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知识技能竞赛判断题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知识技能竞赛判断题题库
1、2018年严重精神障碍治疗工作规范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有固定居所并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六种重性精神疾病。
(×)
3、居民自行到各级各类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诊或咨询时,对疑似严重精神障碍者,接诊医师应尽可能疑似诊断。
(×)
4、非患者本人到医院咨询时,接诊医师应建议患者本人来院进行精神检查与诊断。
(√)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合综治、公安等部门,每半年与村(居)民民委员会联系,了解辖区常住人口中重点人群的情况。
(×)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参考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开展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
(√)
7、开展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并需要填写严重精神障碍线索调查登记表。
(√)
8、开展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报县级精防机构。
(√)
9、开展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需要建议其至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诊断。
(√)
10、市级精防机构参考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对乡镇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综治、公安、民政、残联开展疑似患者筛查培训。
(×)
11、县级精防机构参考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对乡镇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综治、公安、民政、残联开展疑似患者筛查培训。
(√)
12、乡镇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综治、公安、民政、残联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疑似患者,应及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联系和报告。
(√)
13、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共9条。
(√)
14、精神科执业医师对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及时明确诊断。
(√)
15、对连续就诊1年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应请上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或复核诊断。
(×)
16、对于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具备诊断条件的地区,可由卫生计生委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协助当地开展疑似患者诊断。
(√)
17、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非精神科医师在接诊中,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平台人员在咨询时,应根据咨询者提供的线索进行初步筛查。
(√)
18、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非精神科医师在接诊中,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平台人员在咨询时,应根据咨询者提供的线索进行
初步筛查,如属疑似患者应建议其到综合医院进行诊断。
(×)
19、监管场所内发现疑似患者可请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指派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进行检查和诊断。
(×)
20、对门诊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确诊患者,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应及时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
51、病情不稳定患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上级医院。
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协助下,2周内随访。
(√)
5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 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 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 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
5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管理实行知情同意原则,即监护人或者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方可开展随访管理服务(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
(√)
5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要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以保护病人的隐私。
(√)
55、村卫生室主要职责是: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
作。
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
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
56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
57、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 1 次健康检查。
(√)
58、如患者既往有暴力史、有滥用酒精/药物、被害妄想、威胁过他人、表达过伤害他人的想法、有反社会行为、情绪明显不稳或处在重大压力之下等情况,精防人员在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开展联合随访,并增加随访频次。
(√)
59、轻度滋事: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属于此类。
(√)
6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要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以保护病人的隐私。
(√)
61、妊娠期妇女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应由患者、家属和精神科
医师慎重权衡利弊后,做出孕期继续用药或停药的决策。
(√)
62、老年人用药时药物起始剂量低,加量要缓慢,尽量减少用药剂量。
(×)
63、5-羟色胺综合征是严重不良反应。
(√)
64、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时常见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
65、剥脱性皮炎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其中一种。
(×)
66、舒必利是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
67、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
(√)
68、老年精神病患者在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停用抗精神病药物。
(×)
69、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处于持续发育过程中,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比较迟钝。
(×)
70、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应遵循“安全、早期、少量、全程、有效、个体化”的原则。
(×)
71、患者应坚持急性期、巩固期和缓解期的全程治疗。
(×)
72、五氟利多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
73、氨磺必利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
74、碳酸锂属于抗抽搐药物。
(×)
75、氯氮平、氯丙嗪都是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
(×)
76、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严重不良反应。
(×)
77、严重不良反应以治疗为主。
(×)
78、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出现泌乳、月经不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
79、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勿饮酒、勿擅自减药或停药。
(√)
111、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是教会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复发的危害,认识药物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但不用了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
(×)
112、精神分裂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为特征。
(√)
113、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是暴力行为。
(√)
114、医生在给精神障碍患者处方药品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使用期间应加强用药监护,不必进行的监测。
(×)
115、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性兴奋和躁狂症。
(×)
116、患女每在人多拥挤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紧张、心悸、出汗和呼吸困难,因而不敢出门,该女患有抑郁症。
(×)
117、精神科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家属介绍的病史和心理学评估量表,精神和躯体检查为辅助,可以简单或忽略。
(×)118、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最重要的是锥体外系症状(×)
119、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除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不常见外,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
(×)
120.分裂症的症状和情感症状两者一起出现,程度均衡,仍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
1.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对再次确诊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开具健康教育处方。
(×)
2.教育家属尽早发现患者自伤、自杀和危害公共安全及他人安全的企图,及时与社区精防人员、民警、村(居)民委会成员等联系。
(√)
3.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应配合学校开展有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和精神障碍早期症状的知晓率。
(√)
4.在督导中,在选择访谈人员时,与患者、家属、综合管理小组/关爱帮扶小组等进行访谈,访谈对象由督导组随机选定。
(√)
5.督导组在督导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实施督导的单位提交督导报告。
(×)
6.省、市级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接受2次培训,县、乡级每年
至少接受4次培训,有关要求按照继续医学教育相关规定执行。
(×)
7.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庭给予理解和关心,平等对待患者,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
8.医疗机构可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家属联谊会、义诊、现场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和家属开展健康教育。
(√)
9.教育患者和家属了解所患精神障碍的名称、主要症状、复发先兆识别和应对,所服药物名称、剂量、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应对,体重管理,镇静催眠药物合理使用等。
(√)10.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长期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培训药物管理知识,使家属能够督促患者服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
11.为了培训保持前后一致,培训内容无需调整。
(×)
12.培训内容包括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法规、要求、管理规定、救治救助政策。
(√)
13.医疗机构可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家属联谊会、义诊、现场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志愿者开展健康教育。
(×)
14. 治疗随访服务中,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
(×)
15.教育家属尽早发现患者自伤、自杀和危害公共安全及他人安全的企图,及时与社区精防人员、民警、村(居)民委会成员等联系。
(√)16.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者,要教育家属防止患者走失、自伤、被拐骗和受到性侵害;同时教育家属识别风险,自我保护等。
(√)
17.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者,要教育家属防止癫痫发作时受伤致残。
(√)
18. 培训计划必须由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储备和组建培训师资队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
(×)
19.督导组应口头反馈督导主要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与被督导单位就相关工作意见进行交流。
(√)
11.累计建档患者人数,一定等于患者库里在管患者+非在管患者+失访患者+死亡患者人数(×)。
12.在权限系统中,每级业务管理员的数量最多为2人。
(×)
13.同一机构下,同一个患者的发病报告信息只能有一条。
(√)
14.发病报告患者信息删除时,需要县级数据质控员进行审核。
(√)
15.发病报告患者出院时,必须强制进行社区管理。
(√)
16.随访时,“住院情况”选择为“目前正在住院”,系统默认为其为规律服药患者。
(√)
17.信息系统里的删除患者提醒,指的是近期已经删除过的患者。
(√)
18.社区迁入患者接收后,可以直接进入非在管患者库。
(×)
19.非在管库的患者可以直接迁出。
(×)
20.在管患者接收出院信息后,系统可以直接将患者的出院信息与该患者的基本信息相关联。
(√)
21.没有在系统录入的患者接收其出院信息时,需要补充患者的基本信息。
(√)
22.应该为直报用户1分配的权限为发病报告患者管理。
(×)
23.应该为县级本级用户2分配的权限为县级数据浏览。
(√)
24.用户登录名zb_xx_wangxiaoxiao是正确的。
(×)
25.市级医疗机构的账号应该由省级业务管理员来设立。
(×)
26.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接到肇事肇祸事件报到后,应配合公安部门在24小时内组织相关人员调查肇事肇祸。
(×)
27.患者个案资料至少保留3年。
(×)
28.凡是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会议资料、报告、音像资料等均应立卷归档,存入档案柜。
(√)
29.县级精防机构的数据质控员应在2周内对本辖区内的系统网络报告信息进行查重。
(√)
30.工作中形成的资料应按顺序分类存放,做出相对应的文档目录清单,并随时更新。
(√)
153、患者或者其监护人不同意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
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
√
154、对有危及自身或他人人身安全或其危险的疑似患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155、“精神卫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精神病学”范围,还包括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两大方面。
√
156、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以根据条件增补心理援助内容。
X 157、非自愿住院病人在再诊断及鉴定结论出来之前不能治疗。
X
158、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应根据国际最先进的标准执行。
X
159、综合医疗机构可以拒绝诊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外科疾病,原因是尽管内外科疾病属于该综合医院的诊治范围,但无法保护患者安全并使精神障碍得到治疗。
X 160、禁止对依照《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以治疗精神障碍为目的的外科手术。
√
161、在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鉴定过程中,寻衅滋事,
阻挠有关工作人员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扰乱医疗机构、鉴定机构工作秩序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62、《精神卫生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保护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x
16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
164、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
(√)
165、各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计生、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卫计委负责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
( x )166、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
(√)
167、各地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优势,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
(√)
168、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农村城市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0 %和90%( x)
169、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可委托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协会向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规范化的培训、技术指导与资质认定,经过培训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和人员可从事心理咨询服
务。
(√)
170、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承担责任。
√
171、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单位和个人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
172、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80%以上的县开展社区康复服务,7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康复服务。
x
173、各地应当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统筹保障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所需经费。
√
174、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广泛建立以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为核心,以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公共卫生医师、康复师、社区康复协调员、其他社区康复服务人员为重要专业力量的综合服务团队。
√
175、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评估体系,依托专家技术指导组定期检查评估各地工作情况。
√
176、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科学布局,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重要制度、重要机制基本成型。
√
177、加强精神障碍治疗与康复资源的整合协调,建立信息共享、衔接顺畅、运转有序的服务转介系统,逐步打通医疗、康复服务循环梗阻。
√
178、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危险评估,
并向精神障碍患者和监护人提供社区康复建议及相关信息。
X
179、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增强家庭照护功能,促进家庭成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和资源。
√
11.康复服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开展康复技能训练。
(对)
12.对住院患者,主要开展服药、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错)
13.对居家患者,主要以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学会按时服药和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为主。
(错)
14.对住院患者,以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学会按时服药和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为主。
(对)
15.对居家患者,主要以开展服药、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对)
16.康复服务内容包括:服药训练、复发先兆识别、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
(对)
17.服药训练。
目的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养成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的习惯。
(对)
18.服药训练,培训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重要性和复发严重性教育,熟悉所服的药物名称、剂量,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向医师求助的方法。
(对)
19.服药训练,居家患者应在社区精防人员指导和家属帮助下开展服药训练,逐步提高服药依从性,能按时复诊和取药,坚持按医嘱服药。
(对)
20.复发先兆识别。
目的是预防复发。
由医护人员和社区精防人员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开展。
(对)
21.躯体管理训练。
目的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养成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的习惯。
(错)
22.社交能力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家庭生活技能。
(错)
23.生活技能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家庭生活技能。
(对)
24.职业康复训练,目的是提高患者主动与人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错)
25.职业康复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学习和劳动能力。
包括工作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
(对)
26.居家患者应在康复机构中以模拟形式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有条件地区可继续在保护性和过渡性就业场所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
(对)
27.生活技能训练,包括主动问候,聊天,接打电话,遵守约会时间,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处理生活矛盾,学会如何面试等。
(错)
28.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履行相应的家庭职责,如与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参与家庭事情的讨论,关心和支持家人等。
(对)
29.躯体管理训练,应制定个体化的躯体管理计划,如对药物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服药依从性;对超重患者制定训练计划,控制体重等。
(对)
30.康复服务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复发先兆识别能力。
(对)
1.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
(√)
2.“联席会议”制度是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平台,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
(×)
3.“联席会议”主要进行宏观指导;研究确定精神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年度重点工作,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精神卫生工作。
(√)
4.综治、卫生计生部门应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纳入当地平安建设的考核指标,提高患者救治管理水平。
(×)
5.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
协调工作机制,召开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
(√)
6.县级及乡镇(街道)综治、公安、民政、人社、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不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只需要定期交换患者相关信息。
(×)
7.精防人员、派出所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家属、志愿者等组成的患者关爱帮扶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1
次例会,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通报重点工作情况。
(√)8.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在辖区内指定一所具备
条件的精防机构,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负责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业务管理(√)。
9.暂不具备精防机构条件的,可委托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有关机构承担管理任务,并应同时指定一所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承担技术指导任务。
(×)
10.各级精防机构设立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精神卫生工作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
国家、省、市、县级精防机构组成业务技术管理网络。
(√)
11.省市级精防机构,指导下级精防机构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以及数据录入(×)
12.国家级精防机构,负责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定期编制信息简报;定期调查、分析、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
(√)
13.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和完善严重精神障碍病例报告制度。
加强精神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监测网络,组织开展精神障碍发生状况、发展趋势等的监测和专题调查工作。
(√)
14.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督导、考核、评估及培训等工作。
15.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由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技术资料、开展指导、质量控制和培训等。
(√)
16.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论表明精神障碍患者应当住院治疗而其监护人拒绝,致使患者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或者患者有其他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情形的,其监护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 )
17.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将非精神障碍患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对有关医务人员,可以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
( √ )
18.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 √ )
19.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尊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通
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
( √ )
1.有过自杀未遂的的人,再也不会出现自杀行为。
(×)2.危机干预的关注点是此时此刻,而不是过去一直未解决的事情。
(√)
3.危机是混乱和解体的一种临时状态,主要指个体使用常规处理问题的方法无效。
(√)
4.人们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真的想死。
(×)
5.自杀计划越具体、工具易获得、环境危险因素多时危险性越高。
(√)
6.关于自杀重要的一点是要记住,没有人应该为自杀负责。
无论我们多爱某人,都无法控制他(她)的生命。
(√)7.痛苦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强烈的痛苦感觉不会永远存在。
它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最后你会发现心情好的时候要多于心情不好的时候。
(√)
8.随着痛苦情绪开始好转,意味着你就忘记或不再关心死者。
(×)
9.对于自杀危机干预一定要表现出冷静、非评判性、专业能力和真诚的关心。
(√)
10.危机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最多持续6到8周。
在危机的最后,主观不适的感觉不会减轻。
(×)
11.危机事件后立即发生的事情决定了危机是否会变成一
种疾病倾向。
是否会转化为慢性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