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震害空间分布模拟GIS方法

合集下载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破坏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如何高效地进行地震应急救援,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的方法和意义。

一、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是使用 GIS 技术对地震发生后的灾害情况进行预测和模拟,并基于此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具体来说,通过地震数据、地理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我们可以模拟出地震发生后可能遭受到的破坏范围、人员伤亡情况以及各种资源的需求情况,从而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中,我们可以利用 GIS 技术对地震灾区进行空间分析。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条件,我们可以确定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区域。

然后,通过地震灾区的基础设施、人口密度、道路网络等数据,结合地震破坏模型,可以模拟出不同地震强度下可能遭受到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

最后,通过资源调配模型,我们可以估计出应急救援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医疗设备、救援人员、食品和水源等。

二、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评估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评估是对已有地震应急救援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优化。

通过利用 GIS 技术,我们可以对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验证,从而确定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评估中,我们可以利用 GIS 技术对应急救援资源和灾区情况进行空间匹配。

首先,我们可以获取地震发生后的灾区数据,包括破坏范围、人口分布等信息。

然后,结合已有的应急救援预案,我们可以模拟出应急救援工作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其在资源调配、救援路线和救援效果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最后,通过对比不同预案方案的模拟结果,我们可以找到最优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三、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的意义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灾害风险评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当今社会,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灾害,灾害风险评估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空间分析方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空间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关技术,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手段。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影响范围以及潜在风险,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一、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在于对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空间数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多种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

获取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统一、数据清洗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在空间分析中,常用的空间数据模型包括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以点、线、面等几何图形来表示地理实体,适用于精确表示边界清晰的地理对象;栅格数据模型则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的网格单元,每个单元赋予相应的属性值,适用于表示连续变化的地理现象。

二、常见的空间分析方法1、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在地理实体周围建立一定宽度的缓冲区。

例如,在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时,可以以断层线为中心,建立一定宽度的缓冲区,来评估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

2、叠加分析叠加分析是将多个图层的空间数据进行叠加运算,从而得到新的空间数据。

比如,将洪水淹没范围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可以了解洪水可能影响到的人口数量。

3、网络分析网络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地理网络的结构和性能。

在灾害救援中,可以通过网络分析确定最佳的救援路线,提高救援效率。

4、空间插值当某些区域的观测数据有限时,可以通过空间插值方法来估算未观测区域的值。

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插值、克里金插值等。

5、地形分析地形分析包括坡度、坡向、高程等的计算。

这些地形信息对于评估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ARCGIS的城市震害预测系统的建立

基于ARCGIS的城市震害预测系统的建立

基于ARCGIS的城市震害预测系统的建立基于ARCGIS的城市震害预测系统的建立,可以对未来的地震对城市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做出估计,对某一城市发生所预报的地震时的震害分布和严重程度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做出正确的估计,为开展城市抗震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利于震后相关部门的快速应急反应。

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城市震害预测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一个基于ARCGIS的城市震害预测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建立以shapfile数据库为基础的基于城市建筑物信息数据库的过程。

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使用ArcObjects组件库,对ArcGIS 软件做二次开发。

并以地震烈度长短轴衰减关系为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不同地震烈度区域损失分析的具体编程实现方法。

并结合城市建筑物群体震害预测矩阵,人员伤亡矩阵,和财产损失矩阵,详细介绍了地震对指定地区建筑物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进行准确估计的具体实现方法。

基于GIS的城市建筑防震减灾系统

基于GIS的城市建筑防震减灾系统

而这套评估方 法的重 中之重则是 整个城市建筑物 的震 害预测评估工作 。因此 , 城市群体建筑物 的防震减灾工 作成为了地震工程的重要研究方 向。但是 , 由于地震的 不确定性 和整个 规划 区内群体建 筑物 的复 杂性、 特 殊
性, 要求 各 种震 害 分析 方 法在 考 虑 实 际 应 用 的 同时 还 要 考 虑 影 响城 市建 筑 物破 坏 的 多种 因素 , 如 建 筑 场 地 的 卓 越 周期 、 地 震 动参 数 和结 构 的 动 力 特性 等 。但 多 种 因 素
基于 G I S 的 城 市 建 筑 防 震 减 灾 系统
王毅恒 , 钟 小兵 , 田北平 , 王 东 , 李升才
( 1 . 四川 理 工 学 院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四川 自贡 6 4 3 0 0 0 ; 2 . 华 侨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学 院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关键词 : 城 市建 筑物 ; 地 理信 息 系统 ; 防震 减 灾 中图 分类 号 : T U 9 8 4 . 1 1 6 文 献标 志码 : A


2 0 0 8 年 汶川 I 地 震 以后 , 我 国全 面开 展 了地 震 灾 害 损
宁德 防震减灾地理信息系统 。选择宁德规划区 , 是 因为

要: 城 市建筑物的震 害预 测和震 害分析是防震减 灾研究的主要 内容。文章利用地理信 息 系统
( G I S ) 的空 间分析 管理 功 能 , 建 立 了基 于 G I S的城 市建 筑 物 空 间数 据 库 , 并根 据城 市 建筑 物 的 特 点 。 结合 震 害预 测 方 法 , 在A r c V i e w环境 下集 成 了城 市建 筑 物 防震 减 灾计 算机 系统 。

基于GIS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空间分析一、前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降低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应急预案的空间分析,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执行效果。

二、灾害风险评估2.1 灾害类型划分和风险评估指标在进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空间分析前,首先需要对灾害类型进行划分,如地震、洪水、山火等。

然后,选取合适的指标来评估每种灾害的风险,如地震灾害可以通过震级、地震密度等指标进行评估。

2.2 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利用GIS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时,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定量评估灾害风险。

例如,通过高程数据和流域边界数据,可以计算出洪水灾害的概率分布,从而确定洪水灾害发生的区域范围。

三、灾害脆弱性分析3.1 脆弱性指标的选取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时,需要对受灾对象的脆弱性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选取合适的脆弱性指标非常关键,常用的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建筑物耐震性等。

3.2 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利用GIS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时,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计算每个地区的脆弱性指标。

例如,通过人口密度数据和建筑物耐震性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个地区的脆弱性指数,从而确定受灾风险较高的地区。

四、应急资源布局分析4.1 应急资源的分类与量化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时,需要明确各种应急资源的分类,并对其进行量化。

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资源等。

通过对资源的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情况。

4.2 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利用GIS进行应急资源布局分析时,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确定资源的最优布局。

例如,通过人口分布数据和医疗资源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个地区的医疗资源供需情况,从而确定医疗资源的最佳分布位置。

五、应急路径优化分析5.1 应急路径的规划与选择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时,需要规划和选择合适的应急路径,以确保救援的快速到达。

基于GIS的长春市建筑物震害预测技术

基于GIS的长春市建筑物震害预测技术

基于GIS的长春市建筑物震害预测技术
张羽;康建红;魏美璇;李娜;杨清福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
【摘要】收集长春市目标区1 397栋建筑物的特征数据,借助震害预测数学模型进行了单体建筑物震害预测计算,选用ArcGIS10地理信息平台绘制了3D-GIS震灾损失分布图,综合评价了长春市各类房屋的抗震能力.结果表明,长春市近七成的建筑物是80—90年代间建造,近六成的建筑物是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抗震能力由高至低分别是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结构、多层砌体结构、单层砖柱结构.当遭遇Ⅵ—Ⅶ度地震破坏时建筑物大部分处于基本完好状态,遭遇Ⅷ—Ⅸ度地震破坏时建筑物的破坏比较严重.
【总页数】8页(P124-131)
【关键词】震害预测;震害矩阵;地震烈度影响场;ArcGIS10
【作者】张羽;康建红;魏美璇;李娜;杨清福
【作者单位】吉林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3.443
【相关文献】
1.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的建筑物震害预测 [J], 汤皓;陈国兴
2.基于GIS技术的鞍山市震害预测 [J], 国艳;冯夏庭;韩绍欣
3.基于GIS的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J], 饶国和;郭平波;王永哲;刘烜
4.基于GIS的建筑物震害预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J], 翟永梅;陈刚;欧阳倩雯
5.基于GIS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预测系统设计 [J], 栾茂田;张略;杨庆;罗增文;张洪民;王永山;樊再秋;徐建文;宋善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应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应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地球物理现象。

地震的发生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应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GIS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并阐述GIS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前景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GIS技术最早起源于地理学领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空间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表示、存储、管理和处理地理信息。

简单来说,GIS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数字地图”,通过地图上的点、线、面等信息来展示地球表面各种类型数据的关系。

二、GIS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具有多个特征,例如地震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地点、震级等,还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

这些属性数据可以转化为空间点、线、面和栅格数据,然后通过GIS技术进行分析。

首先,GIS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化处理来展示地震特征数据,例如将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转化成空间点,并用散点图表示地震点在地图上的分布情况。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地震发生的分布规律和趋势。

其次,GIS技术还可以辅助研究人员建立地震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

例如,可以构建地震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形、地貌、地下构造等多种因素对地震发生的概率进行估计。

这些模型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重要参考。

另外,GIS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源,如卫星遥感数据等,对地震研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例如,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对地震前后地表地貌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地震前兆的存在和预测方向。

三、GIS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前景地震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地球物理现象,在预测中面临着多种挑战。

但是通过应用GIS技术,可以更好地建立地震预测模型,并对地震活动进行精准预测。

未来,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人们将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地震,更好地保障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基于GIS技术的震区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开发

基于GIS技术的震区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开发

基于GIS技术的震区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开发随着近年来地震频发的情况,灾后重建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规划灾后重建工作,基于GIS技术的震区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的开发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GIS技术的震区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的开发过程和应用。

1. 研究背景灾后重建是指地震灾害后对受灾地区进行重新建设、恢复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范围广泛且复杂,因此需要科学而全面的规划和组织重建工作。

GIS技术的出现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灾后状况,提供准确的空间信息进行规划。

2. 数据收集和处理在开发基于GIS技术的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地震灾害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地震灾害范围、破坏程度、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分布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现场调查、政府报告等方式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整合,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

3. 空间分析和建模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工作。

首先,可以利用GIS技术将地震灾害范围、破坏程度等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和分析,得出各个区域的灾害程度。

然后,可以根据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等信息进行空间分析,以确定灾后重建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此外,还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网络规划等工作,以确保重建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 空间模型开发在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基于GIS技术的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灾后重建的需求和优先级,并为其提供可行性分析和方案评估。

模型可以利用GIS软件进行开发,利用空间分析和模拟功能进行重建规划和方案优化。

通过这个模型,决策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灾后重建的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5. 应用与案例基于GIS技术的震区灾后重建规划空间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国内外的许多地震灾害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验证。

【doc】基于GIS地震灾害的模型研究和空间分析

【doc】基于GIS地震灾害的模型研究和空间分析

基于GIS地震灾害的模型研究和空间分析基于GIS地震灾害的模型研究和空间分析沙玉坤,梁勇,赵荣,沈晶(1.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2.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建筑物震害预测空间分析模型,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地震经济损失预测模型,人员伤亡与无家可归人员预测,等震线模型等,对建筑物震害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GIS系统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模糊震害指数法.并以汶川地震为例进行了地震模型研究和空间分析,为决策部门对震后受损状况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iGIS;汶川地震;缓冲区分析;地震模型;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l1008—9268(2O11)06—0001—060引言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地震的研究非常复杂,它不仅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科门类多,而且需要历史记载,现代仪器监测,室内实验及各类相关学科的大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多源信息的集成工具,已成为地震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许多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GIS系统,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和2010年4月14日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和青海省玉树分别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和7.1级大地震,这两次地震共造成约71925名同胞遇难,约18193名同胞失踪,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92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其中由地震地面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有相当比例口].与我们毗邻而居的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级特大地震,并造成海啸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目前尚无法估量.与此同时,一种有效获取,储存,查询和处理空间数据信息的GIs系统正广泛应用于世界城市防震减灾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基于GIS地震地面破坏预测分析研究尚少,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的一些研究却发展很快;如GIS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使我们拥有了基础地理数据,建筑物数据,市政工程数据, 台站监测数据等一些必要的数据.同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又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场地数据. 另外,基于GIS岩土工程勘察系统的建设,以及基于GIS地质建模的研究也有较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利用的模型方法和基本设计方法.虽然,基于GIS土体地震破坏预测分析难度很大,但相关工作已为GIS对地震地面破坏受损状况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基于GIS的地震模型的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对各种地震地面破坏模型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与地震破坏相匹配的地震模型,并在对GIS系统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前GIS的岩土工程勘察管理系统,对地震受损预测系统提出新思路,研究汶川地震所得数据,结合1:25 万DLG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汶川地震受损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GIS对地震受损分析的作用.1基于GIS的地震模型应用GIS建立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是有效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_4].目前几种常用地震模型主要有建筑物震害预收稿日期:2011-06—09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7771025) 联系人:沙玉坤E-mail:****************2011.6/全球定位系统测空间分析模型,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地震经济损失预测模型,人员伤亡与无家可归人员预测,等震线模型等_5].1.1建筑物震害预测空间分析模型建筑物震害预测是防震减灾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分析城市建筑物在遭受不同地震烈度影响时,建筑物所具有的抗震能力和可能产生的破坏.通过分析,深入了解城市地震灾害的规模及其分布情况,正确地评价城市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薄弱环节以及完成其预定功能的状况,为开展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防震减灾系统中的信息很容易变得陈旧,过时,不仅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也很难有效的服务于城市防震减灾_6.].在现有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种适用于GIS系统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模糊震害指数法.模糊震害指数法以现有的震害预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实现.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易于计算机编程,而且具有动态性.为了简化现有震害预测方法计算公式中的复杂参数,产生一种更加实用的震害预测方法;同时也为了能将建筑物震害预测模型集成于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建设系统震害智能分析功能,根据"宜粗不宜细","宜快不宜慢","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提出震害预测模糊震害指数法,其物理模型论述如下:1)参考已有震害预测方法,按震害预测惯例,模糊震害指数法将建筑物按结构分为六类即:多层砖房,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房屋,单层工业厂房,空旷房屋,老旧民房;震害等级划分为五档即: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并将对应的震害指数取值分别为0.1,0.3,0.5,0.7,0.9,如表1所示.2)采用1)式计算不同类型建筑物,在不同烈度下的群体震害指数II.一0.1×h14-0.3×h2+0.5×h3+0.7×h4+0.9×h5(1)其中,h到h分别表示i烈度下,某结构类型震害矩阵中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的百分比值.在计算出以上城市中各种类型建筑物群体震害指数基础上,对其作定性分析,并参考部分城市历史震害资料,可知各种结构类型建筑物群体震害分布状态可以用正态型模糊震害指数D三表述,其隶属函数表达式为J一一q"D()一exp(--())(2)式中:UDq()为D!的隶属函数;n为D11的范数;b为模糊度;d为震害指数.3)根据不同结构类型中,单体建筑物所具有的与结构抗震性能有关的属性(用建筑物震害影响因子a衡量),修正建筑物群体模糊震害指数D三,得到单体建筑物的模糊震害指数D三,其计算公式见式(3).D三一a?D三(3)4)构建震害等级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的标准模糊震害指数D,然后用D对D二进行模糊识别,根据最大贴近度原则,确定单体建筑物的震害等级.群体模糊震害指数隶属函数震害影响因子a.表1群体模糊震害指数D的范数略地震烈度多层砖房单层工业厂房霎考内框空旷房屋老旧民房,…一…一架房屋一…~………67891OO.15O.270.45O.63O.790.160.310.470.46O.8lO.1OO.13O.270.46O.69O.17O.290.46O.64O.8OO.13O.28O.470.63O.78O.220.370.560.720.84单体模糊震害指数是群体模糊震害指数的细化,是根据单体建筑物所具有的特征,对群体模糊震害指数进行修正,而显现个性化的调整参数. 单体建筑物震害等级的确定,采用模糊识别的方法:首先,根据个体建筑物模糊震害指数DL的取值分别与建筑物标准模型库的五档震害等级2D进行比较;然后,采用最大贴近度原则,识别单体建筑物模糊震害指数所属的震害等级.建筑物震害影响因子a是根据建筑物个体所具有的与抗震性能有关的属性,对建筑物群体震害指数的修正系数.为使模糊震害指数法操作简便, 易于使用,计算宜简不宜繁,但同时又必须能抓住GNSSw0rldofChina/2011.6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恰当的衡量建筑物抗震性能.考虑到a的此特点,采用二级加权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抗震能力综合评判矩阵RL由三个单因素评判向量组成:RL,RLz,RL.分别表示建筑物概念设计影响因素评判向量,建筑物结构设计影响因素评判向量,建筑场地条件影响因素评判向量.抗震性能综合评判矩阵R由二个影响因素评判向量组成:R和R,分别表示建筑物质量现状影响因素评判向量和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因素评判向量,其中R.可通过R三计算得到.1.2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地震危险性被定义为某种大小的宏观烈度或强度的地面运动参数,如地面运动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在给定时间周期内被超越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由两部分组成:确定地震灾害的来源,主要是给出地震的大小和空间位置;确定这些震源在给定位置造成的影响,通常要给出由地震造成的地面运动.要确定灾害来源,给出地震大小和空间位置,应建立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中,包括潜在震源的划分和潜在震源地震活动规律两个环节.潜在震源活动规律通常选择破坏型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震级上限以及表示大小地震相对比例的b值等参数描述.地震衰减规律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取决于震源机制,传播途径和场地局部岩土条件等因素.由于我国历史地震加速度资料比较缺乏,所以目前多使用震级一烈度衰减关系来表示.震级一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单被简化为圆形衰减关系模型和椭圆形衰减关系模型两种.我国常用的地震震级一烈度衰减关系都是对"平均场地"而言,即不区分场地影响.圆形衰减关系I—C.+CM十C.in(R+R.)+C6R+£(4)式中:e为随即变量;C.,C,C.,C为常数;R为某种定义的距离,如震源距,震中距等,但R为震中距时R.不能取0;M为震级;为烈度.椭圆形衰减关系.一Co.+Co1M—Co3ln(R+R..)~C.6.R+e(5)—C∞+C61M—Cb3ln(R6+R∞)一6R+£6(6)式中,下标n,b分别表示椭圆长,短轴,其它符号意义类似于式(4).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有两类:确定性分析方法和概率性分析方法.1977年编制的《中国烈度区划图》采用的就是确定性方法,但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概率方法,它是美国Cornell在1968年首先提出,我国1990年第三代区划图已经采用该方法编制.在建设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时,系统并未实时计算地震危险性,而只是将危险性分析结果存储于系统数据库,但这已经能满足城市防震减灾的需要.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概率地震的震源大小和其位置存储于数据库,并将震级一烈度衰减关系集成到系统中,系统能根据工作底图上设定地震,快速生成其影响场烈度等震线.在GIS中生成等震线的流程见图1.图1地震影响场生成流程图1.3地震经济损失预测模型根据地震造成影响类型不同,地震经济损失,一般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预测主要分为:建筑物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和生命线系统直接经济损失两大类.然而在城市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中,绝大部分是建筑物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生命线工程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少.因此,主要介绍建筑物直2011.6/全球定位系统接经济损失的预测方法.建筑物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按结构类型分类,在已知各类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矩阵基础上进行估计,其计算公式为L(D一∑∑b()B()+Js∑∑Q()()(7)式中:L(J)为川蔓地震烈度下建筑物破坏直接经济损失;b()为S类建筑物发生J级破坏时的损3.失比;B()为发生j级破坏时S类建筑物重建的总费用;Q()为S类建筑物发生级破坏时室内财产的损失比;W()为发生j级破坏时S类建筑物室内财产总值.2)间接经济损失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可以认为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停减产损失,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损失,救灾直接投入费用和投资溢价损失.其中停,减产损失和产业关联损失是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部分.由于地震间接经济损失涉及面广,要考虑的因素多,且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目前对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多从定性角度或通过对以往地震进行统计的方法来考虑地震间接经济损失.为了能定量描述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目前通常采用在直接经济损失基础上乘以某个系数的方法估计间接经济损失.1.4人员伤亡与无家可归人员预测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员的数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地震烈度的高低,建筑物类型和质量,人口密度,震后救灾,地震发生时间等.但统计资料表明,大部分人员伤亡还是由于各类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其计算公式如下Nd(J)一(A11+A22+A33)(8)式中:N()为预测区内遭受地震烈度为I时的预测死亡人数;a为地震发生时的人员在室百分比;口为房屋内人员的密度;A为毁坏房屋的面积;A为严重破坏房屋的面积;A.为中等破坏房屋的面积;为毁坏房屋内的死亡率;为严重破坏房屋内的死亡率;为中等破坏房屋内的死亡率.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使一部分市民成为无家可归人员,恰当地估计这些人员的数量,是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的基础资料,其计算公式如下1/7,N一(A+A2+As1一Nd(9)\上U,式中:N为无家可归人员数量;A为毁坏的住宅面积;A.为严重破坏的住宅面积;A.为中等破坏的住宅面积;a为人均居住面积;N为死亡人数. 1.5等震线模型一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地震速报给出的地震参数,如经纬度,在具有各种灾害属性的数字化图上快速定位.并以此震中为中心,确定其受灾范围的大小,具体地说就是要圈定等震线. 等震线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长轴的方向,它与震中所在的地震断裂方向密切相关;例如震中处在或.接近一个南北向断裂,初步可以推断等震线是南北方向.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制作断裂体系数字化图来完成.另一个是长,短轴的半径,它决定了受灾地区的面积.要估算一次地震的长,短轴半径,需要根据大量的等震线资料制作统计模型.等震线的形状千变万化,它由很多因素来决定,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圆形,有的较长,有的较扁.但是,绝大多数是呈椭圆形.所谓模型,就必须把等震线理想化,即视为椭圆形.在这五种模型当中,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但同时都是围绕地震的分析模型, 虽然还有缺点,但已经囊括建筑物,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各方面的分析评估,希望可以作为研究基于GIS的地震分析模型的参考.2汶川地震空间分析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纷繁复杂,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安全性问题,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灾后更是形成了断层,滑坡,崩塌,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其次群众不能一日无家,要尽快解决群众的安置问题.最后,还要考虑地区发展问题.其中,场地的安全性成为规划过程中需要首先关注的问题. 鉴于目前的规划和布局大多数基于纸质地图或CAD规划图,无法进行直观高效的地形分析和灾后重建的各种空间分析,而GIS作为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在灾后的灾情评估,重建,选址和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1汶川地震空间分析运用MAPGIS对汶川地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2.1.1空间缓冲区分析分析空间缓冲区之前首先介绍一下邻近度的概念.邻近度描述了地理空间中两个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其确定是空间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缓冲区分析是解决邻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 空间缓冲区分析是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它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2.1.2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模型1)(根据主体对邻近对象作用性质的不同)线性模型用于当主体对邻近对象的影响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呈线性形式衰减时GNSSWorldofChina/2011.6F一/o(1一r)r一d/d.O≤r≤1(10)式中:F为主体对邻近对象的实际影响度;/o为主体自身的综合规模指数;d为邻近对象离开主体的实际距离;d.为主体对邻近对象的最大影响距离.2)二次模型用于当主体对邻近对象的影响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呈二次形式衰减时F===fo(1一r)r=:=d/d.O≤r≤1(11)3)指数模型用于当主体对邻近对象的影响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呈指数形式衰减时.缓冲区分析涉及两步操作:第一步是建立缓冲区图;第二步是进行叠置分析,按以下步骤:①搜集道路现状图;②建立道路缓冲区图;③进行叠置分析;④输出空间分析结果.2.1.3汶川地震相关损失估算1)准备空间数据地震等级及分布等相关数据;四川省的行政边界图,道路分布图.2)进行空间操作①建立地震源缓冲区;②地震缓冲区和行政边界叠加l③地震缓冲区和道路叠加.3)进行统计分析①统计地震所涉及的具体县和乡镇及它们的破坏程度;②统计地震所涉及的人VJ总数;③统计受地震影响的道路及破坏程度;④结合一些经济指标可以进行地震损失估算.3结论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对我国的空间信息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加速了我国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用于地震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系统建设提供了模型支持.其中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GIS 2011.6/全球定位系统系统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一模糊震害指数法[g]. 模糊震害指数法以现有的震害预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实现.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易于计算机编程,而且具有动态性.最后,以汶川地震为例,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的遥感影像的解译深入分析了此次大地震对汶川地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为评估汶川地震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了依据.可作为基于GIS对地震进行研究的参考,并且对于以后各种地震类型提供了模型支持r1.参考文献Ell钟晓青.汶川地震灾害原因分析及我国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的新思维E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08,2 (4):71-78.E23雷源轼.窥探日本防震减灾[J].视野,2008,11 (172):30.E33曹俊兴,刘树根.对四JII汶川大地震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初步认识EJ].成都理工大学,2008,35(4): 414—425.E43徐敬海.基于GIS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研究E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3E53王景来,宋志峰.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模型EJ].地震研究,2001,24(2):162—167.E61王治华,周英杰,徐斌,等."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地震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初步调查EJ].国土资源遥感,2008,2(76):1-4.ET]王作勇.遥感技术在汶川I地震抗震救灾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分析E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E8]李先梅.GIS在防震减灾中应用的发展趋势研究E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8(2):73—76.E9]屈春燕,叶洪,刘治,等.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2002,24(1):90—97.[1O]李德仁,龚健雅,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导论E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作者简介沙玉坤(1986一),男,山东泰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3S集成和空间数据处理.5?EarthquakebasedonGISModelingandSpatialAnalysisSHAYu—kun",LIANGY ong~,ZHAORong,SHENJing(1.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2.ChineseAcademyofSurveying&Mapping,B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Thespatialanalysismodelbuildingdamageprediction,seismicriskanalysis model,earthquakepredictionmodelofeconomiclosses,andcasualtiesandhomelessforecas tmodelssuchasseismiclinesisdescribed.Basedonbuildingdamageprediction,anewGIS systemforearthquakedamagepredictionmethodforbuildingafuzzydamageindexispresen —tedtobuilddamageprediction.AcaseofWenchuanearthquakeinSichuanprovinceisalsoto introducedtostudytheearthquakemodelandspatialanalysis,supplyingadvancescienc etifi c evidencefordecision—makingsectorstotheearthdamageand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Keywords:GIS;earthquake;bufferanalysis;seismicmodel;spatialanalysis中国专家赴美国波特兰参加美国导航学会第24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年会(IONGNSS)2011年9月19日至23日,美国导航学会第24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年会(IONGNSS)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举行.来自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北京环球信息应用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5O余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会议.IONGNSS年会是目前国际卫星导航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也是展览展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产品的重要窗口,自198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4届,每年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上千名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参会.随着我国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积极通过该平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政策,技术发展及产品信息.会上,我国专家共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GNSS算法和方法","接收机和天线技术","测地和测绘","定时和科学应用","Galileo和其他新兴的GNSS","GNSS兼容,互操作和服务","GNSS受限环境下的可靠导航","城区和室内导航技术","下一代GNSS完好性","航空应用","系统升级:高完好性系统","多星座用户接收机","GNSS仿真和测试","精密单点定位和RTK(实时动态差分法)","GNSS地基增强系统","GNSS及集成系统遥感","海上导航","GNSS的替代和备份","基于GNSS的大众市场服务"等20余个专题方向.2011年,恰逢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CPGPS)成立十周年,9月20日,ION与CPGPS 联合举办了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与ION卫星部副主席,CPGPS现任主席,美国迈阿密大学童玉教授共同主持.会上,ION北斗系统代表丁贤澄博士作了题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当前的进展及未来计划"的报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杨元喜院士作了题为"北斗/GPS定位结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系统"的报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环球信息应用开发中心,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的代表和专家分别针对当前北斗星座的定位性能,北斗系统卫星信号监测,跟踪和定位结果,北斗系统完好性监测,中国北斗产业发展作了主题报告.该研讨会会场座无虚席,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热议话题.6?GNSSWorldofChina/2011.6。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害空间分析与预测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害空间分析与预测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害空间分析与预测引言: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灾害事件经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因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进行灾害空间分析与预测对于灾害管理和风险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灾害空间分析与预测。

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够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工具。

它可以将地理数据与空间位置相关联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

GIS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等。

在灾害管理中,GIS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灾害空间分析的概念与方法灾害空间分析是指利用GIS技术进行灾害事件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特征的分析。

通过对灾害事件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灾害空间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热点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等。

1. 热点分析热点分析是一种通过计算统计学上的指标来确定某一地区的相对热点或冷点的方法。

在灾害空间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热点分析来确定灾害事件的高发地区,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GIS软件中的热点分析工具,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每个地理单元的指标值,并将其呈现在地理图层上。

2. 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聚类分析是一种将空间数据划分为多个集群的方法。

在灾害空间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空间聚类分析来识别灾害事件的空间模式,进一步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

常用的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包括K均值算法、DBSCAN算法等。

三、利用GIS进行灾害预测的方法与技术灾害预测是利用已有的灾害数据和相关因素进行建模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及其可能的影响范围。

利用GIS进行灾害预测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做出应对措施,提前预防灾害发生。

1. 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回归分析是一种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回归模型建立和分析的方法。

基于GIS和能力谱方法的高层建筑震害预测动态管理系统

基于GIS和能力谱方法的高层建筑震害预测动态管理系统

基于GIS和能力谱方法的高层建筑震害预测动态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硬件、软件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和震害管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由于其能快速、方便管理海量数据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和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

能力谱方法是一种简化的动力分析方法,它能分析结构在大震下的弹塑性反应,并且计算简单,逐步成为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简化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现有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并论述了能力谱方法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优越性及步骤。

收集天津市高层建筑数据及相关地理信息,并储存在各种数据库中。

根据地震小区划结果,建立天津市各区域地震需求谱。

最后利用各种数据库,以“城市之星”为平台,以能力谱方法作为高层建筑震害预测模型,建立高层建筑震害预测动态管理系统。

3DGIS在城市建筑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3DGIS在城市建筑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3DGIS在城市建筑震害预测中的应用文章以对城市群体建筑物进行震害预测的震害因子法为基础,结合Visual C#开发环境与SuperMap 组件式GIS平台,实现了对城市群体建筑的震害预测,并在地震烈度衰减算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设定地震条件下对目标地区受影响烈度的判断。

在三维场景中使用不同颜色的贴图对不同破坏程度的建筑进行渲染,最终实现了给定地震条件下城市建筑破坏程度的震后三维预测模拟。

标签:震害预测;3DGIS;城市建模;震后模拟1 引言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的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面积与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地震一旦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将会在人口密集建筑物集中的城市地区导致不可估量的人口伤亡损失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整体客观的预测分析。

文章以对城市群体建筑物进行震害预测的震害因子法为基础,结合Visual C#与SuperMap 组件式GIS平台,实现了对城市群体建筑的震害预测,并通过结合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最终完成了设定地震条件下城市建筑破坏程度的震后三维预测模拟。

2 建筑物震害预测计算方法2.1 建筑物震害预测所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即对建筑物的总体抗震能力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预测,通常分为单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和群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1]。

单体建筑物预测常用于某些有特殊意义或特殊使用功能的建筑,如在维护城市功能与抗震救灾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建筑、损坏后可能造成巨大次生灾害隐患的建筑等。

群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通常针对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建筑群,是反映目标区域整体抗震能力的有效技术途径。

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方法[2]。

2.2 震害因子法震害因子法是一种建筑物震害预测的经验方法,他是在对历史震害数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

其核心思想为整理出地震时对建筑物破坏有显著影响的若干个震害因子,通过其数值的大小来反映这些震害因子对建筑物最终的震害造成的影响。

城市震害三维模拟系统的实现方法_孙柏涛

城市震害三维模拟系统的实现方法_孙柏涛

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J OURNAL OF EARTHQUAKE ENG I N EER ING AND E NG I NEER I NG V I BRAT IONV o.l 30N o .5O ct .2010收稿日期:2010-07-06; 修订日期:2010-09-10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07CB714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38006);地震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080827)作者简介:孙柏涛(1961-),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工程及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研究.E-m ai:l s unbt @ie m.n et .cn文章编号:1000-1301(2010)05-0001-08城市震害三维模拟系统的实现方法孙柏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本文以数字减灾、数字城市概念为背景,以地震辅助决策、虚拟应急救援演练、地震科普教育为目的,给出了城市震害三维模拟系统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计划。

主要利用现有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遥感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结合新的群体和单体震害预测方法及G IS 技术提出了城市震害三维模拟的总体设想,分析了城市三维震害模拟系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手段,指明了城市三维震害模拟的技术思路,并且完成了在地震影响场作用下,通过城市建筑不同震害的颜色表示,在破坏纹理库和破坏构件模型库的支撑下,建立三维破坏建筑模型库,以相似准则为依据,进一步以单体为例调入三维建筑破坏模型,实现了城市建筑三维破坏状态展示,为数字三维城市破坏的模拟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

关键词:三维震害模拟;震害预测方法;三维建模技术;G IS 技术中图分类号:P315.01 文献标志码:AThe im ple m entation of three -di m ensi onal seism ic da m age si m ul ati on syste mSUN B aitao(I n stitute of Engi n eeri ngM echan i cs ,C h i na E arthqu ake Adm i n istrati on ,H arb i n 150080,C hina)Abst ract :I n th is paper ,taking the concept of dig ita l disaster m iti g ation and d i g ital city as a background ,t h e over -all thought and i m p le m entation p lan of the three -d i m ensional se is m ic da m age si m ulati o n syste m o f c ities are intro -duced for the pur pose o f gover nm ent aux ili a ry decision ,virtual e m ergency rescue practice and eart h quake science educati o n .U si n g the ex isti n g ne w techno logy m eans ,such as d i g ital i m age processing techno l o gy ,re m ote sensing techno l o gy ,three -d i m ensionalm ode li n g techno l o gy ,v isualization techno logy ,database techno logy and v irtual rea-l ity techno l o gy ,and co m bing w ith a ne w se is m ic da m age prediction m ethod for group bu ild i n gs and si n g le bu ildingsand G I S technology ,t h e three -d i m ensi o nal se is m ic da m age si m u l a ti o n syste m of c ities is i n troduced .The requ isite technicalm eans is ana l y zed ,and the i m ple m entati o n plan is put fo r w ard .And the different da m age states of build -i n g s are d isplayed by different co l o rs .Based on the texture li b rary and da m age co m ponentm ode,l the three -di m en -si o na l da m aged bu ilding m odel library is constructed .W ith the m ono m er as an exa mp le ,a three -d i m ensi o na l da m -aged bu il d i n g m ode l is i n put i n to the A rc Scene ,to display the da m age states o f c ities .Th is j o b lays a so li d founda -ti o n for the di g ital da m age city .K ey w ords :t h ree -d i m ensional seis m ic da m age si m u lation ;seis m ic da m age pred iction m ethod ;three -di m ensi o na l m ode ling technology ;GIS techno l o gy .引言地震由古至今是我国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至关重要。

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从而为预案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GIS 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GIS 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地震应急救援中,GIS 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地震风险评估通过整合地质、地形、建筑物分布等数据,GIS 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能的受灾区域和受灾程度。

2、资源管理可以对救援物资、医疗设施、救援队伍等资源的位置和数量进行管理和可视化展示,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

3、路径规划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为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规划最佳路径,避开可能的障碍物和危险区域,提高救援效率。

4、灾情监测与评估结合遥感等技术,实时监测地震灾情,评估受灾范围和损失情况,为救援工作的部署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地震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地震应急救援预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各级应急救援机构的组成、职责和分工,确保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

2、预警与监测机制规定地震预警的方式和流程,以及监测地震灾情的手段和方法。

3、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人员疏散、救援行动、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4、恢复与重建制定地震后的恢复和重建计划,包括基础设施修复、生产生活恢复等。

三、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利用 GIS 技术,可以对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模拟,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地震场景模拟根据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地震波传播等参数,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地面震动情况,以及可能导致的建筑物破坏、道路损毁等灾情。

2、人员疏散模拟结合建筑物分布、人口密度、疏散通道等信息,模拟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的疏散过程,评估疏散时间和疏散效果,找出可能存在的疏散瓶颈和安全隐患。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震灾害评估的流程与方法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震灾害评估的流程与方法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震灾害评估的流程与方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对于地震灾害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了解灾害的损失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成为地震灾害评估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震灾害评估的流程和方法。

地震灾害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地震损失评估和结果展示。

首先,进行数据收集是评估的第一步。

地震的灾情数据可以来自于多种渠道,包括地震监测台站、卫星遥感、现场调查等。

其中,地震监测台站可以提供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信息,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地震影响区域的影像,现场调查可以提供地震的破坏情况。

这些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处理,以便进行后续分析和评估。

在数据处理阶段,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空间数据集。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地震影响区域进行分析,了解地震灾害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将地震数据与其他环境数据进行关联,例如地形、土地利用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地震对环境的影响。

地震损失评估是地震灾害评估的核心环节。

地震损失评估旨在量化地震对人口、财产和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

通过收集前期的地震灾情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地震灾害的损失情况。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评估者提供方便、准确的工具,例如可以绘制受灾区域的热力图,用颜色的深浅表示灾情的严重程度;可以生成受灾人口和受灾面积的统计报表,帮助评估者全面掌握灾情。

最后,为了将评估结果清晰地展示给政府和相关机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生成地震灾害评估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评估结果以地图、图表、统计报表等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地图的层叠显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受灾区域的分布情况;通过图表的绘制,可以将损失的人口、财产等进行数量化的表达;通过统计报表的生成,可以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

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而且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如何进行准确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我们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以便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一、GIS的基本原理与应用:GIS是一种专门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它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GIS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地震源分布、地震波传播路径、城市建筑密度等地理要素的空间数据库,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例如,可以使用GIS分析历史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推算地震的概率分布,并结合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物类型和构造条件等因素,评估地震对城市的影响程度。

二、多源数据融合的意义与方法:多源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多源数据融合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并进一步提高评估的精度和可靠性。

常见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包括传感器数据融合、遥感影像融合和时空数据融合等。

传感器数据融合可通过多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得到更全面的地震观测结果。

遥感影像融合可将多波段、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提取地震灾害的空间信息。

时空数据融合可将历史地震数据和当前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影响范围。

三、案例分析与展望:以某市为例,该市地处地震活跃带,地震风险较高。

基于GIS和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项目已经在这个城市进行了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通过GIS,该项目建立了地震波传播路径的空间数据库,并结合地质、地形等地理要素,确定了此城市各个区域的地震易损性等级。

基于GIS技术的快速震害评估方法

基于GIS技术的快速震害评估方法

监 测 预 报 、科 学 考 查 ,同 时 依 靠 灾 区 的地 震 部 门搜 集 、上 报地 震 灾 情 和 人 员 伤 亡 情 况 。 震 部 门 只 能根 据 地 震 灾 区 的 背 景 情 况 , 经 验评 估 灾 情 , 凭 以便 尽 早 科 学 部 署 抗 震 救 灾 工 作 。 这 是 快 速 震 害评 估 的基 本 目的 和 第 一 阶段 压 务 ( 盲估 ) 即 。快 速 震 害 评 估 第 二 阶段 主 要 任 务 ,是 现 场 震 害 评 估 队伍 根 据 震 区 灾 情 实 际 , 盲 估 的结 果进 行修 正 , 至完 成初 步 震 害评 估 为 止 。 对 直
刘 欣 , 谢 庆 胜
( 徽 省 地 震 局 ,安 徽 合 肥 安 203 ) 3 0 1
摘 要 :地 震 灾 害 损 失 评 估 是 防 震 减 灾 领 域 一 项 十 分 重 要 的 工 作 。本 文 分 析 了 当 前 震 害 评 估 工 作 的 现 状 和 存 在 问 题 , 就 GI 并 S技 术 应 用 于 震 害 评 估 的 可 行 性 进 行 了讨 论 , 出 了 基 于 ( I 提 S技 术 的 快速震 害 评估方 法 的基 本 原理 和技 术思 路 。 关 键 词 : 地 震 灾 害 ;震 灾 评 估 ;GI S技 术
1 快 速 震 害 评 估 方 法 的 主 要 任 务 及 现 状
1 1 主 要 任 务 .

次 破 坏 性 地 震 发 生 后 ,国家 和 省 级 地 震 部 门 一 面 向震 区 派 出 队伍 , 行 现场 灾 害评 估 、 进 由 于震 后 初 期 地 震 灾 区 社 会 秩 序 和 通 信 、 挥 不 正 常 , 可 能 准确 、 时 地 上 报 灾 情 , 指 不 及 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

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与评估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减少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至关重要。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为地震应急救援预案的模拟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GIS 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GIS 能够整合和管理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人口密度、交通网络等。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地震灾区的情况、规划救援路线、确定救援重点区域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发生前,通过 GIS 可以对潜在的地震风险区域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例如,可以利用 GIS 分析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数据等,确定地震高风险区域,并对这些区域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规划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发生后,GIS 能够实时获取灾区的信息,如地震破坏程度、人员伤亡和被困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快速确定救援的重点区域和最佳救援路线,提高救援效率。

此外,GIS 还可以用于模拟地震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为救援资源的调配和应急决策提供参考。

例如,可以模拟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可能发生区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二、地震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是应对地震灾害的行动指南,其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调配、救援行动的流程和措施等。

在制定预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救援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要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在救援行动中能够协调配合,高效运作。

例如,预案中应明确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在救援中的具体任务和分工,以及如何相互协作。

还要规定救援人员的集结地点、物资储备地点和调配方式等。

三、基于 GIS 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模拟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和模拟功能,可以对制定的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模拟。

3DGIS在城市建筑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3DGIS在城市建筑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3DGIS在城市建筑震害预测中的应用摘要:文章以对城市群体建筑物进行震害预测的震害因子法为基础,结合visual c#开发环境与supermap 组件式gis 平台,实现了对城市群体建筑的震害预测,并在地震烈度衰减算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设定地震条件下对目标地区受影响烈度的判断。

在三维场景中使用不同颜色的贴图对不同破坏程度的建筑进行渲染,最终实现了给定地震条件下城市建筑破坏程度的震后三维预测模拟。

关键词:震害预测;3dgis;城市建模;震后模拟1 引言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的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面积与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地震一旦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将会在人口密集建筑物集中的城市地区导致不可估量的人口伤亡损失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整体客观的预测分析。

文章以对城市群体建筑物进行震害预测的震害因子法为基础,结合visual c#与supermap 组件式gis平台,实现了对城市群体建筑的震害预测,并通过结合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最终完成了设定地震条件下城市建筑破坏程度的震后三维预测模拟。

2 建筑物震害预测计算方法2.1 建筑物震害预测所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即对建筑物的总体抗震能力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预测,通常分为单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和群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1]。

单体建筑物预测常用于某些有特殊意义或特殊使用功能的建筑,如在维护城市功能与抗震救灾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建筑、损坏后可能造成巨大次生灾害隐患的建筑等。

群体建筑物的震害预测通常针对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建筑群,是反映目标区域整体抗震能力的有效技术途径。

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方法[2]。

2.2 震害因子法震害因子法是一种建筑物震害预测的经验方法,他是在对历史震害数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

其核心思想为整理出地震时对建筑物破坏有显著影响的若干个震害因子,通过其数值的大小来反映这些震害因子对建筑物最终的震害造成的影响。

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模拟的实现

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模拟的实现

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模拟的实现132福建电脑2011年第1期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模拟的实现庞国莉,黄猛,段丽(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摘要】:地震是不可控的,但是如果震前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受力场景模拟,不仅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为地震时应躲藏在建筑物的哪些角落保存生命的效率更高.为震后制定快速搜索救援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分析地震的地点,深度,震级等参数.结合力学属性计算建筑物的受力程度,利用三维GIS技术实现建筑物在地震时的受力场景模拟.将地震时建筑物的受力情况模拟表现出来.【关键词】:三维GIS,建筑物建模,场景模拟1,引言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水灾,旱灾,海啸,泥石流等)如影随形,这些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经济社会失调.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工作刻不容缓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都对我国的人员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2oo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对我国造成了大约8450亿人民币的损失.死亡和失踪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近8万人,受灾最严重的映秀等地方更是几乎损失了整整一代人.受灾后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地震是不可控的.但是如果在地震之前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地震受力场景模拟.我们就可以相应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那么,我们的损失会少很多.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地震受力场景模拟.这不仅在地震发生之前对防震减灾措施的制定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在地震来临时.根据建筑物模拟受力情景判断人们在来不及离开建筑物应躲藏在建筑物的哪些角落保存生命的效率更高.雨且.在地震发生后利用模拟受力情景估算建筑物破坏程度.为制定快速搜索救援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建筑物的地震受力场景模拟的研究.无疑是对防震减灾,快速救援及临危自救具有得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模拟建筑物地震灾情场景的实现分为三步:地震参数的分析,建筑物建模,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模拟实现.2,地震参数的分析分析地震发生的深度,震级,烈度等信息.地震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特殊部位.地震可以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而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几十公里.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面运动的强度或地面破坏的程度.烈度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及地震波所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在震源深度等条件相近的情况下.震级与烈度之间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联系.3,建筑物建模在GIS技术中,可以用点,面,体,三维模型来表示一个建筑物.用点结构对建筑物建模时不直观,只能表示建筑物结构的空间位置信息.用面结构可以体现建筑物的面积,地基形状等信息,并能清淅地表达建筑物间对应空间位置信息.但其缺点是不能体现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等信息.用体结构建模比点,面结构表示的信息更为全面.但不能直观地体现建筑物结构类型等信息.三维模型对建筑物建模很好地弥补用前三者进行建筑物建模型时的缺点.其通过纹理贴图等手段可以很好地描述一个建筑物的结构体.使得建筑物实体在计算机中的表现更为真实.本系统选择C批NET2008+SuperMapObjects6.0组件进行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显示及浏览的可视化表达.SuperMapDeskPro6.0中建立指定大小及位置的面数据.对面数据中的元素设置高度.建立三维模型.然后通过SuperMap Object86.0中的Super3D以及3DLyere等控件将成型的模型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在系统中,如图l如示. 图1建筑物建模2011年第1期福建电脑1334,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模拟实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和建筑物以及地面的复杂的受力关系.直到现在建筑学上都没有一个很好很适用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 在此通过建立一些简单的线性递减方程来模拟建筑物受力的变化:首先设定震级和震中距,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即每个多少公里震级衰减多少.由此得到建筑物所在地相应的震级.然后根据不同震级释放能量的不同,相应的震级给赋予相应的力(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水平方向用正交分解的方法计算出水平方向上X.Y轴的力的大小.然后对所有受力元赋值赋值过程中竖直方向的力从下到上有大小过程有一个80%的衰减水平方向上与墙面平行的力也对应的有一个与力的方向相同的衰减.选择AccesS数据库来作为3D模型力学数据结构的载体通过Access中特定的表名与SuperMaD空间数据库中的贴图图层数据表里各元素属性的对应关系由于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震源深度的不确定,只能根据人为的提供地震动态信息动态计算建筑物受力情况我们给每面墙都建立了一定的力学结构每个受力元素确定受力分析贴图里面一个像素的RGB值.由此得出每次受力后的受力贴图,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受力情况最终可得出建筑模型的受力分析的3D显示.如图2所示.结束语采用C#.NET2008+SuperMapObjects6.0组件进行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显示及浏览的可视化表达.选择Access数据库来作为3D模型力学数据结构的载体利用三维GIS技术模拟一个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不仅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为地震时应躲藏在建筑物的哪些角落保存生命的效率更高.为震后制定快速搜索救援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本文所显示建筑物地震受力场景是静态的,视觉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进行OpenGL进行建筑物受力分析动态演示将是下一步实现的目标.图2建筑模型受力分析的3D显示参考文献:f1]GB/T17742—1999,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S1 【2】冯启民.王华娟群体建筑物地震破坏概率模型研究m.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04f31汤皓,陈国兴,李方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多层砖房震害预测方法I1.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4【4】赵桂峰,马玉宏.建筑结构震害预测研究进展Ⅱ】.广州大学(自然科学版).2005.5f51于红梅,许建东,张素灵.潘波基于集集地震的建筑物易损性统计分析m.防灾科技学院.2006.4[6】庄丽,高杰,冯启民,武毅,孙峥.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达标模糊评价m.世界地震工程.2008.2t『71颜锋,冯启民.张晓康城市地震灾害模拟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开发Ⅱ1.山西建筑.2008(上接第107页)Perl/Python等解释器可被编译到服务器中[Sl3.2系统的测试测试平台为windowsserver2003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运行环境由AMP集成软件包搭建.经过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都能顺利运行,而且系统比较稳定,速度较快,基本满足了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4.结论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与结合,完整的实现了系统的需求.而且使用到了模版和程序分离的模式,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前台的设计工作将变的更加轻松.而优秀的数据引擎SQLServer2005本身所具有的良好性能.对于繁杂而且庞大的数据处理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为系统的使用提供了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时间和技术的限制.本系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于代码本身的安全性考虑还不足.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还不够人性化,智能化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1】雷建龙.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35):47.[2】孟梅,邓俊岚.科研管理系统的网络框架研究D】.制造业自动化,2010,32(3):163-165.[3】王茂龙,伍宏钰.基于web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设计D】.福建电脑,2010.(5):120.【4】严颖波,黄娟.张良清.刘华锋.基于ASP语言科研管理网站的设计实现.医药与保健,2009,17(7):166—167.【5】KarliWatson,MarcoBemmso[&]等.齐立波译.C群入门经典[MI.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建筑物震害模拟空间复合技术
空间复合技术是把多源空间数学模型及空间数据在同一个地理坐标中进行叠加、 合并、 分解等技术操
作, 生成新的具有空间特征的专题图件或统计专题图, 从而揭示出新的认识或者新的规律。这种技术是基于 GIS 软件平台的, 利用数学模型活化或者数据同化方法才能实现。实质上 , 它是一种基于 GIS 软件平台的二 次开发技术。 建筑物震害的空间分布模拟的目的是给出强烈地震作用下城市建筑物的震害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态, 该模拟需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 : 地震影响场的空间模拟 , 可以利用适于本地区的地震动参数( 烈度、 地面峰值 加速度或者反应谱) 的衰减规律数学模型 , 把这一数学模型编成 GIS 软件平台相容的计算机程序嵌入到 GIS 软件平台之中, 并和区域地理图件相配合 , 通过 GIS 软件本身的功能 , 能够实现在给定地震参数( 震级 M 、 震 中距 R 、 断层破裂方向 等 ) 条件下, 画出地震动参数空间分布场、 图 , 称这个过程为地震影响场空间模拟, 这个实现的过程是数学模型活化的过程 ; 由于场地条件影响到建筑物的震害程度, 因此通过矢量化和数据同 化处理 , 把场地小区划图也嵌入到 GIS 软件中 , 并和城市建筑物分布图叠加, 使每栋建筑物的场地类型能得 已确定; 建筑物易损性分析方法可以给出每栋建筑物或者群体建筑物的易损性 , 把这个结果作为 GIS 平台的 数据库, 参与分析, 利用 GIS 平台的空间复合功能 , 把地震影响场空间模拟 , 场地条件及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 布图和建筑物易损性空间分布进行复合 , 给出建筑物震害的空间分布结果。具体的技术框图为:
Spatial simulation GIS method of seismic damage of buildings
REN Xi- ti1 , GAO Hui- ying2
( 1.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handong, Jinan 250014, China; 2.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Engineering College, Q ingduo 266071, China)
图 2 地震烈度影响场
4
建筑物震害空间分布及重灾区识别
建筑物的空间分布是在 1#500 比例尺的建筑物分布图上表示的。在该电子图中, 每栋房屋都赋予 ID
码, 按 ID 码赋上每栋建筑的编号、 所属单位、 建筑地址、 名称、 结构类型、 建筑年代、 用途、 建筑面积、 层数、 建 筑高度、 居住人数、 室内资产、 设防标准、 场地条件、 现状等普查属性。 ( 1) 利用 GIS 的查询和统计功能可以统计得到各种统计数据, 预测区共普查了 5771 栋房屋, 建筑面积为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spacial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of seismic damage of urban buildings. Firstly, the intensity attenuation formulation and analysis model of seismic damage to the buildings can be synthesized, and the derivative database using special analysis technology GIS is formed. Then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and statistical character ist ic of the seismic damage of the urban buildings can be graphed. Thus the crit ical seismic damage area can also be i dentif ied. As an example,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damage to the buildings in Dong Ying city illustrates that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e paper is pract ical and efficient. Key words: seismic damage prediction of buildings; spatial simulation; GIS
摘要 : 提出了一个基于 GIS 技术的建筑物震害 空间分布模拟方法 , 该方法首 先利用 GIS 的 模拟活化技 术把地震影响场 , 建筑震害预 测等分析模型形成可供空间分析使用的二次数据 , 并 纳入城市基础数据 库之中 , 构成综合基础数据库。然后利用 GIS 把多重空间数据进 行空间复合 , 给出城市建 筑物震害的 空间分布及其统计特征 , 并识 别出城市建筑物的重灾区。最后利用东营市建筑区为例 , 说明 该方法的 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 建筑物震害预测 ; 空间模拟 ; GIS 中图分类号 : P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92




工模拟空间复合技术框图
3
地震动影响场模型
在我国华北地区 , 许多学者研究了烈度衰减规律, 由于数据几何统计方法的差异 , 所得的结果有些不同。
在本研究中 , 我们直接引用胜利油田地震区划中由 27 个 5 级以上地震记录资料求得的烈度衰减公式 ( 1988 年, 胜利油田地震区划报告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长轴方向: Ia= 4. 171+ 1. 390M - 3. 5299lg( R a+ 16)
2期
任锡泰等 : 建筑物震害空间分布模拟 GIS 方法
93
1015. 8 万平方米, 建筑物类型包括: 多层砖房、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工业厂房、 高层建筑、 空旷房屋和底框 架房屋五类。其中多层砖房 4824 栋占总栋数 83. 6% , 建筑面积为 809. 27 万平方米 , 占总建筑面积的 79. 67% , 其次是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面积为 95. 96 万平方米 , 占总面积的 9. 45% , 工业厂房为 61. 03 万平方米, 占总面积的 6. 0% , 高层建筑、 空旷房屋和底框架房屋较少, 分别为 33. 2 万平方米, 14. 82 万平方米和 1. 43 万 平方米 , 分别占总面积的 3. 27% , 1. 46% 和 0. 14% 。预测区以 90 年代建筑为主 , 建筑面积为 666. 75 万平方 米, 占 65. 8% ; 80 年代建筑面积为 322. 68 万平方米 , 占 31. 75% ; 70 年代及以前的建筑物较少, 建筑面积为 24. 99 万平方米 , 占 2. 46% 。预测区以 2~ 4 层和 5~ 8 层建筑为主 , 建筑面积分别为 428. 98 万平方米和 478. 68 万平方米 , 分别占 42. 2% 和 47. 1% ; 9 层以上为 33. 27 万平方米占 3. 27% , 1 层建筑面积为 75. 49 万平方米 占 7. 43% 。预测区的建筑从 1991 年开始 , 对 90 年代以前未进行抗震设防建造的建筑分批进行了加固, 加固 栋数为 534 栋, 面积为 96. 57 万平方米 , 等等。 通过 GIS 的输出专题图功能, 可以给出各种图表, 展示统计结果。 ( 2) 建筑物震害空间分布及高危害区识别 可用常用的建筑震害预测的方法来计算建筑物在不同烈度条件下的破环程度。例如, 分别用墙体抗剪 强度系数法以及单层厂房的震害指数法 , 计算多层砖砌墙体房屋和单层厂房的破坏程度。破坏程度分为五 级: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及毁坏。在建筑物逐栋普查的基础上 , 考虑到预测单元区的位 置、 结构类型、 建筑年代、 房屋层数等因素 , 进行建筑物抽样预测计算。抽样的比例为: 多层砌 体房屋 9~ 14% , 底框架及内框架房屋 10~ 12% , 单层厂房 10~ 15% , 钢筋混凝土房屋 10~ 14% , 在一个预测单元里 , 如 果房屋的类似性较好 , 抽样率可小一些。对每幢抽样建筑物 , 进行预测计算 , 然后把计算所得结果 , 按建筑物 的类别归类, 统计出不同烈度下的破坏百分比 , 即易损性矩阵。每一类建筑物都给出一个易损性矩阵。根据 建筑物逐栋普查的内容, 按建筑类型、 建筑年代、 层数、 场地条件等因素, 按类比原则进行逐栋破坏程度识别。 在类比的过程中 , 考虑到建筑物现状的一些缺陷和地质灾害因素 , 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那么就可以得到每 栋建筑物的震害程度。 由于每栋建筑物都有一个 ID 码, 而且都已经展示在 1#500 比例尺的电子图上了, 根据每栋的预测结果, 利用 GIS 的空间显示功能 , 可以把不同震害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 , 从而展示了给定烈度下建筑物震害的空间 分布形态。如图 3、 图 4 所示。
收稿日期 : 2002- 10- 25; 修订日期 : 2003- 01- 08 作者简介 : 任锡泰 ( 1944- ) , 男 , 山东济南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地震工程研究 .
2期
任锡泰等 : 建筑物震害空间分布模拟 GIS 方法
91
区中以空间分布的形态而存在 , 当受到地震作用时 , 他们的震害也将是空间分布的 , 而这种震害程度及其空 间分布的形态是城市改造 , 城市建筑抗震加固 , 制定抗震应急对策的重要依据。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萌芽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 经过 40 年的发展 , 已经成为一种采集、 存 储、 管理、 分析与显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 它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20 世纪 90 年代初 , 我 国学者开始研究把 GIS 技术应用于地震工程。1994 年 , 胡聿贤指导中国地震局有关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应用 GIS 技术 , 于 1996 年完成了乌鲁木齐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对策信息系统 , 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 GIS 技术以 逐栋建筑物为研究对象的城市震害预测示范项目, 开发平台是 ESRI 的 ARC/ INFO。1996 年至 2000 年 , 冯启 民主持的 大中城市震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示范研究 攻关项目在 9 个城市建立了基于 GIS 的信息系 统。开发平台是 ESRI 的 ArcView 平台 , 利用 GIS 技术把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小区划 , 建筑物易损性, 生命线 工程易损性 , 次生灾害, 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估计以及防灾减灾规划与应急对策等项技术综合集成, 建立起 实用的 GIS 防震减灾专用系统。同期, 谢礼立等研究了 GIS 与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的结合方法 , 建立了 基 于 GIS 的地震损失快速预估系统 , 并用它来估计了 1996 年丽江地震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 陶夏新等利用 GIS, 以华北地区等震线资料为实例 , 建立了地震烈度衰减信息系统。 1998 年 , 在第五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上 , 温 瑞智发表了 大庆油田防震减灾信息及辅助决策系统 论文 , 帅向华等发表了 防震减灾对策中基于 GIS 的疏 散模型的原理与实现 论文。2000 年高惠瑛、 冯启民应用 GIS 技术对城市供水管网破坏及功能失效进行了研 究, 并发表了多篇论文。2002 年, 在第六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上 , 徐敬海、 姚保华等的论文都讨论了 We bGIS 在城市防震减灾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2002 年, 在 ISSST 国际会议上 , 高惠瑛、 陈天恩、 莫善军等发表了 利用 GIS 技术 , 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问题。2002 年, 以冯启民为主编的!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 术规范∀ ( 国标) 送审 , 用以规范全国城乡该领域的技术工作。可见, 在我国近十年来, GIS 技术在防震减灾领 域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活跃的, 成果是显著的。本文所讨论的东营市建筑物震害空间分布模拟 GIS 方法, 是 95- 06 项目中的示范城市东营市建筑震害预测工作的技术总结, 着重于 GIS 的空间复合技术, 模拟建筑物 震害空间模拟的方法的研究和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