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 —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 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 唯物主义B. 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 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 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 循序渐进D. 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 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 运动范畴D. 意识范畴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A. 唯理论和经验论B. 唯物论和唯心论.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 世界观和方法论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8.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 .普遍性B .特殊性C .斗争性D .客观性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5.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6.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 世界得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岀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1、 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
A 。
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问题B 。
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得基本问题D.—部分哲学得基本问题2、 列宁得物质迄义揭示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 ).A. 运动 B 、.可知性 C.存在性 D.客观实在性3、 否认思维与存在得同一性必然导致( )。
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唯心论4、 哲学上得两大基本派别就是()。
A. 一元论与二元论 B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论与唯心论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得标准就是( )oC 。
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谁就是第一性得问题 6、 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决泄性作用得就是(A 。
动物心理得形成B 。
语言得产生C.劳动 D 。
人脑得进化7、 意识就是“客观存在得主观映象”就是指(A. 意识就是沟通主观与客观得桥梁B. 意识就是客观精神与主观感觉得产物C 、 意识得形式就是客观得,而它得内容就是主观得 D. 意识得内容就是客观得,而它得形式就是主观得8、“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
”这个观点表明()oA. 意识就是人脑中特有得物质B.人脑就是意识得源泉C.意识就是客观世界得主观映象 D •意识就是主观世界得客观映象9、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就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0A. 哲学就是自然科学得基础 B 。
哲学就是对自然科学理论得概括与总结 C a 哲学就是一切科学之科学D.哲学对自然科学得研究有指导作用10、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得意识具有()。
Ao 客观性 B.能动性 C.任意性 D.对象性 11、物质得根本属性就是( )。
Ao 运动 B.层次性 C.结构性 Do 客观实在性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世界观a.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b.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b.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e.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认为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2021版(全)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2021版(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修订版课后答案1马原(2021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21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马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课后习题答案1【简答题】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我的答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哲学则是对各门科学中所反映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由于我们有时在知识体系的泛义上也称哲学是科学,相对而言就把科学称作“具体科学”。
在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把一切对事物原因与原理的探讨都归入哲学,哲学成了“知识总汇”、“无所不包的科学”。
到了近代,一些具体知识经过不断积累和丰富,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科学。
具体科学门类日益增多,决定了哲学再也不可能将所有科学都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之内了。
但是,有一部分哲学家却不能顺应这种历史的发展,他们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并且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
这种妄图包罗万象、解答一切疑难、穷尽一切知识的“科学之科学”,往往只能以猜测和臆造来填补科学发展中的空白。
从根本上看,它与强调观察、实验,以实践来检验真伪的科学是对立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基础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要以哲学为指导。
••2【简答题】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我的答案: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且要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并不是因为学了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没有学好的缘故。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教条主义的学风起了很坏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观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即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即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①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一个总体看法和把握。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及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①旧唯物主义物质观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某一种物质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形成a.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第一章习题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说确的是( D )A、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D、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D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4、“物质不是指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形态,而是指各种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性。
”这是( C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B )A、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D、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6、对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C )A、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事小事,迎刃而解B、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帆风顺,事事如意C、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生受益D、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掉学习具体学科的艰辛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D )A、时间的一维性B、空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一维性和有限性8、把握时间的真正意义在于(A)A、把握机遇,成就一生B、懂得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C、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D、懂得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9、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10、在意识的起源问题上,下列说确的是( D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C、意识是人的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1、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D )A、正确认识客观规律B、确定恰当的目的C、制定可行的计划D、进行社会实践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3、引出全见性和远见性的重要思想方法的哲学观点是 ( C )A、对立统一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扬弃”的观点14、“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主要是(B)A、质量互变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C、否定之否定原理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原理15、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在于(B)A、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B、坚定必胜信念,随时同困难作斗争C、防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D、“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机会16、必然性是(D)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C、与偶然性完全对立D、隐藏于偶然性背后的本质的联系17、假象(B)A、是人的错觉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C、是不表现本质的D、是不属于本质的18、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
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符合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①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a.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③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答案
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_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八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 D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C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A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答案:B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答案:A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答案:D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答案:B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由谁来进行统治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答案:A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答案:A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答案:A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答案:B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单项选择: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B. 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 与历史条件无关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 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 国际环境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2.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
他提出:“人类须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
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就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而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
文明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
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
但我们并不确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
”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为客观现实。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因在于: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答:(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②辩证统一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
b.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里,“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
“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②根据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不管中国的情况如何特殊,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
b.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又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把握中国的特点。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答:(1)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2)思维能力①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②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③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④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⑤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3)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①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