辽东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被明朝皇帝清朝统一。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地主土地所有制
社会 根源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 据局面下式微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地理 原因
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 无法更多地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疆域面积较大, 需要统一的管理
3.巩固 (1)巩固中央集权: ①措施:
确立 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通过具 皇帝 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_独__尊__地位;皇帝对国家 制度 事务拥有_至__高__无___上__的决定权
中央 设三公九卿。三公指_丞___相__、太尉、御史大夫,为 官制 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地方 制度
设立__郡__、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 免和考核。县以下设_乡___、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 民众和治安
②意义: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 用,影响至为深远。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颁 行法律。
(3)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4.意义 (1)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2)推动了 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练经典小题]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
害引至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

()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解析:材料讲述诸侯以邻为壑,是诸侯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实行 中央集权,有利于生产生活,是历史的趋势,建立大一统王朝具 有合理性,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答案:D

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

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

作者: 方可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14-20页
主题词: 统一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族;各民族;民族集团;满族;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原因;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民族融合
摘要: <正> 中华大地上在远古时代就逐渐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族集团和文化区,这些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并立和相互依存的南北两大统一体,这就是以农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汉族为主体的民族集团,和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集团,以后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宋辽金元和明清三次民族融合高潮。

这些民族融合过程,主要是在这两大民族集团之间,也就是在南方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汉民族集团和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集团之间进行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从匈奴统一北部草原开始,不断开发建设祖国的北方,建立地区性的民族政权,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入主中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

四、东汉豪强士族的庄园经济
3.庄园经济的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池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
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
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后汉书·樊宏传》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每一个田庄,在若干作坊、宅院、庭院之外,多修有高墙,在高墙的四周建有了望 谯楼,战乱时每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 族长。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特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
时期
(1)政治: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王东京《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研究》
三、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3.评价:
(2)对经济的影响
③对西汉社会结构的影响
“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其没入奴掉,分诸苑养狗马禽兽,及与诸官。诸官益杂置
多,徒奴蝉众”。
——《史记·平准书》
(3)经济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扩大国家垄断经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
王莽统治时期,施行的五均六管政策也是因袭借鉴了汉武帝的做法,东汉初年,依然实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
而天下用饶。”
——《史记·平准书》Βιβλιοθήκη ②商业繁荣,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在今天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其中所包含广泛内涵和深邃的历史背景,需要作一简要的阐述。

今天中国国家疆域的形成是有其悠久的历史过程的。

“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个“中国”是指国都、京师。

《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礼记•中庸》:“是以名声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这里的“中国”是华夏活动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因为我国阶级社会初期,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地区,故称这个地区为中国,称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的民族为北戎、山戎,称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长江流域为东夷、南蛮。

以后华夏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夷戎的华夏化,黄河下游地区也包括在“中国”一词的范围之内。

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及晋、郑、齐、鲁、宋、卫诸国都自称“中国”,而将秦、楚、吴、越视为夷狄。

《史记•楚世家》:“秦为大鸟,……垂头中国。

”《索隐》:“言欲吞山东。

”春秋时代秦国僻在西隅,“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但对西戎还是“中国”自居,楚国在西周末年自称“蛮夷”,到了春秋末年以“华夏”自居,其他中原诸小国,都已华夏化了。

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域的扩大,“中国”一词指统一王朝的全部疆土。

《史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以后凡当处于分裂时期,则中国多指黄河流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说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人将十六国看成夷狄,南朝人骂北朝为索虏,北朝人骂南朝人为岛夷,都自称中国。

唐朝统一,没有这种分野,视这个时期为南北朝,李延寿修南北史,一视同仁,双方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课件-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作用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西汉初,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
提出者
_主__父__偃__
推恩令
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_嫡__长__子__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
内容 _侯__国__,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_封__地__和__势__力__越来越小
刺史 内容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_刺__史__一人
制度 作用 监视州部内的_地__方__官__吏__、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史料实证 1.秦始皇
评价: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实行暴 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名称: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评价:秦始皇创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强化
3.秦统一文字、货币
人物:秦始皇 内容:小篆作为通用文字、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 意义:有利于秦朝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知识主干·脉络清
考点1秦朝 1.秦灭六国: (1)条件: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使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_商__鞅__变__法__,实力超过东方 六国;秦王_嬴__政__进行充分准备。 (2)经过:从公元前230年至_公__元__前__2_2_1_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咸__阳__。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_春__秋__战__国__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_统__一__的__多__民__族__的封建国家。

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背景:初中历史教案

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背景: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群体,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少于汉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为1.45亿人,占总人口的10.26%。

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历经波折的,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都秉持“和而不同”的民族理念,取得了团结、稳定、和谐的局面。

一、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背景1.古代中国多民族地区之间的融合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认为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政治、文化和地理领域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大规模修建的长城成为了中国文化界和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通道。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技艺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也逐渐加深。

在不断的碰撞和融合中,慢慢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建筑、食品、服装等。

2.清朝时期的多民族地区管理制度清朝时期,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用来管理和保护各民族地区的权益。

清政府实行的土司制度就是一种管理制度,主要是结合传统的土司制度和中国的官僚制度。

“土司制度”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对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主要由土司、副巡抚、都督等组成。

土司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管理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土司家族世袭制,对于土地、民族宗教等也给予了广泛的自治权。

二、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的经验1.“和而不同”的治国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种治国理念--“和而不同”,也称之为“博爱”,成为了管理不同民族地区的重要手段。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宗教及其特点,在实现不同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的同时,也保护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增强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管理能力。

2.实行激励政策为了巩固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优惠税收、就业优惠等,鼓励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体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政府还加强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民族群体的生活品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知道秦朝统一,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秦灭六国 P5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的背景和条件
1. 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 2. 说明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商鞅变法, 国富兵强。 具备实力, 一统六国。
兼并战争, 局部统一。 企盼和平, 结束战乱。
秦灭六国 P5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的措施
2. 统一的意义
时间: 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 阳
建立者: 嬴 政 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 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地位
统一文字为小篆
①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 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①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②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 化的交流与发展。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 济的交流。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①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② 形成了全国交通网。
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和便于交通往来
影响: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 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 模式。
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灭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P57
巩固统一的措施
实行分封制
皇帝 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秦灭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P54
巩固统一的措施
3.影响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皇帝皇帝
最高统治者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军事)(行政) (监察)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024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①民心归一:人民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②综合国力(主要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条件。

③雄才大略:秦王嬴政重用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 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后期20年代)都城:咸阳(中华第一帝都)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帝制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掌管财政、宫廷等事物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政府(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4.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再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5.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三、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及影响★★1.文化上:a.统一文字。

命丞相李斯等统一文字,制定小篆[zhuàn](后来又改为隶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一、核心内容的界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5.(2019·全国Ⅰ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 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 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 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 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
套以监察法规,日益规范化、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 系统化。
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5、监察范围不断扩大。
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 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明清督抚制度】
明朝的督抚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央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而设置的,督 抚由巡抚和总督两个职位组成,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适用的地区不断扩大,任职的时长 也不断延长,形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为当时明朝中央与地方的沟通起到很好的桥梁 作用。设立督抚制度的目的可以说是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地方的管理;另一个是起 到监察的作用”。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 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 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 制,排除。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2编热点专题速查篇专题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秦汉、宋元时期)(精讲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2编热点专题速查篇专题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秦汉、宋元时期)(精讲
雏形 战国时,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建立县制的内容
郡县制
形成
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都 由皇帝任免
影响
秦朝确立的郡县制,为历朝一直效仿沿用,对后世影响深 远
提出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最早是由战国的 韩非子提出
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度:①目的: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
中央政府管辖
①北宋真宗时期,辽和北宋在签订“澶渊之盟”后,保持了长久 的和平;11世纪时,西夏和北宋议和;1127年,金灭北宋;②南 宋名将岳飞在郾城打败金兵,1141年,宋金和议,形成了南北对 峙的局面;③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促进了
民族大融合,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新中国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秦汉 时期
宋元 时期
新中 国的 民族 关系
与匈奴 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的关系 防御匈奴南下;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
与西域 的关系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
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 驰道
同 点 思想
文化
统一文字,制造了“焚书坑儒 ”事件,采用法家思想,崇尚 法治
军对交事外往、北南击,匈开奴推恩令”,削弱分封的 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 权收归中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 强思想统一;在长安设立太学
治,秦朝开创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
中央集 权制度
确立
中央集权制度;②内容:最高统治者

2024版七年级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

2024版七年级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比较周朝和秦朝统治的差异
项目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周朝

秦朝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实行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文化上:统一文字
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 人,在原来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定笔 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字颁行全国。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 简就是文字统一之后政府政令能够在 全国各地顺利传达的有力证据。据考 古研究,在第11号墓中出土的大量秦 代竹简,可能就是墓主人——一位名 叫“喜”的基层官吏,在筷子粗细的 一千多枚竹简上写下的四万多字的工 作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文字统一的有 力证明。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出处 《资治通鉴》
《汉书》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涉及“皇帝”“御史大夫” “郡”等字眼的题,一般考 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3. [宜宾江安二模]文物是无声的历史。解读下列秦
警卫 卫 车 事 刑 农赋 皇室 外 礼 戍 马 务 狱 财政 财务 交 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
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
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
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
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 不同地域的人们能顺畅沟通,有利于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便利了各地的 交通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在今天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其中所包含广泛内涵和深邃的历史背景,需要作一简要的阐述。

今天中国国家疆域的形成是有其悠久的历史过程的。

“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诗经&#8226;大雅&#8226;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个“中国”是指国都、京师。

《诗经&#8226;小雅&#8226;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礼记&#8226;中庸》:“是以名声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这里的“中国”是华夏活动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因为我国阶级社会初期,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地区,故称这个地区为中国,称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的民族为北戎、山戎,称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长江流域为东夷、南蛮。

以后华夏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夷戎的华夏化,黄河下游地区也包括在“中国”一词的范围之内。

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及晋、郑、齐、鲁、宋、卫诸国都自称“中国”,而将秦、楚、吴、越视为夷狄。

《史记&#8226;楚世家》:“秦为大鸟,……垂头中国。

”《索隐》:“言欲吞山东。

”春秋时代秦国僻在西隅,“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但对西戎还是“中国”自居,楚国在西周末年自称“蛮夷”,到了春秋末年以“华夏”自居,其他中原诸小国,都已华夏化了。

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域的扩大,“中国”一词指统一王朝的全部疆土。

《史记&#8226;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赵)佗弗诛。

”以后凡当处于分裂时期,则中国多指黄河流域。

《三国志&#8226;蜀志&#8226;诸葛亮传》:“亮说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人将十六国看成夷狄,南朝人骂北朝为索虏,北朝人骂南朝人为岛夷,都自称中国。

唐朝统一,没有这种分野,视这个时期为南北朝,李延寿修南北史,一视同仁,双方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宋朝把辽、金、西夏视为夷狄,而元朝则将宋、辽、金、夏均视为中国。

明朝人把蒙古视为鞑虏,东北女真为建虏,而清人则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均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从一部记述大清帝国全国总志《大清一统志》即可知。

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有其发展的过程,其含义也不断扩大。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侵华前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主权所达到的范围,是鸦片战争后几十年,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加强后逐渐形成的。

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就应以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范围的中国为中国,凡历史上在这个范围内的一切民族和政权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过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历史上中原王朝、正统王朝统治范围为中国,其他就不是。

这种观点无疑是错的,我们不是宋朝人,不是明朝人,我们是现代中国人,我们不应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中国的范围就是历史上的中国,这也不对,这岂不是承认帝国主义侵华的合法性了吗?总之,我们要分清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中国是中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

否则许多问题就讲不通。

那么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在古代形成三大经济区:(一)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上即阴山、长城一线以南,青藏高原边缘以东至海,为东部季风区,其自然条件适宜于农业,是汉族聚居的农耕区;(二)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阴山、长城一线以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稀少,分布有草原植被,为游牧民族聚居的畜牧区;(三)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当地居民从事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混合经济;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森林密布,17世纪以前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渔猎、采集和少量农业的混合经济区。

概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可分为农耕、畜牧和渔猎三大经济区。

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势力和疆土消长,实际就是这三大经济区的交融和消长。

这个发展过程,有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秦汉华夏族政权疆域的形成和开拓期。

春秋时期处于中国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而其时四周夷狄却伺机强大,交侵华夏,所谓“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线。

”(《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北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诸国都受到威胁,甚至为其所灭。

战国时期中原形成七雄,纷纷向四周开疆拓土,置郡县,筑长城。

当时中原华夏族农耕区的最大威胁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所谓“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史记&#8226;匈奴列传》)北部的赵国原有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和西北部,北界至今桑乾河一线。

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北击林胡、楼烦,疆土拓至河套北面阴山一带,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蔚县)西傍阴山山脉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东北狼山口)。

燕国原有河北北部和辽南一带,燕昭公时东击东胡,却地千里,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

秦国拓地最为显著,秦襄王时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二郡(今甘肃东部),拓地至泾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而上,至今陕北黄河西岸止。

楚国在战国时十分强大,向北拓地至淮河流域,向南越过洞庭湖到了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有湘西、鄂西地区,设置了巫郡、黔中郡,势力还远达广西乐平一带。

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还派庄蹻由黔中郡向西南进入贵州夜郎国,直至滇池。

总之,到了战国后期七国的范围,东北超过了鸭绿江,西面抵达了洮河流域,北面到了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和辽宁南部,南面到了浙南、赣北、湖南全省、贵州、四川一部分。

为秦朝统一后的疆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

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干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

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

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

由于汉民子孙繁衍,和当地游牧民族的汉化,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

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进拓至新疆地区。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任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进行屯田。

秦汉王朝向东北则拓土至朝鲜中部,这里原先也是农耕区。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越南北部,这里原先是处于高山深谷中的分散的民族政权、小国,又从事原始的农业,因此未遇到多少反抗,在国势并不十分强大的东汉时期,还开疆拓土至云南西南部的保山地区置永昌郡,这是西南哀牢夷归汉的结果。

总之,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400年,是中国中原王朝疆域奠定的关键时期。

从战国以来农耕区已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秦皇汉武逐匈奴,筑长城,置边郡,对北方主观上并无领土要求,一是为了保护农耕区,正如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信中所说:“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

”(《史记&#8226;匈奴列传》)二是打通和巩固对中亚和西南亚的交通,因为在汉武帝前中原人民与中亚和西南亚已有往来。

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第一个由汉、匈奴、羌、百越、朝鲜、西南夷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第二阶段:汉族政权疆域北缩南展期。

这个时期大约从东汉前期公元初开始,先有匈奴族的南进,以后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的附汉。

这说明居于蒙古高原南部的匈奴,因长期与汉族交往,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愿意与汉族一起生活,于是公元2世纪开始就有大批匈奴入居今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与汉民共处。

接着在蒙古高原上鲜卑族的统一,成为北部中国一强大的政治势力,不断地侵扰汉王朝北部边境;以后又有柔然、突厥的兴起;西面则有羌人的东侵,成为东汉一代的外患,曾一度威胁到长安的安全。

于是东汉先是将沿边诸郡的郡治内迁,以后终于守不住了,放弃了沿边诸郡,北部边界内缩至陇东、陕北和晋北一带。

换言之,就是原先半农半牧区又恢复了游牧民族所居而从事畜牧业。

进入4世纪,东汉以来入居北中国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即历史上所谓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些民族政权的领袖人物,都受到汉化教育,文化上推崇儒学,经济上重视农耕,制度上沿袭汉魏。

虽然这些政权统治集团是游牧民族,但被统治的广大人民还是以汉族为主,而政权性质基本上保持了汉魏以来的传统,不过多了农牧民族交融、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例如北齐时邺都城内推行双语(汉、鲜卑)制,充分体现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末隋统一的300年内,黄河流域成为一个民族的大熔炉,农耕、渔猎、游牧民族进行长期交流和融合,为隋唐统一政权的胡化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南方情况则又不同。

东汉末年以来因为黄河流域战乱连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特别是晋末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大批世家大族、官宦士庶举家南迁江淮流域,设置侨州郡县,南方人口骤增,平原地区人口已经比较密集,于是向丘陵山区进发,浙、赣、湘、鄂丘陵山区原先是越、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东晋南朝时期汉族人口大量进入,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国东晋南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了很多郡县,反映汉族王朝统治势力的向南扩展,农耕区的扩大,从而也使原先的蛮夷汉化。

当时在西南地方民族势力强大的,有原由三国蜀汉控制的西南南中地区的“爨”(火换为贝)族的独立,和林邑建国的北进,使汉族王朝控制的越南北部内缩。

这个时期虽然从现象上看,汉族王朝的疆土在北部有所缩小,但从民族交流、融合角度看,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

南方因为没有一股强大的民族势力能与汉族相抗,因此汉族王朝势力的入进,虽然遇有反抗,但最终还是汉王朝的控制得到最后胜利。

第三阶段:隋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鼎盛时期。

隋唐政权是黄河流域经过300年的民族交融和南方蛮夷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唐代在安史乱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国势强盛,北征突厥,东灭高丽,西平吐谷浑,疆土空前开拓。

由于唐代政权是吸收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与宋、明不同,在民族政策上是兼容并蓄,李渊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