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与养生.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 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日常养生保健活动 。

狭义的养生:春季养肝,呵护阳气的生发。
2、养生的目的

(1)以尽天年 (2)健康地活着 (3)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4)创造美好人生、成功人生 中医养生不否定立志、奋斗;不强调与世 无争;不主张消极的人生。

无病即健康
健,强壮有力,康,安宁安乐。健康,包括身心
两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
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
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
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2001年为71.8岁


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
1949年前,仅有35岁。
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 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 家的水平。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 ,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从中医角度提出的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生理健康特征:

眼睛有神、双耳聪敏、声音洪亮、牙齿坚固
、食欲正常、腿脚灵便、形体壮实、面色红
润、须发润泽、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
均匀。

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记忆良好。
简化实用的中医健康标准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 道德健康: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中医文化与养生

男同志在冬天的时候,如果肾气弱,可以用点金贵肾气丸,用点六味地黄丸,以补肾为主。中医学
把这个养生方法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正常下的滋养。如果夏天感冒了,或者是冬天感冒
了,这时候这样的调养药物就要少用了,因为发热的时候,机体能量都起来和病毒做斗争,中医讲的
忌口主要是在这个时间要忌口,这时候就不要吃那么多滋补药了,等感冒过去了你再接着吃。如果大
中医文化与养生您知道四季轮回与人体之间潜藏的关联吗?您知道如何饮食才能真正养生吗?情绪对健康究竟有没有影
响?草根树皮为何能治百病?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教授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从节气、情绪、饮食、医药
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养生的话题。
樊正伦,我国著名中医专家,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82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中医
为雨,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
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
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候的时候,中
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
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
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
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地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摄氏度
左右。
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开空调,家里用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
是休戚相关的。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气功种类可分动、静两类。
4、“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 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 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 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 宜过力。
01
中医讲究 天地人和
02
自然之物, 君臣佐使,天人合一
舌尖抵住上齿 叩 齿
口水是人的精华


饭后走一走医生不找我
饭后摩 腹散步
饮食 养生 之法
常吃健脾 益胃食物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


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常用 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

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
5、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 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 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 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03
身无外物, 四大皆空
第二章节
中医养生防病观点
自然 观
防治 观
养生 防病
动静 观
食疗 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
多 年 前 , 中 国 最 早 也 是 最 经 典 的
生 之 道 , 中 医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 早
中医养生特点
一.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二.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三.主张房事有度 四.“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五.防止外邪侵害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医学ppt
1
•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
• 1.人文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
• 2.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
• 我们是如何认识养生的。
• 1.整体医学观与系统思想。
•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心与身、人与环境的统一。
•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 1.中国。 2.传统文化。 3.中医。 4. 养生。 5.中医养生。
自然界 对生理 的影响
昼日晨昏:阳气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平旦 收 日中 长 日西 收 夜半 藏
地方区域
东南 气候湿热 西北 气候燥寒
人体腠理
稀疏 致密
医学ppt
15
中医与现代医学
中医
• 强调"阴阳平衡" • 强调"天人合一" • 强调"辨证施治" • 复方理论
现代医学
• 系统生物学 • 健康环境因素 • 药物遗传学 • 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医学ppt
60
医学ppt
6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医学ppt
26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4.养生。
医学ppt
27
医学ppt
28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5.中医养生。
医学ppt
29
医学ppt
30
医学ppt
31
医学ppt
32
医学ppt
33
医学ppt
34
医学ppt
35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1.以文化人。
•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 1.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2013-7-20
23
二、生生不息的五千年 中医养生智慧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 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 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24
2013-7-20
(一)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 对污染环境者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2013-7-20 3
道则相通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醫者仁術,「仁」= 人 + 二,古字 「二」的上下兩橫等長→意為「眾生 平等」。《中庸》:「仁者人也,親 親為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必 做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2013-7-20 4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2013-7-20 29
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粥,既易消化,又富营养,是人类健康必不 可少之物。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 把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千金方》、《食疗本草》、《本草纲目》 等,都有用粥治病的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 药粥专著当数清代黄云鹄《粥谱》一书,载 粥方247首等。
(每天3km,不少于30min)、游泳、太 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中心率(次/分) 小于(170-年龄) ,5次/周。
2013-7-20
37
最好的运动--拜祖先
使脑血流量充足,促进脑脊液流畅 调节脊神经,使内脏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防治颈、腰椎病(拉开紧张的脊椎) 矫正脊柱,消除腰酸背痛 引发彻底呼吸,增加肺活量,吐尽陈积 废气,吸入清净空气。 摄心、动身,心身共调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版)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版)

治身之要,在于使气血充盈,五 脏安和,自然身体日益健壮。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教民,使民 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
身与国同构,民与国一体。
平天下 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天人合一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何其 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正心
正己之心(念头) 三心:良心、人心、肉心; 诚于中,而形于外。 内圣;外王。
良心
人心 肉心
五伦
父子有亲:父慈、子孝 君臣有义:君礼、臣忠 夫妇有别:夫义、妇顺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朋友诚信
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 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安从来。”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知行合一
致知
悟本(道)而后,明了宇宙万物之
成住坏灭的规律。
了知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果。
性光(智慧)已现,灵明觉知启 用。
良知良能,净化灵魂。
诚意
诚意者妙分别启用(净二意) 遵循事物规律做事。 尽人之性,尽物之用。 孟子持“人性本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 告之认为“人性亦善亦恶”
善养生者,必知养气。
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夫禀气渥wò 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 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 宙的运动产生气。
(二)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
礼运大同篇

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之道ppt课件

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之道ppt课件

太极拳
太极剑

林 功 夫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不不救安
明知疾身
药食之立
性宜道本
者者惟必
不缺在需
能乏于于
以以药食
扁 鹊
除全,, 病生
。,
--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习惯 药食两用 饮茶养生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习惯
陈立夫〔101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物熟始食,水沸始 饮……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应注重调摄精神
不良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减弱人的抗病才干, 干扰脏腑气血的机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引 发疾病,加速病症恶化
<吕氏春秋·展数>: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淮南子>: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嵇康·<养生论> :故须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防患乃医学之要道 中医学以为人的“天年〞,即正常寿命延 续的时间
大约在100-120岁
<内经>提出 “春秋皆度百岁〞的长寿境界 <灵枢·天年>:“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 得终。〞并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生理、体态、 行为和性情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防患乃医学之要道
唐代名医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度百岁, 谓至一百二十岁也。〞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应注重调摄精神
庄子·<庚桑楚>篇中指出: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 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那么正,正那么静,静那么明, 明那么虚,虚那么无为而不为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 1.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3.中医养生据于德。
精选ppt课件
2
•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 1.医易同源。 2.天人相应。3.阴阳之道。
4.道法自然。5.中庸和合。6.生生不灭。 •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1.爱护环境。2.和生万物。3.尊时守神。
精选ppt课件
51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4.五谷为养。
精选ppt课件
52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5.身心同养。
精选ppt课件
53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6.四季养生。
精选ppt课件
54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7.先乐后药。
精选ppt课件
55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8.积精全神。
33
精选ppt课件
34
精选ppt课件
35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1.以文化人。
精选ppt课件
36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2.中医养生源于道。
精选ppt课件
37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3.中医养生据于德。
精选ppt课件
38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 1.医易同源。
25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3.中医。
精选ppt课件
26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4.养生。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28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5.中医养生。
精选ppt课件
29
精选ppt课件
30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精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精编课件).ppt

葛洪,字稚川,自号
抱扑子,是丹阳句容
(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医学家、道家、炼丹家
和药物学家。著《肘后
备急方》,随身常备的
实用书籍。
精品课件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人,经 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丹 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十岁时,最喜欢读葛洪的《神 仙传》,立下修身养生的志向。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做了官, 仍很少与外人结交。退隐后以 炼丹修道为主,到句容山潜心 修炼,研究学问。皇帝与
者之所好也。”
精品课件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养 生建立了理论基础。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食物养生《皇帝内经》有阐述,东汉王充有《养性书》 16篇,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学专书之一。唐代孙思邈《千 金要方》专列第26卷研究食养食治,是现存最早的食养 专篇。孙思邈汇集成册《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为 《食疗本草》,我国第一本食养食疗专著。
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记载了许多
食疗的内容。陈直《养老奉亲书》两卷,上卷专门介绍 老年养生食养食疗。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精,品课戒件 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 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 四曰却疾。”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养生之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其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据古代文献,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之间有密切关联。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共气,禀之自然,非绩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于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摘自岱康《岱中散集》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介绍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介绍课件PPT
碾成细粉,撒于痱子上等等。另外,注意皮肤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
• 6、疖子的防治 • 症状: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疙,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
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 • 本病的预防,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
中医养生—药物保健
药物保健原则
3、“冬病夏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说明之:一是伏针(埋针); 二是灸治;三是敷贴穴位;四是中药内服
柒 防病保健
中医养生—防病保健
1、感冒防治 感冒易在冬寒春冷季节流行 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 汗流泱背,还有的恶心、呕吐、腹泻。 防治:注意手的清洁卫生;避免体力过度消耗
夏季食补原则
• 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具体的措施 :要注意生吃爪果的消毒;要注 意食品的保鲜 ;不要忽略了家庭案板的消毒 ; 要适当多吃些大蒜

起居保健
中医养生—起居保健
• 夏季作息,一般他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 睡眠卫生:饭时不要立即躺卧,应稍事活动一下,以利饮食消化。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
伞,穿长衣衫,颜色以白色或浅色为宜,还可戴变色镜或墨镜;还有,应保持皮肤的湿度,防止皱纹的产 生。
—【中医养生•以人为本】—
中养生医
的地方睡,亦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 盖点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中医养生—起居保健
• 夏天睡眠需要注意: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最好关掉电扇,若太热,可让电扇往天花板上吹;夜 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 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大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荫下、过 道中、凉台上乘凉。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又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的养生方案和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1.关于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将健康视为一个综合平衡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养生强调的是“调心、调性、调气、调体、调神”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辨证施治养生法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医学理论是辨证施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并遵循制定的养生方案。

3.饮食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理念也贯穿其中。

中国人饮食时喜欢采用多味多样、自然的食材,膳食结构则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五大类,考虑到每天身体的需求量有所不同而有所区别。

4.精神养生文化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持镇静、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健康,人们不仅要好好照顾身体的器官,还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5.其它养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节气、运动、按摩、气功、花鸟鱼虫等其他方面进行养生。

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体内的水平、血气和气。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好每一个方面的养生习惯。

总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一直以来指导着日常养生的做法。

有这种高尚的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追求生命的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节目导视:黄老之学在自然之道和天地之法揭示养生文化的奥秘,中华医术施针石之技显本草之奇,启迪健康生活的智慧。

著名中医专家樊正伦做客《中华文明大讲堂》为您讲述《中医文化与养生》敬请关注。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古人在千百年的探索中总结归纳了很多的养生方法。

像调神养生、四季养生、引导养生、饮食养生等等不一而足。

养生之说是从何而来呢?在我们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哪些方法是适合您的呢?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误区呢?主持人:现场的观众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做客北京的《中华文明大讲堂》。

那么今天我请来的这位嘉宾呢,可以说他是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中医,他就是樊正伦教授。

樊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我们先欢迎樊教授的到来,欢迎。

樊正伦简历:樊正伦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四十余年,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现任北京平心堂门诊部负责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先后被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主持人:我想首先问樊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您四十年来一直坚持出诊,同时您在这个四十年的过程当中有一段经历特别重要,曾经出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的主任。

所以樊教授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阅读大量的中医古籍。

我听说您读了有上千本,您最喜欢的是哪本。

樊正伦:中医的古籍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黄帝内经》。

因为《黄帝内经》这本书呢它不仅仅是个医生的必读书,也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必读的书。

《黄帝内经》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三皇”,“三皇”大家知道是谁吗?“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呀,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还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他们又是中华民族高明的医生。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用的针炙,在伏羲时代,五千年前我们的伏羲就用石针给人治病了。

石针,石头的针。

那会儿用石针和骨针,那会儿还没有铜针和银针。

今天的汤药是怎么来的?神农尝百草大家都知道,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就是在神农氏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他就是一味一味地尝过去,一日遇七十毒。

就是一天他碰到七十种带毒的这些草药。

其实它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么大的民族牺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祖先这样付出过这么大的牺牲。

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都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大家注意,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我们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中古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中华民族如此繁盛和我们的祖先是密不可分的。

伏羲如此,神农如此……,进入黄帝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积累了很多养生治病的经验。

他们把这些养生治病的经验总结成一部书,这部书就叫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这本书里,不止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怎样看病,告诉中国人应该怎样养生,而且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回答了“人从哪来,要往哪里走”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

中国人啊不讲“万寿无疆”,我们讲“颐养天年”。

什么叫“天年”?去阅读那个原文,大家说我读不懂怎么办?我告诉大家,“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你就反反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熟而精之,神乃告之”,就像有神告诉你一样。

所以我希望大家呢,拿出点时间,除去吃饭、锻炼、休息以外,多读一点《黄帝内经》会有好处的,这比你听谁的讲座都有益。

主持人:刚才樊教授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就说我们中国人啊不追求这个万寿无疆,我们追求的是颐养天年。

我理解的这个颐养天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深受道家文化天一合一思想的影响。

就是人生活在自然界应该遵从自然界的规律,那么中医是不是也是这样一门遵从大自然规律的学问呢?樊正伦:是这样的。

颐养天年呀,什么叫“天年”呢?我告诉大家,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把你生成人,不生成小狗,这个生命谁给的呀?爸爸妈妈给的。

人说“母壮则子肥”。

就是爸爸妈妈如果身体很好,给你的这个生命,中医叫做“元气”。

这个“元气”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

有的人呢煤气罐很满,有的呢爸爸妈妈差一点,煤气罐里可能只给您半罐。

当然一罐用的时间长,半罐用的时间短,这就是“元气”的概念了。

中医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因为维持人的生命就是靠元气。

当爸爸妈妈给了您元气以后,如果您没有呼吸之气,那您就活半个小时就死了,元气就耗尽了。

如果您不吃饭,七天也死了。

元气耗尽那天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那么如果爸爸妈妈给了你这个元气,你通过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减少了元气的消耗,促进了你生命的发展,那么你的元气的使用就会持久,可以维持生长壮老的全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常常使人的元气的消耗越来越多,元气耗尽的时候,就是你离开世界的时候。

有很多人说,这个药可以大补元气,那个药可以大补元气。

我告诉大家,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爸爸妈妈给你的。

这个生命之气是一个定数,你要好好地珍惜它。

如果元气是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也甭走了,那些高僧大德也都甭走了。

当你元气耗尽的时候,我医生拿人参堆着你,你也活不了,所以元气和生命之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我们讲“养生”讲的是什么?我们的养生就是我们前面那个“煤气罐”,这个“煤气罐”前面有个阀门,那个阀门就是你自己可以掌握的养生方法和手段。

如果爸爸妈妈给你半罐,您这阀门老小开着,您老小不溜的用着,您的寿命就长。

如果爸爸妈妈给你的(元气)很足,您二十四小时那火门都开着,您的寿命也不会长。

我给大家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寿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掌握在哪里呢?就是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就是保护住自己的元气,不要过度地消耗。

对于医生来讲,中医医生经常有一句话,叫“治病救不了命”,什么意思?就是医王的责任,当你元气完全耗尽的时候,医生也没有办法,医生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术。

但是在元气消耗的过程里,医生的责任就是在你元气消耗的时候,用各种手段把你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这就是大夫。

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到处去找养生方法了。

我们从祖先的那些著作中,从前人的那些养生经验中,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保护自己、延长寿命的办法。

主持人:那您再用一个最简单的语言给大家总结一下,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樊正伦:中医这门学问啊如果说起来的话,定义其实是很深的。

中医是一门研究人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不仅仅是个治病的学问,它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大家会想这生命运动规律怎么体现呢?我告诉大家,今天我看来听讲座的人呢女同志比男同志多。

主持人:是。

樊正伦:为什么呢?主持人:女同志都在乎养生。

樊正伦:不是的。

退休以后你会发现一种现象,公园里跳舞的、小区里站岗,小脚侦缉队全是老太太,老先生特别少。

为什么?我告诉你,你如果把《黄帝内经》打开,你会发现,《黄帝内经》的第一章里面就介绍了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介绍的呢?它说女同志啊是以阴为主,她跟着月亮走。

所以女同志呢在她生命的一段里面,她有月经,也叫做月信。

月亮有圆月,也有月缺,对吧。

月中的时候月亮就是圆的,月初、月底的时候月亮就是缺的。

这种月亮的圆缺,在女同志的生命过程里有表现。

什么表现呢?当她要来月经和月经中的时候,由于她的血往下走了,气就浮起来了,这时候就相当于月亮月缺的时候,所以世界特别黑暗,见谁就跟谁生气。

这就是她月经中的反应。

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她的血非常充盈,就感觉世界非常美好。

女同志的生命跟月亮有一种相关性,以阴为主,以血为主。

而男同志呢,他的生命跟着太阳走,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以阳为主,以气为主。

所以说男性不能伤气,女性不能耗血,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同志属阴,男同志属阳。

那么在生命过程中,他(她)的体现是什么呢?女同志的生命过程,她不是属阴吗?好了,她每七年有一次变化,她的数叫做“七”。

什么叫做“数”呢?就是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就是每七年她有一次生命的变化。

女性是属阴的,但她的数的变化是个阳数,七是奇数嘛,对吧。

男同志不是,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但他的数是偶数(阴数),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

到五十六岁男女又碰头了,一个是七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

那么看看这个生命过程里他(她)有什么变化呢?七岁的时候小女孩“齿更发长”,就是开始换牙了,头发长长了。

您看看一年级的时候,那小女孩都特聪明,什么班长啊、大队长呀全是小女孩干,小男孩全在后头屁颠屁颠地跟着。

因为小男孩他八岁才开化,他脑袋才开门,小女孩七岁就开门了,所以小女孩开门开得早,所以她就显得很聪明、很活泼,老师都喜欢,所以都当了班长、大队长了,小男孩还在后面转呢。

到14岁,女孩子“天癸至”,月经来了;21岁智齿生,长了最后一个智齿;28岁身体长极。

所以女孩子前面的四个七,就是从7岁、14岁、21岁、28岁,她的生命一直在迅速向上长,到达顶峰,28岁是女孩子的顶峰年龄了。

过了28岁,就开始慢慢向下走了。

28岁到35岁又一个七年,35岁“阳明脉”衰了。

什么叫“阳明脉”?就是脾胃运化的能力减弱了。

我们知道,气血要上充于面,当你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以后,脸上的皱纹就出来了。

所以35岁以后的女同志,经常会出现皱纹了。

到42岁又一个七年,42岁的时候“三阳脉”,就是说“脾胃、膀胱、胆”,就是“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三阳都弱了,这时候她的鬓角的白发就出来了。

49岁“天癸竭”,就是月经要出现变化了,就是更年期到了(最明显的就是月信停了)。

这就是女同志从生下来一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六岁的生理变化过程。

男同志他是以阳气为主,但是他的数是个偶数“八”,所以他的表现是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有变化。

所以很多人说男同志耐老,为什么?因为男同志八年转一圈,而女同志七年转一圈。

小时候7岁和8岁的距离只差一岁,到16岁就两岁了,“十六”和“十四”。

女同志的21岁跟男同志的24岁一样,女同志的28岁跟男同志的32岁一样。

因为男同志他转得慢,所以呢他就比女同志耐老(男人经老不经活,女人经活不经老)。

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就走下坡路了。

男同志40岁“阳明脉”衰,48岁“三阳脉”衰于上,56岁鬓角白发全出来了。

这种生命的过程不是我编的,是《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告诉我们的。

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现象呢?中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疾病,它研究了你从生下来以后,各个生命阶段应该是什么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