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质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清国朝鲜日本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展示课件)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展示大陆政策课件)。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场战争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无论从人口、版图、还是近代化的海军看大清国绝不逊色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天皇对此战毫无把握,找来首相伊藤博文,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咨询,下面是君臣三人的对话: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伊藤.东乡:能。

天皇:理由?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

天皇:如何得知?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松弛,应战准备缺乏。

天皇:何以见得?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

东乡:我曾上镇远、定远号上参观,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

随处摸几下,白手套变黑手套。

而我军斗志高昂,纪律严明,官民齐心。

明治天皇表示认同,决心开战,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二、新课讲授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先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出示材料:从日本、中国、朝鲜三方面讲解1、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开始对外扩张,制定大陆政策(根本原因)2、清政府国力日趋衰败,军备废弛3.导火索(直接原因):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对中国的危害,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细节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重要事件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前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学生对战争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资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突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范文【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1.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简述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阅读、回答、识记)教师:(总结)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战役是哪次?学生:丰岛海战。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5课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5课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1. 侵占中国的台湾;2. 征服朝鲜;3. 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4. 征服全中国;5. 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二)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1. 丰岛之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2. 平壤战役:朝鲜平壤之战的发生,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

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

清军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3.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一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案例一、授课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展开。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所面临的严峻外部挑战,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困境与出路。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结果。

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认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

教材通过对战争的详细阐述和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描述,展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为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重要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讲授新课内容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参考资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使学生对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关系。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狂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认识到台湾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甲午中日战争1.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

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

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4.日本分两路入侵。

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列强的侵略本性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和瓜分的残酷。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剖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运用历史地图、时间线等方式,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爱国情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珍爱和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2.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其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分组讨论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全班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2)分析列强在中国瓜分过程中的具体举措;(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教训;(2)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珍爱和平;(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3. 历史观树立: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质课教案_1

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并叙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理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2014年《人民日报》社论《站在甲午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

120年来,每一次忆及甲午,都是辛酸、耻辱和悲愤。

120年中,无数人反思甲午,都在呐喊、战栗与鞭笞(chi)。

二基础自学(一)、黄海大战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_________、侵略_________、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_________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2.战争名称的由来_________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因这一年是旧历_________,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3.黄海大战(1)时间:_________年9月(2)经过: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_________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日舰直逼中国旗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

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

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

邓世昌下令开足,朝日舰撞去。

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

_________与25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

(3)结果: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二)、《马关条约》1.辽东之战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很快就侵占了_________。

2.威海卫战役日军夹攻山东_________,_________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1)签订时间:_________年4月地点:日本_________(2)双方代表中国的_________和日本的_________(3)主要内容①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_________、澎湖列岛给日本。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5课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5课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狂潮》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八年级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学生认知水平:1、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知识面较广,个性也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实践情况:在以前的历史教学中,对于重大战争我一直采用常规教学,讲清背景、原因、经过以及影响就行了。

由于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了视频片段、诗歌、对联等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表格对比,帮助学生体会《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如何加重民族危机的。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分析,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通过简述并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认识到跳跃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观看影像等方式,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经过。

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分析及和《南京条约》等条约的对比,来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爱国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从而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和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认识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准备PPT,展示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分组学生,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甲午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等。

通过呈现战争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损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民族危机、经济困境等。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战败后中国面临的“瓜分”危机。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危机的认识和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具体经过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危机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具体经过。

2.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详细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如角色扮演、讨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包括战役、重要事件等。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师进行辅导。

学生可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战争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认识。

教师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战争影响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会面临“瓜分”的危机?如何应对民族危机?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6.教师提问: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2.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提问: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重点是对《马关条约》的解读,分析它使
如何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育,结合相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而黄海大战中致远舰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疆场和满清统治者的
腐朽无能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挖掘,达到了对学生的启发
式教育。

当然,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提高的地方,比如,提问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对学生
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等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