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1.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可知作者对这种尝试持保留态度。
2.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较为新颖,但内容却相对简单”,可知C选项符合原文描述。
3. 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小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吸引读者”,可知B选项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4. 答案:(1)D(2)A解析:根据原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D选项正确;根据原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A选项正确。
5. 答案:(1)C(2)B解析:根据原文“文章以‘梦’为线索,通过梦境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可知C选项正确;根据原文“诗中通过‘望岳’、‘归隐’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可知B选项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6.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选项A符合语境。
7. 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选项C符合语法规则。
8.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选项D符合修辞手法。
四、作文(共60分)题目:青春,我们共同书写答案: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这个阶段,我们拥有无尽的梦想、激情和活力。
正是这些特质,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青春,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
从校园生活到社会实践,我们携手前行,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学习中,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活动中,我们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青春,是我们奋斗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挥洒汗水,追求卓越。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兴趣爱好,我们都在努力拼搏,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
青春,是我们感悟人生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真谛。
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懂得了感恩。
这些感悟,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成熟。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张艺谋曾经拍过一个电影《英雄》,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那年我坐在电影院,看到陈道明演的秦始皇嘴里蹦出“天下”两个字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
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天下”呢,是儒家的理想。
迷信法家的秦始皇只知道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哪里会有“天下”这个观念!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他的书里说,“天下”在中国人观念当中,既是一个价值体,又是一个权力体。
我觉得很有道理。
先来看作为价值体的“天下”。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意味着文明不存在,大家都不讲仁义道德,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没有王朝,但万万不能没有道德伦理秩序。
顾炎武还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的“天下”,就是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是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
这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儒家也好,道家、墨家也好,先秦的孔子、老庄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主义的,它的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
那么,一套抽象的价值体“天下”,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呢?这就需要把理想的“天下”秩序,落实到一个制度的肉身,这就是作为权力体的“天下”。
所谓权力体的“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等级化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在政治结构里讲过的大一统的秩序。
中国的大一统架构,就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天下”的普遍文明制度。
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是古代中国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古代中国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以中华文明照耀到的地方来定义中国的边界。
古人并没有疆域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只有“王朝”和“天下”。
“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普遍秩序。
而“中国”呢?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贯穿于历朝历代背后的一条文明的线。
广东省备战高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而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我们难免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
(摘编自布鲁克菲尔德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材料二: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它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它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
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
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
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
高考仿真模拟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1. 【答案】D解析: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观念,来强调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这一手法。
2.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阐述了创新思维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论证方法。
3. 【答案】B解析:文章中提到,创新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
选项B正确地概括了创新思维的特点。
4. 【答案】A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选项A正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5. 【答案】C解析:文章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
二、古诗文阅读(34分)1. 【答案】A解析: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地概括了诗句的主题。
2.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表现手法。
3. 【答案】B解析: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诗人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
选项B正确地概括了诗句的主题。
4.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诗句的主题。
5. 【答案】D解析: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生比喻为一场梦境。
选项D正确地概括了表现手法。
三、文言文阅读(34分)1. 【答案】C解析:通过对文段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选项C正确地概括了文段的主题。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段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
陕西省宝鸡市2025年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有答案
陕西省宝鸡市2025年高考模拟检测试题 ( 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现在每年的排放量已1 000万吨左右。
大部分进入海洋的塑料的密度低于海水,这就意味着如果它们能在海洋中存在几年以上,我们应该会发现数千万吨的塑料漂浮在海面上。
这比我们实际看到的要多几个数量级——那么,塑料都到哪里去了呢?“塑料的失踪不像暗物质, 而是另一种失踪,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 ht University)的海洋学家和气候科学家埃里克·范·赛伯(Erik van Sebill e)说,“没有人知道海底有多少,海滩上有多少,有多少被动物摄入,又有多少已经被细菌降解。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谜题。
”无论我们在哪里发现塑料污染,都能看到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要量化这些影响的广泛程度——如果我们想要减轻这些影响,量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海洋塑料是如何分布的,以及被丢弃后的几年或几十年里是如何漂流的。
如果我们想在清理海洋垃圾方面有所成就的话,这一点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收集最显眼的1%塑料垃圾可能会没有什么效果。
(摘编自马立克·史蒂芬斯《消失的海洋塑料:它们都去哪儿了? 》祝叶华译)材料二:2004年5月7日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消失在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里了? 》,文中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最新定义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内容省略。
1. 文章中提到的“他”指的是谁?(4分)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6分)3.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8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文言文内容省略。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0分)(1)加点词1(2)加点词2(3)加点词3(4)加点词4(5)加点词5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文言文句子1(2)文言文句子26. 文章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7.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8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4分)A.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
B.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
C.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
D.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
9. 阅读下面的句子,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误。
(4分)句子内容省略。
10. 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
(6分)①句子1②句子2③句子3④句子4⑤句子5⑥句子611.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分)材料内容省略。
四、写作(60分)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材料内容省略。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他”指的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即作者的父亲。
(4分)2. 作者通过“他”在家庭中的辛勤工作、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以及在社会中的正直行为等细节描写来表现其坚韧不拔和正直无私的性格特征。
(6分)3. 文章的主题是探讨家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通过“他”的形象,展现了家庭成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感。
(8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 (1)加点词1的含义是……(2分)(2)加点词2的含义是……(2分)(3)加点词3的含义是……(2分)(4)加点词4的含义是……(2分)(5)加点词5的含义是……(2分)5. (1)文言文句子1的现代汉语翻译是……(4分)(2)文言文句子2的现代汉语翻译是……(4分)6. 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对……的赞美和……的批评,通过对……的描写,传达了……的情感。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在古代,人们对于时间的概念与今天大相径庭。
他们没有现代的钟表来精确计量时间,而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感知时间的流逝。
例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都是古人用来划分时间的重要依据。
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1. 文中提到的古人感知时间的方式是什么?(6分)答: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感知时间的流逝,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季节更替等。
2. 古人对时间的感知方式对他们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答:古人对时间的感知方式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3.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哪项不是古人感知时间的方式?(6分)A. 观察日出日落B. 使用钟表计量时间C. 观察月圆月缺D. 观察季节更替答:B4. 文章中提到的“自然现象”包括哪些?(6分)答:自然现象包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季节更替。
5. 古人对时间的感知方式与今天人们的方式有何不同?(6分)答:古人没有现代的钟表来精确计量时间,而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感知时间的流逝,而现代人则依赖于钟表等精确的时间计量工具。
二、古诗文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8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5分)答:杜甫7. 诗中描述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5分)答:春季8. 诗人是如何描绘雨的?(10分)答: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来描绘雨的及时,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描绘雨的细腻和无声,通过“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来描绘雨夜的宁静和江船的明亮,最后通过“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描绘雨后花朵的鲜艳和城市的繁荣。
三、作文(共50分)请以“时间的价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及参考答案.doc
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及参考答案高考模拟试题语文第一部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jn)沼泽(zhǎo)角斗士(ju)悄然而至(qiǎo)B.创伤(chuā夹缝(jiā)应届生(yīng)不屑一顾(xu)ng)C.莅临(l)解剖(pōu)软着陆(zhu)叱咤风云(ch)D.憎恶(zng)虐杀(n)租赁权(ln)咄咄逼人(duō)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劲敌/干劲弄堂/戏弄结实/结结巴巴B.拘泥/忸怩处分/处决绯红/妄自菲薄C.辟谣/复辟屏息/摒除相称/称心如意D.酝酿/踉跄横肉/横财契约/锲而不舍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悍绿茵场委屈求全睡眼惺忪B.冷寞元宵节阴谋诡计终生难忘C.长篙度假村涕泗交流陨身不恤D.寥落水龙头呕心沥血共商国是4.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苍桑文采不假思索不径而走B.恶梦踌躇婆娑起舞桀骜不驯C.干练编缉一愁莫展文采蜚然D.翌年嘻戏毛骨悚然珊珊来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昨日发布了《2014年双11中国网购安全专题报告》,报告显示,“双十一”后各类网络诈骗或将集中暴发。
B.美国白宫5月22日发表声明称,当天发生在新疆的暴力袭击是针对无辜平民卑劣耸人听闻的暴力袭击事件,美国坚决反对。
C.今天召开的“禁燃”指挥部第一次联席会议决定,即日起,长春市将集中开展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专项整治行动。
D.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黑人奴隶解放纪念日假期前夕,圣保罗节假日交通管治取得显著成效,傍晚时分的拥堵情况开始减轻,交通拥堵地段有所减少。
B.来自世界各地39个国家的75名风华正茂的选手用他们娴熟的汉语,展示出了这门古老语言的永恒魅力。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1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I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
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
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在《管锥编》中,钱钟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
《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
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
钱钟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
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钱钟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
”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
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
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钟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
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
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钟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让大家充分地做好高考备考,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下面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1:不愿上天堂[印度]哈里希·约哈里从前有个名叫拉拉的商人,他的乐善好施远近闻名。
每当圣徒经过他的城镇,他都提供衣食钱物。
一天,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受到了拉拉的热情欢迎。
拉拉以美食招待,并请他留宿家中。
圣徒很高兴,临睡前对他说:“拉拉,你的义行为你在天堂赢得了一席之地。
”“谢谢你这样说,大师,”拉拉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准备好。
”“今天就可以,”圣徒说,“我马上就带你上天堂。
”拉拉看起来很痛苦:“哦,那是我最大的愿望,但是现在恐怕不可能。
”“为什么?”“如你所知,我没有妻子,她几年前就去世了。
我儿子才10岁,还需要我照顾。
还需要些时间他才能长大到接管我的生意,到那时我会很高兴接受你的邀请。
“你要多长时间才能准备好?”拉拉想了一会儿说:“15年后他25岁,该能打点生意了。
那时我就可以去了。
”“就15年吧,”圣徒说,“到时我会返回,履行我的诺言。
”15年后,圣徒返回拉拉家。
门前躺着一条看门狗和一群小狗,当他敲门时,狗摇着尾巴欢迎他。
拉拉的老仆一开门,立刻认出了圣徒。
“欢迎您,先生!”仆人说,“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的老主人不在了,现在是他的儿子照料生意。
”“拉拉在哪儿?”“5年前他死于心脏病。
但是请进,先生,这房子跟从前一样,门永远为圣徒打开。
进来吃顿热饭吧。
”圣徒进门,狗也跟了进来。
圣徒坐着等候时,想到没能送拉拉上天堂,感到非常悲哀。
他闭上眼睛冥想,突然意识到拉拉已投胎为身边的母狗。
“拉拉!”他说,“你在干什么?”“儿子20岁时,我死于心脏病发作,”拉拉说,“当时他的新婚妻子怀孕了,虽然他生意做得很成功,但我担心没有人保护房子和他的家人,所以决定回来做条狗。
”“我理解,”圣徒说,“现在你准备跟我走吗?”狗叹了口气:“非常想跟你走,但恐怕现在不行。
这些小狗全靠我,两年后他们会长大,能保卫房子。
那时我就自由了。
”“好的,”圣徒说,“两年后我会返回。
”两年后,圣徒重返拉拉家,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
圣徒四处寻找,却找不到拉拉投胎的那条狗。
老仆迎接他时,圣徒问:“这些狗的母亲哪去了?”“一年前被贼杀死了,先生。
”仆人说,“你不知道它死前是怎样英勇地战斗。
请进来吃饭吧。
”仆人将狗和孩子们从圣徒身边赶开,然后去盛饭。
只剩下鹦鹉在圣徒身边了,它突然开口说:“嗨,欢迎回来。
嗨,欢迎回来。
”圣徒陷入冥想,他确定拉拉投胎成了鹦鹉。
“嗨,拉拉,”他说,“你现在没有负担了。
房子受到保护,家人也过得很好。
是上天堂的时候了。
”他打开笼子,向鹦鹉伸出手。
“请别带我走!”拉拉说,“我在这儿挺好。
儿子儿媳都很喜欢我,他们会想我的。
孙子孙女们喜欢和我说话,用手给我喂食。
非常感谢你记得你的诺言,但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上天堂。
这个笼子就是我的天堂。
很遗憾让你白跑一趟,我不再想要任何不属于我的东西了。
如果无牵无挂没有责任,那我干吗还存在?”圣徒感到震惊,但他尊重拉拉的愿望,不再返回找这个没有时间上天堂的商人。
(选自《环球时报》)1.(品味语言艺术题)请谈谈第二段“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一句中“道行高深”在文中的作用。
(4分)答:2.(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一句的含意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6分)答:3.(体会语句含意题)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揭示拉拉的生存目的?试结合拉拉做人做狗做鹦鹉的经历,解释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6分)答: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2:优雅周正旺大学时期,他总是一个人背着一把二胡,来到未来湖前面的草地上,席地而坐,然后旁若无人地拉起二胡,一边拉,还一边引吭高唱,唱的都是优美的情歌,带着遥远的来自草原的韵味。
这时候,未来湖前面停下了匆匆而过的脚步,照射进了一道道明亮的眼神,有人陶醉,有人冷笑,当然也有人无动于衷。
他是秦风。
他并不是来自遥远的北方,他出生在江南小城临川,却不可思议地掌握了慷慨悲凉、雄壮热情的草原部落的天籁。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深处为什么会有无边的浪漫和深沉的忧伤。
秦风拉得一手好二胡,歌也唱得很好,却是白白净净的文弱书生。
他身高一米七五,身材匀称,戴一副纯净的银丝边眼镜,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衣衫,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他经常席地而坐,却总能那样一尘不染。
秦风不大和人说话,大学时代也没什么朋友。
他仪表斯文,沉默寡言,学习也好得很——虽然他并不花什么时间来钻研。
毫无疑问,他成了女孩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不少优秀的女孩向他射来了丘比特之箭,然而秦风始终无动于衷。
他一直怀揣一颗浪漫的心,始终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梦中女郎。
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年,直到大四的时候,秦风才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场爱恋,他的女朋友是一个大学新生,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坡,长得黑黑胖胖,但是难掩一脸的坚毅和执着。
①所有人大跌眼镜,不少女生为秦风伤心地流下眼泪,败在这么一个女生身上,她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大学毕业后,同学中很多人进入了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工作。
秦风学业优秀,不少令人羡慕的岗位向他招手,然而他都拒绝了。
他去了遥远的内蒙古,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
他的心,选择永远留在北疆、留在大漠、留在无边的草原。
他从此杳无消息。
几年后,他的女友,那位坚毅的北方女孩,也去了同一所学校,做了老师。
秦风成了一个记忆,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十月十八日是老教授的八十大寿。
老教授姓卢,是教写作的,秦风的文章让老教授赞颂连连,他成了教授最喜爱的关门弟子,关系格外密切。
老教授是一个著名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个多情浪漫的教授,每年过生日,都要邀请学生们去他家举行生日宴会,这已成了习惯。
大学时,每次老教授的生日宴会,秦风都带着二胡去伴奏,他神采飞扬,眼里射出一道道夺目的光辉,不少人为他的演奏所震撼。
老教授年纪大了,他还有个心愿:再见秦风一面。
大学毕业后,秦风已经整整十年没有露面了。
教授托人给秦风打电话,秦风沉默了一会,说,好,我会赶来的。
十月十八日。
老教授家高朋满座,然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等一个人。
学生们几乎都到了,除了秦风。
男的西装革履,自信满满,女的也都神采飞扬,青春依旧。
不少人都带上了自己的伴侣,看得出,大家都发展得不错,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八点整,约定的集会时刻。
秦风和一个女人——他当年的女友,现在是他的爱人——双双走了进来。
十年不见,秦风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满脸的沧桑,身体也变得臃肿起来,只有那眼神,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
秦风的爱人倒是没多少变化,依然黑黑胖胖,依然一脸坚毅。
②不少女生都叹息了一声。
老教授似乎也有点失望,他招呼大家坐下吃饭。
酒席上,大家高谈阔论,秦风和他的爱人却一直没有开腔,只是在老教授敬酒的时候,才说了声谢谢。
酒席之后,照例是歌舞晚会。
这时候,大家都矜持起来,偌大的舞池竟然没有一个人下去……悠扬的二胡声响起,所有的人像在心灵上被重重敲打了一下。
不知什么时候,秦风已抱起一把二胡,站在舞池中央,旁若无人地演奏起来,一股清泉流水的音乐倾泻而出,秦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的头昂得很高,脚踮得也很高,这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仿佛只有他的灵魂在涤荡……这时候。
他的爱人也仿佛一个精灵翩翩起舞,围在秦风的身边,像一只优美的蝴蝶。
曼妙的声音和曼妙的舞蹈结合在一起,仿佛这就是全世界。
看着秦风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当年遥远的记忆,一瞬间,③所有人泪流满面。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秦风在大学时期,常常一个人来到未来湖边的草地上,自拉自唱着忧伤浪漫的草原情歌。
他的行为,令人侧目。
B.秦风的二胡拉得好,歌唱得好,却是白净的文弱书生样,又总穿一身洁白衣衫席地而坐却一尘不染,说明他天生纯净,不受污浊之物的侵犯。
C.秦风没有什么朋友,他怀着一颗浪漫的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待着他梦中的女郎,为此拒绝了许多优秀女孩的追求。
D.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大都选择留在大城市里打拼,而且事业有成。
只有秦风,选择去内蒙古做了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
十年过去,他满脸沧桑,身材臃肿,已不复当年神采。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笔朴实无华,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张力巨大。
尤其是作者通过众人眼里秦风前后的对比,衬托出秦风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耐人寻味。
5.秦风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全文进行概括分析。
(6分)答:6.(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题)研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用意。
(6分)答:7.在本文中,什么是“优雅”?秦风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8分)答:参考答案:1.“道行高深”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埋伏和暗示的作用:①道行高深,圣徒才能带拉拉上天堂,从而引出履行诺言的情节,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②道行高深,圣徒才能看出拉拉投胎成狗、鹦鹉,从而引出两人的对话,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
2.①“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表明拉拉的后代已不再需要拉拉的保护和照顾,他们自己能够和谐快乐地生活。
②“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重在突出生活的美好,暗示这里虽不是天堂但胜似天堂,暗示拉拉不会上天堂。
③“笼中的一只鹦鹉”为下文埋下伏笔。
3.①最能揭示拉拉生存目的的是“如果无牵无挂没有责任,那我干吗还存在”。
②拉拉认为,自己存在于世就是要负起某些责任。
做人时,他以抚养儿子并向圣徒提供衣食钱物为责任;做狗时,他以保护家人、房子和抚养小狗为责任;做鹦鹉时,他以安慰家人、给家人带来欢乐为责任。
4.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5.秦风是一个仪表斯文,沉默寡言,学业优异,品格高洁,内心深沉浪漫,很重感情,对爱情和事业有独特追求的人。
(1分)他虽沉默寡言,但内心丰富;(1分)他思想浪漫,对爱有坚持;(1分)他淡泊名利,立志在边疆做平凡教师;(1分)他默默坚守,岁月流逝难改其节,形貌虽变神采依然;(1分)他尊重老师,十年之后专程拜寿,并倾情演奏二胡。
(1分)6.①描写秦风出乎众人意料、与众不同的择偶标准的影响,表现出人物对爱的独特追求;②展现众人的以貌取人的行为,揭示社会环境;③表现秦风一如往昔的神采飞扬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含蓄点题。
(每点2分,共6分)7.“优雅”指的是秦风夫妇对自我和本心、爱情和事业的不懈坚持。
(2分)秦风本可以选择才貌双全的优秀女生为终身伴侣,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来自黄土高坡、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孩,说明他择偶更重心灵和性格;(2分)秦风本可以因优秀的学业、出众的才华留在大城市,却选择了在遥远的内蒙古扎根做平凡的中学教师,说明他择业更重理想和奉献。
(2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坚守内心的浪漫和追求,我们都可以活得脱俗、浪漫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