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类一门综合性专业主干课程。

它的前修课程为“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掌握各种常见机械、热工、成分等工程量的检测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修课及本课程的知识,逐步掌握根据具体检测(控制)要求、主要技术性能设计出高性能价格比及先进实用的自动检测(控制)仪表及系统和方法与技术。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1) 绪论和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介绍检测系统的一般组成及分类方法;掌握检测系统的静态与动态特性;理解检测系统误差的基本概念、性质、表达方法以及检测仪表(系统)的精度等级、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的特点、规律与处理方法。

(2) 力学量检测技术:介绍力学量定义、分类,压力、力和转矩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工程上常见传感器;学习与掌握各类工程应用较多常用和先进的压力、力和转矩测量仪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3) 运动量检测技术:介绍运动量定义、分类,位移、速度、加速度、振动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工程上常见传感器;学习与掌握各类工程与军工应用较多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测量仪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4) 温度检测技术:介绍各种温标的由来与定义温度量值标定与传递方法,测温分类方法及其特点,热膨胀式测温方法,重点放在工业与国防应用最多的热阻式、热电式和辐射法测温原理、方法与常见(标准)传感器与测温仪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并以一定篇幅介绍新颖温度传感器及其温度测量方法。

(5) 物位检测技术:学习与掌握物位定义、分类方法;学习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液位和料位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与对应的常见和先进的测量仪器和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与应用特点,概貌性学习了解相界面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目的: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将所学到的自动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去。

本课程任务: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及实现技术;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

后修课程:机械创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与发展趋势。

重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一)机电一体化的定义(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三)机电一体化系统分类(四)机电一体化系统特点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一)机电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二)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了解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与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其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重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

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及选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一)检测技术基础(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三)传感器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四)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应变与应力的检测(一)电阻应变效应(二)电阻应变片(三)测量电桥第三节应力的直接检测(一)压电效应(二)压电传感器及其等效电路(三)压电式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第四节位移量的检测(一)常用位移测量方法(二)电阻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三)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四)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五)数字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第五节流量的检测(一)流量的特征(二)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三)非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第六节温度的检测(一)温度及其测量方法(二)热电阻及其热敏电阻(三)热电偶(四)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第三章电动机及其控制特性教学要求:熟悉电机拖动系统运动分析方法;了解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等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掌握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1 热电偶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1  热电偶
接触式测温简单、可靠、精度较高;受材料耐高温性能的限制,测温范 围在-250——1800℃。
非接触式测温:无需接触被测体,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量随温度变化而 变化的原理实现测量。
类型有:光电高温传感器、红外辐射温度传感器、光纤高温传感器等。 测温速度快,可对运动体进行测温,测温范围在600—6000℃,但误差较大。
各类温度检测方法构成的测温仪表的大体测温范围
2.2.1 热电偶传感器
热电偶是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温度传感器。
优点: ▲▲
结构简单、制作容易、精度高、温度测量范围宽、动 态响应特性好、输出信号便于远传、使用方便。
测温范围:100℃~1300℃ 在温度测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用: 测量炉子或管道的气体、液体的温度或固体的表面温度
实际应用中,为了简便,温度与热电势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热电偶分度表 来确定的。
分度表是在参考端温度T0为0℃时,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热电势与工作 端温度T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例如: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表(参考端温度为0 ℃ )
-
通过查表可以查 得输出热电势相 对应的工作端温 度T,避免了繁杂 的运算
热电偶基本性质
一、热电偶测温原理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基于热电 效应。将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连 成闭合回路,当两个接点处的温 度不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热电势, 由于这种热电效应现象是1823年 塞贝克(Seeback)首先发现提 出,故又称塞贝克效应。
一、热电偶测温原理
1、热电偶的结构
图中的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导体A和B称为热电偶的

右图回路中的总电动势为:
T0
T0
EABC T,T0 eAB T eBC T0 eCA T0 A
B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 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1、课程体系
图1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教学体系
2、课程结构
为便于组织教学,建立了旨在全面提高机械类学生测控技术基本素养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测控系统设计能力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元一体教学体系,在实际讲授过程中,结合课程组积累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由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工程应用和案例设计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授课体系,如图2所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机电系统实现能力。

图2 课程知识点体系图
3、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II教学大纲
附: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机械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与机械工程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
3)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机械工程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5) 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
8)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测试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

《测试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各种机械量、热工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试系统的构成,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工程量检测的方法和仪器工作原理,具备根据具体测试对象、测试要求、测试环境选择合适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测试系统的能力。

课程以课堂讲述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并配以适量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熟悉信号的分类与描述方法,掌握测量信号分析的主要方法,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2. 掌握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掌握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及其测量方法。

掌握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熟悉负载效应及其减轻措施以及测量系统的抗干扰措施;3.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能针对工程测量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4. 掌握电桥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了解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了解滤波器的类型和实际滤波器的特征参数;5. 掌握压力、位移、振动、温度等常见工程量的测量方法,了解其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6. 了解测试技术中的常用软件,例如Matlab、LabVIEW等;7. 了解计算机测试系统及虚拟测试系统的构成。

知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进行测量的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

参考教材:[1]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2] 《测试技术基础》,李孟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周生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测试技术基础》王伯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徐科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传感器及其应用》栾桂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测试技术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测试技术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测试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任务要求;测试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M106103《精密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M106103《精密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PrecisionMeasurementTechnology课程代码:M106103总学时:54 学分:3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本课程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光电检测与控制方向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系统掌握各类几何量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计量测试新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计量测试的基本知识,能够依据被测量的技术要求拟定合理的测量方案,实施测量并分析处理测量结果,完成一个测试的全过程,何参量精从而具有初步解决工程测量中几密测试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1、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2、公差基础知识3、测量的基本概念4、测量方法的选择第二章长度尺寸的测量1、长度的基准与标准2、量块的检定3、线纹尺的检定4、光滑极限量规5、轴类零件测量6、孔类零件测量7、大尺寸测量及新技术发展8、微小尺寸测量及纳米测量技术第三章角度测量1、角度的实用基准2、角度和锥度的测量3、小角度测量技术4、新型角度传感器4学时12学时6学时6学时第四章表面粗糙度的测量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2、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3、微观形貌测量新技术的发展第五章形位误差测量12学时1、直线度误差测量及准直技术的新发展2、平面度误差测量3、圆度误差测量4、平行度位置误差测量5、垂直度位置误差测量6、同轴度位置误差测量7、误差分离技术8、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第六章螺纹测量6学时1、螺纹测量基础2、普通螺纹的综合检验3、螺纹的单项测量4、丝杠的测量第七章圆柱齿轮测量8学时1、概述2、齿轮单项测量3、齿轮综合测量4、齿轮整体误差测量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精密计量与测试发展概况,熟悉量值传递系统,掌握长度计量检定基本内容。

2、理解几何量测量的基本原则,对拟定测试方案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掌握工程测量中各种几何量参数的测量原理、数据分析及误差分析,了解各种常用仪器的技术指标。

火灾探测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优选全文

火灾探测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优选全文

《火灾探测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Fire Detec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010022150课程类型:必修总学时:40,其中授课学时:34,实验学时:6,线上学时:0实践周数:无学分数:2.5适用专业:消防工程专业任课学院、系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消防工程系课程负责人:编制日期:一、课程简介该课程是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对于建筑场所的火灾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及工程应用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发展方向,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工程应用、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联动设备控制方法等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建筑火灾探测与控制应用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消防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主要构成部件的功能和应用要求,并能应用于解决复杂火灾探测与控制工程问题。

目标2:掌握火灾探测信息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相关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火灾信息处理方法中,能比较各种处理方法应用的效果及适用性,能根据实际场景需求,通过文献查询等手段选择合适的方法。

目标3:掌握火灾探测器的典型类型和工作原理,能根据其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建筑环境,选择合适的火灾探测器,并进行火灾探测器的工程应用相关参数的计算。

目标4: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结构的类型及适用范围,能根据建筑实际要求,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结构形式,选择研究路线,设计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测试方案,并进行系统功能测试。

目标5:能使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施工常用仪器仪表,根据实验方案构建试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财经实验数据,能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种工作状态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并能给出解决方案;熟练掌握常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控制器的功能要求及操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时:课程类型:0110098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32 选修英文名称:学分:课程性质:先修课程:开课院系: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2 专业课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开课学期:
第6学期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地位: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目的:
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将所学到的自动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去。

本课程任务:
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及实现技术;
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

后修课程:机械创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与发展趋势。

重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一)机电一体化的定义(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分类(四)机电一体化系统特点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一)机电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二)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与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其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重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

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及选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一)检测技术基础(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三)传感器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四)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应变与应力的检测(一)电阻应变效应
(二)电阻应变片(三)测量电桥
第三节应力的直接检测(一)压电效应(二)压电传感器及其等效电路(三)压电式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
第四节位移量的检测(一)常用位移测量方法(二)电阻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三)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四)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五)数字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
第五节流量的检测(一)流量的特征(二)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三)非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
第六节温度的检测
(一)温度及其测量方法(二)热电阻及其热敏电阻(三)热电偶
(四)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
第三章电动机及其控制特性
教学要求:
熟悉电机拖动系统运动分析方法;了解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等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掌握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

重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

难点:电机拖动系统运动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机拖动机构的运动分析(一)单轴拖动机构的运动分析(二)多轴拖动机构的运动分析(三)拖动机构的机械特性(四)电动机稳定运行的条件
第二节直流电动机及其特性(一)直流电动机的结构(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三)直流电动机的主要特性
第三节交流电动机及其特性(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特性
第四节伺服电机及其控制(一)直流伺服电动机与控制(二)交流伺服电动机与控制(三)步进电机与控制
第四章继电器控制技术
教学要求:
掌握常用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符号及适用场合;熟悉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分析方法,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分析。

重点:常用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电动机的继电器控制。

难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常用控制电器(一)手动控制电路(二)自动控制电路
第二节继电接触器控制常用基本线路(一)电气控制线路图绘制规则(二)继电接触器控制的基本线路(三)常用自动控制方法
第三节电动机的继电器控制(一)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三)多电动机的顺序控制
第五章PLC控制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顺序控制的概念与描述方法;了解PLC的原理结构及其特点;分析PLC的输入/输出模块原理,掌握PLC应用程序设计及应用系统开发方法。

重点:顺序控制的概念与描述方法、PLC应用程序设计及应用系统开发方法。

难点:PLC的输入/输出模块、PLC应用程序设计及应用系统开发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顺序控制概述(一)顺序控制的概念与分类(二)顺序控制过程概述(三)顺序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第二节PLC基础(一)PLC的发展历史(二)PLC 的功用(三)PLC的结构(四)PLC的工作机制(五)PLC的分类和特点
第三节PLC的输入/输出模块(一)输入/输出模块的功用与分类(二)开关量I/O模块(三)模拟量I/O模块(四)扩展I/O模块
第四节PLC控制应用程序设计(一)PLC的编程语言(二)PLC的编程元素(三)PLC的指令系统(四)梯形图的编程规则(五)基本功能的梯形图实现
第五节PLC控制应用实例分析(一)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二)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三)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四)液压回路的顺序动作控制
第六章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组成与分类;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原理、典型计算机控制算法及PID控制实例;掌握计算机控制网络的概念与方法,了解现场总线技术原理与CAN总线应用技术。

重点: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典型计算机控制算法及PID控制实例。

难点:典型计算机控制算法及PID控制实例、现场总线技术原理与CAN总线应用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一)计算机控制系统原理与组成(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分类(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一)模拟量输入接口(二)模拟量输出接口(三)开关量输入/输出接口
第三节计算机控制算法(一)输入信号的处理
(二)过程变量的控制方法(三)经典PID控制算法(四)数字PID控制算法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2学时,实验(上机)教学时数为0学时。

习看或教学环节讲实上小教学时数题录参课验机计课像观课程内容2 2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三章电动机及其控制特性第四章继电器控制技术第五章PLC控制技术第六章计算机控制技术合计6 6 6 8 4 32 6 6 6 8 4 32 备注五、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1)笔试开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宜。

(2)结合本课程特点最终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设计。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

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高钦和等编.《机电检测与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资料:
[1]田裕鹏.《传感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绍堂.《控制测量学》.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3]闫坤.《电气与可编程器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编写人:朱青青
审核人:杜昌民
(2)结合本课程特点最终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设计。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60%。

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高钦和等编.《机电检测与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资料:
[1]田裕鹏.《传感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绍堂.《控制测量学》.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3]闫坤.《电气与可编程器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编写人:朱青青
审核人:杜昌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