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9届高三历史诊断性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文的过程中,通过“主臣”,建设健全的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
从而日渐疏离秦政精神。据此,汉初宰相身份的转变有利于
A. 加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B. 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
C. 健全关注民生的官僚集团
D. 践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答案】 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主事”主要是指宰相专注于事务性的问题
, 而“主臣”主要是指
健全官僚团队,亲附百姓,也就是关注民生 , 故选 C项 ; 加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材料信息
关系不大 , 故排除 A;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B 项;无为而治的治
国理念是汉初的治国思想,与事实不符 , 故排除 D项。
【点睛】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 了城镇就业率、高标准 : 农田增长量、农村供水保障、医
6. 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的“重商”思想的
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
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
“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
A. 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
A. 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 肯定了儒家学说 功利和事功 C. 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 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 【答案】 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
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务求公私两便”的信息
的的 体现出在内心反省基础上注重实际的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符,A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
-2-
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 错 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盛行,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D错误。
4. 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順逆,务求公私两 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 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
D.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答案】 B
【解析】
-3-
【详解】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往往不是中国的 主权丧失等具体的利益问题,更多是中外交往中应该奉行怎样的礼仪问题,显然这是一种文 化观念的竞争,B正确;材料中“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说明中外矛盾不是基于 条约权益,A错误;从材料的主旨看,不是论述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C错误;材 料中论述的是中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观念冲突问题,不是说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问 题, D 错误。
河北省 2019 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第
B. “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
C. “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D. 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
【答案】 C
【解析】
【详解】“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的信息说明
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渐动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A. 国家的兴亡决定于神的意志
B. 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 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D. 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天命转移与否在于"人事”的兴废,在于“德与无德”,由此
看来,国家兴盛的关键是“人事”兴和“德政”,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已经意识到
B. 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 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答案】 C
【解析】
【详解】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
的松动, C 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
A 错误;古
不是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B错误;材料中强调修身要和实际相结合,并不是强调 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C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主张考虑利害”,并不是要学会趋利避 害,D错误。
5.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 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 常不是具体的利益, 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 式”反映出 A.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 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 C. 弱国的对外交往块乏主权意识
国家兴盛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B 正确; 依据材料“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的信息可知国家的
兴亡不是决定于神的意志, A 错误;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合,
C
错误;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属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出该信息,D
错误。
-1-Fra Baidu bibliotek
2. 学者王刚指出,伴随秦汉间政治的展开,汉初宰相性格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
疗保险等问题 ,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 本题涉及的民生间题属于历史学科长效热
点。
3. 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 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 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 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Ⅱ时,将案写在容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
天命不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