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如何确定

合集下载

不签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什么?

不签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什么?

Think more about your competitor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不签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什么?导读:不签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一年时间。

我们国家法律当中是有规定的,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之下,是可以向法院进行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的,是一年的诉讼时效。

从知道自己权利被侵犯之日起开始进行计算。

一、不签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什么?不签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一年时间。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所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是一年。

二、未签订劳动合同索要双倍工资注意事项包括哪些?我们说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才可以“双倍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具备了劳动合同的主要法律特点,就可以认定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这里就公司就有了操作的空间,在我们接触的一些案例中,公司经常讲一些单纯约定工资的一些备忘录或者证明,还有一些入职的邀请函,确认函等经过一定处理后当作劳动合同来处理,以规避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惩罚。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空白合同”,”黑白合同”,”单方合同”问题。

这个就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法律理论和庭审经验,认真具体分析,利用举证原则,法律知识,来揭穿单位的抗辩理由。

在实践中,一些保密协议,竟业禁止协议,毕业生的三方协议等一般是不能认定为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未签订劳务合同的追溯年限

未签订劳务合同的追溯年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实际工作满一年,而用人单位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那么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支付双倍工资。

追溯年限的起算时间是从劳动者实际用工之日起计算。

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追溯:1. 劳动者入职后,用人单位未在一个月内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这种情况下,追溯年限从劳动者入职的次月起计算,至实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之日止。

2.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后,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但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追溯年限从劳动合同到期次日起计算,至实际续签书面劳动合同之日止。

3. 劳动者实际工作满一年,用人单位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这种情况下,追溯年限从劳动者实际工作满一年的次月起计算,至实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之日止。

追溯年限内,用人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1.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3.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总之,未签订劳务合同的追溯年限问题,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如遇到此类问题,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用人单位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劳务合同诉讼时效计算方法

劳务合同诉讼时效计算方法

劳务合同作为合同法中的一种,其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劳务合同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如下:一、诉讼时效期间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这意味着,劳务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二、诉讼时效起算1. 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例如,如果劳务合同中约定了履行期限,那么诉讼时效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2. 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

如果劳务合同中没有约定履行期限,那么诉讼时效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开始计算。

3. 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开始起算。

如果劳务合同中附有条件,那么诉讼时效从条件成就时开始计算。

4. 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到达时开始起算。

如果劳务合同中附有期限,那么诉讼时效从期限到达时开始计算。

5. 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应当自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算。

如果劳务合同中规定了请求他人不作为的权利,那么诉讼时效从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开始计算。

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1. 诉讼时效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 诉讼时效中断:在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中断。

从中断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 诉讼时效延长:在诉讼时效期间,有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四、特殊情况1. 技术合同争议: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起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两年。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赔偿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以下是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赔偿的详细说明。

一、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1. 支付双倍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

2. 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与劳动者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 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如果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二、赔偿的计算方法1. 双倍工资的计算:双倍工资的支付期限从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后开始计算,直至书面劳动合同签订之日或者劳动关系终止之日。

计算公式为:应支付的双倍工资 = 劳动者月工资×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月数。

2. 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三、赔偿的申请流程1. 协商解决:劳动者首先应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尝试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2. 劳动仲裁: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 法院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证据的收集在申请赔偿过程中,劳动者需要收集以下证据:1. 工资支付记录:证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支付情况。

2. 工作证明: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 通知书:如果劳动者曾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应保存通知书的副本。

4. 其他相关证据:如同事证言、工作记录等,证明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实。

劳动合同员工未签字

劳动合同员工未签字

一、劳动合同未签字的法律效力1. 劳动合同未签字,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合同无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双方未签字或者盖章的,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但是,在发生争议时,应当以书面形式为准。

2. 如果劳动合同未签字,但在其他证据中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则劳动合同仍然有效。

例如,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同事证言等。

二、劳动合同未签字的处理方法1. 劳动合同未签字,但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保障双方的权益。

2. 劳动合同未签字,但双方对合同内容存在争议。

此时,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 劳动合同未签字,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三、劳动合同未签字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1. 劳动合同未签字,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

2. 劳动合同未签字,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赔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赔偿金。

四、防范措施1. 用人单位应当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

2. 劳动者应当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要求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3. 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应当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总之,劳动合同员工未签字这一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较为普遍,但并非无法解决。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依法行事,确保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计算基数及索赔时效

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计算基数及索赔时效

一、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如何确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规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仅仅确立了双倍罚则的原则,但并未明确另一倍工资的计算基数。

对此有三种观点:一是双倍工资基数应当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为标准确定,包括各种税费在内;第二种观点认为双倍工资基数以实得工资为标准确定,即,在应得工资基础上扣除各种税费后发到劳动者手里的的“裸体工资”;第三种观点认为双倍工资基数以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为标准确定,不应包括加班工资等。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因为《劳动合同法》之所以设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罚则,旨在强制性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定书面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规定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里代价具体表现为,你如果不与这一具体相对人签定劳动合同就要付出两倍的成本,或者说,使用一名劳动者的成本相当于两名劳动者。

成本包括劳动报酬和非劳动报酬,工资是劳动报酬,如正常劳动时间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等,非劳动报酬不属于工资,如社会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福利费、计划生育费等。

因为法律规定的是双倍工资,也就是剔除非劳动报酬之外后的成本,包含所有实发工资以及个人税费在内。

因此,在剔除非劳动报酬后的全部工资都应当作为计算基数。

这一分析的合理性就自然排除了第二种观点的存在。

至于第三种观点不妨采取特例法排除。

如果劳动者在应当支付双倍工资的11个月工作期间,请事假该怎么计算?工伤医疗期怎样计算?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怎样计算?因责任事故扣发工资怎样计算?难道不按应得工资计算反而按正常劳动时间工资计算?劳动者本来就没有按正常时间提供劳动,你却要按提供正常劳动计算工资,这是哪门子道理?因此,以上特例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否定双倍工资不得以劳动者正常劳动时间工资为准,否则,在无条件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就侵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这与立法宗旨是相悖的。

8年没签劳动合同赔偿

8年没签劳动合同赔偿

8年没签劳动合同赔偿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

1.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劳动者的正常工资支付双倍工资。

如果超过一年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 赔偿计算方式对于8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首先需要计算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赔偿。

假设劳动者的月工资为5000元,那么用人单位在第一年内应支付的双倍工资赔偿为5000元×12个月×2=120000元。

3. 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第二年开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除非劳动者提出解除合同或符合法定解除条件,否则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4. 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在8年后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需要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为: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

以5000元月工资为例,8年的经济补偿为5000元×8=40000元。

5. 社会保险问题用人单位还应补缴劳动者8年来的社会保险费用。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补缴的金额根据当地的社会保险政策和缴费基数来确定。

6. 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在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依然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基本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等。

7. 法律途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赔偿或补缴社会保险,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应收集相关证据,如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工作证明等,以备不时之需。

劳动法关于不签合同

劳动法关于不签合同

劳动法关于不签合同新劳动法不续签合同1、劳动合同期满,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期满前办理续签手续。

2、因用人单位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者续签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继续在该用人单位工作,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

3、公司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4、劳动者可以凭有效证明材料,直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1、劳动合同期满,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期满前办理续签手续。

2、因用人单位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者续签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继续在该用人单位工作,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

3、公司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4、劳动者可以凭有效证明材料,直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1、劳动合同期满,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期满前办理续签手续。

2、因用人单位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者续签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继续在该用人单位工作,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

3、公司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4、劳动者可以凭有效证明材料,直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未签劳动合同案例,新劳动法不签合同1、未签合同容易引起纠纷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或经济行为时往往要与对方协商,并且对某些问题会有约定,但这些问题仅仅靠口头约定是不够的。

如果能把双方的约定内容固定下来,形成书面文字,这样就会使约定明确而不容易发生纠纷。

2、未签合同,对双方没有约束力没有合同,不利于双方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履行约定的内容。

在具体的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或某种利益上的冲突时,就不愿意按照事先双方约定来履行自己的承诺。

在此情况下,即使对方违反当初的约定,守约方由于没有合同,也将不那个约束对方的行为。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对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落实用人单位职责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一方是有权利向劳动纠纷处理机构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将承担的法律后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存在劳动关系,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关系之日起即履行劳动合同,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确定劳动者的权益。

在劳动关系纠纷处理机构审理劳动纠纷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合同不存在书面形式,该途径下劳动者一方通常需要提供其他证据来证明双方之间确实存在着劳动关系。

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证据:劳动者的工资支付记录、上下班打卡记录、用人单位的员工名单、入职申请表等。

在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时,劳动者一方应当向劳动纠纷处理机构提供上述证据,并采取其他途径尽量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劳动纠纷处理机构将根据证据及法律规定对纠纷进行仲裁或审理,并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约束用人单位合法用工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导致劳动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劳动者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确保自己权益的合法性。

此外,用人单位也应当履行法定责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权益和义务,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平、合法的劳动环境。

综上所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并提供其他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劳动者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讨论劳动合同的签订,并确保自己的劳动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用人单位也应履行法定责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创造一个公平、合法的劳动环境。

未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6个条件

未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6个条件

未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6个条件在劳动用工领域,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导致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双倍赔偿金。

这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权益保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则是需要严格遵守的法律规定。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未签合同双倍赔偿金的 6 个条件。

条件一:用工事实存在首先,要主张未签合同的双倍赔偿金,必须存在实际的用工事实。

这意味着劳动者已经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接受了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并且用人单位也从劳动者的工作中获得了利益。

比如,小王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时打卡,按照公司的安排完成工作任务,公司给他发放工资。

这种情况下,就存在明确的用工事实。

条件二:超过一个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如果超过一个月仍未签订,就满足了支付双倍赔偿金的时间条件。

假设小李于 1 月 1 日入职某公司,公司直到 3 月 1 日仍未与他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那么从 2 月 1 日起,就应当支付双倍赔偿金。

条件三:劳动者主观上无过错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因为劳动者故意拖延、拒绝签订等自身原因导致的,那么用人单位可能无需支付双倍赔偿金。

但用人单位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是劳动者的过错。

例如,公司多次通知小赵签订劳动合同,小赵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并且公司能够提供相关的通知记录和小赵拒绝的证据,这种情况下,公司可能无需承担责任。

条件四:用人单位不存在免责情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能存在免责事由,比如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导致无法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但这种免责情形需要用人单位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

比如说,因为突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公司办公场所受损,相关资料丢失,无法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并且公司能够提供相关的受灾证明,那么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能会被认定为存在免责情形。

条件五:劳动者未超过仲裁时效劳动者主张未签合同的双倍赔偿金,需要在法定的仲裁时效内提出。

一般来说,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忘签劳动合同被员工告

忘签劳动合同被员工告

随着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近日,一起因用人单位忘签劳动合同而被员工告上法庭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该案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用人单位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于2018年招聘了一名员工,双方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

在试用期内,公司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试用期满后,员工提出离职,但公司以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

员工遂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及经济补偿金。

二、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本案中,公司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因此,法院判决公司支付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及经济补偿金。

三、案例分析1.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劳动争议本案中,公司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避免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引发劳动争议。

2. 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增多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本案中,员工因公司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将其告上法庭,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重视。

用人单位应关注员工的需求,积极履行法律义务,以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3. 企业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本案的发生提醒用人单位,要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劳动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确保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遵守法律法规,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四、启示1. 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避免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引发劳动争议。

劳动仲裁一年时效如何计算

劳动仲裁一年时效如何计算

劳动仲裁⼀年时效如何计算对于债权⼈的请求权,如果要向⼈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是需要注意相关的诉讼时效的。

同样的,如果是劳动者要运⽤法律维护⾃⼰的合法权益的,需要注意仲裁时效。

那么,劳动仲裁⼀年时效如何计算?下⾯,店铺⼩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劳动仲裁⼀年时效如何计算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起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劳动报酬发⽣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的,应当⾃劳动关系终⽌之⽇起⼀年内提出。

也就是说,劳动者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起⼀年内提起劳动仲裁,⽽对于劳动报酬的索要可以⾃劳动关系终⽌后开始计算⼀年。

劳动争议时有发⽣,申请劳动仲裁受时效限制,然⽽,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与⼀般民事诉讼时效并⾮⼀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七条第⼀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年。

同时,该法第四款也规定了因拖⽋劳动报酬发⽣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那么,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是否统⼀为⼀年呢?这要区分不同情况:⼀、《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劳动报酬发⽣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的,应当⾃劳动关系终⽌之⽇起⼀年内提出。

”《关于⼯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规定,⼯资总额包括计时⼯资、计件⼯资、奖⾦、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资、特殊情况下⽀付的⼯资。

因此,⽋发的⼯资、奖⾦、加班⼯资、⾼温津贴等都属于劳动报酬范围,因⽽不受仲裁时效⼀年的限制。

⼆、不属于劳动报酬的,如经济补偿⾦、赔偿⾦、代通知⾦等,则适⽤⼀年的仲裁时效,实践中主张权利常指劳动者提出劳动仲裁之⽇。

三、《劳动合同法》第⼋⼗⼆条规定的未签订书⾯劳动合同的双倍⼯资仍受⼀年仲裁时效的限制,从劳动者主张权利之⽇起往前倒推⼀年。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下是一份针对未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下,劳动者可能需要的法律行动指南:一、确认劳动关系1. 收集证据:保存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工作证、工作安排邮件等,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2. 同事证明:同事的证言可以作为证明劳动关系的辅助证据。

二、了解法律依据1. 阅读《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

2. 了解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包括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三、协商解决1. 与用人单位沟通,要求补签书面劳动合同。

2. 明确提出自己的权益要求,如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

四、法律途径1. 劳动仲裁: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补签劳动合同,支付未签订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等。

2. 法院诉讼:如果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收集证据准备诉讼1. 准备劳动合同未签订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工作证明、工资支付记录等。

2. 准备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导致的损失证据,如未支付的加班费、未缴纳的社会保险等。

六、聘请律师1. 考虑聘请专业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服务。

2. 律师可以帮助分析案情,准备诉讼材料,代表劳动者出庭。

七、注意事项1. 注意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 保持沟通:在诉讼过程中,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争取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

没签劳动合同一告一个准吗在现实的职场中,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

然而,当劳动者发现自己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可能会想到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没签劳动合同就一定能一告一个准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根据我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从法律条文上来看,似乎没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去告用人单位,胜算很大。

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在一些案例中,劳动者确实能够成功维权。

比如说,劳动者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如工作证、工资条、考勤记录、同事的证言等等。

而且用人单位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或证据来反驳劳动者的主张。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诉求往往能够得到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情况并非如此顺利。

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那么维权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比如说,劳动者只是通过口头约定的方式工作,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的证据,那么在面对用人单位的否认时,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另外,即使劳动者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用人单位也可能会提出一些抗辩理由。

比如用人单位可能会声称是劳动者自己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无法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对于这些抗辩理由,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审查和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考虑,那就是劳动者自身是否存在过错。

比如劳动者故意隐瞒一些重要信息,导致用人单位无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或者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用人单位以此为由拒绝签订劳动合同。

在这些情况下,劳动者的诉求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完全的支持。

此外,法律的执行和裁决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对于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式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且,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来综合判断。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仲裁时效如何计算?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仲裁时效如何计算?
黄岛区:
(2013)黄民初字第4669号
(2013)黄民初字第7365号
(2013)黄民初字第7366号
(2013)黄民初字第8009号
以上判决书,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到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查阅,本文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法规和判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青岛地区对于劳动者主张未签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是有仲裁时效的,仲裁时效自用工之日起12个月的次月开始计算一年。
一、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时效问题,以笔者所在的青岛地区为例,主要适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以下几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从以上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山东高院对于双倍工资的定性是惩罚性赔偿金,而不是劳动报酬,并不能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劳动报酬仲裁时效的规定。山东高院认为双倍工资是一种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定期给付之债,仲裁时效期间从最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以上是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于未签订劳动的合同主张双倍工资仲裁时效的规定,那么实际的判决是否符合上述规定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查阅了自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8月21日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和黄岛区的相关二倍工资的判决。因为查阅的起始时间是2013年,因此出现超过仲裁时效的判决较少,但是找到的二倍工资超过仲裁时效的,用人单位提出后,符合上述规定的,法院均作出了驳回的判决。其中,各法院的判决如下:

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起算点

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起算点

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起算点导读:本文是关于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起算点,希望能帮助到您!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起算点黄卫李某自201*年6月1日起至201*年3月20日在宏达公司工作,期间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01*年5月14日,李某向奉新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宏达公司支付双倍工资差额人民币20000余元。

劳动仲裁委员会以李某的申请超过仲裁时效为由决定不予受理,李某遂因此诉至法院,而宏达公司以李某的申请超过仲裁时效为由请求驳回其诉讼请求。

审理过程中,对李某申请仲裁的诉讼时效起算点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要求的双倍工资,属于劳动报酬,应适用追索劳动报酬的时效规定,即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一年。

第二种意见认为,双倍工资不属于劳动报酬,属于对用人单位的惩罚性赔偿。

双方争议的时效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年。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第一,关于双倍工资是否属于劳动报酬的问题。

所谓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从用人单位应得的收入,体现的是按劳取酬原则,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双倍工资,是为了切实保障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对用工后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属于因用人单位违反法律的规定而承担的惩罚性赔偿,再者,如果属于劳动报酬,那么对于其他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来说,他们拿的劳动报酬低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违反了同工同酬的原则。

综上,双倍工资应不属于劳动报酬范畴。

第二,关于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起算点的问题。

既然双倍工资不属于劳动报酬,那么其诉讼时效起算点就应当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即“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具体到本案,李某与宏达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即自201*年7月1日起至201*年6月30日止,宏达公司应当向李某支付双倍工资。

劳务合同补签_一年追诉期

劳务合同补签_一年追诉期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务合同作为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其签订与履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签订书面劳务合同。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法律规定了劳务合同补签的追诉期。

本文将就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进行探讨。

一、劳务合同补签的概念劳务合同补签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关系确立后,因故未能及时签订书面劳务合同,在用工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协商一致,补签书面劳务合同的行为。

二、劳务合同补签的法律依据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若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签订,双方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补签。

对于超过一个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

此外,《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的法律效力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是指劳动者在用工关系持续一年内,对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务合同的行为,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签合同,并要求支付二倍工资。

超过一年追诉期,劳动者将失去要求补签合同和支付二倍工资的权利。

四、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的意义1. 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有助于保障劳动者在用工关系确立后,及时获得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规范用人单位行为: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促使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提高企业法律意识。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有助于减少因劳动合同纠纷引发的劳动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劳务合同补签一年追诉期的注意事项1. 劳动者应主动了解法律法规,知晓自身权益,及时与用人单位协商补签合同。

2. 用人单位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时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务合同,避免因未签订合同而承担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漏签的法律后果(3篇)

劳动合同漏签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劳动合同存在漏签现象。

本文将探讨劳动合同漏签的法律后果,以提醒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重视合同内容,确保双方权益。

二、劳动合同漏签的法律后果1. 劳动合同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漏签意味着双方未按照法律规定订立书面合同,因此,漏签的劳动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一旦劳动合同被认定为无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2. 劳动者权益受损劳动合同漏签会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

一方面,劳动者在漏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可能无法享受到合同约定的各项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因无法提供书面劳动合同,将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劳动合同漏签时,用人单位需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支付双倍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这意味着,用人单位需在漏签劳动合同期间,向劳动者支付相当于正常工资两倍的赔偿金。

(2)补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漏签劳动合同后,应当及时与劳动者补签书面劳动合同,以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3)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漏签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用人单位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4. 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漏签可能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

一方面,劳动者因权益受损,可能对用人单位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因承担法律责任,可能对劳动者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5. 社会信用受损劳动合同漏签会导致用人单位的社会信用受损。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漏签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违法行为,如不遵守法律规定、侵害劳动者权益等;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因承担法律责任,可能被相关部门列入失信名单,影响其社会形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1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既然劳动者一直在依据原劳动合同享受薪金待遇以及相关福利,那么就应当受到3第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四)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4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5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6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7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8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如何
确定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对于拖欠劳动报酬的,适用特殊时效,即该1年起算点是从劳动者离职之日起计算。

在于用人单位达成劳动关系时,但是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受到外界的侵害,可以向有关部门诉讼。

那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如何确定?可能大家对于此类问题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讨论。

一、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如何确定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解除合同主张经济补偿金不受时效限制,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为一年。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签合同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强制性规定为由,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六)项、《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十)项规定解除合同,不受时效限制。

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主张二倍工资,按《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

而对二倍工资时效的起算各地规定不同,建议咨询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中院。

北京高院、仲裁委《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二)》(发布时间:2014年5月7日)
二倍工资适用时效的计算方法为:在劳动者主张二倍工资时,因未签劳动合同行为处于持续状态,故时效可从其主张权利之日起向前计算一年,据此实际给付的二倍工资不超过十二个月,二倍工资按未订立劳动合同所对应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正常支付的工资为标准计算。

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根据这个协议,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承担一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签订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具有法律保障的。

那么对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其在遇到问题时,只要在诉讼时效以内,也是可以避免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

以上关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诉讼时效如何确定,就为大家解答到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