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 -丹凯利

合集下载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两种颜色的草铺成的流动图案
红棉树群
现代艺术博物馆庭园
博物馆的外部环境设计完善了博物馆本身的理性主义 部分,布雷.马克斯基于抽象的艺术形式, 部分,布雷.马克斯基于抽象的艺术形式,在建筑物 附近运用几何元素,将环境与建筑物协调起来。 附近运用几何元素,将环境与建筑物协调起来。园林 和建筑之间形成的对话是景观师和建筑师之间不断交 流的结果。 流的结果。
弗拉门哥公园平面图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这个公园是一个文化休闲的活动区域,位于 这个公园是一个文化休闲的活动区域, 里约热内卢的瓜纳巴拉湾海滨。 里约热内卢的瓜纳巴拉湾海滨。项目最初是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要在山脉和海之间的狭 窄地段里修建一条双向高速工路。 窄地段里修建一条双向高速工路。
马蒂斯
包豪斯大学;由格罗 皮乌斯主持,一些最 激进的青年画家和雕 塑家在校任教,成为 欧洲先锋派艺术的据 点。
在参观柏林的达姆雷植物园时,布雷.马克斯意识到,当时巴西 马克斯意识到, 在参观柏林的达姆雷植物园时,布雷 马克斯意识到 人对本国热带植物不屑一顾,却热衷于从欧洲引入的植物, 人对本国热带植物不屑一顾,却热衷于从欧洲引入的植物,且保 留着欧洲的传统风格,如法国和葡萄牙的规则式园林,并未采用 留着欧洲的传统风格,如法国和葡萄牙的规则式园林, 英国的风景园林风格。 英国的风景园林风格。他却认为其实巴西土生土长的植物 在庭 院中大有可为的。于是他开始致力于本土植物的研究, 院中大有可为的。于是他开始致力于本土植物的研究,以至于在 今后的景观设计中他对植物运用得得心应手。 今后的景观设计中他对植物运用得得心应手。 1929年,德国的政治气氛开始变得污浊,文化先 锋派遭到 年 德国的政治气氛开始变得污浊, 迫害,马克斯决定返回祖国,开始了他景观设计生涯。他创造了 迫害,马克斯决定返回祖国,开始了他景观设计生涯。 适合巴西的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风格, 适合巴西的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风格,开辟了景观设计的新天 与巴西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呼应。从此, 地,与巴西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呼应。从此,他以巴西为起点和平 开始了50多年的 绘画创作”生涯。 多年的“ 台,开始了 多年的“绘画创作”生涯。 1994年,一代伟人于种植园中与世长辞。 年 一代伟人于种植园中与世长辞。

小学美术《欣赏大师作品》教案

小学美术《欣赏大师作品》教案
本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欣赏和分析大师作品,让学生能够感受和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从大师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会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对西方印象派和中国水墨画的比较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是对讨论内容不太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通过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比较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绘画材料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影响了创作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绘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各种绘画材料。
1.梵高的《星夜》: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色彩、线条和构图,感受梵高独特的画风。
2.莫奈的《睡莲》:讲解莫奈的印象派风格,让学生关注画面的光影变化和色彩搭配,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齐白石的《虾》:分析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指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画中的线条、构图和意境,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模仿大师的风格进行绘画实践,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作品。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细部分析
薄边窗
厚边窗
景观框
双边窗 功能:能够增强保温效果 原因:两层窗中间有空气夹层,导 热系数较低,减少热量损失
. Kazuyo Sejima
妹岛和世
Denise Scott Brown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Norma Merrick Sklarek
诺玛梅里克Sklarek

总 结 :
谢谢观赏
央视大楼 香港理工大学创新大楼
库哈斯
扎哈.哈迪德
西泽立卫
西泽作品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建筑师对待空间的态 度和考察空间的方式。日本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说,西 泽考察空间的方式是很具独创性,他仿佛站在一架变焦相 机的背后,不断调整变焦,不断改变放大缩小的倍数,从 而观察到别样的,丰富多彩的空间状态。西泽说虽然建筑 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空间以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但空 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明确的。 “强调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 系”,一直是西泽立卫的设计原则 “透明”也是西泽立卫营造建筑开放性的 有机空间的主要方式 各种各样的私密性同时存在,而整体又是一 个公共的开放的空间,他关注的正是这种状 态,而不是空间形态
库哈斯
库哈斯从来不遵循传统的建筑设计规则,一 反从既定的功能定义的方法,从功能的拆散 和分解,批判性研究功能的内在的社会含义, 在对功能的肢解和分析中形成一种对功能的 认识新方法,认识的结果就是产生功能内在 单元的重组,这使人重新认识了流动空间的 潜力及可变性。
设计理念
以空间为核心对建筑进行解构 惯用的元素:细长的柱子,倾斜的坡道,通 透的空间,倾斜的墙体
---------李子林住宅
大师作品分析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共50页文档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共50页文档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大师作品分析ppt课件

大师作品分析ppt课件

14
15
16
17
多米诺住宅 - 柱与板结构 - 男性化的建筑风格
Monol 住宅 - 柱与墙结构 - 女性化、不受主观控制
18
立面元素和平面各个功能的尺寸 成比例布置 对角线互相平面和垂直 将立体主义的构成设计运用在立 面设计和平面构成上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55
宁波历史博一位重要的
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3年3月18日, 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 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 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 称为URBOT(Urben Robot),在1979年正式 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 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 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 (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风格 相当明显。
风之塔
仙台媒体中心 58
2014
坂茂 2014年获奖者,将该建筑奖的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 二十年来,他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 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 况。他的建筑对于那些遭受巨大损失、流离 失所的人们就是庇护场所、社区中心还有精 神领地。每当灾难发生时,他常常自始至终 地坚守在那里,例如在卢旺达、土耳其、印 度、中国、意大利、海地,还有他自己的祖 国,日本。

设计大师作品分析作业

设计大师作品分析作业
裤子外面笼罩的雪纺使整体造型更加丰富。 内搭衬衫领口处的绳结设计,带有民族感,灵感来自2015秋
冬秀场。 流苏耳环与鞋子上装饰的流苏相呼应,颜色也相同,和大面
积皮草的暗粉色相得益彰。
整理资料
Data compilation
设计说明
模特的发型配合整体造型,长发高高盘起,露出了纤细的脖 颈与粉色的皮草围脖。也使整体的造型更加优雅。
整理资料
Data compilation
设计说明
上身的棕色皮革,线条硬朗,给人以女强人的感觉,中间的 白色线条图案使上衣更加现代。
黑色流苏设计与袖口的皮草作为点缀,使上衣更加丰富,也 与黑色裙装呼应。
下面的裙装是对褶的运用,具有女性的优雅,突出了身体曲 线。
柔然的线条中和了外套的硬朗,下摆的不对称设计增加了俏 皮灵动的感觉
宽腰带结合了传统的日本和服束腰,巨大的搭扣是一个小亮 点,灵感来自于2021秋冬秀场。
拖地长裙摆为整体造型增加层次感,结合了格纹与流苏的元 素,是2015秋冬秀场的延续,能够体现女性的柔美感觉,走 流线美与层次感。
色彩运用了经典的Lanvin蓝,黄色点缀,不至于感到沉闷, 增加丰富性。
Alber Elbaz
设计风格:1987年,Gay Laroche设计总监。 1998年,YSL Rivegauche 女装高级成衣设计总监,YSL 的设计总监。
从YSL 离开后,加入意大利时装屋Krizia,设计了大受好评的系列。 2001年10月被任命Lanvin 艺术总监。 2015年从Lanvin离职。 2019年成立自己的品牌 2021年4月不幸逝世。
上下装三七分的比例使造型有节奏感。
整理资料
Data compilation
设计说明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一、俞孔坚教授简介俞孔坚,教授,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并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是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首席设计师,是中国最大、最早创立的设计公司之一,他的设计实践遍布世界多个主要城市。

俞孔坚教授获得多项国际重要奖项,曾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二、代表作品最著名的有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台州“反规划”、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

作品分析一:中山岐江公园此图可以看出,公园保留了原有的铁轨,因为铁轨是工业革命的体现,让人们记住历史,不要忘记历史。

俞孔坚先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铁轨上换上了白色鹅卵石,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玩耍,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的景观。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红色钢板围成的空间中,有两条笔直的道路穿过,还有个水池,给人一种静态美。

此外,红色的钢板起到了框景的作用,可以阻挡一部分视线,此外,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色彩景观。

在江的边上有亲水栈桥,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欣赏水之美景,在曲曲折的亲水栈道中间辅以野草植物,体现了俞孔坚先生提出的“野草之美”的主张。

给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在这张图片中,最主要的特色是大榕树,再设计之初决定将其铲除后因考虑自然和生态就保留下来了,也因此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晨练空间。

同时由于周围的植物都是就地取材,还将郊外山上的野草大量植入园区,体现出野草之美。

这是公园植物设计中的另一个引用原产地植物--芦苇。

在大量运用树篱方格芦苇植物下,给年轻的恋人提供了一片谈情说爱的空间。

此图是江边设计的渐入式阶案,再搭配上错落的野草,随着水位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风景,同时解决了随着水位随季节变化离栈道的距离远近的问题,在多雨季节水位不会显得太高,在少雨季节也不会觉得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不协调。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 析共50页文档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 析共50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 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功的第 三要素 。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课件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课件

诺曼·福斯特
总结词
诺曼·福斯特是一位英国建筑大师,以其对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探索和实践而闻名。
详细描述
诺曼·福斯特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院,他的作品涵盖了从生态住宅到商业建筑、从机 场到博物馆等广泛领域。他注重可持续性和生态设计,通过运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材料,创造出了许多具有 影响力的生态建筑作品。
节能与资源高效利用
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与环境友好
绿色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生态。
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智能化设计与管理
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建筑设 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提 高效率。
新型建筑材料
研发和利用新型、高性能 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质 量和安全性。
解构主义建筑风格
代表人物
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
代表作品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广州大剧院等
高科技建筑风格
总结词
以技术为核心,展现现代工业美学
详细描述
高科技建筑风格强调以最新技术为支撑,通过运用高科技材 料和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展现出一种未来感和科技感。这种 风格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同时追求简洁明快的外观 和流畅的线条。
作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05
建筑与科技
建筑与新材料
总结词
新材料的运用为建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强 度、耐久性到美观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结词
新材料的运用有助于实现更为独特和创新的建筑 造型。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 纤维、聚碳酸酯等不断涌现,这些材料具有轻质 、高强、耐腐蚀等特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 的选择和灵感。

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谈谈欣赏美术作品的体会

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谈谈欣赏美术作品的体会

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谈谈欣赏美术作品的体会摘要:一、引言:欣赏美术作品的意义二、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特点1.中国美术大师2.西方美术大师三、欣赏美术作品的实用技巧1.了解历史背景2.分析艺术风格3.关注题材和寓意四、美术作品欣赏案例分析1.中国美术作品案例2.西方美术作品案例五、结论:提高美术鉴赏能力,丰富个人审美体验正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欣赏美术作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术作品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

本文将从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特点入手,探讨欣赏美术作品的实用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提高美术鉴赏能力,丰富个人审美体验。

一、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特点1.中国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大师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调意境和神韵。

例如,山水画大师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简练的笔触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我国山水的神韵;画家齐白石的《虾》,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虾的生动形象和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

2.西方美术大师西方美术大师的作品则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

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神秘的微笑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以色彩斑斓的笔触,捕捉了光与自然的瞬间之美。

二、欣赏美术作品的实用技巧1.了解历史背景欣赏美术作品时,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就能更好地欣赏到壁画《千里江山图》所展现的繁荣景象。

2.分析艺术风格每件美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观察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可以判断出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和作者的个性特点。

如梵高的《向日葵》,以其独特的螺旋状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后印象派画风的特点。

3.关注题材和寓意美术作品的题材和寓意是作品的核心。

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以寓意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之形式美实例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之形式美实例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之形式美实例
形式美旨在通过建筑形式来提升建筑的美感,这也是让建筑师、设计师可以表达自己
的艺术理念与感受的最突出的方式。

以下是几个建筑大师在建筑形式上的杰出作品:
1. 伦勃朗·保罗·奥斯朋斯(Le Corbusier)的弗里茨·拉瓦塞尔·佩萨(Villa Savoye):一楼的元素采用柱廊结构,配以五面体屋顶皆以自然光源照明,而二楼元素
则有独特的渐变被称为“空中楼梯”,形式上具有中世纪多层楼廊,同时又利用工艺铺设,可以看到空中楼梯以细节令外观和使用更为统一。

2. 马丁·雅可布(Martin Urban)的纽约布鲁克林桥(Brooklyn Bridge):这座铁
桥的形式有高大的拱形的桥面,在空中架起两端双层结构,呼之欲出般穿梭其中,其同时
又能展现它持续久远,稳固、可靠的特点。

3. 古斯塔夫·科斯(Gustav Kors)的卢塞恩大教堂(Cathedral of Reims):这座
教堂使用窗户作为釉面瓦里的图样,尽情彰显其精致与文脉,它以柱式结构展现出三重金
字塔状的室内空间营造出富且具有灵动都会气息的中世纪音乐会厅,被誉为上世纪室内设
计之最。

通过上述的几个建筑大师的杰出的形式作品,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如何将时代特色、
美学理念和审美想法融入建筑形式构建出独树一帜,令人着迷印象深刻的美感体验。

建筑
师有时会尝试以突出的形式来塑造了精彩的建筑艺术,以达到赋予建筑更多情怀的共鸣美感。

三位大师的作品分析

三位大师的作品分析

西摩· 切瓦斯特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毕业于美国Cooper州立 艺术学院,1954年创立著名的波什平 (Pushpin)集团公司,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 AGI、AIGA会员,导向了20世纪新美国视觉 设计运动,他与福田繁雄(日)、岗特兰堡(德) 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
《三分钱的歌剧》( The Three Penny Opera )是切瓦斯特的一幅画册封面作 品,他利用平面设计中不同的风格,如 德国表现主义的木刻、超现实主义的空 间布局以及大胆的色彩表现与画册的宣 传功能、歌剧的音乐调性相呼应,打破 以往传统刻板的写实面貌,正是这幅作 品的魅力所在,卡通的造型,诙谐幽默 的表达了他别具一格的风格与天马行空 的思维方式,作品因此充满生机,与众 不同
由于土豆在德国历史中有着重要影响性,所以对
于此类的招贴更能够勾起人们对以往的回忆,引 起人们的共鸣.
“书”系列海报招贴
Representative works
式样的转换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
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 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 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 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 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 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 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 果。
总结
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
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 律感;"光明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维 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 素的密集中,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 受,一如诗歌般的紧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 张力得到膨胀。
The main experience

电影鉴赏世界电影大师作品解析与评价

电影鉴赏世界电影大师作品解析与评价

电影鉴赏世界电影大师作品解析与评价电影是一门艺术,通过故事、画面、音乐等元素,将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

世界电影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大师级导演,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影片。

本文将对几位世界电影大师的作品进行解析与评价。

1.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英国著名导演,他以悬疑犯罪题材的作品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后窗》,这部电影通过窗户外的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对邻居的窥探行为,同时也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隐私的渴望和保护。

希区柯克运用了紧张的剪辑和精彩的摄影技术,使得观众仿佛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焦虑与紧张。

该片对于悬疑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斯坦利·库布里克斯坦利·库布里克是美国导演,他的作品涉及了多个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是《闪灵》,这部电影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以一个充满超自然力量的宾馆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精神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理性与疯狂的较量。

库布里克运用了复杂的构图和恐怖的音效,营造出一种恐惧与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从中解脱。

该片在恐怖片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续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奥逊·威尔斯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导演和演员,他以《公民凯恩》而闻名于世。

这部电影通过回顾主人公凯恩的一生,展现了权力和财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威尔斯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大量的镜头手法,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扭曲。

影片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主题意义,揭示了权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个人在面对权力时的迷茫与挣扎。

《公民凯恩》在电影史上被誉为一部经典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4.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是意大利导演,他以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刻画而著称。

他的作品《大卫·开普弗里》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电影,通过对主人公大卫内心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迷茫。

著名大师建筑作品方案分析

著名大师建筑作品方案分析

著名大师建筑作品方案分析著名大师建筑作品方案分析写1000字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大师建筑作品,这些建筑作品以其出色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将对其中一些著名大师建筑作品的方案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

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现代住宅之父”。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与人类居住需求的契合。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加内特住宅(Fallingwater),这是一座建在瀑布上方的住宅,使居住者能够与自然界保持紧密的联系。

赖特以其无柱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窗设计闻名,这不仅提供了室内与室外的无缝过渡,还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和景观视野。

加内特住宅以其独特而完美的融合了自然和建筑的设计而被世界公认为一部杰作。

另一个著名的大师是伊恩·马克斯韦尔(Ieoh Ming Pei),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作品追求现代主义的简约美学,注重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入口,不仅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好的游客流线和空间利用。

马克斯韦尔利用了玻璃和金属材料的透明性和轻盈感,使得金字塔在卢浮宫的古老建筑中显得现代而独特。

此外,还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建筑师是托马斯·赖普·怀特(Thomas Jefferson)。

作为美国第三任总统,赖普·怀特倡导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美国国会大厦。

该建筑以其庄严而华丽的外观和精细的细节而闻名,体现了赖普·怀特对自由和民主的理念。

此外,他还设计了弗吉尼亚大学的景观和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

最后,我们来看包豪斯(Bauhaus)学派的建筑作品。

包豪斯学派成立于20世纪初,追求以功能性和简约性为重点的设计理念。

小学美术《大单元分析》教案

小学美术《大单元分析》教案
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形状、线条和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美术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形状与线条的表现力和色彩搭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形状、线条和色彩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实验。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体验形状、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形状、线条和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仍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因此,我打算在课后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分享给学生,以便他们巩固所学。
另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要点掌握不够全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将在下次课程中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来进行补充和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作品分析 -丹凯利
在美国现代园林史上,人们永远会记得一位景观设计大师,被人 誉为“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这就是丹· 凯利。他以毕生的园林 建设实践和生活历程折射出园林事业和人生的真谛:追求和谐。 他是“哈佛革命”(Harvard Revolution) 发起者之一,也是美国 现代园林设计的奠基人。凯利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组织性,常常 用网格来确定园林中要素的位置。他创造了建立在几何秩序上 与众不同的空间和完整的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 通过序列组 织,景观空间被建构(constructed)、 充实(substantial)和清晰的表达 (articulated)。这些空间的层化现象就是 景观的透明性的本质。
在设计 中使用 规则的 几何构 图,巧 妙的几 何要素 的使用 表现出 了极强 的组织 感。
巧妙地水景的加入增添了整个设计的灵动性
• 80年代后: 在日本和欧洲各地进行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尝试。 • 从不同文化角度对现代景观设计作出全新的探索。 • • 1997: 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是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园林设计师 2003.2.21: 辞世
丹·凯利的设计特征:
• 规则的几何构图
结构主义的现 代景观
• 并置与交错 • 动态的边界区域
• • • •
二战后: 和沙里宁一起组成设计小组,承接了多类设计项目。同时继 续在公共住宅管理机构工作,并经常在大学演讲授课。 50-60年代: 一生最多产的时期,诸多作品逐渐吸引大众视线。完成米 勒庄园的设计,这是其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突破。 1963: 发表《自然:设计之源泉》,标志了凯利设计思想的成熟。 60-80年代:在世界各地完成很多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大 师的地位。
由于达拉斯炎热的气候, 或许也可能 受到建筑方案的玻璃幕墙的启发, 凯利 第一次到现场观察时, 就产生了将整个 环境做成一片水面的构思。在设计中, 他仍采用以往的网格结构,只是与米 勒庄园相比,网格结构更加复杂。首先, 地面铺装是一个5 米见方的网格,在所 有网格的交叉点上,一共种植了二百多 棵水杉,水杉种在圆形的种植池里,接 着在第一套方格网的正方形中心布置喷 泉,形成喷泉交织的第二个构,然后在 广场的中心区域,用十字交叉的铺装代 替原来两个网格的节点,并将网格切割 成一米见方的正方形,在每个点上布置 线性喷泉,一共361个喷泉的方阵可以 喷出不同形状的水流。这种看似严谨、 规整的网格秩序在被赋予了一定的景观 元素后,变得温和、亲切。


• • • •
1931: 进入当时很有名的瓦伦.曼宁德设计事务所,接触到了欧洲的古典园 林艺术。
1936: 进入哈佛研究生院,系统学习园林设计,大量汲取了东方与欧洲传 统园林艺术的精华,并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 1937-1938: 和艾克博、罗斯共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对景 观设计作全面阐述,引发了后来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 1939: 迁居华盛顿,在政府的公共住宅管理机构工作。 1942-1945: 进入美国军队,在军队的工程公司任设计部门主管。其间因 设计出的最有影响的作品纽伦堡二战战犯审讯法庭,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 国家荣誉勋章。
概述:
• 生平简介 • 结构主义的现代景观 • 作品解读
“丹· 凯利对于现代景观 设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 既继承传统又摒弃糟粕 的决心”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伽略特.艾克博言:
丹· 凯利(Dan kiley)历程:
• 从出生于贫苦的工薪家庭,到进入常青藤联盟的名校哈佛求学,再到二战中 获得很多的荣誉和勋章,最终成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领域最负盛名的一位大 师,一生荣获世界各个国家颁发的六十多项荣誉,直到1997年被美国总统克 林顿授予国家艺术勋章。 1912.9.12: 出生于美国波士顿近郊的小镇若克斯拜瑞。
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吸收了极简主义手法,在严谨的几何关系中创造优美 的景观。设计建立在两套网格体系上,一个网格交叉点上是树池,另一 个网格交点是加气喷泉,设计使与功能完美结合。景观表现出偶然性和 主观性,通过叠加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
喷泉水景hm2 的喷泉水景园设计中,丹·凯利 成功地运用结构主义的手法,将水、植物和喷泉等 园林要素都作了有序的组织,呈现出一种多层结构 的网格形的排列方式,70 %的面积被水覆盖的水景 园共有四层结构:圆形种植盆里的落羽杉(第一层空 间结构) —点状喷泉(第二层空间结构) —四周环绕 水体的混凝土铺装(第三层空间结构) —中央的喷泉 方阵(第四层空间结构) 。设计的结构呈现出清晰的 几何图形并在三维空间中延伸,完美地解决了形式、 功能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严格 网格限制的要素构成了一幅清新别致的景象,在严 格的几何关系和秩序中创造了优美的景观,是建立 在与环境相适宜的尺度和比例网格之上的经典之作。
交通流线
丹凯利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有 高差的地形来设计自己的交通 流线,不仅巧妙的将广场的各个 景观节点相连接。同时还利用 有高差的地形,通过阶梯营造 出了空间的层次感。
铺装与植物配置
• 中心广场的地面铺装仍以网格为单位, 设置了宽达10 米的 十字交叉型混凝土铺装, 广场中心一格设置了正方形旱喷 泉, 361个喷头由电脑控制喷出不同形状的水造型。在广场 中行走, 如同穿行于森林沼泽地。 • 凯利的设计建立在两套网格体系上, 两个重叠的5 m×5 m 的网格: 他从建筑出发, 其一为树坛网格, 格子的交叉点上 布置了200 个圆形或半圆形种植坛, 种植落羽杉; 另一个网 格正好落在第一层网格的中央,全部是加气喷泉。除了铺 地、步道以及少量的地被植物特定区域外, 其余均为水池, 水面约占总基地面积的70% 。
丹· 凯利的成名作及成熟期作品
• 米勒花园( Miller Garden, 1955)
米勒花园使凯利对现代性如何影响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有了一种正 确的感觉, 标志着凯利独特风格的初步形成, 是凯利设计生涯的一个转 折点。这以后, 他放弃了自由形式和非正交直线构图, 而在几何结构中 探索景观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规则的几何构图是凯利景观作品的基础。在他 设计生涯早期, 他放弃混用曲线、直线、圆和其他 几何图形。和勒·柯布西耶一样, 凯利认为几何图形 是人的内在部分。一位法籍瑞士建筑师曾说“ 数 学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神圣的结构, 它授予人类对字 宙的理解力, 它带有无限的可理解力和永恒的不确 定性” 丹· 凯利相信, 人类和几何都是自然的一部 分。80年代末, 在一次他的作品讨论会几, 他说 “ 人类是自然, 就像树木是自然一样在景观中, 一 切和几何相关的事情都是不唯一的。” 凯利认为几何是创造人类景观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 虽然有些设计师接受了几何图形, 由于特殊 场地的限制也并没有完全采用几何图形。丹· 凯利 不是那样的即使现场看起来十分的自然, 但凯利认 为一定有一种发展的、时刻变化的秩序把每一个 组成部分有杉训哄系起来,成为更加融合的整体, 他 相信, 这种弥漫的秩序无处不在。
"人总是在或多 或少地制造着生 动的线条"。
丹· 凯利言:
结构主义的现代景观:
1945 年二战结束后, 凯利有机会 周游西欧, 实地考察欧洲的古典园林。 现代运动早期的反历史主义立场和哈 佛枯燥的历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凯 利对古典园林的认识有些片面, 因此 这次欧洲之行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 他参观了十七世纪法国勒·诺特杰出 的古典园林凡尔赛和斯绍克斯( Sc eaux) , 园林中以几何方式组合的 林阴道、树丛、草地、水池、喷泉 等规则要素产生了清晰完整的空间和无限深远的感 凡尔赛宫花园 觉( 见图1) 。在这里, 凯利找到了他一直苦苦寻觅 的结构手段[5]。这种手段符合凯利所追求的对自然的 表达方式, 在他后来的作品中, 规整与自然布局的有 机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他的作品反映出他 那深深扎根于历史中的对自然秩序的精神追求。
• 美国达拉斯喷泉广场( 1985)
由植物、水体和喷泉组成的几何空间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起来, 完美 解决了形式、功能与使用之间的矛盾。这些元素的组合变化表达了凯 利对于场地空间的理解和重组, 是凯利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美国达拉斯喷泉广场( 1985)
喷泉广场美 国现代 结构 主义景观设计大师 丹 ·凯利为达拉斯市 中 心联合银行大厦所作的 外环境设计 。银行 大厦 由贝聿铭事务所设计 , 为平面棱形 的两栋 60 层镜面玻璃幕墙建筑原 设计包括两栋南北塔楼 间的中心广场和两侧基 本堆成的水园, 实施方案 只包括中心广场和北面 塔楼周围的环境。
水景园的层层叠水。 可以看到清晰的落羽杉 种植坛和喷泉, 形成宁 静而具有穿透力的都市 景观。
丹·凯利结构主义空间的具有“ 透 明”性, 主要体现在材料的质感、色 彩、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水的灵活运用 上, 呈现出微妙变化。一方面大量运 用了阵列的树木、几何形状修整的绿 篱等有生命的景观元素,透过物质性 的玻璃幕墙、紧密种植的树群、阳光 穿过 树叶, 在建筑、树木间以及相互间间 “ 渗透”展现出来透明的;
凯利在1963 年发表了文章《自然: 设计之源泉》, 全面 地阐述了他的设计理论。他认为“ 自然中的连贯而简洁的 组织形式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并可以运用到场地规划 和物质建构中”, 这种简明的组织形式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过 程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在不停的运动和改变。在 将这些简洁、统一、相互作用的设计原则运用到景观设计 中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凯利这种高度独立而又 相互一致的设计形式相当杰出且适用。正如他自己所说“: 人总是在或多或少地制造着生动的线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