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导学案(教师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LS---------10--------01--------- 14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编写人:王怀彬审核人:高一历史组编写时间:2010-10-10

班级组别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两次战争发生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知道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时间、国家和结果。

3、了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如保卫台湾、义和团运动,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

4、掌握《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怎样逐渐形成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难点:①甲午战争的背景及中国战败的原因。②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①用比较法学习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危害和特点,整体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如何一步步加深。

②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例如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之间的联系。

③培养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如怎样评价李鸿章。

四、【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A级)

1、背景:

(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盛,并出台了“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3)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4)清政府:腐败懦弱,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5)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

2、经过

(1)战争爆发:1897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初清军迎战。

(2)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回国内,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当主力尚存。李鸿章采取避战求和策略,命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清军丧失制海权,邓世昌牺牲。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结束。

3、结果:1895年4月,中方代表李鸿章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通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危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割三地: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二亿: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口: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抢占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知识链接一、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和中国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通过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要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萌生对外侵略的野心,并选择了地理位置接近、国大力弱、政治腐败、国门已开、好欺负的中国。由此可见选对了对象。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想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入侵中国。同时,日本积极扩军备战,甚至达到了全民动员的程度。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

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国力得到一定提升,并于1888年建立起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海军之一——北洋海军。但洋务运动所进行的近代化运动并不彻底,且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军费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她说:“光绪1875年登基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而当时慈禧最倚重的重臣李鸿章则将北洋海军看作是自己立身官场的资本、命根子,不肯轻于一战,去冒这个险,只想让其他国家出面调停,希望依靠第三国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由此可见,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思维探究一、《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又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天生的卖国贼,他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一无是处。”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认识。(C级)

(评价人物要先确立标准,要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另外也要注意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受争异的一个人物,对其评价一定要辨证看待,既要看到其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也要看到其卖国和反动的一面。)

第一种观点不正确。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是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恰恰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级,从根本上造成的。第二种观点是片面的。李鸿章的确实是一个卖国贼,对帝国主义侵略妥协投降,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还参与太平天国运动。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力。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所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知识梳理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A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