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



【学习障碍】

1.对全文的把握与理解。全文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

2.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本文引文较多,注重文言句子的把握。



【学习策略】

一、提要钩玄法

提要钩玄,就是对全文从宏观上予以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二、列表揽要法

通过列表,能更清楚地理解文意。根据文意,可以列出下表,填写课文内容。

朝 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 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

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

明清
顶峰
1.演义小说2.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三、深入理解法

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运用了文言或引文,弄清其意义特别重要。

请理解、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含着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研究性学习】

一、阅读下列短文,并完成表格内容,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先秦的寓言故事,也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小说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多截取人物的只言片语,被称为笔记小说。

唐代,这时期写小说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他们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被称为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宋代出现了白话

小说——“话本”,即民间说话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话本比以前的小说有许多新的发展,故事性强,情节动人,结构精巧,着重人物行动和对话的描写,并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真实生动,语言通俗、朴素、幽默。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课文《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

明清时代,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一大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完成表格: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年 代
体 裁
代表作品
作者身份及写作方法
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上古先秦两汉
神话传说

无名氏

口头创作
古代小说酝酿、萌生、起源

魏晋南北朝
志人志怪(笔记)
《穆天子传》

《山海经》
稗官从民间收集作为史实记载
初具规模

唐朝
传奇
《长恨歌传》

《李娃传》
文人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成熟

宋朝
话本

民间说话 人讲故事
发展






年 代
体 裁
代表作品
作者身份及写作方法
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明朝

清朝
拟话本
“三言”

“二拍”
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
进一步发展












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再创作
高潮

世情小说
《金瓶梅》
文人独立创作
开辟了写平凡人的生活的道路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辉煌顶点


二、问题探讨

1.史传文学写人的艺术经验概括成两个字就是“实录”,它同志人志怪小说的写作方法有没有区别?

提示:史传文学的“实录”和志怪志人小说的“记实”不是一类概念。志怪、怪人的“志”有两层意思:从内容上看,志怪志人都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从方法上看,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是记录而不是创作。史传文学的“实录”不是据实记录的意思,它指的是对人物的看法和写法,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辩证态度和“善恶必书”的写实方法,是不同于民间文学“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写人方法的现实主义写人方法。

2.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影响是什么?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古典文学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

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写法上,这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而不是对好人绝对肯定,对坏人绝对否定。但文学与历史是有区别的。史传文学不容许虚构,小说应该有想像和虚构。古典小说吸取史传文学的写人经验并没有抛弃想像和虚构。《水浒传》“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笔法与史传文学是有质的区别的。前者是艺术的真实,后者是历史的真实。

3.为什么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提示:这个问题文章没有明确指出来,要自己推断。要根据萧统的文学定义,辨析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源”与“流”不同,“源”指起源,“流”指发展。神话传说是虚构的产物,它才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以想像、虚构为特质的古代小说与神话传说是一脉相传的。史传文学是不允许虚构的,但它对古代小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流,而不是源。课文开头提到的寓言、诸子散文,也都对古代小说的发展起过作用,但都是流,而不是源。




【同步达纲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1.“志”的意思是 。

2.下面列举的几种古籍,各属于哪一类?

①《世说新语》②《搜神记》③《西京杂记》④《搜神后记》⑤《幽明录》⑥《述异记》

A.属于志怪的有 ,B.属于志人的有 。

3.《穆天子传》《山海经》本是神话传说,为什么史书上都把它们归于史传类?





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

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4.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正统文学包括哪些种类?





5.唐代文学出现了什么新的文学品类?





6.小说成为文学创作的标志是什么?





7.《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代七八百年间的130多位作家的各体诗文辞赋等38类,共700余篇。它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0题。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8.什么是说话?





9.什么是话本?





10.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共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记录

2.A.②④⑤⑥ B.①③(《世说新语》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著。《搜神记》为东晋干宝著。《西京杂记》为西晋葛洪著。《搜神后记》为东晋陶潜著。《幽明录》为刘义庆著,该书多记神鬼怪异之事。《述异记》为南朝祖冲之著)

3.因为它们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而不是创作,因而古人将它们与史传归于一类。

二、4.诗、文、赋。

5.传奇小说。

6.“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

7.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三、8.唐宋说唱艺术的一种,话即是故事,通俗地讲,说话即说书。

9.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

10.①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②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③根植于说书艺术,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不同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