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安全管理比较
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的国家安全体系更完善?
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的国家安全体系更完善?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必须注重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国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国家安全体系。
美国和中国是两个全球大国,国家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那么,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的国家安全体系更完善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1. 法律体系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基础上。
美国宪法和法律对国家安全的规定非常具体,例如《国家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颁布,都为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而中国的国家安全法的发布相对较晚,2015年才第一次发布《国家安全法》,相应的律法体系相对不够完善。
因此,在法律体系方面,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更具完善性。
2. 物资保障物资保障是国家安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美国在提高国家安全保障方面投资了大量资金。
特别是在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方面,美国投入的资金更是高达数十亿美元。
而中国虽然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物资保障的投入,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 人才建设国家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才,且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较高的要求更为突出。
在人才方面,美国优势颇为明显,美国情报界专业人才的研究和培养领先于其他国家,能力实力在全球主导地位。
中国也在加大人才建设投入力度,并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国家安全事业,但目前还没有赶上美国的水平。
4. 技术水平国家安全是在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的支撑基础上发展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实力。
在这方面,美国占有明显的优势,美国拥有发达的科研机构,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虽然在科技领域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拥有较好的国际形象,其强大的国家安全体系引领了全球的安全形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而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其国家安全体系的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中美两国对于网络安全的政策和防范措施有何不同?
中美两国对于网络安全的政策和防范措施有何不同?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也在网络安全方面加强了合作,但在政策和防范措施上还存在一些不同,下面让我们一一来了解。
一、政策的不同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政策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法规中美两国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很大差异。
美国表现出了比中国更开放多元的态度,美国并没有制订与网络空间有关的特定立法行动,并且在竞争和天然垄断问题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中国则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的政策,如《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规范》等,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个人隐私。
2.对外合作中国一直以来认为网络安全是个国际性问题,需要各国联合起来解决。
中国提出的“建设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一种国际共识。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如东盟10+1网络安全全年会、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构,并推动成立了亚洲网络安全合作组织等。
美国则采取了一种更强调自主性的策略。
美国主张利用网络空间各种资源进行攻击和反击,尤其是在网络战略、网络战术及信息战等方面极有优势。
3.国家重视程度中国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比美国更为严格,中国国家安全法将网络空间纳入国家安全范畴,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实施相关政策。
美国政府则相对较为宽松,政策不像中国一样严格和具体。
美国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和控制的方式更多是通过执法机构、私营公司和网络行业协会。
二、防范措施的不同除了政策外,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防范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监管中国的网络安全防范主要偏向监管,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和个人数据的收集和积累。
中国政府推行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化,尤其是企业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美国则更侧重于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例如网络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
安全生产比较
安全生产比较安全生产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内容,关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和美国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较为完善,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追究比较严格,对违规企业进行罚款和停产整顿等处罚措施较多。
而美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相对较为灵活。
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主要是通过环境保护局、劳工部等部门进行,强调企业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监督。
两国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保护公民的安全权益。
其次,两国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设立了生产、安全、环保等多个部门,组成庞大的监管体系。
中国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存在风险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督促改正。
相比之下,美国的安全生产监管相对较为分散。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环境保护局、劳工部等部门进行监管,但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小。
一方面,美国政府鼓励企业自主管理和自我监督,相对减少了政府的监管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监管体系相对较为分散,导致监管力度不够统一。
再次,两国在安全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安全生产观念普遍存在一种“注重防范”的观念,比较重视事前的安全防护和事故预防。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注重应急和事后处理。
美国企业注重应急演练和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注重培训员工的现场应变能力。
两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安全思维习惯和安全文化方面。
最后,两国在设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工业体系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安全设备和技术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美国的工业体系发达,安全设备和技术水平较高。
美国的安全设备和技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尤其在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两国在设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美煤矿安全技术与管理比较
中美煤矿安全技术与管理比较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在煤矿安全技术与管理方面也各有卓越之处,本文将对比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不同之处。
1.技术研发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的煤矿事故率较高,国家也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来保障煤矿安全。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引进优秀的煤矿安全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中国煤炭企业在煤矿安全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漏洞。
美国则在煤矿安全技术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其标准尺度高,专业技术成熟,基于煤炭性质、工作条件等方面的调研足够深入。
美国政府和企业对煤矿安全技术的投入非常大,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方面,其研发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2.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中国的管理水平已经获得提升,尤其是在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2010年颁布的新《煤矿安全法》以及各项施行细则的出台,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煤炭企事业单位以及煤矿企业的安全主体职责,突出了安全无小事,强制执行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标准。
虽然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状况。
美国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也比中国更加完善,安全法规制度更加严格,执行力度更强。
美国煤炭企业注重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员工树立安全意识,持续改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现场管理和督促执行。
此外,在安全培训和教育方面,美国还制定了一套煤炭安全教育课程,以便煤工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安全技术和警告信号。
3.煤矿设备在煤矿设备方面,中国的煤矿设备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逐渐成规模,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处于中等水平。
中国的落后设备和设备管理会增加煤矿事故的发生,对矿工产生直接伤害。
煤矿设备的质量、寿命、性能表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煤炭企业在煤矿设备方面经验丰富,其设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标准,生产出安全、可靠、先进的设备。
探讨中美高校安全管理的优缺点(图文)
探讨中美高校安全管理的优缺点(图文)编者按:面对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以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需要突破的一大难题。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着没有执法权、防范措施薄弱、管理人员理念落后以及没有从业资格要求等问题。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没有从业资格要求,因此,他们在政治理论、政策水平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落后难以胜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近年来,有些高校开始加强技术防范系统的投入,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这些防范措施无法适应日益变化和较为严峻高校治安形势。
美国高校安全管理值得学习虽然,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校园安全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在安全管理理念和一些方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高校公安干警也要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不能照搬管理社会治安的那种模式来管理高校治安,借鉴美国校园警察成功的管理经验,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技术防范的优势,与高校资源共享,在接到报警后,快速做出反应,迅速赶到现场处理。
(安全管理交流)如何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水平21世纪的今天进入了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种和谐、安全、健康、文明的学习环境,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是政府、社会及高校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对美国高校安全管理的研究,笔者结合中国的现状和国情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尽快落实公安机关派驻派出所(或警务站)进高校,对从事高校安全管理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应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技术防范系统,确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和高校发展对高校安全管理的要求。
后记: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必将更加完善、更加开放。
校园的治安情况也将会变得更加复杂,面临的校园安全形势也会更加严峻,做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将有效保障教育的进行、人才的输出。
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中美高校校园内的安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加强,中美高校安全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特点,以期为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
1. 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2. 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
3. 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4. 如何提高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分析比较中美两国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状况和特点;
2. 设计和发放问卷,对中美高校学生、教职工和管理层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看法和需求;
3. 案例研究,选择中美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其校园安全管理措施,总结经验和不足;
4.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提高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通过比较中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可以掌握中美两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共性和差异,为中美高校间的安全合作提供参考。
同时,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挑战,也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改善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本研究提出的可行建议和措施,也可以为高校校内安全管理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中美安全管理比较
一、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情况。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三)东黄输油管道相关情况.东黄输油管道于1985年建设,1986年7月投入运行,起自山东省东营市东营首站,止于开发区黄岛油库。
设计输油能力2000万吨/年,设计压力6。
27兆帕.管道全长248。
5公里,管径711毫米,材料为API5LX-60直缝焊接钢管。
管道外壁采用石油沥青布防腐,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1998年10月改由黄岛油库至东营首站反向输送,输油能力1000万吨/年.事故发生段管道沿开发区秦皇岛路东西走向,采用地埋方式敷设。
北侧为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南侧有青岛益和电器集团公司、青岛信泰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
事故发生时,东黄输油管道输送埃斯坡、罕戈1:1混合原油,密度0。
86吨/立方米,饱和蒸汽压13.1千帕,蒸汽爆炸极限1.76%—8。
55%,闭杯闪点—16℃。
油品属轻质原油。
原油出站温度27。
8℃,满负荷运行出站压力4。
67兆帕。
(四)排水暗渠相关情况.事故主要涉及刘公岛路(秦皇岛路以南并与秦皇岛路平行)至入黑的排水暗渠,全长约1945米,南北走向,通过桥涵穿过秦皇岛路。
秦皇岛路以南排水暗渠(上游)沿斋堂岛街西侧修建,最南端位于斋堂岛街与刘公岛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北侧,长度约为557米;秦皇岛路以北排水暗渠(下游)穿过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并向北延伸至入黑,长度约为1388米。
斋堂岛街东侧建有青岛益和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开发区第二中学等单位;斋堂岛街西侧建有青岛信泰物流有限公司、华欧北海花园、华欧水湾花园等企业及居民小区.排水暗渠分段、分期建设。
1995年、1997年先后建成秦皇岛路桥涵南、北半幅(南半幅长30米、宽18米、高3。
29米,北半幅长25米、宽18米、高2。
87米)。
秦皇岛路桥涵以南沿斋堂岛街的排水明渠于1996年建设完成;1998年、2002年、2008年经过3次加设盖板改造,成为排水暗渠(暗渠宽8米、高2.5米)。
中美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对比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氛围, 增强员工责任感
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先进安全管 理理念和方法
优化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建立独立的安 全管理机构, 提高安全管理 的独立性和权
威性
加强安全管理 人员的培训和 考核,提高安 全管理人员的 专业素质和技
能水平
建立完善的安 全管理制度和 流程,确保安 全管理工作的 规范化和标准
美国民航安全管 理组织体系特点: 强调市场机制和 企业自主管理, 注重技术创新和 效率提升。
组织体系发展历程
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1949年成立,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目前的组织体系 美国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1958年成立,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目前的组织体系 中美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共同点:都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 中美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不同点:中国注重政府监管,美国注重市场调节
添加标题
监管模式: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中,采用集中式监管模式,由民航局统一管理;美国民 航 安 全 管 理 组 织 体 系 中 , 采 用 分 散 式 监 管 模 式 , 由 FA A 负 责 监 管 , 各 州 和 地 方 政 府 也 有 一 定 的 监管权
法律法规对比
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 生产法》等
美 国 民 航 安 全 管 理 组 织 体 系 : 以 联 邦 航 空 管 理 局 ( FA A ) 为 主 导 , 下 设 多 个 部 门 和 机 构 , 如 航 空安全办公室、航空医学研究所等
添加标题
职责划分: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中,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美国民航安全管理组 织体系中,各部门职责相对独立,相互协作
美国进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及中美监管比较
美国进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及中美监管比较目前,进口食品市场和进口食品贸易大约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与进口食品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增加。
2008年12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了爱尔兰产的猪肉中二恶英含量超标200倍的事件,该批猪肉当时已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12月,我国上海、四川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入境口岸例行检查中,从多种欧洲输华食品中相继检出质量安全问题,包括:意大利白兰地酒甲醇超标、英国调味酱山梨酸超标、荷兰大豆蛋白粉检出转基因成分、西班牙奶制品苯甲酸超标等。
如何维护和加强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在深入分析美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发展和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尝试提出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一、近年来美国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举措(一)FDA的《食品保护计划》和2009年《美国食品安全加强法案》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出了《食品保护计划:国家食品供应综合保护战略》。
该计划从保护国家食品供应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和食品防护监管的新举措和构思,具体包括加强对境外食品企业的监管职能,考虑认可高资质的第三方食品检查机构,计划对高风险企业货物要求提供进口电子证书,拟提高对不合格企业和产品复检和查验的收费标准等。
2009年美国又通过了《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和2007年的《食品保护计划》相比,该法案有以下变化:1. 提高了FDA的权限。
包括给予FDA制定农产品和其他特定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安全标准的权利,强制回收受污染食品、扣留不安全食品、限制或禁止来自某个地区的不安全食品流通,以及就可能违规情况索取相关数据等新权限,甚至要求FDA应发展一套能够完善追查食物污染来源的追溯系统。
在进口食品方面,从预防角度提出,FDA被赋予制订适用于食品进口的相关指导原则;从干预角度提出,FDA要干预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在州以及地方层面上提升食品安全和防护能力;从反应角度,强调了行政扣留、禁止或限制食品移运的授权、行政处罚、民事处罚等措施以及不适当的入境申报食品有关信息的提交不正确或不完整、未能提交禁止进口等。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与分析
业安全与健康 局 ( S A 、 山安全与健康 监察局 O H )矿
( H MS A)和 联 邦 矿 山 安 全 与 健 康 复 审 委 员 会 ( M H C 3个 主要 部 门 。国家 职业安 全 与健康 局 、 FSR ) 矿 山安全 与健 康 监 察 局 均 隶 属 于 劳 工 部 , 要 职 责 主 是制 订和 实施 有关 如何 控制 职业 安 全 与健 康 方 面 的 法规 ; 山安 全 与健 康 监 察 局 的主 要 任 务 是 强 制 执 矿 行法定 的矿 山安全 与健 康标 准 , 除矿 山 死 亡事 故 、 消 将 危 害程 度减 到 最 低 点 ; 邦 矿 山安 全 与 健 康 复 审 联 委员 会 的职能 则是 对矿 山安 全 与健 康 监察 局 的执 法
收 稿 日期 :0 2 0 — 82 1— 7 0 2 1 — 5 0 ;0 2 0 — 5修 订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O G 0 1 IC L 7 )
典》 以法律的形式对煤矿安全 培训与再培训做 出了
详 细 而具体 的规定 。对矿 主 、 管理 人 员 、 国家 煤矿 安 全 监 察 员 培 训 的 规 定 更 加 严 格 、 确 , 则 视 为 明 否
十分 重要 意义 。
3 美国的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监督体系。执法监 )
督 工作 的程序 由 事故 预 防 、 调查 处 理 和最 后 的仲裁 组 成 。雇员 投诉 问题 列 为 优 先 监 察 的 问 题 , 行 进 重 点监 察执 法 , 全 力保 护 雇 员不 会 受 到 雇 主 的报 并
造 良好 的体 制机 制环境 。
关键 词 : 矿 ; 煤 安全 管理 ; 制机 制 ; 体 比较分 析
中图 分类 号 : D 9 X 2 T 7 ;9 1 文献标 志 码 : C 文章编 号 :0 8 4 9 ( 0 2 0 - 0 3 0 10 — 4 5 2 1 ) 5 0 9 — 4
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比较研究
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两国的建筑工地上,安全管理不只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比较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安全管理的立法和法规。
在中国,建筑工地上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主要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条例》《建筑施工临时工程管理规定》等。
这些法规和标准的实施,强化了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和监管。
而在美国,安全管理主要以《职业安全与健康法》为基础,同时还有各个行业的安全管理规定。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在安全管理的立法和法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二,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实施。
在两国建筑业中,安全管理的要求基本相同,都是要求工地安全、卫生、环保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在实施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建筑工地的安全督查由政府主导,督查力度相对较大。
而在美国,安全督查的主要责任落在了建筑工地的雇主和受雇劳动者头上。
第三,安全管理的文化和教育。
在中美两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比较中,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文化和教育了。
在中国,建筑工地上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不论是工人、监管人员还是项目经理,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
而在美国,安全管理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工人中间。
美国建筑工人更加重视个人的安全与健康,而在中国重视的是团队的安全与健康。
综合来说,在中美两国,建筑业安全管理都十分重要,但是在文化和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就需要两国的建筑业在交流和学习上再加强,以达到更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
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CATALOGUE 目录•引言•中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及挑战•美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及挑战•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分析•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建筑业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事故预防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在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任何事故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有效的安全管理对于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业安全问题的定义和重要性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中美两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两国在建筑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以及管理实践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通过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安全生产法》、《建筑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法律法规中国实行“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的建筑业安全管理监管体系。
各级政府设立了建设、安全监督等部门,负责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则负责行业自律和咨询服务。
监管体系中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中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制度与责任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中国实行“企业负责、项目负责、班组负责”的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负责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管理措施。
项目部和班组则负责具体执行和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责任体系中国建立了从企业法人到项目负责人、班组长、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各级人员对各自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通过责任制考核实现对安全管理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监管力度不足虽然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和项目存在安全隐患。
中外安全管理对比
中外安全管理的创新
中外安全管理在理念上的创新
01 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技术
中外安全管理在技术上的创新
02 引入AI和大数据分析
中外安全管理在体制上的创新
03 改革管理机制,提高效率
中外安全管理的优劣势
中方安全管理的优势与 劣势
重视稳定性 管理效率较低 注重团队协作 创新不足
西方安全管理的优势与 劣势
实践案例对比 中外案例分析
西方安全管理 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
中外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效性比较
效果评估 中外效果比较
结论 实效性评估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 不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的表现
中外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
差异对比
技术手段的种类 应用领域的差异 成本效益的对比
技术创新
中外技术发展趋势 创新模式比较 应用案例分析
比较中外政府安全监管 在实践中的效果 了解其影响和意义
合作机制
考察中外政府安全监管 间的合作模式 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中外安全管理的公共安全
特点
01 比较中外公共安全管理的独特之处
挑战与应对
02 分析中外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协同治理
03 探讨中外公共安全管理如何实现协同治理
中外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
强调创新性 个人能力突出 风险意识强 部门独立运作
中外安全管理的优势互补 性
结合中西优势,实现最
佳管理模式
总结
中外安全管理的对比分析,旨在借鉴彼此优点, 提升管理水平。中方强调团队合作,注重稳定 性;西方注重创新和个人责任。融合两者的优 势,将使安全管理更具活力和适应性。
第3章 安全管理方法对比
可持续发展路径
实现中外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 的路径
中美两国的治安环境有何不同?
中美两国的治安环境有何不同?治安环境是一个国家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
对于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来说,治安环境的状况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瞩目。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剖析中美两国的治安环境有何不同。
一、警力资源的分配中国的警力资源相对于美国来说更为集中。
2019年,中国的公安部门共有688万名警察,而美国的警力总数为80万人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的警察人数要比美国高出近9倍。
然而,也正因为警力过于集中,导致了中国警队在处理某些紧急事件时的应对能力有所欠缺的情况。
相对而言,美国的警力分配更为均衡。
不同的州和城市在警务资源投入的分配上相对平衡,警察数量比例也相对合理。
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警察的管理方式与中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保护当地社区的安全来说,各州与城市之间仍有合作与协调。
二、治安事件的发生率犯罪发生率是评估一个国家治安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中国2019年犯罪发生率为26.1/万人,而美国的2019年犯罪发生率为35.7/万人。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犯罪发生率存在差异,但是两国的治安事件类型却有很大的区别。
在中国,社会治安主要涉及盗窃、诈骗、抢劫和故意伤害案件,而在美国,枪杀、校园枪击、恐怖主义等事件更为普遍。
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国的法律制度、社会风险等方面因素造成的。
中国的问题相对比较平凡,但需求稳定治理;相反,美国的暴力犯罪和恐怖行为需要更为紧急的解决方案。
三、公共治安管理体系建设中国和美国的公共治安管理体系建设各自存在优缺点。
中国警方在维护社会治安和处理案件时有着相对较高的执行力,但在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方面需有提升。
同时,中国的网络监控措施和人脸识别等技术水平领先世界,大大提高了公共安全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相对而言,美国的公共治安管理体系建设在民主法治、人权保障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但在处理暴力犯罪、校园枪击等案件时却相对疲软,安全问题的处理效率需要提升。
此外,美国的反恐战略和国际安全合作也为全球安全事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美两国安全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美两国安全观的差异及影响当冷战的铁鼓逐渐敲响后,安全就成为首要需求。
相比于中国,美国拥有巨大的安全优势,但该国对“绝对安全”的执着追求,必然是置中国以“绝对不安全”为前提的,这种安全上的绝对不对等,使得双方陷入无法平衡的双向恐惧之中,进而加剧了冷战变热战的风险。
国家的第一追求是什么?是安全,其次才是财富。
当中美关系陷入对抗,变得越来越不信任的时候,在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中美双方就不得不追求安全感,这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美双方对安全的追求是完全不对等的:美国追求的是自身的绝对安全,中国则仅仅只是试图摆脱绝对的不安全——即在走向对抗之相互疑虑的大背景下,美国为了追求绝对安全,完全不顾及中国的基本安全需要。
1、从中美对抗的前沿来看,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关岛、新加坡一线部署有强大的武力,可以轻而易举威胁到中国沿海最关键的经济命脉。
相比之下,中国若想威胁美国,就只能动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走自我毁减的策略,但是,且不说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日臻完善,即便是美国的核武打击能力,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中国,核武对抗也是极端不对等的,甚至比总体常规军事对比更不对等。
2、从经济安全上来说,美国可以随意封锁中国至关重要的海运,中国在巴基斯坦、缅甸的后备海运线也很容易遭到美国轻而易举地打击,相比之下,中国很难反制美国的贸易航运路线。
美国经济安全程度则相对强于中国,即便抛开美国的世界体系,其北美经济系统也能够实现粮食、能源、生产和技术上的基本自给甚至过剩自给,经济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很强。
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则由于过去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亟需尽快向国家安全的方向转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技术安全迫在眉睫——一带一路、粮种独立、新能源、科技自主都是提升经济战争承受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3、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了较为强大的同盟,以日本为例,事实上只要日本与美国保持同盟,美国就能够确保其在对华对抗中的战略优势,更不用说其与另一个庞大国家印度正在发展越来越深入的军事协调,事实上,即便中国对美国的联盟发起战争,同时战胜近在迟尺的印度、日本都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美国在地缘上处于巨大的战略优势。
中美煤矿安全技术与管理比较
中美煤矿安全技术与管理比较美国煤矿伤亡事故,经历了从频繁发生到控制的过程。
20世纪前30年,美国煤矿每年平均事故死亡2000多人。
1907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3242人,为历史最高纪录,主要是因为西弗吉尼亚州1家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362人死亡,当年产煤3亿8千mt,百万吨死亡率高达8.37人,高于我国目前水平。
现在美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
煤矿采用高新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翻番,安全状况大为改善。
中美“百万吨煤矿工死亡率”的差距有以下客观情况:一、煤炭资源缺口——露天煤矿。
美国煤炭资源丰富,已确认的煤炭总资源量达36280亿t,经济可采量为2466.43亿t,居世界首位。
因此美国有条件优先发展露天煤矿,减少井工煤矿。
目前,美国露天采煤占60%以上。
(Peabody,美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公司,自1989年以来,年平均事故率下降了80%,1998年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安全记录,平均事故率为20万工时2.34人,比全国的3.15人低33.3%。
)从主要产煤国露天煤矿的产量比例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煤炭资源条件相对较差。
1996年露天煤矿的产量比重,美国为61%,印度为75%,德国为79.6%,澳大利亚73.8%,俄罗斯60.9%。
我国露天矿很少。
1998年,全国共有露天煤矿70处,总生产能力5241万t/年,产煤4051万t。
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3%。
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它是世界产煤国最严重的煤与瓦斯突出之一,国有重点煤矿约44%为高瓦斯和突出矿井。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瓦斯和煤尘突出日趋严重。
二、采矿机械化程度低,用人多,效率低。
中国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为35%左右,大部分为非机械化采煤。
而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在100%或接近100%。
我国600多万人一年生产10亿多t煤炭,而美国10万人生产近10亿t煤炭,澳大利亚2.5万人生产煤炭2亿t,南非6.2万人每年生产煤炭2.1亿t。
中美两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差异及启示
戎系统 。
) 况信 息 的采 集 。路 况信 息 数据 的采集 是 R S正 之 前通 过在 路 面 敷 撒 化 学 物质 从 而 防止 路 面 结 路 WI 基础 , 环境 传 感技 术 ( S 是 WR S采 集路 况信 息 ( ) 是在 公路 路面结 冰 或积 雪之后 敷撒 化 学物 E T) I 雪 则 构主要 技术 手段 。E T主 要 由 固定路 况 监控 站 、 S 车载 融化, 从提高或保障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角度来看
q S是一 个集 路 况与 气 象要 素采 集 、 据 处理 、 数 警示 信 而减 小 诸如 大 雾 、 雪 等恶 劣气 候 给 高速 公路 通 干 暴
、
运 行状 态 测控 、 备安 全告 警 、 设 主控 处理 等功 能于 一 响。在除冰雪方面 , 美国的道路养护部门现在更走 冰 。抗 冰和 融冰 的主 要 区别在 于 , 结冰 是在 公 足 抗
的仪 器和 设 备 固定于 特 定 的车 辆 之上 , 通过 全 球定 析 , 以预 测路 面是 否会 结冰 或者 路面 的结冰 状 、 可 兄
: P 技术 , G S) 载有路况气象检测设备的车辆通过在公 果显示需要除冰时 , 计算机就会 自动激活引桥上自 技来检测道路状况( 如路面 的摩擦力 , 路表的温度等 ) 标志, 从而提醒司机注意并开始对桥面喷射防j 东齐
空和遥 感监 控 组成 。 兄环 境监 控站 通常 是将用 于测 量和 传输 高速 公路 路表
优 于融 冰 。 对 于 经 常会 出现 结冰 的路面 , 输 管理 部 门; 运 f
几 l 的气 象、 线 路况 变化 的检 测仪器 和传 感 仪( 如温 度探 部 门还 使 用 了 自动 抗 结冰 技 术 。 于 明尼 苏达 州 位
中美网络安全路线对比
中美网络安全路线对比
中美网络安全路线对比
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技术应对等方面。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网络监管措施。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多次发布立法和规定,对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存储、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市场的自由和企业的自主发展,网络安全政策相对宽松。
尽管美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网络安全,但监管程度不及中国严格,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和企业自律来保障网络安全。
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设立了网络安全法、通信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网络安全的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和过滤,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美国则依靠《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等法律规范网络安全问题。
相对于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网络信息审查,美国更注重保护个人和企业的隐私权和自由表达权。
最后,在技术应对方面,中国加大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并加强了网络防御体系的建设。
中国积极推动自主可控的网络技术发展,提出了“网络强国”和“互联网+”战略,加速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化进程。
而美国则注重在网络攻防技术上的发展和创新,美国的技术公司在网络安全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路线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更加注重网络监管和社会稳定,采取了严格的网络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了网络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美国则更注重市场自由和企业发展,法律法规较少,技术发展和创新更为突出。
当前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中美两国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研究
中美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对比研究建筑企业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到1999年,我国建筑企业伤亡事故每年平均发生1530件,死亡1560人,建筑行业成为仅次于采矿业的第二大安全事故高发行业。
造成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建筑施工活动高空、交叉作业多,施工过程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等客观因素外,还和我国建筑业目前竞争过度激烈,施工企业利润水平较低,安全投入不足,建筑工人(80%为民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维权意识较差等原因密切相关!“。
本文以美国建筑业安全管理为对照,探讨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足,为加强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广泛明确的法律责任美国是一个高度法制化国家,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完善和配套。
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除民法、劳工法、雇主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外,主要依据1970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洲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ct:OSHAct1970)。
该法在第5节货任“第1条明确规定,每个雇主都应遵守下列要求:(1)必须为每个雇员提供没有被认为对雇员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生理伤害危险的工作和工作场所;(2)必须遵守根据本法令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可知,按照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规定,业主和总承包商要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风险。
从近一二十年涉及建筑安全的法律诉讼案例看,建筑伤亡事故的最终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有相当大的部分落到了业主身上。
因此在美国,安全责任己经超出了传统的雇主—雇员关系。
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业主和总承包商对安全问题己越来越重视。
为避免日后的法律纠纷,业主在工程项目招标时,一般都将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记录列为取得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还积极参与承包商的安全管理,通常都会采取以下安全措施:在每一个项目中委派业主安全代表,与承包商共同召开安全会议;要求承包商坚决执行由业主制定的安全标准;为承包商的安全培训提供便利条件;要求所有的承包商接受安全指导,审查其安全计划;对承包商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在所有的建设项目中实行安全激励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情况。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
(三)东黄输油管道相关情况。
东黄输油管道于1985年建设,1986年7月投入运行,起自山东省东营市东营首站,止于开发区黄岛油库。
设计输油能力2000万吨/年,设计压力6.27兆帕。
管道全长248.5公里,管径711毫米,材料为API5LX-60直缝焊接钢管。
管道外壁采用石油沥青布防腐,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1998年10月改由黄岛油库至东营首站反向输送,输油能力1000万吨/年。
事故发生段管道沿开发区秦皇岛路东西走向,采用地埋方式敷设。
北侧为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南侧有青岛益和电器集团公司、青岛信泰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
事故发生时,东黄输油管道输送埃斯坡、罕戈1:1混合原油,密度0.86吨/立方米,饱和蒸汽压13.1千帕,蒸汽爆炸极限1.76%-8.55%,闭杯闪点-16℃。
油品属轻质原油。
原油出站温度27.8℃,满负荷运行出站压力4.67兆帕。
(四)排水暗渠相关情况。
事故主要涉及刘公岛路(秦皇岛路以南并与秦皇岛路平行)至入黑的排水暗渠,全长约1945米,南北走向,通过桥涵穿过秦皇岛路。
秦皇岛路以南排水暗渠(上游)沿斋堂岛街西侧修建,最南端位于斋堂岛街与刘公岛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北侧,长度约为557米;秦皇岛路以北排水暗渠(下游)穿过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并向北延伸至入黑,长度约为1388米。
斋堂岛街东侧建有青岛益和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开发区第二中学等单位;斋堂岛街西侧建有青岛信泰物流有限公司、华欧北海花园、华欧水湾花园等企业及居民小区。
排水暗渠分段、分期建设。
1995年、1997年先后建成秦皇岛路桥涵南、北半幅(南半幅长30米、宽18米、高3.29米,北半幅长25米、宽18米、高2.87米)。
秦皇岛路桥涵以南沿斋堂岛街的排水明渠于1996年建设完成;1998年、2002年、2008年经过3次加设盖板改造,成为排水暗渠(暗渠宽8米、高2.5米)。
秦皇岛路桥涵以北的排水暗渠于2004年、2009年分两期建设完成(暗渠宽13米、高2.0-2.5米不等)。
排水暗渠底板为钢筋混凝土,墙体为浆砌石,顶部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
(五)东黄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叉情况。
输油管道在秦皇岛路桥涵南半幅顶板下架空穿过,与排水暗渠交叉。
桥涵内设3座支墩,管道通过支墩洞孔穿越暗渠,顶部距桥涵顶板110厘米,底部距渠底148厘米,管道穿过桥涵两侧壁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
管道泄漏点位于秦皇岛路桥涵东侧墙体外15厘米,处于管道正下部位置。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应急处置情况(一)原油泄漏处置情况。
1.企业处置情况。
11月22日2时12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通过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发现东黄输油管道黄岛油库出站压力从4.56兆帕降至4.52兆帕,两次电话确认黄岛油库无操作因素后,判断管道泄漏;2时25分,东黄输油管道紧急停泵停输。
2时35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通知青岛站关闭洋河阀室截断阀(洋河阀室距黄岛油库24.5公里,为下游距泄漏点最近的阀室);3时20分左右,截断阀关闭。
2时50分,潍坊输油处调度中心向处运销科报告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2时57分,通知处抢维修中心安排人员赴现场抢修。
3时40分左右,青岛站人员到达泄漏事故现场,确认管道泄漏位置距黄岛油库出站口约1.5公里,位于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叉口处。
组织人员清理路面泄漏原油,并请求潍坊输油处调用抢险救灾物资。
4时左右,青岛站组织开挖泄漏点、抢修管道,安排人员拉运物资清理海上溢油。
4时47分,运销科向潍坊输油处处长报告泄漏事故现场情况。
5时07分,运销科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调度中心报告原油泄漏事故总体情况。
5时30分左右,潍坊输油处处长安排副处长赴现场指挥原油泄漏处置和入海原油围控。
6时左右,潍坊输油处、黄岛油库等现场人员开展海上溢油清理。
7时左右,潍坊输油处组织泄漏现场抢修,使用挖掘机实施开挖作业;7时40分,在管道泄漏处路面挖出2米×2米×1.5米作业坑,管道露出;8时20分左右,找到管道泄漏点,并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报告。
9时15分,中石化管道分公司通知现场人员按照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做好抢修工作;9时30分左右,潍坊输油处副处长报告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潍坊输油处无法独立完成管道抢修工作,请求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抢维修中心支援。
10时25分,现场作业时发生爆炸,排水暗渠和海上泄漏原油燃烧,现场人员向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报告事故现场发生爆炸燃烧。
2.政府及相关部门处置情况。
11月22日2时31分,开发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接警,称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南门附近有泄漏原油,黄岛派出所出警。
3时10分,110指挥中心向开发区总值班室报告现场情况。
至4时17分,开发区应急办、市政局、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人员分别收到事故报告。
4时51分、7时46分、7时48分,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工委书记分别收到事故报告。
4时10分至5时左右,开发区应急办、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市政局及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石化区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先后到达原油泄漏事故现场,开展海上溢油清理。
7时49分,开发区应急办副主任将泄漏事故现场及处置情况报告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
8时18分至27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调度青岛市环保局、青岛海事局、青岛市安全监管局,要求进一步核实信息。
8时34分至40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通过短信报告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应急办副主任。
8时53分,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转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并电话通知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9时01分至06分,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总值班室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分别通过短信报告市长及4位副市长。
9时55分,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等到达泄漏事故现场;10时21分,向市政府副秘书长报告海面污染情况;10时27分,向市政府副秘书长报告事故现场发生爆炸燃烧。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证券时报网()01月11日讯(二)爆炸情况。
为处理泄漏的管道,现场决定打开暗渠盖板。
现场动用挖掘机,采用液压破碎锤进行打孔破碎作业,作业期间发生爆炸。
爆炸时间为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
爆炸造成秦皇岛路桥涵以北至入黑、以南沿斋堂岛街至刘公岛路排水暗渠的预制混凝土盖板大部分被炸开,与刘公岛路排水暗渠西南端相连接的长兴岛街、唐岛路、舟山岛街排水暗渠的现浇混凝土盖板拱起、开裂和局部炸开,全长波及5000余米。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及飞溅物造成现场抢修人员、过往行人、周边单位和社区人员,以及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排水暗渠上方临时工棚及附近作业人员,共62人死亡、136人受伤。
爆炸还造成周边多处建筑物不同程度损坏,多台车辆及设备损毁,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多条管线受损。
泄漏原油通过排水暗渠进入附近海域,造成胶州湾局部污染。
(三)爆炸后应急处置及善后情况。
爆炸发生后,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迅速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现场处置工作。
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立即赶赴现场,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抢险救援。
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立即率工作组赶赴现场,中石化管道分公司调集专业力量、中石化集团公司调集山东省境内石化企业抢险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王勇国务委员在事故现场听取山东省、青岛市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后,指示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开展人员搜救、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及善后处理等工作。
当地驻军也投入力量积极参与抢险救援。
现场指挥部组织2000余名武警及消防官兵、专业救援人员,调集100余台(套)大型设备和生命探测仪及搜救犬,紧急开展人员搜救等工作。
截至12月2日,62名遇难人员身份全部确认并向社会公布。
遇难者善后工作基本结束。
136名受伤人员得到妥善救治。
青岛市对事故区域受灾居民进行妥善安置,调集有关力量,全力修复市政公共设施,恢复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清理陆上和海上油污。
当地社会秩序稳定。
三、事故原因和性质(一)直接原因。
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减薄、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及反冲到路面。
原油泄漏后,现场处置人员采用液压破碎锤在暗渠盖板上打孔破碎,产生撞击火花,引发暗渠内油气爆炸。
原因分析:通过现场勘验、物证检测、调查询问、查阅资料,并经综合分析认定:由于与排水暗渠交叉段的输油管道所处区域土壤盐碱和地下水氯化物含量高,同时排水暗渠内随着潮汐变化海水倒灌,输油管道长期处于干湿交替的海水及盐雾腐蚀环境,加之管道受到道路承重和振动等因素影响,导致管道加速腐蚀减薄、破裂,造成原油泄漏。
泄漏点位于秦皇岛路桥涵东侧墙体外15厘米,处于管道正下部位置。
经计算、认定,原油泄漏量约2000吨。
泄漏原油部分反冲出路面,大部分从穿越处直接进入排水暗渠。
泄漏原油挥发的油气与排水暗渠空间内的空气形成易燃易爆的混合气体,并在相对密闭的排水暗渠内积聚。
由于原油泄漏到发生爆炸达8个多小时,受海水倒灌影响,泄漏原油及其混合气体在排水暗渠内蔓延、扩散、积聚,最终造成大范围连续爆炸。
(二)间接原因。
1.中石化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当。
(1)中石化集团公司和中石化股份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健全,相关部门的管道保护和安全生产职责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对下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预案执行工作督促指导不力,对管道安全运行跟踪分析不到位;安全生产大检查存在死角、盲区,特别是在全国集中开展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中,隐患排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未发现事故段管道安全隐患,也未对事故段管道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2)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对潍坊输油处、青岛站安全生产工作疏于管理。
组织东黄输油管道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未对事故段管道防腐层大修等问题及时跟进,也未采取其他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一线员工安全和应急教育不够,培训针对性不强;对应急救援处置工作重视不够,未督促指导潍坊输油处、青岛站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潍坊输油处对管道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未能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2009年、2011年、2013年先后3次对东黄输油管道外防腐层及局部管体进行检测,均未能发现事故段管道严重腐蚀等重大隐患,导致隐患得不到及时、彻底整改;从2011年起安排实施东黄输油管道外防腐层大修,截至2013年10月仍未对包括事故泄漏点所在的15公里管道进行大修;对管道泄漏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缺乏演练,应急救援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和应对措施不熟悉。
(4)青岛站对管道疏于管理,管道保护工作不力。
制定的管道抢维修制度、安全操作规程针对性、操作性不强,部分员工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培训;管道巡护制度不健全,巡线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没有对开发区在事故段管道先后进行排水明渠和桥涵、明渠加盖板、道路拓宽和翻修等建设工程提出管道保护的要求,没有根据管道所处环境变化提出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