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当时发现的物理现象,还可以预测当时无法检测到的物理现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1)力弹力教案苏科版物理教学课题:一、力弹力[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教学程序:[新课学习]:一、形变和弹力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2)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典例精讲
典例7.(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室温下将液
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
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B)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固态
液态
气态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 (1)固态:形状和体积固定,如钢铁、木头等。 (2)液态:体积固定,形状不固定,如水、酒精、汽油等。 (3)气态: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如氢气、氧气等。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叫物态变化。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3.水的三态及变化: 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如冰、霜、冰雹、雪等;液 态,如水;气态,如水蒸气。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4.(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
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
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C )
是( A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
典例3.(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
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 )
A.滴水成冰
B.气凝结霜
C.冰雪消融
D.浓雾消散
知识点3 汽化与液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八单元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八单元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第八章教案(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合力为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力改变这种状态.(5)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的本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四:惯性及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师:从牛顿第一定律中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1)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问:用硬纸板盖住盛水的玻璃杯,然后在纸板上面放上鸡蛋,当我用力快速击打纸板时,大家想一想,鸡蛋将会如何运动?好,请大家注意观察.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未完成前回答鸡蛋飞出去,少数保持沉默.实验完成后,学生表情愕然.(因为鸡蛋留在原处,掉到杯中)师:为什么鸡蛋没有随纸板飞出去,而是留在原处,掉到杯中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原先鸡蛋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纸板受到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迅速改变向前运动,而鸡蛋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因此,鸡蛋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掉到杯中.师: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有很多,如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中,汽车突然刹车时,我们向前倾倒.汽车突然由静止启动,我们向后仰.同学们,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要求司机系安全带吧!请大家阅读教材P19“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知识总结:1.惯性的大小可以由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困难程度”表现出来.如以同样速度运动的乒乓球和火车,要使乒乓球(质量小)停下来很容易,要使火车(质量大)停下来很困难,说明火车惯性大.2.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时需抓住三点:(1)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如何(是静止还是运动).(2)是哪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立即发生改变.(3)而与之相接触的另一个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于是就出现了某种现象.3. 阅读“科学世界”部分谈谈你对交通安全的当堂检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初中物理(人教2024版)大单元学科素养教学设计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学校实验室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活动、网络共享资源。

本单元教学重点:凝华则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无需经过液态。

2.理解这两种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了解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华过程则会放出热量。

4.能够运用这一特性解释相关现象,如干冰的升华降温作用。

5.能够识别并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樟脑丸的消失(升华)、霜和冰花的形成(凝华)等。

6.了解在何种条件下物质容易发生升华和凝华,如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升华和凝华过程的影响。

单元分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本章共分六个小节,建议8课时:第一小节温度 1课时第二小节探究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课时第三小节熔化和凝固 1课时第四小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课时第五小节汽化和液化 1课时第六小节升华和凝华 1课时复习和总结 2课时第1小节温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图片冰川火山温度计图片中情景的温度怎样?我们怎样测量温度?1.什么叫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热的物6.了解常见的温度计(1)(2)(3)(4)(5)(1)实验室温度计(2)寒暑表(3)数显温度计(4)测温枪(5)体温计10.介绍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11、展示温度计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使用方法。

双金属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感应式温度计 LCD数显温度计1.分析上节课绘制的熔化及凝固图像,归纳总结熔化和凝固规律。

5.讨论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第4小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水的状态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以后也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包含什么物理原理?4.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①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和树荫下,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②将湿衣服分别卷起来和摊开晾晒,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③将湿衣服分别放在通风与无风处,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气体的流动等因素有关。

八年级上册物理备课

八年级上册物理备课

八年级上册物理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物理备课的参考内容:
1. 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公式等,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要教授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实验等内容。

3.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4.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举例说明、学生互动、总结归纳等环节。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5. 实验安排:根据课程需要,设计适当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实验的安全和规范。

6. 习题和作业:布置适量的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7. 教学评价: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环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8. 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初中物理主题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主题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主题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和动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掌握计算物体力和加速度的方法。

3. 了解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与动能的计算方法。

2. 功的概念与功的计算方法。

3. 力的定义与力的计算方法。

4. 物体力学能的转化与守恒。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3. 了解物体力学能的转化与守恒。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参与实物实验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相关知识。

2.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研究法: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研究,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段视频或引发学生的话题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本节课将研究的内容。

2. 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巩固对动能与力的理解。

4. 讲解与示范: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练与巩固:布置一些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提供反馈和纠正。

6. 拓展与应用: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实验器材:小球、斜面、弹簧等七、课堂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2.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结论的准确性。

3. 在练和应用环节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深入理解动能和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集
体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物体在垂直上抛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 掌握垂直上抛运动中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与垂直上抛运动的异同;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 课本《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相关内容;
- 录制好的视频讲解素材;
- 纸和笔,计算器;
- 实验用具:木球、测量尺、计时器等。

教学步骤
1. 创设情境:通过一段视频展示有关垂直上抛运动的实际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入知识:讲解垂直上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
体在垂直上抛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3. 演示实验: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用木球进行垂直上抛运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球的运动轨迹和时间。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总结垂直上
抛运动的特点,并与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

5.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垂直上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计算过程。

6. 练巩固:布置一些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7.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复本课内容,并提醒他们在
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8. 展示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和解题过程,
互相研究和交流。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 批改学生的练题和解答,评价他们对垂直上抛运动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课本及教师用书;- 有关垂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教学参考资料。

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八年级物理教案备课人:XXX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研究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15cm或~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进程】教学环节及内容一、课件导入教师举动学糊口动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

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乙提出问题】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别,很难精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甲确,并且偶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精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精确使用它们,精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若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元的标记2)长度单元间的换算关系3)相识一些物体的长度2.长度的测量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 1.了解“国际单位制”.单元,在国际单元制中,长度的根本单元是米2.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m).布置自学】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2.阅读“长度的单元”局部(P10-P11).时间2分钟)提出问题】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1dm=10-1m换算干系是怎样的?1cm=10-2m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1mm=10-3m的换算干系是怎样的?反馈操演一】指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在以下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单元:1μm=10-6m1nm=10-9m思考回答:①中学生身高约莫15.7①中学生身高约莫15.7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2、完成单位换算: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dm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mm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70μm数字稳定,把响应的单元作等量代换,示范如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下:7×10-5m= 7×10-5×106μm=70μm。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概述-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概述-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单元概述【单元内容】本单元是人教版物理的起始章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及估测,参照物、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平均速度测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

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

本单元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着。

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

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科学课程的重要基础。

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本单元的重点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及估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的求法,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相关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了控制变量法,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运用了这种方法,让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让路程相同比较时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标要求】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5.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全单元教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全单元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思考: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

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

师生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温度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拓展研究: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构造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单位摄氏度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测量范围-20~110 ℃35~42 ℃-25~50 ℃分度值 1 ℃0.1 ℃1 ℃新*课标*第*一*网用途实验用测体温测气温构造无缩口有缩口无缩口玻璃泡内的液体煤油水银酒精玻璃电接点温度计园艺温度计婴儿沐浴温度计室内温度计工业双金属温度计光学高温计红外线测温计红外线(耳式)测温计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

第一单元第2课主备人:刘波审核人:课题《运动的描述》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型总1课时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字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教学方法:自学、小组讨论、讲授法课前自学自学活动:仔细阅读课本第16页-18页的相关内容。

找出自学反馈的答案。

自学质疑:我的困难(或问题)是: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1.什么是机械运动?列举一些实例。

2.什么是参照物?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二、聚焦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参照物如何选择?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三、研究分享(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小组交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毛泽东“坐地日行8万里”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1.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并回答下面问题: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做的车并未行驶,有车从旁经过,会感觉自己前行或后退。

要求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1)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的;(2)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单元备课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单元备课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质量》是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 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 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

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 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

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 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 通过实际操作, 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 公式和单位,(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会查密度表。

(4)记住水的密度。

(5)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 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 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 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 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 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1.几个基本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1.几个基本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答案】B 【解析】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老鹰是静止的,故A正确,不符合 题意;B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和老鹰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所以乌鸦和老鹰都是运动的,故B错误, 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C.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乌鸦、老鹰飞行的快慢相同, 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它们相对静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解析】由图得,风相对于地面向做运动。甲船上的旗帜相对于地面向左运动,乙船 上的旗帜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则甲船可能静止、向左运动(速度小于风速)或者向右运 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方法归纳
在分析解答根据烟的方向、旗帜飘动的方向、 火焰的方向等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利用递推法, 由已知条件一步步推导答案,关键是根据与地面相 对静止的物体判断风向,然后分析其他物体的运动 状态。
110m栏亚洲记录,可以说是跑得非常之快,我们在看电视转播时,他总是没有离开小小的
电视屏幕,这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电视屏幕B.摄像机
C.比赛
场上的观众或跑道
D.电视观众本身
【答案】A
【解析】比赛中的刘翔相对于现场的摄像机、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以及电视观众的位
置不断发生改变,所以说刘翔相对于摄像机、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以及电视观众是运动
【答案】 6.892×103 6.892×105 1.435×103 1.435×109 30 1800
2.给下列长度补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用符号表示):(1) 一本书的厚度为8________;
(2)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________;(3)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_______;
(4)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备课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

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

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

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探究厨房中的物态变化(授课PPT)-【大单元教学】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24)

探究厨房中的物态变化(授课PPT)-【大单元教学】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24)
A.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
C.鸡蛋内部的水渗出壳外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典例精析
典例3、(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 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C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三、项目实施 实验2.食物的潮解

看,食物的潮解可能会影响食物中的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
,可能导致食物变
质更快。
一些保存食物的方法,如 、
等,就是通过控制物态变化来

三、项目实施
实验2.食物的潮解 不同食物的潮解现象 观察到盐、糖、奶粉等食物在潮湿环境中逐渐吸收水分,出现结块、变 软的现象。通过比较不同食物的潮解速度,可以发现糖的潮解速度相对较快 ,盐次之,奶粉较慢。 从化学角度分析,这可能是因为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羟基,容易 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更容易吸收水分;盐的潮解主要是由于氯化钠与空 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水合离子;奶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其潮解过 程相对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三、项目实施
实验2.食物的潮解 在厨房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食物出现结块、变软的现象,这其实就是 食物的潮解。那么,食物为什么会潮解呢?潮解过程中又涉及哪些物态变化呢 ?让我们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来探究这个问题。 从物理学角度看,潮解是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当空 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大于某物质饱和蒸气压时,该物质就 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或半液态, 这个过程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湿度与饱和蒸气 压的关系来解释潮解的发生条件。湿度越高,空气中的 水蒸气分压越大,越容易满足潮解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单元备课教学目标导航知识目标导航: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导航: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导航: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单元分析导航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导航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第二单元声现象单元备课知识结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第三节声音的特性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第五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音乐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音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声的利用。

难点:双耳效应、声音的特性、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课时安排:本章共五节,7课时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三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1课时复习---------------------------------------------1课时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

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

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学生活动: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

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

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3、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4、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造声比赛”。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

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

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3)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活动: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

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

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4、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学生活动: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5、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学生活动: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设计意图: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备课知识结构: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导航:1、能区别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5、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6、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应用。

7、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

重点: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4、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2 、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3、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