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箱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液体蒸发速率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条件下液体蒸发速率的差异。

实验器材:1. 烧杯(100mL)2. 温度计3. 秒表4. 水和酒精5. 电热炉6. 酒精灯7. 金属夹8. 玻璃棒9. 滤纸10. 恒温箱实验步骤:1. 将烧杯分别装入100mL水和酒精,分别记录烧杯编号。

2. 将温度计放入烧杯中,调节电热炉使水温稳定在25℃,酒精温度稳定在20℃。

3. 用金属夹将烧杯固定在支架上,用秒表记录水从烧杯中蒸发的时间。

4. 重复步骤3,分别记录酒精在25℃和20℃时的蒸发时间。

5. 将酒精灯点燃,将酒精温度升高至30℃,重复步骤3,记录酒精在30℃时的蒸发时间。

6. 将恒温箱温度调至25℃,将酒精放入恒温箱中,重复步骤3,记录酒精在恒温箱中的蒸发时间。

7. 将烧杯放在通风处,重复步骤3,记录酒精在通风条件下的蒸发时间。

实验结果:1. 水在25℃、20℃、30℃和通风条件下的蒸发时间分别为:10分钟、12分钟、8分钟、5分钟。

2. 酒精在25℃、20℃、30℃和恒温箱条件下的蒸发时间分别为:6分钟、8分钟、4分钟、7分钟。

实验分析:1. 液体蒸发速率受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2. 温度越高,液体蒸发速率越快;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速率越快;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速率越快。

3. 本实验中,酒精在30℃时的蒸发速率最快,说明温度对液体蒸发速率的影响较大。

实验结论:1. 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是影响液体蒸发速率的主要因素。

2. 在实验条件下,酒精在30℃时的蒸发速率最快。

实验反思:1. 本实验操作较为简单,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温度的变化,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酒精燃烧等事故发生。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安静,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在调节电热炉时,注意观察水温的变化,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

恒温箱实验报告

恒温箱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报告设计名称:恒温箱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姓名:高川学号: 20121851班级:自动化1203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任课教师:聂诗良2015年11月21日基于单片机的恒温箱控制系统设计摘要:本设计是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恒温箱控制系统,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包括:电源、温度传感器、显示屏、控制、晶闸管驱动和报警的设计;软件包括:键盘管理程序设计、显示程序设计、PID控制程序设计和温度报警程序设计。

编写程序结合硬件进行调试,能够实现设置和调节初始温度值,进行液晶显示,当加热到设定值后立刻报警。

本设计从实际应用出发选取了体积小、精度相对高的数字式温度传感元件DS18B20作为温度采集器,单片机AT89C52为主控芯片,液晶作为显示输出,实现了对温度的实时测量与恒定控制。

关键词:单片机、晶闸管、恒温、PID算法。

引言:本课题采用单片机控温度实现恒温控制,这个环节有温度传感器将恒温箱内的温度信号传输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对输入的温度信号与设定值比较,再把比较后的信号通过PID 控制器得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控制晶闸管的通断状态,达到平滑的控制灯泡两端电压实现对恒温箱温度的全程控制。

一、本课题设计要求如下图所示,恒温箱采用木箱或纸箱(外形尺寸不大于30cm×30cm×30cm),内置白炽灯泡(功率不大于100W)用于加热。

木箱或纸箱白炽灯泡≤100W30cm10cm自制恒温箱要求(1)温度采集传感器采用热电阻或热电偶,或一体化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

(2)控制灯泡亮度或发热量,采用可控硅平滑控制。

(3)采用单片机89C51作为控制器。

(4)采用LCD的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器,同时显示给定温度和实际温度。

(5)采用自制按键的键盘作为温度给定值输入。

(6)恒温箱实际温度达到给定值时(误差要求±1℃)需声光提示,声音延时5秒后停止。

(7)恒温箱最高温度≤100℃。

低温环境保存实验报告(3篇)

低温环境保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温环境对食品保存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食品的保存效果,验证低温环境在延长食品保质期、抑制微生物生长等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蔬菜(如西红柿、黄瓜)- 新鲜水果(如苹果、香蕉)- 肉类(如鸡肉、猪肉)- 食品保鲜盒- 温度计2. 实验仪器:- 冷藏柜- 冷冻柜- 研究室恒温箱三、实验方法1. 将新鲜蔬菜、水果和肉类分别切成适当大小,装入食品保鲜盒中。

2. 将装有食品的保鲜盒分别放入冷藏柜、冷冻柜和室温下保存。

3. 每隔一段时间(如1天、3天、5天、7天)观察并记录食品的保存情况,包括外观、口感、质地、有无异味等。

4. 使用温度计监测不同保存环境下的温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冷藏柜保存效果- 外观:蔬菜、水果在冷藏柜中保存,外观保持新鲜,无明显的腐烂现象。

- 口感:蔬菜、水果口感较好,无异味。

- 质地:蔬菜、水果质地较硬,无软化现象。

- 温度:冷藏柜温度保持在2-4℃。

分析:低温环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2. 冷冻柜保存效果- 外观:蔬菜、水果在冷冻柜中保存,外观略有变化,部分水果出现冻伤现象。

- 口感:蔬菜、水果口感变差,有异味。

- 质地:蔬菜、水果质地变软,有冻伤现象。

- 温度:冷冻柜温度保持在-18℃。

分析:冷冻环境虽然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但会导致食品的口感和质地变差,甚至出现冻伤现象。

3. 室温保存效果- 外观:蔬菜、水果在室温下保存,外观出现明显腐烂现象。

- 口感:蔬菜、水果口感变差,有异味。

- 质地:蔬菜、水果质地变软,腐烂现象严重。

- 温度:室温保持在20-25℃。

分析:室温下保存的食品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食品迅速腐败变质。

五、实验结论1. 低温环境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2. 冷藏柜是食品保存的理想环境,可以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口感。

3. 冷冻柜虽然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但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和质地。

罐头恒温实验报告

罐头恒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罐头恒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罐头恒温实验过程中温度控制的关键技术;3. 分析罐头恒温实验结果,评估罐头在恒温条件下的品质变化。

二、实验背景罐头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保存方式,其品质与罐头的生产工艺密切相关。

在罐头生产过程中,恒温处理是保证罐头品质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通过对罐头进行恒温处理,研究不同温度对罐头品质的影响,为罐头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罐头、温度计、恒温箱、电热板、剪刀、计时器等;2. 实验设备:恒温箱、电热板、剪刀、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罐头分为A、B、C三组,每组10个罐头,分别对应不同的恒温温度(A组:30℃,B组:40℃,C组:50℃);2. 恒温处理:将每组罐头放入恒温箱中,分别恒温处理24小时;3. 温度监测:在恒温处理过程中,每隔1小时用温度计监测恒温箱内的温度,确保恒温处理过程中的温度稳定;4. 品质评价:恒温处理后,对每组罐头进行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检测,包括色泽、口感、质地、pH值、总酸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感官评价结果:A组:色泽鲜艳,口感较好,质地较软,pH值约为4.5,总酸度约为1.5%;B组:色泽较A组略暗,口感稍差,质地较A组略硬,pH值约为4.0,总酸度约为1.2%;C组:色泽较暗,口感较差,质地较硬,pH值约为3.5,总酸度约为1.0%。

2. 理化指标检测结果:A组:pH值约为4.5,总酸度约为1.5%;B组:pH值约为4.0,总酸度约为1.2%;C组:pH值约为3.5,总酸度约为1.0%。

从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恒温温度的升高,罐头的色泽、口感、质地、pH值、总酸度等品质指标均有所下降。

这表明,高温对罐头品质有不良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罐头在恒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品质逐渐下降;2. 在罐头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恒温温度,以保证罐头品质;3. 本实验为罐头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罐头生产质量。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3.学习一种简单的微生物染色技术;4.观察并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常见的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从而对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初步分析。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培养基、恒温箱、显微镜、移液器、架子、微观移液棒、塑料杯、锡纸;药品:蓝尼罗红、革兰氏染色药液(碘液、乙醇、碱性溶液、脱脂牛奶)。

四、实验步骤1.选取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塑料杯中;2.加入足够的蓝尼罗红;3.使用移液器将所需的微生物液滴于培养基上;4.用移液器挖取适量的微生物液,均匀滴到培养基上并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分布;5.将杯子放入恒温箱中,以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进行培养;6.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7.观察菌落特征,进行革兰氏染色。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菌落在培养基上形成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构。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能辨别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将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被染色为红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细菌种类和数量的信息。

在实验中还观察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和菌落形状各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微生物的认识。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我们还观察并研究了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避免细菌污染;2.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染色药液的顺序和浓度。

水蒸发快慢实验报告

水蒸发快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水蒸发是水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影响水蒸发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速度越快;表面积越大,水分子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空气流动速度越快,带走的水分子越多,蒸发速度越快。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烧杯、电子秤、温度计、秒表、电风扇、镊子、剪刀、胶头滴管、实验记录表。

2. 实验药品: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1)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标记为A、B;(2)向A、B两个烧杯中各加入50ml去离子水;(3)将A烧杯放入恒温箱,设定温度为40℃;(4)将B烧杯放置在室温下;(5)每隔5分钟,用电子秤称量A、B两个烧杯中的水量,并记录;(6)观察并记录A、B两个烧杯中水的蒸发速度。

2. 实验二:探究表面积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1)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标记为A、B;(2)向A、B两个烧杯中各加入50ml去离子水;(3)将A烧杯中的水倒入一个扁平的容器中,形成较大的表面积;(4)将B烧杯中的水倒入一个较小的容器中,形成较小的表面积;(5)将A、B两个容器放置在室温下;(6)每隔5分钟,用电子秤称量A、B两个容器中的水量,并记录;(7)观察并记录A、B两个容器中水的蒸发速度。

3. 实验三:探究空气流动速度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1)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标记为A、B;(2)向A、B两个烧杯中各加入50ml去离子水;(3)将A烧杯放置在电风扇下,调节电风扇风速为高速;(4)将B烧杯放置在无电风扇的环境中;(5)每隔5分钟,用电子秤称量A、B两个烧杯中的水量,并记录;(6)观察并记录A、B两个烧杯中水的蒸发速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温度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在40℃的恒温箱中,烧杯A中的水蒸发速度明显快于室温下的烧杯B。

观察菌落实验报告

观察菌落实验报告

观察菌落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细菌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掌握菌落形态学的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微生物研究打下基础。

实验器材与试剂:洁净平板培养基、细菌接种针、细菌实验室、灯泡。

实验步骤:1. 准备洁净平板培养基和细菌接种针;2. 取出已保存的细菌菌株,用细菌接种针挑取菌体,均匀涂抹在平板培养基上;3. 将接种好菌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细菌;4. 观察并描述细菌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5. 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我们分别观察到了以下几种细菌菌落。

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这种细菌菌落通常呈现出较大的黄色圆形菌落,表面平滑且较为光滑。

菌落外围通常比中央稍稍深一些颜色,菌落形状较为规整,中央有一定的凹坑。

2.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此类菌落通常呈现出白色、圆形、较小的表面凹凸不平的菌落,具有较为短的边缘小绒毛。

这一类菌落总体较为垂直,而且边缘呈棱状。

3. 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沙门氏菌的菌落通常呈现出白色、圆形或卵形,外表比较平滑。

通常会发现沙门氏菌菌落中有一定的气泡,菌落的表面有一点凹凸不平,周围轮廓呈圆角矩形。

4. 瘤胃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这类菌落在培养板上呈现出微黄色的颜色,菌落大小相对较小,形状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则,表面较为凹凸不平,菌落之间呈现出花环的纹路。

通过本次实验观察不同细菌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各种细菌的生长特点,这对日后进行细菌分类、鉴定以及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的方式逐步掌握有关菌落形态学的各项知识,可以为我们今后在微生物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指导。

温度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实验报告

温度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实验报告

温度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温度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特性。

实验器材和试剂:1. 恒温槽或恒温箱2. 离心机3. 试管4. 显微镜5. 蛋白质溶液6. 磷酸缓冲液7. 小型热水浴器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设计,将蛋白质溶液均匀地分装到各个试管中。

2. 预热恒温槽,设置不同的温度,如25°C、37°C、50°C、75°C、100°C。

3. 将试管放入恒温槽中,使其在设定温度下恒定一段时间,以保证蛋白质充分受热。

4. 取出试管后,在每个温度下进行离心处理,以分离蛋白质的沉淀。

5. 观察离心后蛋白质沉淀的状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在25°C的温度下,蛋白质溶液无明显变化,无沉淀形成。

在37°C的温度下,蛋白质溶液开始出现轻微变浑浊,但无沉淀形成。

在50°C的温度下,蛋白质溶液明显变浑浊,开始出现少量沉淀。

在75°C的温度下,蛋白质溶液浑浊度进一步加大,沉淀量明显增多。

在100°C的温度下,蛋白质溶液高度浑浊,大量沉淀形成。

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质溶液的浑浊度增加,最终出现沉淀。

这说明高温会导致蛋白质的变性,使其失去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在较低温度下,蛋白质分子保持较为稳定的结构,而一旦超过一定温度范围,蛋白质分子开始发生构象变化,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沉淀形成。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理解蛋白质的性质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温度对蛋白质的变性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食品加工和医药领域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除了温度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外,还存在其他因素对蛋白质的影响,如溶液的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究。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温度对蛋白质变性的影响。

培养细菌实验报告

培养细菌实验报告

培养细菌实验报告培养细菌实验报告细菌是一类微小而重要的生物体,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并且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培养细菌的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首先,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培养基。

培养基是一种含有营养物质的物质,可以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

然后,我们取一小部分细菌样本,将其转移到培养基上。

接下来,我们将培养基放置在恒温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定期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发现细菌开始在培养基上形成了一些可见的菌落。

这些菌落具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不规则形状;有的呈白色,有的呈黄色。

这表明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并繁殖。

我们进一步进行了细菌的形态观察。

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我们发现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的呈杆状,有的呈球状,还有的呈螺旋状。

这些形态特征与细菌的种类有关,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进行了革兰氏染色实验。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通过染色后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细菌呈紫色,这表明它们是革兰氏阳性菌;而另一些细菌呈红色,这表明它们是革兰氏阴性菌。

接着,我们进行了氧需求实验。

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我们将培养基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暴露在空气中,一个完全封闭,一个半封闭。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发现在暴露在空气中的培养基上有最多的细菌生长,这表明这些细菌是需氧菌;在完全封闭的培养基上几乎没有细菌生长,这表明这些细菌是厌氧菌;而在半封闭的培养基上有一些细菌生长,这表明这些细菌是兼性厌氧菌。

最后,我们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抗生素是一种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我们在培养基上加入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报告样本

实验报告样本

实验报告样本实验目的: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材料:- 水培琼脂- 肥料溶液- 大豆种子- 电子天平- 紫外灯- 温度计- 光强计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待种子膨胀后取出备用。

- 准备一定浓度的肥料溶液,以提供给植物进行养分吸收。

2. 实验组设置- 将水培琼脂装入培养皿中,确保培养皿底部均匀覆盖一层琼脂。

- 在每个培养皿中插入一颗浸泡后的大豆种子。

- 将不同的影响因素逐一独立设置:- 光照强度:分别放置在不同强度的紫外灯下。

- 温度:将培养皿放置在恒温箱内设置不同温度条件。

- 养料浓度:逐渐调整肥料溶液的浓度。

3. 实验记录- 每日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根系生长情况。

- 使用光强计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光照强度。

4. 结果分析- 植物生长情况的变化:观察并分析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和养料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光照强度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密切相关性,并绘制相关图表。

- 温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探讨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养料浓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根据观察数据,分析不同养料浓度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5. 实验结论- 高光照强度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促进植物生长。

- 适宜温度范围下的植物生长发育较好,高温和低温都会对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 适量的养料浓度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但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实验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关键结论。

光照强度、温度和养料浓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种植和园艺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结论来合理调节光照强度、温度和养料浓度,以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获得更好的植物生长和产量。

然而,本实验可能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实验时间有限,实验样本数量有限等。

温度控制器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器实验报告

温度控制器实验报告目录一、实验概述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2)3. 实验原理 (3)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4)1. 实验内容 (5)1.1 温度控制器的基本操作 (6)1.2 温度控制器的参数设置与调整 (7)2. 实验步骤 (8)2.1 安装温度控制器 (9)2.2 校准温度计 (9)2.3 设置温度控制器参数 (11)2.4 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13)2.5 分析实验结果 (13)三、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14)1. 实验数据 (15)1.1 温度控制器的温度读数 (17)1.2 温度控制器的设定温度 (18)1.3 温度控制器的实际输出温度 (19)2. 结果分析 (19)2.1 温度控制器的性能评价 (20)2.2 温度控制器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分析 (21)四、实验结论与建议 (22)1. 实验结论 (23)2. 实验建议 (24)一、实验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温度控制器,让学生了解温度控制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温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温度控制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过程,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全面掌握温度控制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温度控制器的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通过一系列实验,了解温度控制器的控制原理、操作过程以及性能特点,验证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温度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本实验也旨在培养实验者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验设备与材料温度控制器:作为实验的核心设备,本实验选择了高精度数字式温度控制器,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恒温箱实验箱:为了模拟不同的环境温度,采用了具有温控功能的恒温箱或实验箱。

通过调节箱内的温度,可以观察温度控制器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人体胃消化实验报告(3篇)

人体胃消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胃的消化功能;2. 探究不同食物在胃中的消化过程;3. 分析食物消化过程中胃液、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人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负责将食物与胃液混合,使其成为食糜,进而促进食物的消化。

胃液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黏液等成分组成,其中胃酸具有杀菌、激活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则能分解蛋白质。

本实验通过模拟人体胃的消化过程,观察不同食物在胃中的消化情况,分析消化酶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10名,男女各5名,年龄20-30岁);2. 实验食物:馒头、鸡蛋、苹果、香蕉;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电子天平、计时器等;4. 实验试剂:胃液、胃酸、胃蛋白酶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名志愿者分为5组,每组2人,分别对应馒头、鸡蛋、苹果、香蕉4种食物;2. 食物准备:将馒头、鸡蛋、苹果、香蕉分别切成小块,备用;3. 实验步骤:(1)志愿者空腹30分钟后,分别将馒头、鸡蛋、苹果、香蕉放入口中咀嚼,咀嚼时间为3分钟;(2)志愿者将咀嚼后的食物与胃液混合,放入试管中,观察食物在胃液中的消化情况;(3)在实验过程中,记录食物的消化时间、消化程度、消化酶的作用等数据;(4)实验结束后,将消化后的食物取出,用显微镜观察食物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馒头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30分钟,消化程度较高,胃蛋白酶活性较高;(2)鸡蛋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20分钟,消化程度较高,胃蛋白酶活性较高;(3)苹果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40分钟,消化程度较低,胃蛋白酶活性较低;(4)香蕉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50分钟,消化程度较低,胃蛋白酶活性较低。

2. 分析:(1)馒头、鸡蛋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在胃液中消化较快,消化程度较高,说明胃蛋白酶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苹果、香蕉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在胃液中消化较慢,消化程度较低,说明胃蛋白酶在纤维消化过程中作用有限;(3)胃酸在实验过程中具有杀菌、激活胃蛋白酶的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

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温度的控制实验报告一、引言温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舒适度,还对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温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温度控制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温度计- 恒温箱- 热水槽- 冷却器- 实验容器2. 实验方法:- 将温度计插入实验容器中,以测量温度。

- 将实验容器放置在恒温箱中,并设定不同的温度。

- 将实验容器放置在热水槽或冷却器中,以改变温度。

- 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我们首先探究了温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在恒温箱中,我们设定了不同的温度,分别是25°C、30°C、35°C和40°C。

通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我们发现温度随着设定值的增加而上升,这表明环境温度对实验容器内的温度有直接影响。

2. 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恒温箱中设定了一个温度,并记录了实验容器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在设定值附近波动,并逐渐趋于稳定。

这表明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平衡状态。

3. 温度与介质的关系:我们还研究了温度与介质的关系。

通过将实验容器放置在热水槽或冷却器中,我们改变了介质的温度。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容器内的温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说明介质的温度对实验容器内的温度有直接影响。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温度会导致实验容器内的温度变化。

2. 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平衡状态。

3. 介质的温度对实验容器内的温度有直接影响。

六、实验改进与展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仅探究了温度与环境因素、时间和介质的关系。

未来的实验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因素对温度的影响,如湿度、压力等。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大肠杆菌的特性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大肠杆菌是一种在肠内自然存在的细菌,主要是以葡萄糖和乳糖作为碳源。

其常见的形态为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和蛋白质生产能力。

因此,大肠杆菌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色氨酸、木糖、岩藻糖、年糕、矿物盐、琼脂等。

实验步骤:
1. 大肠杆菌的培养。

将新鲜无菌的大肠杆菌落接种到含有矿物盐和琼脂的培养基中,放入恒温箱中以37°C 培养 24 小时。

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涂布到色氨酸、木糖和岩藻糖三个培养基上,分别在 24 小时内观察大肠杆菌的菌落形状和颜色。

实验结果:
在色氨酸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形状为直径 1-3 毫米的圆形,呈淡黄色或橙色。

2. 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
经过大肠杆菌代谢产物检测,发现大肠杆菌发生了年糕的发酵,后产生了醋酸和乳酸。

结论:
本实验探究了大肠杆菌的特性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检测代谢产物,我们可以进行大肠杆菌的鉴定并了解其代谢能力。

在实际生产和研究中,这对于正确应用大肠杆菌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级实验报告

五年级实验报告

五年级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以小麦种子的发芽实验为对象,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度进行观测和记录,探究不同条件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结果表明,较高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发芽,而较低的温度和较多的水分则对小麦种子的发芽不利。

介绍:
实验目的:通过小麦种子的发芽实验,探究不同条件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实验原理:小麦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气温和水分。

温度越高,水分含量适宜,小麦种子发芽越快,发芽率越高。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固体马铃薯培养基、试管、恒温箱、万能表。

实验方法:
1. 将试管中放入适量的马铃薯培养基,将小麦种子分别放入试
管中。

2. 依次将试管放到不同的恒温箱中,控制恒温箱内温度在20℃、25℃、30℃、35℃,并滴加不同量的水分,保证不同温度下培养
基的含水量相同。

3. 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发芽率和发芽时间)。

实验结果:
1. 在20℃下,发芽率仅为30%。

2. 在25℃下,发芽率为60%,发芽时间为4天。

3. 在30℃下,发芽率为80%,发芽时间为3天。

4. 在35℃下,发芽率为70%,发芽时间和30℃相同。

结论:
较高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发芽,而较低的温度和较多的水分则对小麦种子的发芽不利。

思考题:
1. 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出现小麦种子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多的水分下发芽的情况出现?
2. 在家里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

温度杀螨虫实验报告(3篇)

温度杀螨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螨虫是一种微小的节肢动物,广泛存在于人类居住环境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温度对螨虫的杀灭效果,为家庭防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温度对螨虫的杀灭效果;2. 为家庭防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1. 螨虫样本:从家庭环境中采集尘螨和革螨样本;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温度计、显微镜、电子天平、实验容器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75%酒精、无菌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螨虫样本分为5组,分别设置温度为20℃、30℃、40℃、50℃和60℃;2. 实验步骤:(1)将螨虫样本放入实验容器中,记录初始螨虫数量;(2)将实验容器放入恒温培养箱,分别设置温度为20℃、30℃、40℃、50℃和60℃,保持恒温;(3)每隔24小时观察螨虫数量变化,记录死亡螨虫数量;(4)实验结束后,将螨虫样本取出,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螨虫形态,确定螨虫是否死亡。

五、实验结果1. 不同温度对螨虫的杀灭效果:(1)20℃组:24小时内螨虫数量基本无变化;(2)30℃组:24小时内螨虫数量减少约10%;(3)40℃组:24小时内螨虫数量减少约30%;(4)50℃组:24小时内螨虫数量减少约60%;(5)60℃组:24小时内螨虫数量减少约90%。

2. 螨虫死亡形态观察:在50℃和60℃条件下,螨虫死亡形态表现为外壳破裂,内部组织变形。

六、实验结论1. 温度对螨虫的杀灭效果显著,随着温度升高,螨虫死亡率逐渐增加;2. 在家庭防螨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降低湿度;(2)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螨虫滋生;(3)使用高温水清洗床上用品,杀灭螨虫;(4)使用杀虫剂或紫外线灯进行消毒。

七、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未能对螨虫的生存环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1)探究不同温度对螨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2)研究不同防螨措施的效果,为家庭防螨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观察细菌生长的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细菌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实验中选取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培养基,通过定期观察细菌数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营养物质和pH值是影响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引言:细菌是微生物中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的生物体。

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对于研究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以及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旨在深入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基: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 细菌培养物:选择一种常见的细菌作为实验对象。

- 培养皿:用于装载培养基和培养细菌。

- 恒温箱:控制实验环境温度。

- pH计:用于测定培养基的pH值。

2. 实验方法:- 准备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培养基,如不同营养物质浓度或pH值不同的培养基。

- 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接种环将细菌接种于培养基表面。

- 将接种好的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控制温度为30℃。

-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培养皿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记录细菌数量。

- 重复以上步骤,改变培养基的不同条件,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与讨论:1. 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在恒温箱中,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培养基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在30℃条件下,细菌生长最为迅速,数量逐渐增加;而在较低温度下,细菌生长缓慢;在高温条件下,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数量较少。

这说明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合适的温度可以促进细菌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细菌的繁殖。

2. 营养物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使用不同浓度的培养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营养物质浓度越高,细菌生长越旺盛;而营养物质浓度过低,则会限制细菌的生长。

这表明,营养物质的丰富性对于细菌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细菌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兔烫伤实验报告

兔烫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烫伤对兔皮肤组织的影响。

2. 探讨烫伤后皮肤组织的修复过程。

3. 评估不同烫伤处理方法对兔皮肤愈合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兔(体重2-3kg)5只。

2. 实验设备:恒温箱、电子天平、显微镜、烫伤器、手术器械、消毒用品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烫伤膏等。

三、实验方法1. 将5只成年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只。

2. A组为对照组,不进行烫伤处理。

3. B组进行烫伤处理,使用烫伤器在兔背部皮肤造成直径约1cm的烫伤。

4. C组在烫伤后立即涂抹烫伤膏,进行烫伤膏处理。

5. 观察并记录三组兔的烫伤情况,包括烫伤部位的红肿、渗出、结痂等。

6. 在烫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取烫伤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兔背部皮肤无明显变化。

2. B组兔烫伤部位在第1天出现红肿、渗出,第3天红肿明显减轻,渗出减少,第7天开始结痂,第14天烫伤部位基本愈合。

3. C组兔烫伤部位在第1天红肿、渗出较B组明显减轻,第3天红肿减轻,渗出减少,第7天开始结痂,第14天烫伤部位基本愈合。

4.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B组兔烫伤部位在第1天出现皮肤组织坏死,第3天开始出现肉芽组织生成,第7天肉芽组织增多,第14天烫伤部位基本愈合。

C组兔烫伤部位在第1天出现皮肤组织坏死,第3天开始出现肉芽组织生成,第7天肉芽组织增多,第14天烫伤部位基本愈合。

五、实验讨论1. 烫伤对兔皮肤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表现为红肿、渗出、结痂等。

2. 烫伤后皮肤组织的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生成、上皮组织再生等阶段。

3. 烫伤膏可以减轻烫伤部位的红肿、渗出,促进皮肤愈合。

六、实验结论1. 烫伤对兔皮肤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但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

2. 烫伤膏可以减轻烫伤部位的红肿、渗出,促进皮肤愈合。

七、实验建议1. 加强烫伤预防意识,减少烫伤事故的发生。

2. 在烫伤后及时进行烫伤处理,减轻烫伤程度。

低温验证实验报告

低温验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低温环境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化。

2. 验证低温对某些材料性能的影响。

3. 掌握低温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低温实验主要是通过降低物质的温度,使其达到一定低温状态,观察和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变化。

实验中常用的低温技术有液氮、液氦等。

低温环境下,物质的分子运动减慢,内能降低,从而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本实验主要验证低温对材料的导热性、热膨胀系数、电阻率等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铜导线、铝片、玻璃管、低温实验装置(液氮、液氦)等。

2. 实验仪器:低温恒温箱、温度计、电阻计、热膨胀仪、放大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材料准备好,包括铜导线、铝片、玻璃管等。

2. 实验装置搭建:将低温实验装置搭建好,包括液氮、液氦容器、恒温箱等。

3. 实验一:测量低温下铜导线的电阻率(1)将铜导线固定在恒温箱中,将温度设定为液氮温度(-196℃)。

(2)待恒温箱温度稳定后,用电阻计测量铜导线的电阻值。

(3)记录电阻值,分析低温对铜导线电阻率的影响。

4. 实验二:测量低温下铝片的热膨胀系数(1)将铝片放入恒温箱中,将温度设定为液氮温度(-196℃)。

(2)待恒温箱温度稳定后,用热膨胀仪测量铝片在低温下的长度变化。

(3)记录长度变化,分析低温对铝片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5. 实验三:观察低温下玻璃管的导热性(1)将玻璃管放入恒温箱中,将温度设定为液氮温度(-196℃)。

(2)待恒温箱温度稳定后,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管的导热性。

(3)记录观察结果,分析低温对玻璃管导热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低温下铜导线的电阻率实验结果显示,低温下铜导线的电阻率明显降低。

这是由于低温环境下,铜导线中的自由电子运动减慢,导致电阻率降低。

2. 实验二:低温下铝片的热膨胀系数实验结果显示,低温下铝片的热膨胀系数明显减小。

这是由于低温环境下,铝片分子运动减慢,内能降低,导致热膨胀系数减小。

培养细菌实验报告

培养细菌实验报告

培养细菌实验报告培养细菌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人体等。

细菌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培养细菌,了解其生长特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灭菌培养基:含有适合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且经过灭菌处理。

- 细菌菌种:选择一种常见的细菌菌种,如大肠杆菌。

- 培养皿:用于培养细菌的容器。

- 恒温箱:用于提供恒定的温度条件。

- 培养皿铺平器:用于均匀铺平培养基。

- 灭菌器具:用于灭菌实验器具。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工作a. 将实验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细菌污染。

b.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培养皿。

- 步骤二:接种细菌a. 取一小块细菌菌种,用灭菌的铺平器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

b. 将培养皿盖好,避免细菌的外界污染。

- 步骤三:培养细菌a.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

b.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细菌在培养皿上逐渐形成了一片细菌落。

细菌落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细菌菌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细菌的生长速度也有所差异,有些细菌菌种生长迅速,而有些则较为缓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细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较高温度下,细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在较低温度下,细菌的生长速度则减慢。

这说明细菌对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讨论与分析:细菌的培养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细菌生长特性和适应能力的机会。

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细菌的繁殖速度、生长环境的要求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大肠杆菌作为细菌菌种进行培养。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在人体和环境中广泛存在。

通过培养大肠杆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长特性,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恒温箱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姓名:高川
学号: 20121851
班级:自动化1203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聂诗良
2015年11月21日
基于单片机的恒温箱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设计是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恒温箱控制系统,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
部分,其中硬件包括:电源、温度传感器、显示屏、控制、晶闸管驱动和报警的设计;软件包括:键盘管理程序设计、显示程序设计、PID控制程序设计和温度报警程序设计。

编写程序结合硬件进行调试,能够实现设置和调节初始温度值,进行液晶显示,当加热到设定值后立刻报警。

本设计从实际应用出发选取了体积小、精度相对高的数字式温度传感元件DS18B20作为温度采集器,单片机AT89C52为主控芯片,液晶作为显示输出,实现了对温度的实时测量与恒定控制。

关键词:单片机、晶闸管、恒温、PID算法。

引言:本课题采用单片机控温度实现恒温控制,这个环节有温度传感器将恒温箱内的温度信号传输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对输入的温度信号与设定值比较,再把比较后的信号通过PID 控制器得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控制晶闸管的通断状态,达到平滑的控制灯泡两端电压实现对恒温箱温度的全程控制。

一、本课题设计要求
如下图所示,恒温箱采用木箱或纸箱(外形尺寸不大于30cm×30cm×30cm),
内置白炽灯泡(功率不大于100W)用于加热。

木箱或纸箱
白炽灯泡≤100W
30cm
10cm
自制恒温箱要求
(1)温度采集传感器采用热电阻或热电偶,或一体化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

(2)控制灯泡亮度或发热量,采用可控硅平滑控制。

(3)采用单片机89C51作为控制器。

(4)采用LCD的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器,同时显示给定温度和实际温度。

(5)采用自制按键的键盘作为温度给定值输入。

(6)恒温箱实际温度达到给定值时(误差要求±1℃)需声光提示,声音延
时5秒后停止。

(7)恒温箱最高温度≤100℃。

二、设计方案
1.电源模块
对于电源模块,利用变压器把220V的交流电转为正负12V的交流电,再用二极管桥式整流电路,整流出直流电,之后用电容滤波。

2.温度传感器
采用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此类传感器为数字式传感器,可以直接将温度信号变成单片机需要的数字信号,此过程就可以不需要A/D转换,从成本和优化系统的角度上,是合适的。

另外其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测量范围-55℃~+125℃。

3.显示部分
1602液晶也叫1602字符型液晶,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
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

显示字母和数字比较方便,控制简单,成本较低。

我们
设计的系统需要显示更多的信息,所以考虑显示功能更好的液晶显示,要求能显
示更多的数据,增强显示信息的可读性,看起来更方便。

4.输出控制
采用晶闸管,控制信号与输出信号可以很好的隔离,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能有效平滑的控制电压的输出以及对温度的精确控制,本课题采用的晶闸管为BTA16--600B,其电压V=>600V,触发电流I<=(18mA~25mA)。

三、硬件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
1.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介绍
根据恒温箱控制器的功能要求,以AT89C52作为电路系统的控制核心。

恒温箱控制器的总体布局如下图所示。

按键将设置好的温度值传给单片机,通过温度显示模块1602显示出来。

初始温度设置好后,单片机开启输出控制模块,使电灯泡开始加热,同时将从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到的温度值实时的显示出来,当加热到设定温度值时,单片机控制声光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当超过设置温度关闭电灯泡。

当自然冷却到设定温度以下时,单片机再次启动电灯泡,如此循环反复,以达到恒温控制的目的。

2.输出控制电路
加热电路中采用MOC3023的目的是实现强电与弱电的隔离,其在电路中的工作原理是单片机根据传感器和设定开关输入的控制指令,控制电器的电源通断。

BTA16是小型塑封双向晶闸管,当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出管脚送出的开关控制指令为高电平,MOC3023截止,BTA16截止,电器被关闭;当电源控制电路送出的开关控制指令为低电平,MOC3023导通,BTA16导通,电器被打开。

R4是BTA16的保护电路。

光耦控制输出
3.显示电路
1602液晶也叫1602字符型液晶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它有若干个5X7或者5X11等点阵字符位组成,每个点阵字符位都可以显示一个字符。

显示电路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如图(7)所示,图中只画出了其相应的接口,3脚用于调节LCD1602的背光,4、5、6为LCD1602的控制口,用于控制其写入或是读出指令,7至14脚为LCD1602的数据口,将数传送到LCD1602中。

4.温度越线报警电路
报警电路如下图所示,该电路采用一个小功率三极管Q1驱动蜂鸣器BELL,当单片机接收到超额温度信号或危险信号时,输出脚BELL输出高点平,Q1导通,致使蜂鸣器BELL得电工作,发出报警声。

同时,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指示出电路的工作状态。

图6 报警电路
5.过零检测
TLP521-2是一个内部集成两个光耦的芯片,主要用于过零检测,当电源的正弦交流电过零时,在三极管的集电极的会产生一个下降沿和一个上升沿,这样单片机的外部中断口可以识别到,最终用于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

四、系统应用软件设计部分
软件描述
1.本程序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来控制电灯泡两端的平均电压实现对灯泡的亮度控制,最终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

设置有两个按键,一个按键可以增加期望温度,另一个可以减少期望温度,步进最小是0.1摄氏度。

有一个LCD显示屏,可以显示当前温度和期望,当实际温度达到期望温度时,蜂鸣器和LED灯报警5s后停止。

运用的控制策略是PID算法,PID算法的精华之处就是利用偏差进行控制。

P代表的是比例,这个参数可是使调节更快速,,I是积分,这个参数可以减小余差,D是微分,可以超前控制,可以适当的减小超调量。

通过控制PID从而达到精确控制恒温箱温度。

通过以上对操作和工作过程的分析,程序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电或复位后到给定温度;二是扫描检测并显示恒温箱内的实时温度,并根据检测的结果控制电灯泡,此时系统暂不接收键盘的输入。

因此,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温度设定和启动;显示;温度检测;温度控制以及报警。

(1)键盘管理模块
当通电以后,系统进入键盘管理状态,单片机只接收设定温度和启动。

当检测到有键闭合时先去除抖动,这里采用软件延时的方法,延时一段时间后,再确定是否有键闭合,然后将设定好的值送入预置温度数据区,并调用温度合法检测报警程序,当设定温度超过最大值时就会报警,最后当启动键闭合时启动灯泡加热。

键盘设定:用于温度设定。

共两个按键。

KEY1(P3.6): 设置温度“+”。

KEY2(P3.7): 设置温度“-”。

(2)显示模块
显示子程序的功能是将缓冲区的二进制数据先转换成3个BCD码,再将其分别存入百位、十位、个位3个显示缓冲区,送往串行口,利用单片机的P0口进
行扫描,让数据动态的在1602上显示出来,可显示设置温度和测量温度。

(3)控制模块
温度控制子程序流程如图7所示,将当前温度与设定好的温度比较,当当前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开启电热器;当当前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关闭电热器;当二者相等时,电热器保持这一状态。

开始
初始化
有无键按下
N 温度是否达到
期望值LCD 显示Y PID 调节
N
增加或者
降低温度
PID 调节
温度是否达到
期望值N
LCD 显示
Y
Y
控制模块程序流程
(4)温度报警模块
根据设计要求,当检测到当前温度值高于设定温度值时报警,报警的同时关闭电热器。

为了防止误报,设置了报警允许标志,只有在允许报警的情况下,温度值高于设定温度值时才报警。

(5)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流程
主程序采用中断嵌套方式设计,各功能模块可直接调用。

主程序完成系统的初始化,温度预置及其合法性检测,预置温度的显示及定时器0设置。

定时器0中断服务子程序是温度控制体系的主体,用于温度检测、控制和报警(包括启动温度转换、读入采样数据、数字滤波、越限温度报警和越限处理、输出控制脉冲等)。

图9 主程序流程图图10 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五、系统调试与仿真
硬件调试时,可先检查印制板及焊接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虚焊点及线路间有无短路、断路。

然后用万用表检测,检查无误后,可通电检查 LCD 液晶显示器亮度情况,一般情况下取背光电压为 4~5.5V 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再依次检查各部分结构安装是否牢固。

软件调试是在proteus编译器下进行,源程序编译及仿真调试应分段或以子程序为单位逐个进行,最后结合硬件实时调试。

子程序调试包括:
1).LCD1602显示程序;
2).延时函数子程序;
3).DS18B20读出温度子程序、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计算温度子程序、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

六、设计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