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标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国际音标表
麦先生公布的这张国际音标表, 是国际语音学会为传播和规范国际音标而制作的, 旨在 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学会只是一种学术团体和组织,没有什么约束力,对国际音标的传播 和使用只具有一种倡导的意义。前苏联就不太使用国际音标,包括一些东欧的国家。即令美 国和英国,至今为词典注音还有使用老标音方法的,不完全使用国际音标。倒是中国自引进 国际音标后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中一直使用, 当前的外语词典也都以国际 音标注音。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语言学苏联专家顾 问是谢尔久琴诃,他是马尔的弟子,年轻时背个包上山下乡,为高加索山区的少数民族创造 不少文字。 他就不使用国际音标。 当时在他顾问下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调查, 要不是中国语言学家的学术水平和长期使用国际音标的习惯, 可能早就换成他的斯拉夫字母 的标音符号了。 壮文就是在他顾问下, 在拉丁字母的文字体系中加进了不伦不类的斯拉夫字 母。 国际音标最早是由欧洲的几个语音学家设计编制的, 比较简陋。 看看今天国际音标的符 号, 说好听点是五花八门, 说不好听点是乱七八糟, 一无章法。 国际音标有点像文字的属性, 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形成,普遍使用,形成习惯,有了大量文献资料,就不好再随便修改, 只能将就使用。如果还有机会再来重新设计,恐怕就不会是这种样子了。英文的键盘世界上 千千万万的人在使用,字母编排上很差劲,已经有几百种改进方案,却无法实现,也是这个 道理。后来国际音标表不断修订增补,还是欧洲的语音学家在操持,他们根据不断发现的语 言资料,历史文献、有关团体和专家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对这张国际音标表过几年就调整和 更新一次。上述麦耘先生介绍的,是已经修订到 2005 年的版本,可以称为国际版。难道还 有别的版本的国际音标表吗?答复是肯定的。 国际音标表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学习,二是应用。要用必先学,学了必要用。这张 国际版的国际音标表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信息、推动规范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无论从理论、 内容、编制各方面来说,缺陷多多,上述黄文已多有指出。比如对人是怎么发出不同语音的 认识就不一样。 我们认为人所以能发出不同的音, 主要有两点: 一是动力源 (无论是肺非肺,
国际音标的学习、使用和规范
瞿霭堂
今年过节收大礼。 节前在东方语言学网上收到麦耘先生代表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公 布的国际音标表的中文翻译版,附带还介绍一篇黄笑山《对国际音标及其译名的理解》值得 一读的文章。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使用和教学了半个世纪的国际音标,自以为了 得,其实有些基本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看了上述黄文得到启发,促进我进一步思考。节中 收到潘先生发来的国际音标输入法。这次不仅字库修订,而且输入法有了很好的改进。我没 有使用过云龙输入法的老版本,这次试用新版本,非常方便。说实在的,原来用 Keyman 做 的键盘,我不使用,因为借用非常用符号区位,常常要用抬高键(shift) ,影响手感,降低 速度。于是自己编码,使用热键(Hot key)或自动替换键。因为每种语言使用的超过 26 字母的额外音标有限,在 Word 中用用,还差强人意。在数据库和其他软件中就不好用。这 次不仅是 Unicode 编码,而且是正式做了输入法,特别是采用编码法(上标使用前导符更是 创新) ,使用起来非同一般。包括在无格式的记事本中也好用,遑论 Microsoft 的其他软件。 早先朋友们也鼓励我做,看到潘先生做得很好,而且实力雄厚,我不敢再掺和。虽然这次的 字库、 编码和程序都还有一些可以稍稍提高的地方, 但越做越好, 达到完美指日可待。 当前, 中国做国际音标的有两大家:潘先生属于“综合型” ,即尽量做到适应更多的语言使用,尽 管区位有限,符号放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另一家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罗安源先生,他现在 做“分散型” ,即每个语言做一个,这样节省区位,专语专用,也不失为一种路子。罗先生 在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国际音标光盘。可惜还是使用 Keyman 键盘,就我个人不喜欢使用 抬高键的习惯,觉得还是编码法好,尽管多按几键,这次编码规律性强,输入时手感好。实 际上,国际音标的输入主要用于数据库、编词典和长篇语料,一般论文中的例子有限,年纪 大的人, 特别是对电脑不太熟悉的人, 可以使用这次云龙输入法中的键盘 (类似字符映射表) 选字输入, 再放到剪贴板来用, 也不麻烦。 到底所用符号有限, 解决论文中的例子绰绰有余。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国际音标。 ”有表有理论有程序,这个年过得开心。黄文 虽然从译名出发,实际上却涉及到语音学的理论,国际音标表的音源、定位、设符、定名等 重要问题,很值得讨论。于是写下一点有关国际音标的事情和意见,为潘先生公布新国际音 标输入法助兴,也希望对国际音标的推广、学习、使用和规范有所裨益。 中国的国际音标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诸先生引进的。丁声树、吴宗济、袁家骅 等先生各有贡献。赵先生还创造了声调表达的方法,五度标调法沿用至今。他们是第一代, 为中国使用国际音标奠定了基础。赵、李、罗三位都是描写语言的大师,对国际音标情有独 钟。方桂先生在史语所时,每周都请一位少数民族同志发音,大家练习记音,提高技巧,要 求甚严。国际音标的技巧成为研究语言的基本素养,应该从那时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 赵、李在国外,罗常培先生不永,传播国际音标的重任落到了上述各位先生的友辈和弟子身 上。大致可分四支:中央民族大学的马学良先生(李、罗两位的研究生) ;语言所的吴宗济、 周殿福先生;少语所的傅懋勣、王均、罗季光先生(均为罗常培先生弟子) ;北大的袁家骅 先生 (英国著名语音学家琼斯的入室弟子)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界由中央民大和少语所传承; 汉语方言学界由语言所传承。 语言所办过汉语方言调查学习班, 少语所和民大办过少数民族 语言调查学习班。 国际音标更是民大少语系语音学课程中的必修技能。 北大中文系应该是袁 先生传播的。这是指第一、二代的正规传播和专业训练,包括全套国际音标(不是指麦先生 提供的那张表,而是中国版的国际音标表) ,语言或方言调查方法和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记录 实习。传习国际音标肯定还有其他地方和学者,如复旦、中大、山大、厦大等学校都有上述
2
正压负压等) ,二是共鸣腔。动力(主要是气流)一经发出,经共鸣腔调节,产生不同的音 质。所以人的发音器官有点像乐器,却胜似乐器。乐器靠改变动力源和共鸣器来改变音质的 手段有限, 人却非常灵活, 而且双通道, 除了口腔还有鼻腔。 所以人能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 乐器却很难模仿人的语音。人在发音时,动力一经激发,只要进行调整(包括动力本身和共 鸣腔) ,就会涉及到发音的器官和方法。这样,黄文所介绍的 SPE 理论“把辅音性定义为声 道中部弯曲区有明显的阻碍性” ,显然是不对的。黄文根据 Catford 的 Ladefoged 的说法, ɦ] “未必真的是声门擦音” , 因为 Catford 认为这种音 “没有特殊部位的声门状态” , 认为[h、 要把它们打入另类。 首先, 根据上述我们的认识, 声门本身就是一个发音部位。 从方法来说, 到底有没有摩擦?回答是肯定的。这是笔者自省体验,当然可以做做实验。欧洲的语音学家 ɦ], 没有听到过汉藏语言中节首辅音前的[h、 ɦ], 恐怕只听到节首和节中元音前和节尾的[h、 如[ht、hk、hʨ、htʂ、ɦd、ɦg、ɦtɕ、ɦʥ]这样的摩擦明显的复辅音声母。可见,无论从语音 学和音系学来说,[h、ɦ]是两个有部位有方法的独立的擦音,在音系学中有重要地位,至少 在汉藏语言中如此,怎么可以打入另类呢? 再如黄文提出的半元音(近音)问题。无论如何定名,这种音一定有摩擦,否则就没有 必要放在辅音表中,完全可以作为元音的另类,比如卷舌元音这种处理方法。其实辅音表中 更像元音的还有鼻音和边音,它们才几乎没有摩擦,而且都可以起元音一样的作用,在音节 中作为响音与辅音搭配,不再需要其他元音。在音节中可以起元音作用的还有浊擦音。所以 把它们放在辅音表中,是因为元音发音方法上没有摩擦,发音部位上没有阻塞。浊擦音有摩 擦,鼻音和边音有阻塞。鼻化元音算元音是因为发音时两个通道都打开,没有阻塞口腔;边 音是舌尖与上面的目标发音部位紧抵发生局部阻塞, 而卷舌元音只卷舌, 舌头不去阻塞其他 部位。这样它们放在辅音表中顺理成章。如果半元音没有摩擦,这类音就没有独立放在辅音 表中的价值, 至多是元音的一种变化形式, 因为元音的高低前后圆展撮唇属性并不是完整和 固定的,完全可以根据唇舌口形的变化,再加上其他属性。这样剩下的半元音就都是有摩擦 的,当然也可以叫半辅音。这样称呼放在辅音表中更顺耳些。可惜约定俗成,再改也晚了。 黄文似乎与欧洲学者一样, 倾向于半元音是没有摩擦的。 首先是把语音学和音系学混淆起来, 比如北京话和英语中的[j、w];其次欧洲学者恐怕没有听到过汉藏语言中的[jp、wp、jd、 wd、jb、wb、jk、wk、jg、wg]这样的半元音摩擦明显的复辅音声母。其实,在一千三百年 前,藏族学者已经把[j、w]的摩擦性听得清清楚楚了。藏文中明确区分了[ki、kʲi、kji]这三 类音,写法都不同。[kʲi]是腭化音,其中的[j] 是用下加字表示的;[ kji]是复辅音,其中 [j]是基本辅音,即主要辅音,是用基字表示的;[k]是前置辅音,是用前加字表示的。可见 这个作为基本辅音的[j]既不是元音也不是腭化,因为它们三者是对立的。没有摩擦行吗? 任何一种语言中,带有摩擦的语音,摩擦程度本来就是不同的。 。 黄文在定名卷舌音时,指出“发[ʂ]和[ʃ]声道的最大收紧点都在 Postalveolar 部位” 这也大为使人疑惑。Postalveolar 是“龈后” (按中国“舌尖前,舌面后”称名习惯,不称 “后龈” )的意思。 “龈后”与“ (硬)腭前”是一个交叉点,否则小小一块隆起的“齿龈” 再三等分(龈前与“上齿背后”交叉)就太辛苦了。笔者受业时,马先生谓舌叶音是舌头平 放(舌尖不能触及上下齿背) ,舌叶抵住齿龈(即龈中)发音的。为了舌头能放平,开始练 习时,嘴唇可以稍撮,练习一段时间熟练后,嘴唇再回到自然状态。事实上, 由于舌头前伸, 发[ʧ]和[ʨ]时,唇形不同,后者略展。如果后面都放一个 a,由于受前面辅音的影响,这两 个 a 的音色有明显的差别。发[ʂ]这种卷舌音时,舌尖后抵住龈后和硬腭前的交叉处。准确 说,舌叶音的两个部位是:舌叶+龈中;卷舌音是舌尖后+龈后。阻塞点毫无共同之处。 我们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来, 并不完全是要说明黄文对这两个音的发音部位描写有误。 更 主要的是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讨论国际音标符号的音质定位这个重要的原则问题。 黄文在讨论 译名时, 全篇都反映出因为不同语言发音的差异确定译名时怕顾此失彼而觉得无奈。 国际版
1
Leabharlann Baidu
第一代诸先生的高足。如今,第三代都已全部退休,当前在岗教学和做研究工作涉及国际音 标的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开语音学课程能达到上述三条要求的,可能已经不多,能基本符合 要求的大概只有民大、人大、北大、复旦、上师大、厦大、中大、暨大等少数院校。因为要 将全套国际音标发出来的人并不多, 能准确使用国际音标记录一种自己不熟悉的语言或方言 的人也越来越少。 大多数院校的语音学课程只讲知识, 不学技能。 最为可惜的是上述诸大家, 大多没有留下录音资料。上个世纪 50 年代笔者在少语所听过一盘罗常培先生发音的国际音 标钢丝带,文革中不幸遗失。少语所第二代(上列三位发音技巧均为上乘)没有一人留下录 音资料。 流传最广的是语言所周殿福先生的磁带。 周先生当年是赵先生主持的语音乐律研究 室的职员,磨砺成才,发音略欠火候。好在语言所在赵先生耄耋之年归国之际,抢救性地录 下了赵先生的大半套中国版的国际音标。 这些珍贵资料和周先生的发音都保存在公开出版的 《音路历程》 的光盘中。 比较赵先生和周先生的发音, 可知周先生在辅音和元音上尚有失误。 以笔者所见,赵先生发音时虽然已经中气不足,但其准确度至今无人能及。遗憾的是有些该 发的音未发,而周先生的发音则只及全表的一半,比赵先生的缺得尤多。笔者有幸面聆罗常 培先生发小舌颤音的表演,与“大舌”颤音难分伯仲,发音之清脆和准确,堪称神奇。小舌 很难颤动,气流和口腔更难把握,学习国际音标能发好小舌颤音,可算修成正果。至于国外 语音学网站上的国际音标发音,实在不敢恭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