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案例分析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猫》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猫》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学生讨论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猫》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问题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对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
2. 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表达来评估。
3. 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提出和回答来评估。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猫》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猫》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4. 课前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准备问题及观点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猫》的文意,分析作品主题及文学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八、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有关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猫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或分段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技巧。
3. 内容理解: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引导讨论,解答疑问。
4. 文学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5.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分享讨论成果。
九、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郑振铎《猫》优质教学设计 3篇
郑振铎《猫》优质教学设计篇8一、图片导入各位同学,你们好!这天很高兴能够在那里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也对同学们为这天这节课所做的预习表示感谢。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杨,我的最大爱好是看动漫,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大家,在你们看的动漫里面,有没有以猫为原型的形象?……听了大家所说的这些形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对我影响很深的动漫形象,请看大屏幕(展示动漫形象图片),不明白你们是否认识?我们认识了动漫形象中的猫,那么,我们再一起来看下现实生活中的猫。
这只小猫很可爱吧!正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所以很多人都喂养过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养过几只小猫,而且在养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这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看他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二、分享台知识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分享的.。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状况,请三位同学上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
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为画横线的字写上拼音。
(学生为字注音)正音,对错误的字词做强调。
齐读词语。
三、跳读斋离开分享台,进入跳读斋。
跳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并且用笔勾画出重要资料。
大家对课文有了必须的理解,那么请快速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比较、衬托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鸟事件3、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职责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是的,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是最难过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件,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难过。
齐读第15—34段,完成下面的案例分析:1、案发现场状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郑振铎《猫》教案
郑振铎《猫》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郑振铎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猫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2)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猫》。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重要句子和段落。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分析与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和情感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创作成果评价: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创作思路、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猫》优秀教学案例
2.作业要求:字数适中,表达清晰,力求运用所学知识。
3.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教学案例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猫的可爱形象,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将围绕课文内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提问、讨论、解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猫》时,我将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通过这个简单的互动,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喜欢猫吗?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文《猫》的学习,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景。通过展示猫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猫的可爱形象,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七年级统编版《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塑造猫的形象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命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反思人类与动物相处中的行为。
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同时要有勇于自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三只猫的特点和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文中描写猫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如对第三只猫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以及三只猫之间的对比。
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以养猫为线索,通过回忆三只猫的故事展开叙述。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愧疚之情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理解作者的自省意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与猫的故事中,思考人类在对待动物时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析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猫的可爱图片、课文朗读音频、作者郑振铎的资料、与动物保护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查阅郑振铎的生平资料,解决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猫的趣味视频,画面中有各种姿态的猫,如玩耍、睡觉、撒娇等。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猫是一种非常可爱、活泼的小动物,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你们有没有养过猫呢?或者有没有和猫有关的有趣经历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然后引出课题“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和情感。
听完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如“污涩”“红绫”“怂恿”“怅然”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课《猫》教案
此外,课后我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了批改,发现有些学生在词汇掌握和句子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错误。这提醒我,在今后的课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特别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举例解释: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句子,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前后的区别,如“猫跑了”与“猫像箭一样跑了”的表达效果对比。
-在写作技巧的应用上,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如写一段关于动物的描写,然后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对于口语表达的自信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讨论话题,如“你最喜欢的动物”,并在学生发言后给予积极评价。
-在句子分析环节,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猫在阳光下伸懒腰,像一幅慵懒的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对比学生习作和课文的描写,让学生领悟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来丰富写作内容。
-在口语表达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练习表达。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描绘来表现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口语表达:讨论自己对猫的认识和喜爱之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爱动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7.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猫的习性和作者对猫的感情的文章。它不仅展示了猫的生动形象,也传递了关爱动物的情感。
郑振铎《猫》的教案
郑振铎《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猫》;(2)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3)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猫的真挚情感,树立正确的动物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3)学会尊重生命,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感受作者对猫的真挚情感,培养正确的动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把握;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猫》及相关资料;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动物保护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猫相关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猫;(2)展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猫的特点;(3)教师简介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猫》,理解课文大意;①课文通过对猫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②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①课文中的猫代表了什么?②作者通过猫的故事,想要传达怎样的信息?5. 实践与应用(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如何关爱动物;(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重要性;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猫》;(2)完成课后练习题;十一、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如野生动物保护法、流浪动物救助等;2.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救助站或动物园,增强对动物保护的直观认识;3. 邀请动物保护志愿者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动物保护的实际经验和案例。
《猫》案例分析.pptx
学海无涯
句子呢?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自己的阅历、自己的认 识、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如:挑出自己觉得 猫最可爱的地方谈谈体会,读出情感。这样做,开拓了学生参与学 习的空间,给予了每一位学生同时、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你的 一 点,他的一点,相互交流, 升华了学生的认识。
学海无涯
《猫》案例分析
孙吴一小 王静 一、教学背景 教科版语文第七册课文 《猫》是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
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
之情。 二、教学主题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 清晰,风趣亲切,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通俗晓畅 。表达的 感情充沛细腻, 是一篇培养学生“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的 好 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 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 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 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 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学 中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激活了学生思维。
3
家的猫上。这样引入课文,犹如一台戏的序幕,迅速安定了学生的
情绪,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动情地阅读,从而为整
堂课定下了基调——一种爱猫之情,贴近了与作者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采用了自学
、 质疑等阅读方法。课堂中学生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演一
郑振铎的《猫》优秀教案(精选
郑振铎的《猫》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题和大意。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猫》,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同理心。
2. 学习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猫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猫咪的喜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题和大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作者与三只猫的故事。
(2)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如“忧郁”、“楚楚可怜”、“疾驰”等。
(3)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句子仿写和词语运用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展示作者与三只猫的故事脉络。
2. 生词、短语和句型: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修辞手法:标注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变化。
(2)用本节课学习的词语和句型,仿写一个关于动物的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动物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结构分析和生词、短语、句型的学习。
详细说明如下:1. 文章结构分析:《猫》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作者与三只猫的故事。
郑振铎《猫》的教案
郑振铎《猫》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郑振铎及其作品《猫》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郑振铎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介绍《猫》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分析《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郑振铎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家的兴趣通过简要介绍《猫》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析《猫》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猫》的艺术特色,欣赏小说中的描写和对话第二章:故事背景与文化内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猫》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分析《猫》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2.4 教学步骤分析《猫》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社会关系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时代背景第三章:人物性格与心理描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猫》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技巧3.2 教学内容分析《猫》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探讨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方法和技巧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3.4 教学步骤分析《猫》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行为和动机通过比较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技巧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第四章:象征意义与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猫》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4.2 教学内容分析《猫》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解读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4.4 教学步骤分析《猫》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寓意通过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五章:综合练习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猫》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5.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猫》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法和创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创作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5.4 教学步骤设计与《猫》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互相评价和借鉴第六章:文本细读与主题探讨6.1 教学目标深化学生对《猫》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能力6.2 教学内容选取《猫》中的关键片段进行细读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利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6.4 教学步骤选取《猫》中的重要片段,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问题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第七章:文学手法与表达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7.2 教学内容分析《猫》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探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7.4 教学步骤分析《猫》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魅力第八章: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8.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猫》中的现实生活元素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8.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8.4 教学步骤分析《猫》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元素,如人物关系、社会环境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人性、道德等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第九章:小组讨论与研究报告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猫》的理解和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题目,巩固学生对《猫》的理解和分析能力9.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9.4 教学步骤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报告展示和交流,互相评价和借鉴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10.2 教学内容回顾《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成果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研究方向10.3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10.4 教学步骤回顾《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程导入:理解郑振铎及其作品《猫》的背景知识,引入课程的兴趣点。
《猫》(郑振铎)教案完美版
《猫》(郑振铎)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猫》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郑振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猫》的故事情节。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郑振铎的生平和作品。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郑振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1.4.2 介绍郑振铎的文学成就,强调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4.3 概述《猫》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2 教学内容:分析《猫》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
2.4 教学步骤:2.4.1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段落。
2.4.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4.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入剖析文本内涵。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心理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其性格特点。
3.4.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3.4.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情感教育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4.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情感氛围。
4.4 教学步骤:4.4.1 教师播放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
《猫》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猫》语文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性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事物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性格。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性格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猫,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猫有什么了解?猫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2)教师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性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猫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练习生字词。
(2)学生写一篇关于猫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成果。
3.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性格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5.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哪些教学方法可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解决?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猫》教学案例分析
《猫》教学案例分析【文本研读】作家用或洗练或铺陈的文字一绺详尽刻画了三只状貌情态各异、“有故事”的猫,铺垫对比映衬运用得行云流水;作者又刻意突出第三只猫,藉此表现那个时代“关注下层,同情弱小”新知的觉醒;而对三只猫各自的“故事”分的读、合的读、合合分分的读,都会给读者不一样的人生启迪…… 一遍一遍研读《猫》时,我在思考:怎么用一种学生亲近的喜欢的方式带学生走进教学深处。
一个词语从我的脑子里蹦了出来,让我眼睛一亮。
这个词语就是“猫眼看人”。
知名网站凯迪社区有个二级栏目叫“猫眼看人”,那地儿是是一个知名品牌,给我以启迪。
课文写了三只猫,带出多个人,以“猫眼看人”,肯定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一一从猫眼看人,文题改成《人》未尝不可:精彩的故事又必然安排众多人“联袂出演”。
高手写人,自然是心性各异,各不相同,正如猫的不同,这又增加了文字的意蕴……以上可以构成对《猫》进行多元解读。
教学创意关键词:慧眼看文,慧心悟意。
人眼看猫,猫眼看人。
【教学设计】(局部)深读课文引入语(处理基本字词之后):有这样写眼的名句:“眉似远山黛,眼如秋波横。
”在作家那里“秋波” “秋水”是形容人的眼光清澈澄明的,但赵本山把“秋波”解释成为“秋天里的菠菜”。
清澈澄明是慧眼的标志。
要有一双慧眼,先有一颗慧心是关键。
下面,我们深读《猫》这一课文,老师设计了两个“看”的环节,着重要用一双慧眼来看,并用一颗慧心来悟。
我相信每一位同学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有一颗慧心,有的同学还在慧眼外面配戴了显微镜。
同学们,一起睁开我们的慧眼吧!教学活动之“人眼看猫”: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形貌行为性情我们的态度情感《猫》的写作技法教学活动之“猫眼看人”:三妹妻张婶李嫂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备注:为猫代言,诉说心语,只选一猫看一人即可教学活动之“慧心悟《猫》”:从教师设计的诸话题中自选一个题目发言;同时,可质疑他人发言,或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共生新思拟话题发言:1、向猫尚忏悔,对人又若何?2、文中的“猫”可以当做“人”来理解吗?3、如若做一只猫,我会做这样的一只“猫” !4、一桩冤案产生的原因。
《猫》的教学案例陈正俐
《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小河中心校:陈正俐《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
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
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设计理念】1、《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子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想象的自主天空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这种需要是一种“我要学”“我能行”的内驱力。
课堂教学力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
4、《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课堂教学应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巧妙地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评析名家名篇中的词句,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5、《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两个字。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猫的性格的确有些古怪,体会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生活中你们夸过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吗?现在夸夸你的同学,用上“可是”这个词,师板书:可是。
2、观察狗和猫的图片,分别夸夸它们(课件出示猫狗的图片)。
预设:狗很凶恶,可是对主人却很温顺。
猫很贪玩,可是有时它却很尽职。
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猫,作家老舍他也很喜欢猫,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今天我们又一次走近老舍,看看老舍笔下的猫是什么样的呢?(板书:猫)并感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妙用。
桑代克的猫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桑代克的猫实验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经典实验之一,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尝试与错误、强化与惩罚等基本规律。
本文通过对桑代克的猫实验的分析,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言桑代克的猫实验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1911年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
实验中,桑代克将一只猫放入一个装有门、食物和机关的箱子中,猫在箱子里经历了多次尝试与错误,最终学会了打开箱子取出食物。
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尝试与错误、强化与惩罚等基本规律,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桑代克的猫实验分析1. 尝试与错误在桑代克的猫实验中,猫在箱子内经历了多次尝试与错误,最终学会了打开箱子取出食物。
这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与惩罚在实验中,猫在成功打开箱子取出食物后,会得到食物的强化,这使得猫更加努力地尝试打开箱子。
而在失败时,猫会受到惩罚,这会降低猫尝试打开箱子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强化与惩罚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学习规律桑代克的猫实验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效果律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结果的感受会影响学习效果;练习律是指学习过程中,重复练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准备律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桑代克的猫教学实践探讨1.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实验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尝试,鼓励试错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尝试,鼓励学生在尝试中不断试错。
例如,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语文《猫》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猫》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猫》一、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2.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猫的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感悟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识记和理解;2.学生对于猫的理解;3.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表达对猫的感受和理解;2.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猫》课文的复印件;2.学生练习册;3.猫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比如识记并解释课文中的词语“撒腿就跑”等,然后询问学生对于猫的印象和了解。
2.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呈现《猫》课文复印件,让学生自己认读并找出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3.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描述猫的外貌特点;2)猫的行为特点是什么?3)你对于猫的印象是什么?4)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猫的习性?4.课文朗读(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他们小组讨论的课文段落,其他小组全班同学可以一起跟读,然后大家进行课文内容的梳理和讨论。
5.听力练习(10分钟)播放录音,让学生通过录音来判断录音中的内容是否与课文相符,然后进行听写练习。
6.课后拓展与反思(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猫的图片或视频素材来延伸学生对猫的了解,然后提问学生对猫的看法和感受,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考,同时进行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六、板书设计1.重点词汇:撒腿就跑、习性;2.课文中的概括。
教学反思:这堂《猫》的语文课主要围绕学生对猫的了解和理解进行展开,通过拓展课文内容和提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猫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初中教案《猫》
初中教案《猫》
教学内容:
1. 课文阅读与理解
2. 猫咪的相关知识介绍
3. 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2. 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猫。
2. 向学生简要介绍猫咪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针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猫咪的相关知识介绍(1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猫咪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等知识。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猫咪的各种表情和动作。
四、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1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只猫咪图片,观察猫咪的表情和动作。
2. 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描述猫咪的表情和动作。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猫咪的特点。
2. 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猫咪的喜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猫》,让学生了解猫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掌握状物写生技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致观察来描绘猫的性格特点,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词汇积累: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如“狡黠”、“懒惰”、“顽皮”等,并能正确运用。
-情感体验:体验作者对猫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猫的性格”一段,学生能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动作描述来表现猫的“狡黠”和“顽皮”,如“它会在你写作业的时候突然跳上桌子,抢走你的笔”。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猫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猫》这篇课文,该课文位于教材第二章《状物写生》的第三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课文作者郑振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生字词:狡黠、懒惰、顽皮等。
3.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猫的细致观察,描绘出猫的性格特点。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是如何观察你的宠物或周围的小动物的?”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状物写生文化,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生活中小动物的关爱之情,培养同理心。
王志坚猫案例分析
《猫》的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
2、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的重难点分析:重点是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而难点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案例描述《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所以在案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自然是学习的关键。
师: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就发现了作者特别喜爱这只猫,让我们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吧。
生:作者在写猫性格古怪时,用“出去玩”“不回家”等,说明他已经不仅仅是把猫当作一个小动物,而是看作了家里的一个成员,他是多么喜爱这只猫呀。
生:“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本来是黑乎乎的猫爪印,作者却说是几朵美丽的小梅花,可见有多喜欢它。
生:对于猫的叫声,作者连用了四个词语“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简直把它写成歌唱家了。
生:在写猫满月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好像在写一个小孩子。
“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可见作者特别疼爱它。
生:小猫把作者养的花弄得枝折花落,可作者也不忍心责打它。
师: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它当作朋友,当作家人,当作孩子。
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
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充分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呢?生:我认为有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猫》给我的启示
皋兰县第三中学罗筱玲
从事教师工作二十二年了,自然产生了教师职业的倦怠,激情少了,精力不足了。
闲暇时,我常想:如何突破高原期,实现第二次成长呢?前天上午,在二楼多媒体教室,我给七年级三班的同学们上了一节公开的语文课。
课文的题目是《猫》。
这节公开课,让我茅塞顿开,对未来又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读书。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
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完成。
如果没有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经验反思,以及自身素质完善,就无法真正达到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预期目的,也很难实现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要反思。
教师要做一名哲学的思考者。
带着问题去思考教育;带着尝试去解决问题;带着反思去总结问题;带着结论去验证问题。
专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有关教育教学的个人的思考内省,它是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意识的体现,也是教师自主改革的体现。
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过程。
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的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
反思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既可以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即课前反思;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即课中反思;也可以在上课之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即课后反思。
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要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育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科学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
”这是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最好概括。
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之中,以获取自身专业化发展,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可以这样讲,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的教师。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教学即研究,一旦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那么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研究中发生,在研究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必然是带来观念的改革。
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
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是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己的价值。
到那时就会发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