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_张瀛予
如何看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如何看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油气0702班郭子航“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改革开放潮翻云涌,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样、多元、多变的新形势下,怎样看待社会意识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社会意识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社会意识是社会思想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统称,是一定社会发展状态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
“物之不齐,物之性也”。
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平等、宽容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精神需要。
可以说多样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繁荣的体现。
然而,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否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要看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一定社会占“指导”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不是平分秋色的,社会意识多样化更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
多样化与有序化是统一的整体,多样化要以有序化为前提。
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既要允许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
第1讲:社会思潮的属性特征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一、什么是社会思潮 (二)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 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 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Service Unavailable)。 2、社会思潮是指某些个人、集团、阶层、阶级在特定特 定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 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三、社会思潮属性
(二)成分的混杂性
社会思潮是一种综合的社会意识。 从发生学上看,有感于 社会变迁产生的社会心理新信息要求社会意识形态加以反馈, 当着后者来不及或已不能吸收处理这些来自基层的社会信息时, 势必造成社会潜意识的大量产生和郁积。这些潜隐的社会心理 因素,既是社会思潮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社会思潮 的基本构成因素。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四、社会思潮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心理的显示器
社会思潮汹猛澎湃,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社会思潮首先是民众 心理的一种反映。社会的变化使民众产生各种情绪、愿望和要求,这 些民意是社会思潮的起源之处。社会变化诱发社会心理的裂变,当着 开始出现新的共同的心理趋向时,这种心理趋向便会与一定思想元素 或意识形态相结合,演变成广泛传播与响应的社会思潮。所以,社会 思潮是这种社会心理波动的折射与回响。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二、社会思潮的特征 (一)多元性 3.改革引起的具体的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矛盾的冲突,使 人们原有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和情感亲疏受到冲击与震荡, 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 二)反思性 二战以后,世界思潮的主题集中于反思西方近现代化的经 验与教训,这与中国人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弯路与经验不谋 而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创新马克思主义认 为,中国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 论的指导地位。 ◆ 第二,在政治制度上,创新马克思主义 认为,中国必须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三,在经济制度上,创新马克思主义认 为,中国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 地位,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形成 质与量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潮logo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折衷马克思主义思潮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2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主义统计学家李成瑞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张宏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和白阳山西省干部等代表性媒体就是毛泽东3山西省干部等代表性媒体就是毛泽东旗帜网该网以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为网站宣言
3
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
◆ 第一,必须重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地位。 ◆ 第二,必须公正评价晚年毛泽东。 ◆第三,必须大力学习宣传毛主席和毛泽东 思想。 ◆第四,必须严厉打击妖魔化毛泽东的邪恶 势力。
4
◆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猛 烈批判了一些右翼错误思潮,特别是批判 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折衷马克 思主义。但有些批判有过头的现象,特别 是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做法,而且他们 喜欢采用大批判形式,上纲上线。一些老 年人士跟踪国内外的文献较少,批判有余, 创新不足。
5
折衷马克思主义思潮
◆折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是把矛盾双方 不分主次地并列起来、把根本对立的观点 和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混同起来的理论 和思维方法。 ◆毛泽东:折衷中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6
◆有一位党建教授在中央党校主管主办的 《学习时报》上著文认为只有实事求是地 承认党的利益的存在,才好客观地研究各 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人民的利 益和他的代表者——党的利益的关系,把 党的利益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题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_作者: ________ 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 _____________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_ 专业: ___ _ ________ _学院: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要正确处理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就要牢固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批判、借鉴中理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一、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特别是在社会大变动、大变革年代,各种社会思潮尤为突出和活跃。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也同样是思潮万千、思潮起伏、思潮澎湃。
因此,认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
它是一种重要的、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思潮与思想不同,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时期中所共有的思想蔚为风气,个人被其影响而不自觉,所以被称为思潮的思想,便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能支配各个人的行为。
思潮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而是社会的共有的思想。
而在这思想的大潮流中,往往有少数人为其代言人。
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异常活跃,而且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从社会思潮的内容上说,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多样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多样社会思潮作者:杨增岽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发展到今天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回望这16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正因为理论的真正魅力不依靠于“谁能够更好表演”来获得,越是以“小丑”般的心态对马克思主义歪曲刁难嘲讽,反倒是越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劲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从来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中尽显其颠仆不倒的真理性的。
今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建设相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敢于、勇于、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A8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51-05追溯马克思主义产生、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受过种种责难和攻击之后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独特的理论魅力而不得不深受关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批判、分析和甄别的过程中延续下来的。
也正是经历了多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其诞生16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强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与此相反,别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曾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种种批评诬蔑刁难且“盛极一时”的思想观念究其本质评判来说如今却早已经“盖棺定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诸多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攻击。
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经过了较量和战斗,一方面,它要反击来自资产阶级阵营日趋频繁的攻击;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争论比较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马克思去世之后。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二天一家资产阶级报刊就诅咒道:“红色博士杜撰的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
当代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刘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复杂化,本文简要探讨了应当怎样科学地认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同时谈谈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文化;社会思潮;马克思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出现,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复杂化,应当科学地认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应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一、关于当代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的社会思潮各显纷呈、形式多样。
有学者认为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思想倾向,研究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其作用是可以洞悉群众心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正确的思潮持续高涨,纠正错误思潮的偏颇。
同时概括了当时我国当代大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全盘西化思潮;有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曾经出现过众多社会思潮,但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是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前者是80年代思潮的主流,后者是90年代思潮的底色;另有讨论者认为可以把当代思潮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两大类,分类的依据是其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属性,认为所谓当代思潮指的是一种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流派与思想,它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并,能在国内外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它有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且具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指导,但这种一分为二的看法还有待商榷。
“当代”是指目前这个时代。
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当代,是对人类发展历史时间段的一个定性界定。
从全球来看,当代应该是指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为标志以后的时期延续至今后。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12-12-27 作者:编辑:我爱南开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信任危机,以至于福山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两个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之争已经画下了休止符。
然而,自2007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一历史场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批判和论断又恢复了应有的力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西方与非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世俗化与宗教、现代化与生态主义、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对立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处的思想和政治格局空前复杂。
一方面,新的现象和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刺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分歧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争论以及这些争论蕴含的问题性,就无法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一体化还是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一还是多的问题是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年会,主题就是“多种马克思主义”(ManyMarxisms)。
按照会议组织者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异质的和多面相的理论和政治传统,因为马克思主义今天必然暴露在各种异质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之下。
马克思主义不能再退回到自我孤立的亚文化的学术小圈子中,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而必须通过与不同地域的经验、不同学科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有多种思考角度。
法国哲学家安德罗·托塞(AndreTosel)以法国思想史为背景阐述了它的历史演变。
他认为,1968年后,法国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危机、重建和多元化三个阶段:1968-1975年为危机阶段,其特征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异端,但没有人放弃正统性的信念,这典型地体现在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强烈辩护中;1975-1989年为重建时期,出现了各种马克思主义的重建方案,如空间生产、现代性理论、救赎论马克思主义等,人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径的多样性,但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扩展和对传统理论的补充;1989-2005年为多元化时期,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开启了一个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兼论我国社会思潮的特质摘要:社会思潮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具有现实性、流动性、能动性和综合性等一般特征。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质,即多样化基础上的时空压缩。
因此,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更加密切而复杂。
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整合。
基本的引领机制包括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灵活的传播控制机制、全面的分析预测机制、多样的渗透转化机制和有效的疏通引导机制。
关键词:社会思潮;独有特质;意识形态;引领机制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不仅包含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影响着所处时代的思想倾向和精神气质。
可以说,社会思潮是时代的必然存在物,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或积极的、或反动的)必定争相涌现,呈现出一种万千澎湃的气势。
因此,社会思潮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同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意识形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
一、思潮的定义与一般特点顾名思义,思潮是“思”与“潮”的结合。
“思”表明其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基石,但没有学术思想体系那样严格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潮”表明它能够被广泛传播、拥有较为宽广的社会影响力,并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趋向。
但是,与心理倾向的某种汇集不同,能成为思潮者,总是源于人们心理上的强烈震动,而这种心理上的震撼与共鸣如若没有一定的理性诱导、激发和渗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盲目低级的情绪宣泄,终究会陷于浅薄和浮泛。
总的来说,定义社会思潮应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社会思潮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一种历史现象。
社会思潮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存在并发生影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演化,同时也受文化环境和一定时代人们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面对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我们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对各种社会思潮科学的加以批判和吸收。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思潮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一)社会思潮的含义20世纪初“思潮”一词就已经在我国相关的学术文章中使用。
五四时期“思潮”一词则更加广范的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潮”一词逐渐成为思想理论界经常使用的词语。
从实际运用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思想潮流的认识便是社会思潮。
具体来说“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
”[1]思潮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社会意识状态,从社会思潮的变迁中可以看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感悟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信念产生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思想的集中表现,社会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可以说,社会思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能动性的重要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特殊的作用。
当代社会思潮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
正确的社会思潮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样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
(二)社会思潮的分类当代社会思潮从整体上说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详细来说有三种理解。
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XXX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XXX在《年路德维希、XXX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发表后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简述今世中国社会思潮欧阳歌谷(2021.02.01)《辞海》中的社会思潮解释是:“某一历史时期内反应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核心是一定阶级、阶层价值观念的反应。
以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存在着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拜金主义,新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庞杂多变,并且对我国社会成长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合水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党的十七年夜陈述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别、包涵多样,又有力抵抗各种毛病和陈旧迂腐思想的影响。
”才干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一、中国以后存在的主要社会思潮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是今世中国又一种有相当影响的社会思潮。
这种思潮以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其主要观点,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替身。
它是21世纪初呈现的一种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办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变革开放后逐渐传播到中国社会,在知识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过分强调价值的多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和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具有消解的负面作用。
首先,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成长阶段,且人口众多,各地成长极不服衡,缺乏实行高福利的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其次,超前推行全民普选制,在缺乏公民社会的条件下,会演变成街头民粹政治,反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和经济的继续成长。
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不克不及照搬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而只能批判地吸收其部分理念,并探索合适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路途。
2.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经济自由市场化为内核并拓展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思潮,在一定水平上也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的现时代秉承与发扬。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
解马克思主义包括了后人对它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的高贵品质在于其发展性 ,它不是墨守成规 的、机械
教条 的文字规定 ,而是一种科学的社会规律总结和方法 论指导 。因此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马克思本 人的科学研究 ,同时包含了一百五十多年来各国马克思 主义者对革命 、改革 、发展 的一系列科学的理论探索。 第三 ,马克思主义有时特指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 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 它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提
通 ,又会造成社会成员心理失衡以及价值观的混乱 。从 目前的社会实践中可以看 出,近年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 自身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在与西方外来思潮的碰撞 中陷 入了混乱。过去长期 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步 淡化 以至受到人们 的质疑 。现有的价值体系不断瓦解无 法适应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 ,新的社会价值体 系又没有 及时建立起来。这些直接导致了价值认 同上的混乱和思 想上的迷惑 ,这些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失范 ,不利于社会 的健康发展 。 可 以说 当代社 会思潮之 间相互 激荡 ,对社会经济 生活产 生着巨大的影响 。要使社会 思潮尽可能发挥其 正面作 用 ,把 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限度 ,就需要明确马 克思 主义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 曾指出 “ 马克思主义 必 须在 斗争中才能发展 ,不但 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 来 也必然是这样 。正确 的东 西总是在 同错误 的东西作 斗争 的过程 中发展起来 的 ,真 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 同假 的恶 的丑 的东 西相 比较 而 存在 ,相 斗 争而 发展 的。”【 2 社会是多元化 的,同样作为社会存在 反映的社 会意 识的多样性也应该得到 尊重。我们不能简单将马 克 思主义作为解决一切 问题 的唯 一钥匙 ,而排斥其他 的社会 思潮 。同样我们 也不能对 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放 任 自流 ,如果那样社会 的核 心价 值体系就会失去其 主 导作用 ,社会公众就 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共 同的精 神 支柱 ,思想道德就会 陷入混乱 ,严重影响社会 的发 展 和进步 。总 的来说在 一个发展和包容 的社会 中存在 多 元的社会思潮是 必然 的也是合理的事情 。关键 的问题 是我们要对这 些社会 思潮进行客观地合理地 分析 ,不 能简单地肯定 与否定 。马克思主义是一 门发 展的科学 也是一门开放 的科学 ,其建立和发展都离 不开各种社 会思潮 的碰撞 ,分析社 会各个思潮 的过程 中 ,针 砭社 会的弊端 ,提 出推动 人类进步 的理论和方法论 。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 导地位 ,坚持发展 的、科 学的马克 思主义来解决 实际问题 ,同时又要采取包容 的态度 , 辩证 的对待各种社会学说 ,尊重差异 、互相促进 。 三 、用马克思主义 引导 当代社会思潮 的发展 社会思潮是理论形态与人们 的社会心理相结合 的产 物 ,是社会存在在意识领域的反映。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 主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 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能 够更好的在社会中形成主体 } 生的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包 容和开放 ,科学的指导社会的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坚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有利于从根本 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 翁地位和根本利益。历史和 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 律的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能够 引领人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 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职能中,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
民主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社会不安定。
• 强调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改革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
• 强调实现国家职能的转变,需要调整国家与市场、社会
现政治过程的民主化和公正化。
的关系,实现国家的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
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观念的批判
义全球化的霸权主义。
• 研究生态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问题。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 提出“单向度的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使人成为单向度的、
被异化的人,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
• 强调需求控制和消费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主张通过反抗消费主义来
革,对亚洲地区的社会进步产生了积
产生了重要影响。
极影响。
02
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批判
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阶级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 全球化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使得生产过程更加
分散和复杂。
• 信息化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
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当代社会中的未来发展与创新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当代社会中的未来发展
•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将继续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正、民主
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 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将加强与其他思潮和理论流派的对话和交
流,共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思潮名词解释

社会思潮名词解释社会思潮,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待和处理社会事物的态度。
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情绪、社会思想等。
不同的社会思潮,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是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潮,是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先进的哲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起就开始了自身的历史发展,这个过程经历了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继续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中国社会学思潮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形成并壮大。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和回答新世纪中国发展的理论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学正处于“整体创新阶段”,通过中国社会学这一社会科学的最高理论形式,承担起对社会的科学认识与科学预测任务,这对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它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哲学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哲学发展趋势作者:孟楠楠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9期【摘要】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中的重要讲话,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的社会科学发展趋势,对社会科学发展方向。
承担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反复强调了“当代中国理论自信与自立”,重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下的当下社会哲学发展”,认为其对于社会整体发展与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哲学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对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当代社会哲学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哲学;发展趋势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发展进程的逐渐和森华,新的哲学语境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引领者当代社会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始终处于新的当代社会哲学视野中。
在2018-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发繁荣、社会物质文明水平日益提升、人们的内在素养不断提高,这些都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实际价值。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就要客观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于我国当代社会哲学发展的引领趋向,以此发挥其导向作用,获得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我国社会的建设、进步与发展提供助力。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哲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同时也是面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发展与人类彻底解放的重要哲学理论,其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内容、哲学内容与科学社会主义内容。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结合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扥多项学科基础上,共同提出的优秀研究成果,且在之后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无产阶级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思想涵盖了其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发展的全部学说,主要体现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唯物主”。
关于当代社会哲学,这里指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这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011年3月刊改革与开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张瀛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河南鹤壁475004)摘要:社会思潮有巨大的能动性,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社会思潮,成为我党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Abstract: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has the huge activity,can play the huge shock effec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how to know and the treatment present ag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correctly,becomes a Our party theorist's important issue,we want the science limits present age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ach kind of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key word:Contemporary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Marxism;Non-Marxism作者简介:张瀛予,1987年1月18日,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鹤壁市。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3-0036-01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的,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
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争

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1)十月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个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激起了五四运动中的右翼——资产阶级代表胡适的反对,他于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李大钊于同年八月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了题为《再论问题和主义》的致胡适的公开信,对于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起的挑战,予以有力的回击,由此开始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第一论战。
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李大钊首先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跟胡适进行了正面的辩论,积极参加了论战。
通过这次论战,在中国要不要革命,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问题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驳倒了胡适的谬论,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这次论战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新青年》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胡适对此更为不安,公然污蔑说:“《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联的汉译本””,要求《新青年》发表宣言,声明不谈政治,甚至要求《新青年》停刊。
这就进一步暴露了胡适的反动面目。
(2)五四运动后,由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进一步传播,并开始与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各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这些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又加强了在工人中的组织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创造了条件,当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活动,并酝酿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研究系的政客张东苏、梁启超等人,伪装成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运动,反对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挑起了一次新的论战,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第二次论战。
这次论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次论战中,尽管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特点也缺乏研究,因而还不能正确阐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里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相互制约的总和或总体特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在逐步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国家不断出现的社会思潮相互融合和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当代社会思潮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继续更好的引领我们的发展。
两者对中国画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引领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影响近代西方的炮火向中国袭来,我们当时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依旧无法拯救中国,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当时的中国已经长期处在封建压迫下,马克思主义的进入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思想上的武器,中国的民族独立,思想进步才得到了发展。
马克思主义“启蒙”了中国,让中国走出了自然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推动了中国人思想上的启蒙,鼓励中国人民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一边向西方文明学习,一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着社会主义前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上了日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说,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中间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但是还有很多文化工作者顶着压力继续前进,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书籍,正是这些人才能使我国的哲学事业留下宝贵的印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相结合。
在短短的28年内,中国人民的头上的三座大山都被推翻了,建立了一个人民是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实施了社会主义转型,建立了社会主义人民财产制度,并取得了成功。
2011年中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研招生简章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2011年中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研招生简章
考中传,找凯程. 凯程中传考研2014成功录取18人,其中凯程在中传艺术硕士 新闻传播硕士 广告学等专业获得多个状元和探花,中传考研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其中录取的学生55%是二本跨专业,所以同学们不用担心本科及专业,选择你热爱的专业,在集训营加油复习,定可成功.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
书
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0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
日选一
③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④803综合考试[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90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9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
90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复试: 90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①《当代世界思潮》 邢贲思 中共中央党校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 陈学明 东方
90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 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
②《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 90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 陈力丹 复旦大学。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及其影响
张蕊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学术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蕊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五四时期“三次大论战”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 [J], 江大伟
2."五四"时期"三次大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 [J], 江大伟;王茂森
3.五四时期三次论战之"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研究 [J], 崔爱霞
4.“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 [J], 黄德渊
5.我对五四时期三次论战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一书读后感 [J], 姚芳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3月刊
改革与开放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张瀛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河南鹤壁475004)
摘要:社会思潮有巨大的能动性,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社会思潮,成为我党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Abstract: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has the huge activity,can play the huge shock effec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how to know and the treatment present ag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correctly,becomes a Our party theorist's important issue,we want the science limits present age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each kind of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key word:Contemporary society ideological trend;Marxism;Non-Marxism
作者简介:张瀛予,1987年1月18日,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鹤壁市。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3-0036-01
一、科学界定当代社会思潮
当代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的,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
当代社会思潮多样、复杂,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两大类思潮。
有些人对当代社会思潮有一种简单化、极端化的认识,即把当代社会思潮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潮,要么就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种划分是不准确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
”[1]这里就把概念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同反对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了。
弄清楚概念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达思想,正确认识当代社会思潮。
二、具体分析当代社会思潮
一,狭义上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一词的正面使用,是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作过专门说明以后开始的。
他在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在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2]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至于个别论断,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这些都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二,广义上理解。
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主要指各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三,特指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指的是由马、恩创立的,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包括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至少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假马克思主义。
指的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和错误的理解。
二是反马克思主义。
指的是从根本上敌视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三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指的是既不公开赞成马克思主义,也不公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其他”思潮。
三、区别对待当代社会思潮
第一,对待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应当持理解的态度。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别国共产党人也可以根据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因此,我们对待别国共产党人取得的一些理论成果,应承认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所作的一些积极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
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资产阶级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
第二,对待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应持批判和反对的态度。
其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确立和巩固的。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3]
其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对待当代各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应“主动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内容,分析理论的正误,辨明政治的方向,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同时,我们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整体走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
--DOI:10.16653/ki.32-1034/f.2011.0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