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_智力_智育_试论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1)
《中学教育学》智育目标

智育⽬标分别在各科教学⼤纲中有所规定。
在智育中也应当结合智育内容特点对学⽣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培养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品质。
但在这⾥我们根据智育⾃⾝特殊的任务,把智育⽬标分为知识、技能、智⼒和能⼒三类。
(⼀)知识、技能的教育⽬标知识与技能⽅⾯的⽬标可按不同根据,划分不同类型。
这⾥我们为了便于中学教师掌握,依据各类课程性质⼤体分为以下⼏类。
1.掌握语⽂、外语、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听、说、读、写、算以及使⽤电脑的⽅法与技能。
2.通过物理、化学、⽣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初步认识⾃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系统地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注意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
3.掌握⽂学、⾳乐、美术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般的⽂化艺术修养和初步的艺术创造技能。
4.具有体育卫⽣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在给学⽣间接的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掌握必要的直接经验的知识。
(⼆)智⼒与能⼒的发展⽬标智⼒是能⼒的⼀部分。
能⼒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理特征,多数学者按其适应性分为⼀般能⼒和特殊能⼒两类,也有学者分为智⼒、专门能⼒、创造⼒三类。
智⼒多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所共有的⼀般能⼒,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
专门能⼒是适合某专门领域要求的特殊能⼒,如⾳乐能⼒、数学能⼒、教育能⼒等。
也有学者将能⼒分为认识能⼒和操作能⼒。
前者指智⼒,后者指外部的动⼿操作的能⼒。
根据上述理解,智⼒和能⼒发展⽬标包括以下⽅⾯:1.观察⼒能有⽬的地、按计划观察事物,养成观察的兴趣,能主动地观察、认识对象;能根据具体对象按⼀定顺序全⾯地观察事物的各个⽅⾯;具有敏锐地、持久⽽稳定地观察事物的能⼒;学会作观察记录和总结。
2.记忆⼒有明确的记忆任务和积极的记忆态度,具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性等品质;懂得在理解基础上记忆,不死记硬背;善于采⽤多种⽅式记忆,增强记忆效果;懂得合理地组织复习,做到及时地、经常地复习,懂得运⽤分散复习法、尝试回忆法等。
教学和智育的关系(共6篇)

教学和智育的关系(共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教学和智育的关系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试析学校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怎样通过体育教学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和智育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提高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怎样通过体育教学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和智育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通过体育教学能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教育。
2、通过体育教学可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反应速度、观察能力、文化素养等。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而学校体育教学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等全面发展的目的。
同时体育教学还有助于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等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方法。
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决定着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身心健康则是人们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是学生及一部分成人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
身心健康既是个人的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条件,又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所必须的。
身体好并有相应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做一名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学校体育,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科学的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辨证关系。
1.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幼儿认知能力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试卷七)

幼教招聘学前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试卷七)幼儿认知能力一、填空题1.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_________、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_________四个阶段。
2.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_________和活动来适应环境。
3.智力是由感知观察力、_________记忆力、_________、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4.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_________和运用_________的基本能力,增进对_________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初步的_________。
5.人们常以“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比喻来说明智育有助于幼儿_________的形成。
6.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巩固与_________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7._________是领会知识的初级阶段。
8.幼儿园中采用的直观方式主要有_________、模象直观和_________,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9.理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_________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阶段,是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是对_________加以改造形成的。
10.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记忆的过程来完成,记忆主要包括识记、_________ 、_________、和回忆。
11.根据人的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_________、情绪记忆、_________和运动记忆。
1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讲故事去激发联想,还可以腊助艺术教育,此外,丰富多彩的_________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13.对问题作出反应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考虑,而不只是拘泥,于某一个范围或维度,这描述的是创造性思维的_________特点。
14.认知是指的总称,又称_________,是人对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_________、记忆、_________ 、想象、_________ 、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智育论文

幼儿园智育现状调查第五组:李玉屏刘银林刘晓宇腾洁熊慧超摘要:智育为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幼儿智育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及家长的重视。
然而,对于幼儿园智育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幼儿园智育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创新。
关键词:幼儿园智育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一、智育的概念(一)智育的含义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智育是在成人有目的的影响下,促使幼儿学习初浅的知识,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技能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智育的意义幼儿的智育能启迪幼儿的智慧,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好基础。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
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幼儿二三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六、七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
这为幼儿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
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
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
几年以后,竟然出现了奇迹: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才。
幼儿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智育向幼儿传授周围生活中的初浅知识,使幼儿懂得一些文化卫生常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审美知识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文化卫生习惯、文明的道德行为,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和促进其它各育的作用。
(三)前儿童的智育目标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现象,并拓展视野,丰富启蒙知识,学习一些科学技能;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智能如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儿童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黄金密训卷二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黄金密训卷二[单选题]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江南博哥)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认为“原始社会的教育方法从头到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的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孟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存在教育活动。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交往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单选题]2.在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单选题]3.“学生如同泥巴,能否成型依赖于老师的塑造”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可塑性B.主观能动性C.发展性D.向师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而转移。
“学生如同泥巴,能否成型依赖于老师的塑造”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将学生看作是独立意义的人。
[单选题]4.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这方面改革指向的是()。
A.课程目标B.课程管理C.课程评价D.课程结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的改革做出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单选题]5.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原理》 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填空题1. 学前教育肩负着_____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答案] 保育2.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_____。
[答案] 学前教育问题3. 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_____。
[答案] 政府保障4. 标志着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立的是_____创立的幼儿学校。
[答案] 张之洞5. 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 年建立在湖北_____。
[答案] 武昌6. 福禄培尔将幼儿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_____和_____。
[答案] 感官的游戏; 精神的游戏7.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主要以其鲜明的_____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是其特色。
[答案] 政治8. 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_____。
[答案] 陈鹤琴9. 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_____。
[答案] 孺子室10. 20 世纪40 年代,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又称物质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_____和_____。
[答案] 艺术活动; 文学活动11.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_____和_____。
[答案] 感官练习; 初步知识教育12.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是学习借鉴_____,探索_____的学前教育理论。
[答案] 国外学前教育理论; 中国化13.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代表是乌索娃、_____、_____。
[答案] 福辽莉娜; 克鲁普斯卡娅二、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2. 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2009年河北省某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 终身教育B. 普通教育C. 职业教育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B. 夸美纽斯C. 赫尔巴特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教学目标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B. 访谈法C. 实验法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 视角B. 视敏度C. 视野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 常模参照测验B. 标准参照测验C. 目标参照测验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
A. 杜威B. 卢梭C. 赫尔巴特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A. 教育者B. 受教育者C. 教育措施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最新版(二)_4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填空题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和____的____总和。
狭义的理解则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化、宗教、传统习俗及其制度的一种。
参考答案: 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复合体本题解释:参考解析: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复合体2、简答题教学设计参考答案:【答案】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3、多选题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_____。
A : 爱国主义情感B : 集体主义C : 义务感D : 责任感E : 事业感参考答案: ABCDE本题解释:【答案】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4、判断题学校教育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Y。
解析:略。
5、填空题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为____,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为____,它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参考答案: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本题解释:参考解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6、简答题简述教育的概念。
参考答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 T 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7、单选题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_____确定并予以保障。
A : 上级主管部门B : 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C : 举办者D : 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是其法人代表,即举办者,是保障教师待遇的主要义务主体,故选择 C。
智育的含义

第三节智育一、智育的含义智育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智力的教育。
对智育的认识与教育科学、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人类教育发生时候起,智育就占据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
但是,在古代社会,智育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
在今天,随着人们对智力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智育的目的、内容与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
“智育”与“教学”是两个紧密相联的概念,但它们又有一定的区别,属于不同的范畴。
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
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实施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又不是唯一途径,除教学外,还有其他更广泛的途径。
反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智育,但德育、体育、美育等也都需要通过教学途径来完成它。
二、智育的功能智育是社会文明进化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
历代教育及教育家都很重视智育。
智育的功能可以从它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智育的社会功能1、促进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智力,它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工具的进化要求有相应的智力水平,因此,智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化而日益加强的。
尤其是现代社会,从机器大工业到信息革命的今天,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最终会转化为对具有一定智力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正是由于教育对劳动者智力等的开发,国家、社会和企业才可能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
因此,教育史上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进而发展成为今天世界范围的忽视其他教育内容的“智育第一”的病态教育景观。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最紧迫的时代性课题,就是如何发挥智育的功能。
2、传承和促进人类智慧发展人类的智慧成果是以两种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是客观的或物质的形式,比如工具、图书和其他媒介的形式;二是主观的即主体的心智能力,包括智力的形式。
幼儿教育学:第三章-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智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
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和创造力等要素,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知识与智力是不同的概念,获得了知识不等于就发展了智力,但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
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婴幼儿时期是智力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智力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行动性、直观形象性,这些特点贯穿于幼儿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幼儿智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幼儿智育的目标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
动手能力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婴幼儿时期,智力与动作的关系尤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动作是智慧大厦的砖瓦。
多动手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其思维是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的。
因此,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他们的动手兴趣,也为幼儿智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幼儿智育的内容1.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
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幼儿学习的知识包括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常识(如衣食住行的知识)、社会常识(如周围的环境、人们的劳动)、自然常识(如天气、四季的知识),以及幼儿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常见的科技产品、科学发现),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初步知识(如国家的名字、认识国旗、领袖等)等等。
关于智育的说课稿

关于智育的说课稿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智育的重要性二、智育的内涵1.定义智育2.智育的组成部分三、智育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情境教学3.探究式教学四、智育的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2.拓展课程3.实践课程五、智育的评价体系1.过程性评价2.结果性评价3.综合性评价六、智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1.智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2.智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七、智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1.智育与其他育的联系与区别2.智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八、我国智育的发展现状与展望1.政策支持2.实践探索3.未来发展展望九、结论1.智育的重要性2.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日益加深。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从智育的内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大家对智育的认识,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智育的内涵1.定义智育智育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智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智育的组成部分智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维方法等。
这些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三、智育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将学生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智育的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5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参考答案:【答案】观点错误。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稈中所形成的认知方而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
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
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单选题我们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头脑中浮现出草原上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这是_____。
A : 空想B : 幻想C : 再造想象D : 创造想象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3、填空题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___。
参考答案: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本题解释:【答案】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单选题“拔苗助长”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_____。
A : 阶段性B : 顺序性C : 差异性D : 不均衡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
所以,“拔苗助长”违背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5、判断题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Y。
解析:略。
6、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观点的是_____。
A :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B : 教育就是个人的教育,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 : 教育培养的个人是为社会服务的D : 教育没有教育之外的其他目的E : 评价教育作用时要用其对个人的作用来衡量参考答案: ABE本题解释:【答案】ABE。
论现代智力观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3
的当推"学业 能力 测试 " ( Sch l a i c A i d eT e , SA T ) 及在其后不久生成的 "学 业评估测验 " ( Sch e me nT e , SA T ) �这两种测试与 IQ 测验 目的相同, 测验分设数学和语言两部分, 以其测验分 l a i cA 数之和( 总分) 作为智商优劣的判据 .智商超过 13 0 者可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接受精英教育. 该测验在 美国已有 7 0 多年的历史, 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测 验, 遂演变成为一种影响力最大的大学入学考试. 任何理论的践行 , 都不免要经历一个确信与质 IQ 理论也不例外 . 美国一 疑, 继承与批判的命 运, 位资深记者沃尔特 �李普曼 ( W al e Li m an n , 1889 - 19 7 4 ) 第一个站出来批评智力测验的测量肤浅, 可 能有文化偏见; 通过简单的口头或书面测验来判断
�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深入的探索, � � 在这方面做出杰 刘易斯� 推孟 ( Le i T em an , 187 7 - 19 56 ) 和罗伯特 � � � � � , �耶克斯 ( R b e Y eke,187 6 - 19 56 ) 的带领下 , 出贡献者 当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 � 霍华德 编 ( G a dn eH 写出测验试卷, 由主试, 被试一对一的比奈测试形式 加德纳 的多元智力理 论 ( M I T he : T he f 发展成为可供群体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书面纸笔测 � M l il eIn e l l i g e n ce) 所揭示的观 点及理念对于 21 验模式. 当时, 有一百多万美国新兵接受了这种智 IQ 理论 ( IQ 世纪人才选拔与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是对经典 力测验.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 � � � � 智力观的一种超越和发展 � � � � � . 受到了专家, 学者和教 T he : T he fIn e l l i g e n c eQ i e n) 被认 为是伟 育, 教学人员的一致好评, 被称为现代智力观 .多元 智力理论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中 得到实际应用 .在我国 , 被确定为中国新课程改革 的两大理论支撑之一. 因此, 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 智能, 把发展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同测量与评估的 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 这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
智育德育的名词解释

智育德育的名词解释智育德育是一个常常出现在教育领域的概念。
智育代表着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而德育则强调人的品德塑造和道德修养。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培养模式。
本文将对智育德育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智育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智育是指培养个体的智力和知识,促使他们在认知、思维和创造领域有所发展。
智力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智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因此智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与智育相对应的是德育,也称为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通过德育,教育者试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操和人格。
德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成为有责任感、正直、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公民。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智育德育的融合是现代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智育和德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为基础。
智育的目标在于为德育提供合理的智力支持,而德育则为智育提供积极的价值导向。
智育和德育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选择上。
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智育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教育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往往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在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道德和伦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智育德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成就,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只有培养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社会才能够进步和繁荣。
教育者在进行智育德育时应该注重平衡。
保持知识和德行的平衡是智育德育的关键。
只有知识与道德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具备远见和担当的领导者,以及积极的社会成员。
教育者应该注重灌输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概念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
幼儿智育ppt课件(精)

幼儿想象力丰富,能够通过想 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情境,如 通过绘画或故事讲述表达自己 的想象世界。
03
语言与表达能力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语音训练
教授幼儿正确的发音方法和语音 知识,通过模仿、练习等方式提
高语音准确性和流利度。
词汇积累
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常用词汇,通 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扩大词汇量, 提高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批判性思维实践训练
设计适合幼儿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活动,如辩论、角色扮演等,引导幼 儿在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06
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提升
音乐欣赏及表现技巧指导
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音符、节奏、旋律等基本概念,为音乐欣赏打下基础 。
经典音乐作品欣赏
通过聆听不同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 力和审美情趣。
04
数学逻辑初步启蒙
数数及简单计算能力培养
认识数字
通过图画、实物等方式帮助幼儿 认识0-10的数字,并了解每个数
字所代表的数量。
数数练习
指导幼儿进行1-100的数数练习 ,可以采用顺数、倒数、跳数等
多种方式。
简单计算
教授幼儿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如1+1、2-1等,并通过实物或
图片辅助理解。
空间方位概念建立
表演技能训练
教授幼儿台词表达、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表演基本技能。
戏剧实践活动
组织幼儿参与戏剧表演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提高他们的戏剧表演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语言交流技巧指导
倾听能力培养
对话能力提升
教授幼儿正确的倾听方法和技巧,如 注意力集中、理解他人观点等,提高 倾听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1. 机体*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B.个体主观能动性C.环境D.成熟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B.教育制度C.教育方法D.教育目的4. 双轨制形成于()A. 美洲B. 欧洲C.亚洲D.非洲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A.**型B.依赖型C.自由放任型D.对立型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D.知识、智力、情感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引起学习动机D.运用知识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D.课外辅导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B.维果茨基C.夸美纽斯D.巴班斯基13.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_26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最新版(二)1、判断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2、单选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是_____。
A : 愉快教学法B : 尝试教学法C : 情境教学法D : 成功教学法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尝试教学法的含义。
尝试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
故选 B。
3、单选题 _____幼儿能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A : 小小班B : 小班C : 中班D : 大班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小班幼儿能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4、多选题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_____和行动方法的选择。
A : 动机斗争B : 行动目标的确定C : 行动计划的制订D : 冲突和矛盾分析参考答案: AB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行动目标的确定、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
5、简答题寒假过去又开学了,初一 (3) 班的郭老师在学生报到注册的时候,又强调了发型问题。
但三天过去了,班里的男生苏某还是留着长发。
一天中午放学后,郭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老师给全班同学提的发型要求你知道吗?这也是全校统一的要求,你知道吗?”“知道。
”苏某低声回答。
“知道,为什么还不动?”郭老师声调里带着几分怒气。
“我家里不让理,我也没办法。
”苏某理直气壮。
就这样,师生对话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最后,郭老师拉开抽屉顺手拿出一把剪子,嘴里说着“那我替你理吧” ,话到手到,苏某中间的一揪头发已被剪下来了。
苏某一边护着,一边说:“得,得,我自己去理,行了吧。
”说完跑出了办公室。
苏某回到家时,其父正在喝酒。
看见儿子捂着头进来便大声喝问,以为儿子又在外边打了架,惹是生非。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学研究呈现与众多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2)教育学的研究视野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面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扩展,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上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人类教育现象:(3)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
3、简述毛泽东在1957 年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邓小平在1985 年重申该教育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补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历中与现牢意文,"二个面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界批起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的浪潮。
三、论述题结合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试述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2)解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行动指南;(4)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运用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来正确开展教育活动,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南。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面对依法治教、教育公平、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独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探讨和教育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不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2期2010年3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Xuzhou N or m a lU n.i (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 36,N o .2M ar .,2010[收稿日期]2008 10 08[基金项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
[作者简介]郭斯萍,男,汉族,江西万载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 智力 智育试论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郭斯萍1孙艳玲2(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北雅中学,湖南长沙 410008)[关键词] 知识观;智力观;智育观[摘 要] 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广义涵义,即知识不仅指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以陈述性知识为内涵的技能与策略。
这样的知识观决定了人的心理的智慧实质,使智力的先天因素决定观转变为习得性广义知识决定观,为智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阐述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性质基础上,讨论了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并从知识的学习与转化、专家-新手的研究及创造性人才培养三个角度探讨了在现代知识观下的智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425(2010)03 0133 05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本质、存在状态、属性、种类、范围等问题的观点总和,它是伴随着知识积累而发展的。
知识观是隐藏在学习与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制约、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智力及培养的看法[1]。
有怎样的知识观,就决定了会有怎样的智力观及智育观。
本文从分析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性质着笔,探讨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
一、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性质(一)知识与心理知识代表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经验,代表着人类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代表着人类的心理内容与形式的独特状态。
它由物质外壳与意义成分构成,因此知识既是精神又是物质,具有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性质。
对人类而言,知识构成人类的精神源头与精神世界,这是其主观的、精神的一面;同时知识作为主客观世界的反映与代表,又表现出客观的、物质的一面。
对个人而言,当知识未被理解之前,只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符号系统;当知识转化成为人的意义与精神内容,便又成为主观的精神的存在了。
知识不仅具有各种形式,如书面符号、声音符号、图像符号等等,知识还具有更重要的内容,即不同范围的人类所共同约定的意义,这也构成心理的内容。
因此,知识是心理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人类心理实质的主要因素。
(二)知识决定人的心理实质人的心理实质观是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灵魂说 、 颅相说 、 心脏说 等均是对其艰辛探索的结果。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围绕着它展开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与立场。
构造心理学将脱离外部世界、封闭在个体内的意识结构作为人的心理实质;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的外部行为及相应的生理机能视为人的心理实质;精神分析心理学则将人的本能作为其心理实质;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信息作为人的心理实质。
从灵魂、意识到信息,反映了人类对心理实质的不同界定。
知识作为最重要的信息形式,成为对心理实质的最新的理论假设,同时也成为现代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传统心理学排斥意识,尤其排斥意识的内容,因此也排斥了知识,认为心理要么是生理或心理的机能,要么是客观的刺激反应,就是不正视心理的内容。
行为主义、动物被试、无意义刺激等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彻底封杀了知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知心理学借助于人机类比与信息加工原理,揭开了意识的冰山一角。
黑箱逐渐透明,信息日渐取代意识、心理或生理的机能,成为现代心理学的标志,主导着心理学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因此知识已经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成为心理学的新生力量,研究者也开始尝试用知识来解读人类心理的实质。
首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而认知过程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知识作为心理的主要内容,不仅有效地影响人们的感觉、知觉速度、内容,记忆的方式,思维的策略等认知过程,而且也有效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活动。
可以说,知识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能力,影响人的动机、需要、价值观,由此可见,知识确为决定心理实质的重要因素。
此外,行为主义认为心理来源于外在刺激,这也是知识获得的方式。
知识的习得充实了心理的内容,所以知识能决定人的心理实质。
进化论的观点也表明,人的遗传心理机制并不一定是适应现代环境的,人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必须学习。
同时,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看,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巨大作用,因此知识能决定人的心理实质。
总之,心理学史上对于人的心理实质的假设在经历了 灵魂论 、 生理机能论 等主要观点之后, 信息加工论 或 知识论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新假设,无疑是极富学习与教学指导意义的心理实质理论。
(三)狭义的知识与广义的知识知识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2]。
它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知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观仅包括知识的贮存和提取,传统的知识观即狭义的知识观。
狭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与技能相对的传统的书面的或文字的知识,亦即加涅的言语信息、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以及梅耶的语义知识。
广义的知识观不仅包括知识的贮存与提取,还包括它的应用(如加涅的智慧技能),具体包括加涅的五类知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安德森的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梅耶的三类知识(语义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奥苏伯尔的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等等。
可以发现,这里所说的广义知识均包括技能,因为技能的本质是依照一套操作程序或规则办事的能力,它与程序性知识一样,都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概念包含了技能的概念,因此可以将其纳入广义知识的范畴。
认知策略其实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起着控制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纳入程序性知识的范畴,作为广义知识的一部分。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广义知识概括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划分。
三亚类指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之外,在程序性知识之中再划分出一类特殊的、用于支配和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即策略性知识。
二、现代智力观的知识内涵智力与知识发生联系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当然,这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功劳,尤其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功劳。
人机类比取代人兽类比,信息加工取代意识黑箱,奠定了知识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地位,也因此刷新了传统智力的概念。
下面我们将从智力与智商、知识、能力的关系来阐述广义知识观如何创新传统的智力概念。
(一)智力与智商智力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把智力分解成更具体的因素成分,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性能,了解人的智力水平。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论、卡特尔的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研究者均认为他们所测量到的智商分数(即I Q)能成为智力的代名词。
智商作为一个测量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统134治了传统心理学的智力概念。
但它其实仅是作为心理测量学的智力概念,即一种测量意义上的、排除知识的智力观,一个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过程。
智商反映个人的先天因素,在人的终身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显然,智力不等于智商,智商也不完全代表智力。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智力理论不断发展,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塞西的智力生物生态学模型、雷斯尼克的社会智力均已突破以往对单纯的遗传因素的测量,开始考虑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习得的智慧能力,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有了一种可以基于后天努力的智力理论,人们将更愿意投入更多的心力让自己更聪明,更成功。
现在,除了反映先天不变因素的测量学智商概念外,学习心理学有了另一个代表后天学习结果的习得智力概念,即用广义知识来解释同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加以提高的现代智力观。
(二)智力与知识现代智力观发展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以知识为内容的习得智力。
习得智力是在后天通过学习与练习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智力成分,包括广义知识的全部内容,即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全部意义与结构。
如果将智商比喻为电脑的硬件的话,习得智力就相当于电脑的软件系统。
由此可见,习得智力是现代智力观的重要成分,是现代知识观的重要体现,是决定人的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相对稳定的智商达到正常水平后,对人的智力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由广义知识构成的习得智力。
现代知识观是现代智力观、智育观的基础,广义的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智力。
以知识解释智力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一大突破与建树,即突破了传统智力观的不可操作性与神秘性,建立了智力概念的科学内涵:可控、清晰、可测量、可发展等等。
习得智力包含广义知识的全部内容,掌握了广义的知识就是发展了智力,只是不同性质的知识对人完成智慧任务的作用不一样。
策略性知识有利于学习者记忆、思维的发展;规则与高级规则的掌握能加速对熟悉问题的处理,提高效率;一般概念与原理则有利于同化新知识。
在这种新智力观的指导下,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是让他们有效地掌握各类知识。
这样的结论,对家长、学生、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三)智力与能力知识成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内容,除了能解释习得智力概念,还与能力发生联系。
传统智力观基本上是强调天生或遗传的智商概念,与之相应,传统的能力概念基本上是后天的,而且主要是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这基本上是中国人的观念。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排斥知识。
智力观念的更新,必然影响着人们对能力的理解。
事实上,能力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心理学概念,它是遗传与学习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将其视为后天习得的,那么,其内涵与外延就与广义的知识相同,不过这里的程序性知识不限于认知领域,还包括动作技能,因为按照安德森的观点,动作技能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由此可见,能力不再是与知识无关的孤零零的经验性产品。
只要达到一定标准的神经生理水平,能力就可以通过知识的习得而得到提高,这将增强人们学习的自我效能,并提高其自尊水平。
因此现代智力观推动了现代智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提高我国教育的效率与人才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