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案例分析附件3.1 同仁堂成功的典范

合集下载

同仁堂的品牌故事

同仁堂的品牌故事

同仁堂的品牌故事引言概述:同仁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中药企业,成立于1669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同仁堂以其独特的品牌故事和卓越的产品质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同仁堂的创立、发展历程、品牌理念、产品特色以及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同仁堂的品牌故事。

一、同仁堂的创立1.1 创始人张锡纯的背景和创业初衷:张锡纯是一位著名的中药学家,他在明朝末年因为对中药的热爱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决定创建一家中药企业,以提供优质的中药产品。

1.2 创立同仁堂的历史背景:同仁堂的创立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中国人民对中药的需求非常大,而市场上的中药质量参差不齐,张锡纯看到了这个商机,决定创办同仁堂。

1.3 同仁堂的初期经营状况:同仁堂在创立初期面临着各种困难,但张锡纯凭借其对中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理念,使得同仁堂逐渐发展壮大。

二、同仁堂的发展历程2.1 同仁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同仁堂一直致力于中药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药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疗效。

2.2 同仁堂的市场拓展和国际化战略:同仁堂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和销售网点。

2.3 同仁堂的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同仁堂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和文化交流,使得同仁堂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三、同仁堂的品牌理念3.1 以人为本的理念:同仁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们的健康需求,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中药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3.2 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同仁堂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智慧,因此同仁堂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3.3 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服务:同仁堂始终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服务,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优质的客户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四、同仁堂的产品特色4.1 严格的原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同仁堂在原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上非常严格,只选择优质的中药材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案例简述: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国内外。

通过上百年来产品的多样化和工艺的稳定性,打造出了同仁堂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技术优势,形成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在跨国发展的道路上他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凭借其原材料良好的质量保证以及制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牢固的信任。

SWOT分析:1同仁堂国际化三部曲分析同仁堂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优势,以循序渐进,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模式向前发展着。

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2.海外投资控股。

3.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

第一步,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同仁堂是中国中药的第一品牌,是业内的老字号,其300余年中时刻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使得同仁堂金字招牌的经久不衰具有强势的品牌优势,因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们的青睐。

在海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同仁堂注重品牌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由于海外华人与中国同宗同源,文化理念接近,所以,先天的脐带效应也使得他们顺理成章的接受中药,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最终进入其他国家市场。

同仁堂的300年历史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有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技术资源。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同仁堂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创新团队和体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西药的科研技术,使得中药发生质的蜕变,从而与其他国家接轨。

1993年起,同仁堂相继在香港开办了母公司及四家子公司,同仁堂以其品牌与独到的技术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势入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

并凭借合资公司的开办,使同仁堂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以“品牌,技术”投资为核心的海外拓展之路,为此后海外投资开办控股公司奠定了基础。

让合资同仁堂通过在海外与其他公司共同合资建立海外合资企业,第二步,海外投资控股。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72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72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724)一、案例分析题1.“炭”里寻商机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笔下有个卖炭翁,在北京朝阳区东四北大街151号,却有一家当代“卖炭翁”。

店主李晶,是位精干的女士。

涉足过广告行业的她,为何会看上并不起眼的黑竹炭,并认定其有巨大市场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关于“卖炭翁”介绍。

一心想创业的她,对陶吧、咖啡厅都有过考虑,但技术和资金的壁垒成为李晶实现理想的障碍。

关于“卖炭翁”的介绍引起了她的注意。

李晶同先生一道来到了其总部——杭州遂昌县。

在那里,李晶亲自验证了竹炭的功效。

坚定了她把经营竹炭作为自己创业方向的信心。

此前,李晶不知道炭除燃烧外,还有其他功能。

“我认为,这就是潜在的市场。

”2004年4月24日,第一家“卖炭翁”终于落户北京,店主就是李晶。

令李晶欣慰的是:在开张前三天,店面还在装修时,就创造了近400元的营业额。

“那时,我还在忙着装潢。

就有不少顾客十分好奇,知道是竹炭产品后,他们都很感兴趣。

甚至都不管店面是否开张,就买了我的商品。

现在,他们几乎都是我的常客。

而回头客带来的收益,几乎占到总营业额的60%。

”李晶说起来特开心。

当然,也有让李晶费心的事。

“卖炭翁”经营的竹炭产品属于新面孔,加上配套的市场宣传滞后,李晶不得不耐心地就顾客提出的诸多问题仔细解答。

一女士听说竹炭能与饭一同蒸煮,便担心会不会把饭煮黑,一男士也对一张炭制凉席标价500元而耿耿于怀。

李晶对每个问题都细心回答,“只有顾客了解了这一产品,才可能去买它!”李晶对产品前景充满信心:竹炭产品,利用最多的是其吸附和除湿。

吸附除味,除湿保健——这都与老百姓生活贴近,冰箱有味了、鱼缸水质变坏了都能用竹炭改善。

商店开张后,李晶非常注重质量和服务,一次,一女士反映:她所购买的竹炭腰带尺寸太小,根本无法佩带。

李晶在收回该顾客的商品后,便向总公司反馈,要求解决这一问题。

“不要看只是一个顾客,他的背后是一个市场。

同仁堂案例——精选推荐

同仁堂案例——精选推荐

案例分析•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金牌老店,迄今已有330 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长达3 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同仁堂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逐渐发展壮大,并以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标志,又开始了其崭新的发展历程。

•同仁堂的创始人是清代名医乐显扬,他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的信条,把行医卖药作为养生济世的事业,创办了同仁堂药室。

在随后的经营中,他一直遵循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原则•商家逐利是无可争议的道理,但同仁堂却不是一个只言商逐利的商家,而更像一个救死扶伤、济世养生的医家。

实际上,商与医的结合正是同仁堂历经数百年磨难而不衰的秘密。

同仁堂利用了医家的优势,将“同修仁德”的中国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点滴之中,形成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崇高的商业信誉,形成了同仁堂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1988年,我国上海等地突发甲肝疫情,特效药板蓝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致使市场上供不应求,有些企业趁机抬高药价。

当时,到同仁堂购买板蓝根冲剂的汽车也排起了长队。

为了尽早缓解疫情,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日夜加班赶制板蓝根冲剂。

这时,有人议论:这下同仁堂可¡°发¡±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同仁堂不但没有¡°发¡±,反而是在加班赔钱。

因为生产板蓝根冲剂所必需的白糖早已用完了,一时又难以购进大批量平价白糖,只好用高价糖作为原料,以致成本超出了售价。

同仁堂坚持将用高价白糖作原料生产的板蓝根按原价格批发出厂,甚至还派出了一个由8 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一直把药品送到上海以致造成企业亏损。

但同仁堂虽然赔了钱,却赢得了良好的商誉•现在,北京同仁堂药店内又开办了同仁堂医馆,聘请了20多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坐堂就诊,每天到这里看病购药的患者多达数百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医院的门诊量。

这又是同仁堂的一个高招:一方面弘扬了中华医术,实行了济世养生的古训,另一方面也获得经济效益。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仁堂案例分析
1.3.2公司的目标…………………………………………………………………………12
1.3.3公司的管理信念……………………………………………………………………12
1.3.4公司的服务铭………………………………………………………………………12
1.3.5公司的广告语………………………………………………………………………12
七、特有产品的研发……………………………………………………………….70
三九集团 优势分析………………………………………………………………………….70
仁和药业 优势分析………………………………………………………………………….71
劣势分析…………………………………………………………………………………………71
胡庆余堂…………………………………………………………………………25
三九集团………………………………………………………………………27
(b)有哪些替代品?……………………………………………………………………28
(c)威胁怎样?(以六味产品及感冒类药品为例)……………………………………28
1六味产品…………………………………………………………28
同仁堂案例分析
1、公司介绍………………………………………………………………………………………7
公司背景简介……………………………………………………………………………7
公司主要目标……………………………………………………………………………7
1.2.1销售增长率………………………………………………………………71.2.2利润目标………………………………………………………………………………8
B:中成药…………………………………………………………………………………23

传统老品牌的营销策略—以同仁堂品牌为例

传统老品牌的营销策略—以同仁堂品牌为例

传统老品牌的营销策划——以同仁堂品牌为例1 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传统老品牌是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赢得了良好的商誉,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历史悠久、物美价廉、工艺独特,质量可信,这正是传统老品牌历史的积淀。

面对同质化的产品和模式化的管理,世界已经进入依靠形象赢得市场的时代。

在发达国家,品牌形象被视为经营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被当作顺利实现企业市场经营目标,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

[1]然而,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传统老品牌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国产新品牌的诞生,给消费者带来了新产品,新观念。

消费者的购物理念,行为习惯随之改变,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导致了大量传统老品牌顾客的流失。

另一方面,传统老品牌普遍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营销理念落后,对品牌本身所蕴涵的文化传播差。

因此,传统老品牌应该注意打造和培育品牌文化,通过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中药传统老品牌的北京同仁堂距今已有342年,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的经历造就了同仁堂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断变革,创新,发展中成为了中药老品牌的一朵奇葩。

根据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摘要指出:报告期内,在全体营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实现营业收入564,978.63万元,海外市场销售41,266.59万元。

国内市场销售同比增长24.23%,海外市场销售同比增长24.76%,圆满实现了经营目标。

销售政策执行到位,经营秩序规范,产品渠道价格稳中有升,管控力度持续加强,为今后的销售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011年全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6,245.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27%。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1年按照国内中成药出口金额排名,本公司继续名列榜首。

[2]然而,市场竞争加剧对同仁堂的营销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同仁堂营销策略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

营销案例分析附件3.1 同仁堂成功的典范

营销案例分析附件3.1 同仁堂成功的典范

附件3.1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中药业的第一品牌,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

以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同仁堂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392,082.05元,净利润146,648,474.92元。

集团下属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300多年的老字号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同仁堂是老字号经营的典范,那么,在老字号大多数经营不利的今天,同仁堂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呢?让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通过对国内老字号的分析,大家已经认识到老字号经营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顽固守旧,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数百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而我们的老字号要么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创新;要么是家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很少的资产顶着老字号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2、不能坚持顾客导向。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只有顾客导向型的品牌才能致胜,或许有人会为中华老字号精湛的传统工艺而自豪,但其产品若不能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老字号也只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品牌没有进行国际化扩张。

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完整word版)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完整word版)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引言:同仁堂,是提起中药,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想到的名字。

他历经数代,发展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

然而在现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仁堂又是如何与时俱进,成功实现跨国经营,带领中药走向世界的呢案例简述: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国内外。

通过上百年来产品的多样化和工艺的稳定性,打造出了同仁堂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技术优势,形成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在跨国发展的道路上他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凭借其原材料良好的质量保证以及制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牢固的信任。

SWOT分析:1同仁堂国际化三部曲分析同仁堂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优势,以循序渐进,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模式向前发展着。

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2.海外投资控股。

3.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

第一步,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同仁堂是中国中药的第一品牌,是业内的老字号,其300余年中时刻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使得同仁堂金字招牌的经久不衰具有强势的品牌优势,因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们的青睐。

在海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同仁堂注重品牌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由于海外华人与中国同宗同源,文化理念接近,所以,先天的脐带效应也使得他们顺理成章的接受中药,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最终进入其他国家市场。

同仁堂的300年历史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有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技术资源。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同仁堂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创新团队和体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西药的科研技术,使得中药发生质的蜕变,从而与其他国家接轨。

1993年起,同仁堂相继在香港开办了母公司及四家子公司,同仁堂以其品牌与独到的技术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势入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1 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中药业的第一品牌,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

以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同仁堂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392,082.05元,净利润146,648,474.92元。

集团下属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300多年的老字号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同仁堂是老字号经营的典范,那么,在老字号大多数经营不利的今天,同仁堂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呢?让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通过对国内老字号的分析,大家已经认识到老字号经营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顽固守旧,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数百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而我们的老字号要么
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创新;要么是家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很少的资产顶着老字号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2、不能坚持顾客导向。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只有顾客导向型的品牌才能致胜,或许有人会为中华老字号精湛的传统工艺而自豪,但其产品若不能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老字号也只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品牌没有进行国际化扩张。

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任何想要塑造强势品牌的企业都要实现品牌经营的国际化,中华老字号也不例外。

4、资金紧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是无法积聚品牌资产的,而这一问题在中华老字号当中尤为严重。

5、没有进行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品牌管理中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被誉为“金字招牌”的知名老字号仍应利用已有的品牌资产,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蛋糕”。

当然,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始终是品牌延伸的前提条件。

6、不注重法律保护。

几代人千辛万苦才创出的老字号能维持至今实属不易,倘若一时疏忽被他人抢注了商标岂不可惜。

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

著名品牌为他人抢注的例子已不鲜见,缺乏现代商标保护意识的商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我们可以看到同仁堂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1.一九九二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一九九七年国务院确定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

一九九七年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六月有限公司同年七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二零零一年七月由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

这标志着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公司制的转变,也是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步骤,同仁堂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同仁堂已经是一家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了。

2.客为导向一直是同仁堂的信条,多年以来同仁堂抱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堂训,不断开发新品种,已经拥有了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安宫牛黄丸等许多优秀的药品,并且涉及营养保健品、药膳餐饮、化妆品、医药机械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等。

这些都是适应了患者的需求,所以才能获得发展。

3.一九九七年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八条主要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十二月GPA 认证,为同仁堂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零零零年十月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1993年以来,同仁堂相继在香港、马来西亚、英国和澳大利亚
开设了分店,与泰国合资组建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

同仁堂科技上半年分拆至香港上市后,公司表示将以科技为先导,以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中药产品的开发和引进,实施国际化的先进管理,进行现代化的市场运作,使自身更具国际竞争力。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同仁堂已经成为一家现代化的跨国公司。

4.一九九七年六月,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七月,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股票上市共募集可用资金34248.56万元。

2000年3月,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集团公司及其他六家有相当实力的发起人共同组建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3878.4万港元。

这些资金在同仁堂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同仁堂以及其它成功老字号的经验可以看出集团化、股份制和特许连锁制等是解决老字号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

5.同仁堂除了加工、制造、销售中药材、中成药、饮片、营养保健品、药膳餐饮、化妆品、医药机械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外还兼营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购销西药、医疗器械、卫生保健用品;货物储运;出租汽车业务;经营所属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生产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开展对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业务;经营经贸部批准的其他商品的
进出口业务。

二零零一年六月集团与崇文区卫生局合作,组建北京同仁堂崇文中医医院,并于6月18日正式揭牌,标志着同仁堂在实现中医中药有机结合方面,正在进行有益探索。

品牌扩张是同仁堂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

6.一九八九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同仁堂"商标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大陆第一个在台湾申请注册的商标。

同仁堂作为驰名商标,已在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以及马德里协定成员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受到特别保护。

可以看出老字号同仁堂勇于冲破传统商业模式的桎梏,积极向成功的现代品牌学习,重视对品牌资产的培育,开创了中华老字号焕发新生命的成功之道。

希望其它老字号能从同仁堂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在不久的将来,众多老字号在现代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