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幕僚的产生

二.清代幕僚盛行的表现

(一)清代“书吏”之害

(二)“无绍不成衙”

(三)军阀中的幕僚

三.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

(一)客观:清代官僚在政治上的需要

(二)主观:文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上的要求

四.幕僚盛行对清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推动

(二)对晚清新思想传播的促进

(三)对清末民初军阀集团形成的推动

五.幕僚制度的终结

【摘要】:幕僚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与中国官僚制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政府之所以被称为“官僚”机构,是因为“官”与“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官”离不开“僚”,“僚”也离不开“官”。幕僚实际上是官员自行聘请的私人秘书,虽不属于国家官吏,但大多从事国家政治事务。清朝这种政府官员聘请私人秘书,代为处理政府事务的做法大为盛行。并给政府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幕僚幕府师爷“无绍不成衙”

一.幕僚的产生

幕僚一词源于中国的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道:“(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幕)府,为士卒费。”来,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两代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幕僚主要供职于与军事有关、或由军事机关转化而来的政府机构;他们的

职责主要是为长官提出建议、顾问咨询、帮助处理文书档案、管理文职行政事务;直到明清时期,狭义的幕僚仍指服务于军事机构的文职官员。到了清朝,幕僚又有师爷的称谓。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吏,上至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聘请若干幕僚帮助处理政务。

二.清代幕僚盛行的表现

清代各级地方官员,一般上任之始就自带幕僚多人,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清代许多名人有当幕僚的经历,如康熙时的水利专家陈潢、雍正时河南总督田文镜幕下的邬先生、乾隆时的顾礼琥和汪辉等都是全国皆知的名幕;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著名学者章学诚、汪辉、冯桂芬,著名政治家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曾经当过幕僚。据估计,清朝时,全国一千五百多个州县中,幕僚总数不下万人。可见当时养幕之风的兴盛。

(一)清代“书吏”之害

清代许多官员有的因科举而得官,除了精通八股文,根本不了解民情世故

;有的沉湎于享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缺乏治政能力。各级官僚的昏庸无能,加上清代律令的繁杂,造成了主官对书

吏的依赖,处理政务的实权逐渐被从事具体文书工作的书吏所把持。书吏位卑权重,作弊枉法,上下勾结,四处串通,在行政司法事务中把持案牍进而控制政权,甚至挟制主要官员。这种现象在清代非常普遍,历史上称为“书吏之害”。

由于书吏之害的蔓延和发展降低行政效率,加剧了吏治腐败,腐蚀了国家机构,对清代的皇权统治构成了威胁,清廷曾多次试图予以治理,如规定书吏五年一换等,雍正初年和光绪年间曾两次大规模地载汰书吏,但因封建政治的腐败,决定了书吏之害产生的原因无法消除,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书吏之弊直到清亡也未完全革除。

(二)“无绍不成衙”

清朝幕僚有了师爷的称谓。据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载:“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钱谷二席均得此称。”可以认为“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因为“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与主人实属雇佣关系。师爷虽然是地方军政长官的私人秘书,但在清代法律上已具有可以合法存在的地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的一道上谕说:“各省督抚衙门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办,势必延请幕宾相助,其来久矣。”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政长官选拔、任用幕僚的资格和人数没有限制,其权柄操在幕主手中。这就为幕主施展抱负和贯彻主张提供了可能。

清代师爷主管文案,执掌折奏、刑名、钱谷、书启、挂号、征比等上系国计、下关民生的大事;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折奏师爷、刑名师爷、书启

师爷、征比师爷、钱谷师爷、和挂号师爷等,可谓名目繁多,而在总督或巡抚衙门中还有戎幕师爷、阅卷师爷、著书师爷等。

在清代幕僚——师爷这个职业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绍兴师爷。(注:清代绍兴府,下属八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这绍属八邑都有不少人当师爷,不过最集中的还是在山阴和会稽。辛亥革命成功后把山阴、会稽两个县合并而定名为绍兴县。)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所谓“无绍不成衙”,绝非偶然。这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绍兴师爷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高潮出现在雍正、乾隆时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投入官府,并得到各级行政官吏器

重而地位日隆。邬斯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以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而且为雍正帝所看重。又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

(三)军阀中的幕僚

清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阁台督抚,下自州县练团,都聘请师爷佐理事务。清朝后期,由于战事纷繁,事务繁重,地方官吏更是重视聘养幕僚,幕僚队伍也因此不断扩大,竞争也愈激烈。为对抗太平天国而组建的非正规军——湘、淮、楚等军队系统中,其幕府中的幕僚也均由统帅奏调,或奏请特加委派“赞助军机”的官员,其薪俸来自各军的局营。在高官厚禄的吸引下,曾国藩幕府中的人才真可谓是“极一时之盛”,曾国藩自己也曾说过,幕僚“论功不在前敌猛将之后”,一语说出了幕僚的巨大作用和功劳。由曾国藩幕府起,各军幕僚人才鼎盛,逐渐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

三.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

清朝幕僚盛行,有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据笔者分析原因有以下主客官两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清代官僚在政治上的需要

1.八股取士之弊

由于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考场中舞弊现象盛行,考选出来的部分主官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