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马尔萨斯
医学伦理学第七章:科学的生育观
第⼀节 科学的⽣育观⼀、⼈的⽣育本质(⼀)两种⽣产的理论⼈类的⽣产有两种:⼀种是物的⽣产,⼀种是⼈的⾃⾝⽣产。
物的⽣产⼜包括⽣活资料的⽣产和⽣产资料的⽣产,⼈们通过⽣活资料的⽣产,保证⾐、⾷、住、⾏等⽣存活动的正常进⾏,通过⽣产资料的⽣产,提供⽣产⽣活资料的⽣产⼯具等;⼈的⽣产就是⼈⾃⾝种的繁衍。
⼈的⽣产和物的⽣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育是⼈类的⾃⾝⽣产⽣育的本质:⽣命是⼈类的⾃⾝⽣产和再⽣产,它既是⼀种⾃然现象,⼜是⼀种社会现象。
作为⾃然现象,⼈的⽣育是⼀个过程,包括性交、精⼦和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植⼊⼦宫、⼦宫内妊娠、分娩等。
现代医学的进步,不仅已经认识到整个⽣育各个阶段的科学原理,⽽且可以对各个过程进⾏科学地控制。
作为社会现象,由于⼈是社会的⼈,⼈的⽣育不仅仅是个⼈的事情,必然受社会⽣产⽅式的制约,受物质资料和其它社会条件的限制,受到地理、⽓候、资源等客观⾃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育必须与社会条件和⾃然条件相适应。
(三)⼈的⽣产的特点1、⼀般说来,⼈的⽣产周期⽐物的⽣产周期要长2、⼈的⽣产具有惯性⼆、⼈的⽣育具有社会影响(⼀)历两种典型的⼈⼝论1、“⼈⼝越多越好” 是典型的传统⼈⼝价值观,“⼈⼝越多越好”、“多⼦多孙多福”是⼏千年来⽀配⼈们对⼈⼝问题看法的主导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观有其政治、经济和⽂化背景。
(1)政治⽅⾯。
⼈类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建⽴在家庭之上,由家⽽国,家盛才能国强。
(2)经济⽅⾯。
如果⼟地的质量稳定不变,投⼊的劳动越多,所开发的⼟地越多,越能改变地⼒,从⼟地上的收获就越多。
(3)思想⽂化⽅⾯。
孔⼦认为:“地有余⽽民不⾜,君⼦耻之。
” (《礼记•杂记下》)因为这表明统治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数量不⾜以满⾜⼟地的需要,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国⼒的增加。
2、“⼈⼝保持适度为宜” 中国最早认识到“⼈⼝多、⼦孙旺并不⼀定是好事”的思想家是先秦的韩⾮。
体育社会学题库
《体育社会学》题库绪论课后作业一、名词解释1、体育社会学2、结构功能主义3、冲突理论4、符号交流理论5、交换理论二、填空1、体育社会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的分支学科,又是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体育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受到当代社会学四大流派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3、社会学是关于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答案:1.体育科学、社会学,社会学,体育科学;2.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流理论、交换理论结构功能主义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三、问答题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简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
2、什么是体育社会学简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社会功能。
3、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4、试述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5、简述我国社会学发展的近况。
6、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哪些7、试述体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简答题1、社会现象2、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3、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4、体育社会现象的复杂化5、系统论二、填空1、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普遍性、影响力和强制力。
2、体育社会现象的三大变化、和复杂化。
3、社会现象由社会存在和两个基本方面组成。
4、18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
答案:1、非个体性 2、专门化、扩大化 3.社会意识 4.军国民体育阶段、体育教育阶段、竞技运动阶段、休闲体育阶段三、问答题1、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包括哪些2、以你的切身经历表述体育社会现象的扩大化和复杂化。
3、为什么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4、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请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6、为什么说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1、专门的体育机构 2、专门的体育人员 3、专门的场所 4、专门的法律道德 5、专门的理论、学科6、专门的价值观念第二章、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化2、社会分层3、社会流动4、科层制5、社会地位6、当然参与7、或然参与8、终身体育9、垂直流动10、水平流动11、社会控制12、合法性控制13、合理性控制14、社会团体二、填空1、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经济秩序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反杜林论》引论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第三章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第四章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第五章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第六章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第七章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第八章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第九章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第十章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第十一章道德和法。
自由和必然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第十二章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第十三章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怎样理解第一条?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费尔巴哈论》第一章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第二章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第三章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章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共产党宣言》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纲
《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思想史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采用清晰和有趣的方式结合现实讲述经济学的历史,总结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经济思想史上主要流派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思想,了解各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思想流派的兴亡,充分认识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思想产生的具体条件和互补性,甄别西方宣传的“华盛顿共识”——市场自由化、政府最小化和私有化的缺陷,初步掌握经济思想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能力,为解决我国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热点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三、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重点介绍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主要原则、代表的阶级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有选择地介绍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小穆勒、李斯特、罗雪尔、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杰文斯、瓦尔拉、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凡伯伦、诺斯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难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
五、课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经济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背景和原因,注重分析和比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过去和当代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随堂的思考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第一章导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演变(3)学习经济思想史的意义及方法2.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2学时)1.教学内容(1)古希腊学者的经济思想(2)古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3)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思想2.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背景与经济思想产生内在关联。
Myscience_马尔萨斯_人口原理
华莱士先生——一些人认为人口增加只有在遥远的未来才会带来困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孔多塞先生对人类理智的进步所作的概述——孔多塞先生所说的那种摆动何时适用于人类。
第九章
孔多塞先生对人类有机体的可完善性和人类寿命的无限延长所作的推测——以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栽培为例,说明由界限不能确定的局部改善推论无止境的进步,是一个谬误。
第十七章
什么是一国财富的适当定义——法国经济学家认为所有制造业者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工匠和制造业者的劳动虽然对国家来说不是生产性的,但对个人来说却完全是生产性的——普赖斯博士的著作中一段值得注意的话——普赖斯博士错误地认为,美国的幸福状态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其特有的文明状态造成的——拒不承认社会改良道路上的困难毫无益处,
第六章
新殖民地——那里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北美殖民地——美洲腹部殖民地人口异常增加的实例——古老的国家也可以从战争、时疫、饥谨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过来。
第七章
导致流行病蔓延的一个可能的原因——苏斯米尔希先生编制的一些统计表的摘要——可以预料在某些情况下会周期性地流行疫病——任何国家短期内出生数与埋葬数的比例都不是衡量人口实际平均增长幅度的恰当尺度——衡量人口不断增长的最好尺度——生活非常节俭是中国和印度发生饥谨的原因之一——皮特先生的济贫法案中有一条款具有有害倾向——促使人口增加的唯一适当的方法——国民幸福的原因——饥谨是自然抑制过剩人口的最不适当、最可怕的方式——可以认为三个命题已经确立。
第十章
葛德文先生的平等制度——将人类的一切罪恶归因于人类制度是错误的——葛德文先生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困难所作的第一个回答是很不全面的——假设葛德文先生的美好的平等制度是可以实现的——只是由于人口原理,这种制度就会在短短30年间完全垮台。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第7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卡莱尔(1795-1881,英) :全世界的历史 “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 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 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尼采(1844—1900):超人高于普通人,犹 如人高于动物。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 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 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 弱者(奴隶)者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
“酷暑令人形神皆惫,失去勇气,以及在寒冷的 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做种种 耐久、辛劳、巨大、勇敢的活动。这一点不仅见 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国家的不同部分。 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 人民也不如北方的人民勇敢。” “热带民族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带民族则像青 年一样勇敢。” 。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讲三个问题: • 历史与人的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 历史、人、实践三者的“同构性”:
①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人与历史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 ③历史与实践的同构性:历史是实践的展开形式 (对象性存在)。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1.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2.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 3.其表现形式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 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 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 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 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 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08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1.现代历史哲学中否定历史规律的几种观点: • 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 的存在;(新康德主义:文德尔班、李凯尔) • 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来否定历史规律 的存在;(波普尔) • 以历史意识的主观性或特殊性来否定历史 规律的存在。(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历史科学’的说法是一个笑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7第七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内容简介: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是以各种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耗费和环境大范围污染、生态严重失衡为代价的。
进入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发展的含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是伟大而深远的。
本章将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学习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以及分类,掌握“租”的概念;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增长极限论的提出以及主要观点,并得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理论和资料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其长远意义。
重点难点:1.自然资源租(重点、难点)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重点)3.增长极限论(重点、难点)4.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重点)5.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难点)6.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知识点:1.自然资源与环境2.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自然资源与环境7.1.1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7.1.2自然资源租(重点、掌握)“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资源租根据其产生的条件可区分为不同类型:(1)稀缺租金,它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
(2)差异资源租金,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
(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的。
7.1.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解)肯尼亚环境保护主义者获2004诺贝尔和平奖7.1.4环境保护的对策(掌握)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首先,课征惩罚性的纠偏税,通过惩罚性课税使产生外部负效应的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该行为的社会边际成本。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教材
2019/6/12
21
(8)真实商业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基德兰德(F.E.Kydland)等人
提出了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
主要是由一些对经济持续的实际冲击引起的。
实际冲击包括大规模的随机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
第一个周期是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即产业 革命时期,以纺织工业的创新活动为主导;
第二个周期是从1842年到1897年,即以“蒸汽机和钢铁 工业的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时期”;
第三个周期是1897年以后,以“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 的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五个长波
第一个长波的繁荣周期(1770一1830年) 中心国:英国 产业:纺织业
二、真实经济周期
(一)真实冲击 语言表述:从索洛到货币主义再到新古典宏观
经济学I都把经济增长看作一个能够自动向均衡 状态调整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平滑 的。货币(需求)冲击会暂时偏离增长趋势, 但很快又会回复。
24
公式表述
yt gt yt1 t (3 1) gt a t
28
(二)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商业周期:产出波动、就业波动
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平衡增长路径为或,研究与 平衡增长路径的偏离或的决定因素。
Walrasian模型下展开——含义: 没有外部性 没有信息的不对称性 没有缺失的市场 没有其他不完善性
问题提出
Ramsey模型符合Walrasian模型的特征。 Ramsey模型的扩展:家庭因应外部冲击改变行
It (Ct Ct1) Yt1 (Yt1 Yt2 ) Gt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b)Y=FK,L ——Y/L=FK/L,1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间的关系;——人均产出:y=fk,即fk=Fk,1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的额外产出;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即Δk=i- δk=sfk- δk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资本的黄金律水平1.比较稳定状态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2)y=c+i —— c=y-i —— c=fk-δk(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MPK=δ(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1)从资本过多开始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2)从资本过少开始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取决于我们对现在一代和子孙后代的重视程度;人口增长假设人口和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速率n增长1.存在人口增长的稳定状态(1)工人数量的增加引起人均资本下降(2)Δk=i-δ+nk(3)收支相抵的投资:δ+nk,保持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需要的投资量;(4)δk:现有资本的折旧nk:为新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投资量(5)人口增长减少人均资本积累的方式与折旧类似(6)Δk=i- δ+nk=sfk- δ+nk(7)稳定状态:sfk= δ+nk如果k小于k,投资就大于收支相抵的投资,k增加;如果k小于k,投资就小于收支相抵的投资,k减少(8)稳定状态,投资对人均资本存量的正效应正好与折旧和人口增长的负效应平衡;Δk=0,sfk=i= δ+nk;(9)处于稳态的投资有两个目的:(a)一部分δk替代旧的资本(b)其余的投资nk为新工人提供稳定状态的资本量;2.人口增长的效应(1)使我们更接近于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增长的稳定状态中,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是不变的;然而由于工人数量以n的速率增长,总资本和总产出必定也以n的速率增长;因此,尽管人口增长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由于在稳定状态,人均产出为常数,但它有助于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人口增长对为什么一些国家富有另一些国家贫困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量水平下降;因此索洛模型预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将会有较低的人均GDP;i注意,与储蓄率的变动一样,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对人均收入有水平效应,但不影响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的增长率;(3)人口增长影响我们决定黄金律消费最大化资本水平的标准;人均消费:c=y-i —— c=fk- δ+nk —— MPK= δ+n —— MPK- δ=n 3.关于人口增长的其他观点考虑人口增长的一些其他效应——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利用个、人口与技术的相互利用(1)马尔萨斯模型他认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将持续的限制社会供养自己的能力;他预测人类将永远生活在贫困中;他未预见到人类的创造性增长足以抵消人口增长的效应(2)克莱默模型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如果有更多的人口,就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投资者和工程师对创新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第八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索罗模型中的技术进步1.劳动效率(1)生产函数写为 Y=FK,L ×EE:劳动效率L×E衡量工人的有效数量Y:取决于资本投入K和有效工人L ×E(2)补:帕累托最优:在不使任何一个人情况变得更坏的前提下不会使任何一个人情况更好(3)劳动改善性技术进步:Y=FK,L ×E,即技术引起劳动效率E以某种不变的速率g增长;g称为劳动改善性技术进步的速率;(4)由于劳动力L是按n的速率增长,每单位劳动的效率E是按g的速率增长,所以,有效工人的数量按n+g的速率增长;2.有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1)技术进步被模型化为劳动改善(2)用有效工人的人均数量来分析经济有效工人的人均资本:k=K/L ×E有效工人的人均产出:y=Y/L ×E→y=fk(3)Δk=sfk- δ+n+gk(4)δ+n+g:收支相抵的投资由于k=K/L ×E,收支相抵的投资包括三项:为了使k不变,(a)δk是替代折旧的资本所需要的(b)nk是为新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c)gk是为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新的“有效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3.技术进步的效应在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的稳定状态增长率(1)说明: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2)有效工人的人均稳定状态的消费是 c=fk- δ+n+gk(3)黄金律资本水平:MPK= δ+n+g从增长理论到增长经验研究1.平衡的增长(1)平衡的增长:根据索洛模型,在稳定状态,技术进步引起许多变量在稳定状态的值一起上升(2)根据索洛模型,稳定状态时,Y/L,K/L都以技术进步的速率g增长;则资本—产出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保持大体不变(3)技术进步影响要素价格:稳定状态:(a)实际工资以技术进步的速率增长(b)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变的2.趋同(1)趋同:世界上贫穷的经济体将趋向于赶上世界上富裕的经济体;这种“赶上”的性质被称为~(2)根据索洛模型,两个经济体是否趋同取决于他们最初为什么是不同的(a)一方面,假定两个经济体由于历史偶然性从不同的资本存量开始,但它们有着由它们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效率所决定的相同的稳定状态;则这两个经济体将趋同;有着较少资本存量的较穷经济体自然地增长得更快(b)另一方面,如果两个经济体有着不同的稳定状态,则不会趋同;每一个经济体将达到它们自己的稳定状态(3)世界各经济体显示出有条件的趋同:它们看来向各自的稳定状态趋同,其稳定状态又由储蓄率、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等变量决定;3.要素积累vs.生产效率(1)人均收入的国际差别可归因于:(a)生产要素的差别(b)各经济体使用其生产要素的效率的差别(2)一个发现:有着高的物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国家也倾向于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关于这一正相关的解释有:(a)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可能鼓励资本积累;如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可能有恒多的资源和激励待在学校积累人力资本(b)资本积累可能引致更高的效率;如果存在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正的外部性,那么储蓄和投资更多的国家看来会有更好的生产函数;这样较高的生产率引起较高的要素积累,或者较高的要素积累可能引起较高的生产率;(c)要素积累与生产效率都受共同的第三变量驱动;如一国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促进增长的政策1.对储蓄率的评价(1)处于低于、高于黄金律稳定状态(a)现在运行经济拥有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MPK-δ>n+g:提高储蓄率将增加资本积累和加快经济增长,最终达到有更高消费的稳定状态尽管消费在向新的稳定状态过渡的部分时间里会降低(b)如果经济拥有的资本多余黄金律稳定状态,MPK-δ<n+g:资本积累过多,降低储蓄率将立即并在长期导致较高的消费(2)产出的增长率:n+g资本的净边际产量:MPK-δ(3)一个例子:美国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因此n+g=;我们可以根据一下三个事实来估算资本的净边际产量:(a)资本存量是一年GDP的倍左右;(b)资本折旧约为GDP的10%;(c)资本收入约为GDP的30%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实表示为:(a)k=;(b)δk=;(c)MPK×k=(d)MPK:资本所有者每单位资本赚取的收入(e)资本的净边际产量=资本的回报:MPK-δ2.改变储蓄率关于促进增长的政策:(1)政府影响国民储蓄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公共储蓄——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和它的支出之间的差额如政府实行预算赤字,即负的公共储蓄,提高了利率,引起资本存量减少(2)政府还可以通过影响私人储蓄——家庭和企业所进行的储蓄——来影响国民储蓄关于公共政策的许多分歧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私人储蓄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激励做出反应持有不同的观点;3.配置经济的投资(1)索洛模型假设只存在一种类型的资本,而世界上存在许多类型的资本,如人力资本;模型化这一事实的一种方法是更广泛地定义我们称为“资本”的变量,使其既包人力资本,也包括物质资本(2)政策制定者需考虑,经济最需要哪些种类的资本,即哪些种类的资本产生了最高的边际产量(a)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只是为不同类型的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例如,通过确保税收体系公平地对待所有形式的资本,然后政府可以依靠市场来有效地配置资本(b)另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鼓励某种特定形式的资本;(i)干中学:在建立资本的过程中发明了新的改进的生产流程(ii)技术的外部性/知识溢出:干中学的思想成为社会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副产品叫做~;存在这种外部性时,资本的社会回报大于私人回报,资本积累增加对社会的好处比索洛模型指出的更大(iii)产业政策:政府通过税法鼓励企业的某种投资;要求政府能够精确衡量不同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从而能对每种活动给予正确的激励.(c)对产业政策持怀疑态度的原因(i)衡量不同部门的外部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ii)政策过程远非完善(d)一种必然涉及政府的资本类型是公共资本;而衡量公共资本的边际产量是困难的4.建立适当的制度(1)各国生产效率水平不同的一个原因是指导稀缺资源配置的制度不同(2)国家之间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差别是政府本身的质量5.鼓励技术进步(1)索洛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必定来自技术进步(2)许多公共政策鼓励技术进步;这些政策中的大多数鼓励私人部门把资源用于技术创新超越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这种模型抛弃了索洛模型的外生技术变化的假设,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1.基本模型Y=AK(1)与索洛模型不同,上述模型不存在资本收益递减(2)ΔK=sY- δK,——产出增长率:ΔY/Y= ΔK/K=sA-δ(3)说明了,即使没有技术进步,只要sA> δ,经济的收入也会永远增长下去;2.两部门模型(1)分为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性大学(2)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函数:Y=FK,1-uLE研究性大学的生产函数:ΔE=guE;资本的积累:ΔK=sY- δK(3)u:大学的劳动力比例1-u:制造业的劳动力比例E:知识存量决定了劳动效率g:表明知识增长如何取决于大学的劳动力比例的函数制造业的生产函数被认为规模报酬不变:如果我们使制造业的物质资本量K和工人的有效数量1-uLE翻倍,那么产品与服务的产出也翻倍(4)把资本广义地定义为包括知识在内,则这个模型与AK模型是同类型的;知识与物质资本都翻倍,则产出翻倍,且资本收益不变;因此,与Y=AK模型一样,这个模型也可以在没有生产函数的外生移动的假设下产生持续增长;在这里,持续增长是内生产生的,因为在大学里的知识创造永远不会放慢(5)当大学的劳动力比例u保持不变,则这个模型与索洛模型类似;劳动效率E按gu的固定比例增长,类似于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6)在这个模型中有两个关键的决策变量s、u,用于储蓄和投资的产出比例s 决定了稳定状态的物质资本存量;此外,大学中劳动力比例u决定了知识存量的增长;尽管只有u影响稳定状态的收入增长率,但s和u都影响收入水平;3.研究与开发的微观经济学(1)三个事实(a)许多研究是在利润驱动的企业中进行的(b)创新能给予企业暂时的垄断地位,使其有利可图(c)其他企业以这种创新为基础进行下一代创新(2)这些模型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所进行的研究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换言之,研究的社会受益是大于还是小于私人收益;两方面的效应:(a)当一家企业创造了一种新技术时,它通过给其他企业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知识基础而使这些企业的境况变好;(b)当一家企业投资与研究时,如果它除了首先发现了另一家企业本来在适当时候也会发明的技术之外没有其他贡献,那么,它也能使其他企业的境况变坏(c)以上两种取决于“站在肩膀上”的外部性和“踩踏”的外部性的普遍程度4.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进步背后的驱动力是拥有一种新产品的主意、生产旧产品的一种新方法或其他创新的企业家;垄断利润推动创新,新企业的进入对消费者有利,但对现存企业不利;现存企业常常求助于政治程序来组织新的更有效率的竞争者进入;附录: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增长核算: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三种不同的来源: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1.生产要素的增加(1)资本的增加当资本增加ΔK单位时,产出近似增加ΔY=MPK × ΔK (2)劳动的增加ΔY=MPL ×ΔL(3)资本与劳动的增加(a)ΔY=MPK ×ΔK+MPL × ΔL(b)把产出增长率ΔY/Y与资本增长率ΔK/K和劳动增长率ΔL/L联系在一起:→ΔY/Y=MPK×K/Y × ΔK/K+MPL ×L/Y × ΔL/L(c)其中:MPK ×K:资本总收益MPL ×L:劳动总收益,即劳动所得报酬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与实际工资MPK ×K/Y:资本在产出中的份额MPL ×L/Y:劳动在产出中的份额(d)在规模报酬不变时,由欧拉定理FK,L=MPK ×K+MPL ×L,两个份额之和为1;→ ΔY/Y= α ΔK/K+1- α ΔL/Lα为资本的份额,1- α为劳动的份额(e)方程告诉了我们投入的变动如何导致产出的变动2.技术进步(1)我们一直假设生产函数不随时间变动,实际上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函数;(2)Y=AFK,L(a)A:全要素生产率,为现期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即产出的增加不仅使由于资本和劳动增加,而且还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b)→ ΔY/Y= α ΔK/K+1- α ΔL/L+ ΔA/A资本的增长=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c)衡量增长的三个源泉:资本量的变动、劳动的变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3)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ΔA/A= ΔY/Y- α ΔK/K-1- α ΔL/LΔA/A:索洛余量,是不能用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变动;(4)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由于许多原因变动(a)最经常的原因是有关生产方面的知识的增加;因此,索洛余量也常常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b)教育和政府管制;教育质量增加——产出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捕捉到了改变所衡量的投入与所衡量的产出之间关系的任何因素3.美国增长的源泉4.短期的索洛余量(1)把索洛余量看做各较短时期之间技术变化的衡量指标,得出结论:技术的波动是经济活动短期变化的一个主要源泉;(2)萧条是由对技术的逆向冲击驱动的(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的基础:(a)技术冲击是短期经济波动背后驱动力(b)货币政策对解释这些波动不起作用(4)索洛余量没有很精确的代表短时期之间的技术变化;对索洛余量周期行为的标准解释是,它产生于两个衡量问题(a)劳动储备:在衰退期,企业可能继续雇佣它们不需要的工人,以便当经济复苏时这些工人还可利用;即劳动投入在衰退期被高估了;导致索洛余量比可用的生产技术周期性更强;用索洛余量衡量的生产率在技术没有变动时也会下降;(b)需求低时,企业可以生产不易衡量的东西,如进行培训;、组织存货、打扫工厂;这使产出在衰退时被低估了,衡量出来的索洛余量因为技术以外的原因而具有周期性;。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
第七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二)贫困指标 1.贫困发生率 1.贫困发生率 2.贫困缺口率 2.贫困缺口率 3.恩格尔系数 3.恩格尔系数
三、社会救助对缓解贫困的作用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社会救助对贫困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一、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慈善和恩赐思想 (二)人权思想 (三)温情主义论
二、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贫困思想 (二)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批评
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二)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四、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二)政策主张
五、《贝弗里奇报告》 五、《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 (二)社会价值的享受资格和资金来源
三、负所得税理论
复习思考题
1.怎样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1.怎样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什么是贫困缺口率? 2.什么是贫困缺口率? 3.阐述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 3.阐述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 4.阐述马克主义社会救助思想。 4.阐述马克主义社会救助思想。 5.概括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含义。 5.概括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含义。
六、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主要思想 (二)政策主张
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贫困化思想 (二)济贫思想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失灵理论
二、社会救助与经济发展 (一)二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救助与劳动力供给 (三)社会救助与劳动力需求
第七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救助产生的理论 基础;掌握社会救助理论产生的背景,以 及这些理论对社会救助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第7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ppt课件
1800年英国纺织厂
以简单分工协作
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城市行会手工业 及手工作坊
集中的手工工厂 使用机器
工厂制度形成
(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
农村家庭手工业
包买商、分料到户制
分工 深化
技术 创新
管理 冲动
1.3 生活水平与生活观念的改变
• 收入方面:
①总量上看,1750年到1850年,英 国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很快,但劳 动力所得份额却相对下降,人均 食品消费指数停滞
4.2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
• 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危机是普遍的生产过 剩危机
• 1825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 第一次普遍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
•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 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
• 1873年危机是自由竞争时代爆发最严重的 一次危机
• 1929-1933危机则是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历史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危机
•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计划性,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决定 这种计划性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资本家获 取最大利润的本性,决定资本家必然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和剥削工 人,这就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社会需求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资 本主义经济必然不断地通过危机的破坏来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 实现不断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4.3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 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GDP、实际收入、就业、消费、投资、经 常项目、央行信贷水平、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小麦价格、 税单、结婚登记量和出生率等
• 一国的经济周期通常会通过产业关联度、汇率、利率、金融恐 慌等影响其他国家。1914年以前,英、法、德三国的周期经常 同步,北欧4个经济体整体水平也比较高。
农业生态基础
8.生态学: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间有联系,又称偶联;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8.生物种之间的正相互作用:1>.原始协同(是指两个种群互利共生,但二者并不存在着依赖关系,即使离开协作,双方仍能独立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且达到了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之程度的一种共生现象。),3>.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只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的共生现象)。
4.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种群年龄结构常用(金字塔)来表示,它是从下至上的一列不同宽度的横柱作成的图,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
5.存活曲线:是一条反映种群个体在各个年龄级的存活状况的曲线。
6.内禀增长率(生物潜在增长能力):当种群的年龄组成固定时,种群就会有一个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又称生物潜在增长能力。
第一章 绪论
1.1803年,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阐述了人口增长与食物的关系。
2.1935年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理学家坦斯列第一次生态系统概念,把生物与环境关系看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受到各学派赞同。
3.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把农业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科学。
6.次级成产:异样者的生产,即系统中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的物质生产。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几个经济周期
第一个周期:1981-1986年,持续六年,振幅10% 高峰:1984年,增长率15.2% 低谷:1981年,增长率5.2%
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持续四年,振幅7.8% 高峰:1987年,增长率11.6% 低谷:1990年,增长率3.8%
熊彼特对经济周期类型的划分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39年对 经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又包 括三个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为 9~10年,长周期为50~60年。
他以各个时期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
第二个长波的繁荣时期(1830一1890年) 中心国:英国;产业:钢铁和采煤
第三个长波的繁荣周期(1890一1935年) 中心国: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 产业:电力、化学
第四个长波的繁荣周期(1935年一1985年) 中心国:美国、日本、“四小龙”; 产业:原子能、电子计 算
机、航天技术等 第五个长波(1985年-2040年)
第三个周期:1991-1999年,持续九年,振幅6.6% 高峰:1992年,增长率14.2% 低谷:1999年,增长率7.6%
第四个周期:2000-2009年,持续九年,振幅2.7% 高峰:2007年,增长率11.4% 低谷:2009年,增长率8.7%
第五个周期:2010-2015年 高峰:2010年,增长率10.3% 低谷:2015年,增长率6.9%
中周期:指一个平均时间长度为8到10年的周期 。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 于 1860年提出,又名朱格拉周期;
短周期:指平均时间长度约为40个月的周期。由 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首 先提出,故又称基钦周期。
第7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PPT参考课件
9
1.3 生活水平与生活观念的改变
支出方面:
① 工业化时期,穷人将收入的大 部分用于食物支出,富人则能 够把大部分收入用于个人服务 、教育、娱乐、奢侈品和旅游 等消费。
②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英国恩格 尔系数普遍降低,食物的影响 也提高了。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和提高。
生活观念出现了重大改变:人 成为了机器的附庸
• 具体见Feinstein(1998),Allen(2001),Clark(2005)等。
1.2 工厂制度的建立
手工工场:从分料到户制到集中的 手工工场制
阿克莱特——“工厂制度之父”
蒸汽机的使用突破了工厂设立地点 的限制
工厂制度以其强大的竞争力,逐步 取代了手工作坊,使社会生产方式 彻底变革:工厂内部,劳动分工和 专业化发展;工厂管理向科学化过 渡;销售部门在产量扩大的情形下 ,越来越重要。
③ 大部分城市没有排水系统, 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瘟疫流行
1855年时事插画描绘科学家麦可·法拉第捏著鼻向泰晤士之 父递上一张白卡纸,让祂亲身了பைடு நூலகம்泰晤士河水质,戏虐他 投稿泰晤士报呼吁市民要正视泰晤士河的恶劣卫生问题。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伦敦大恶臭”词条
13
2.2 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ΔYt = Yt Yt -1
加速原理
总投资等于净投资与重置投资之和,即: 第 t 期的总投资= a Yt Yt -1 +第 t 期的折旧 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存量得 到了充分利用;生产技术不变;加速系数a固定 不变。 注:上面公式中的 I t表示的为净投资。
经济周期的原因
消费不足论: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西斯蒙第、 霍布森、凯恩斯等。 投资过度论:投资过度论可以分为货币投资过度 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奥地 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密塞斯;后者的代表人物卡 塞尔、威克塞尔等。 纯货币危机论:把经济周期看作一种货币现象, 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主 要代表是弗里德曼。 创新周期论:由熊彼特提出。
(Ⅰ)
Yt = Yt -1 + β + ut 在后一方程中加入一个随机变量
或(Ⅱ)
ut 可以得到:
Yt = + βt + ut + ut -1 + ut - 2 + + u1
注:方程(Ⅰ)表示冲击效应只持续一个时期,一 个时期之后变化就会逆转,向趋势线回归,符合方 程(Ⅰ)行为的变量是“趋势平稳”的。 而方程(Ⅱ)表示对总产出(Y)的任何一次 冲击都具有累积效应或持久影响,符合方程(Ⅱ) 行为的变量被称为“差分平稳”的。 趋势平稳的过程主要受短期冲击的影响,而差 分平稳的过程主要受永久性冲击的支配。
熊彼特对经济周期类型的划分
熊彼特以各个时期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 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40 年代,即产业革命时期,以纺织工业的创新活动为 主导; 第二个周期是从1842年到1897年,即以 “蒸汽机和钢铁工业的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时期”; 第三个周期是1897年到1949年,以“电气、 化学和汽车工业的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马尔萨斯(Malthus)“马尔萨斯早已死去,已经去见上帝,但是并不安分守己,他至今尚未长眠,他的幽灵仍然到处游荡。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18342),是人口论史上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是一代风云人物。
他出身于英国英格兰一个乡村土绅士的家庭,其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是卢梭和休谟的亲密朋友。
178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并被委任为一个教堂的牧师。
在社会活动方面,马尔萨斯还参与创办了有名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1821年)和伦敦统计协会(1834年)。
主要著作:《人口论》(即《论影响社会将来进步的人口原理,反对葛德文·康多塞及其他作家思想的评论》)1798年,并于1803年又出版了一个扩充的版本;1820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一本“人所不读,人又咒骂”的书。
它既给马尔萨斯带来了无上光荣,也给他引来了无数的抨击,他成了当时最受欢迎、最被人议论,也是最遭污辱的人。
《人口原理》出版已经200年了,但其作品的思想和名字至今仍是尖锐的思想上和政治上论战的对象。
历史背景:两大论战,(1)济贫法,规定了不论穷人收入多少都要为其提供最低保障,如果家庭收入跌至规定水平下,这些家体内将被给予补助以弥补这一差额。
(2)谷物法:谷物法要求对进口谷物征收关税并且对英国从国外进口的谷物设置了一个最低价格。
地主赞成,斯密等人反对。
废除,导致谷物价格降低,地租减少;商业行会则赞成废除。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背景1、葛德文和康多赛的观点葛德文(Godwen,1756-1836),英国社会哲学家,政治报刊撰稿人。
他倡导无神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认为理性有能力作出正确的抉择,在人的活动中应占绝对统治地位,并以此作为自由主义的根本原则。
1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
十年之后《国富论》发表;176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郎世宁病逝。
2道光14年,甲午。
广东十三行领袖伍秉鉴财富达到2600万银元,相当于现在的50亿人民币,成为世界首富。
此年,中国官方统计人口,达四万万,此为“四万万同胞”的最初由来。
《政治正义论》(1793)是其代表作和成名作,他从自由主义出发反对政府制度,反对财产制度,也反对婚姻制度。
他认为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必然要腐化,主张以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公社来代替政府。
他主张男人和女人可以跟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一样的交朋友。
他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性能区分环境的好坏,而这种理性的获得则依靠于教育。
他认为由于理性的发达,人类社会可以无限地进步和发展,而阻碍人类理性的发达者是人类社会各种的人为制度(如私有财产制等)和组织(如政府等)。
去掉这些人为阻碍,人与社会都有达到完善的可能。
康多赛(Condorcet, 1743~1794),法国数学家、革命家、哲学家。
在1760年代,其数学方面的研究即受到当代高度重视。
1762年到达巴黎,1782年时被选为法兰西院士。
1785年时,作品《伏尔泰传》为他建立起文学名声。
康多赛支持法国改革运动并且参与政治,1791年进入立法议会,并担任该会主席。
他最大的立法贡献即推动法兰西教育体系的计划,此体系的架构一直沿用并维持到现在。
在革命期间,他反对无礼的对待温和的吉伦特党人(Girondins),此举使得他受到极端党派的谴责和拘捕。
在逃亡期间,他写下他最重要的作品《人类理性进步的历史概观》(Sketch of the Intellectual Progress of Mankind,1795),这部作品中,勾划出人类进化的历程经由九个阶段,并从原始人为开始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经由教育的洗礼,皆可以达到完善的地步。
康多赛最后在巴黎附近的拉雷纳堡被捕,然后被监禁起来,不久即死于狱中,死因不明,有一说他遭谋杀而死。
他的一生宣扬改善人类理性即可促使社会进步,主张财产私有制、政教分离,废除宗教科学,强调实证科学;除上述所提及之著书外,尚著有《概率论原理》一书。
2、马尔萨斯的观点葛德文和康多赛认为:私有财产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更平等的分配资源,好让人们过上像样的生活;人类的理性可以促使社会不断的取得进步,人类能在走向最终完善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马尔萨斯则认为,人类制度不过是一个表面的次要的原因,造成人类祸患的根源要根深蒂固得多,这就是他所说的人口论。
他坚信人口的迅速增加,必定会给社会造成难以克服的压力和负担。
“社会上这两个根本法律(财产的安全及结婚的制度)一经制定,不平等的状况必然会随着起来。
在财产分割以后出世的人,即在全世界均已被人占有以后,才来到这世间。
如果他们的双亲,因有过大的家庭,致不能给他们以充足的扶养,又将如何在这一切均已被人占有的世界上生活呢?每一个人均有权要求等分土地生产物的社会,会发生什么最后结果,我们已经讲过了。
人数过多致原份土地不足维持的家庭,不能像要求还债那样,向别个人,要求剩余生产物的一部分,因此,按照我们本性中的必然法则,就有些人必定要苦于贫乏。
这些不幸的人,在生活的大彩票中,抽到了一门空签。
请求者的人数,马上就会超过剩余生产物的供给力。
”马尔萨斯说:“一个生在已经被占有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不能从他享有正当要求的双亲那里获得生活资料,如果社会不需要他的劳动,他就没有要求获得最小份食物的权利,事实上他是多余的人。
大自然的盛大筵席上没有他的空席。
她命令他离开,如果他不能引起她的某些客人的怜悯,她将迅速执行自己的命令。
如果这些客人起身把位子让给他,立刻就会出现其他的闯入者,要求同样的恩惠。
来者不拒的传说使大厅内充满了无数的申请者。
宴会的秩序与和谐被破坏,先前那种丰盛变为不足;客人们的幸福为大厅每一处的不幸和依赖的场面所破坏,被一些人的吵吵闹闹的纠缠所破坏,他们正在为没有找到他们听到传说后所指望的那份食物而理所当然地感到愤怒。
客人们在违反给所有闯入者制定的严格命令时,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已经过迟,这些命令是宴会的伟大的女主人发布的,她希望自己的所有客人能够吃得丰盛,又知道她不能供给无限的数目,所以当她的餐桌已经位满时,仁慈地拒绝接纳新的来客。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
”一个假定“: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
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平衡法则:“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人口增殖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平衡方法:(1)预防性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马尔萨斯认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被称之为道德约束(不结婚、晚婚等)。
马尔萨斯将他不赞成的预防性措施称之为罪恶(节育等)。
(2)积极性控制,死亡率上升。
饥荒、瘟疫、贫困、战争。
“为了保持行动的一致性,我们应该促进大自然在制造死亡率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该愚蠢徒劳地致力于阻碍其作用。
如果我们担心饥荒这种灾难形式频频光顾,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措施迫使大自然采取其他形式的破坏性措施。
我们不应该建议穷人保持清洁卫生,而是应该鼓励相反的习惯。
在我们的城镇里,我们应该使街道变得更窄,让房子里住进更多的人,从而招致瘟疫的发生。
在农村,我们应该将存在建在死水塘附近,并且特别鼓励定居在沼泽地及其他不卫生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谴责对破坏性疾病进行的任何治疗措施,以及谴责那些认为他们通过采取措施消灭各种疾病而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虽然是善意的但却犯下了极大的错误。
”In this famous work, Malthus posited his hypothesis that (unchecked) population growth always exceeds the growth of means of subsistence. Actual (checked) population growth is kept in line with food supply growth by "positive checks" (starvation, disease and the like, elevating the death rate) and "preventive checks" (i.e. postponement of marriage, etc. that keep down the birthrate), both of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misery and vice". Malthus's hypothesis implied that actual population always has a tendency to push above the food supply. Because of this tendency, any attempt to ameliorate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er classes by increasing their incomes or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ould be fruitless, as the extra means of subsistence would be completely absorbed by an induced boost in population. As long as this tendency remains, Malthus argued, the "perfectibility" of society will always be out of reach.三、政策含义取消济贫法。
马尔萨斯的一些观点在1834年严厉的修正案中被采纳。
一个申请救济的人在被给予救济之前,必须先抵押他的全部财产并已经进入了济贫院;他的妻子与孩子可以进入济贫院,也可以被送到纺织厂去工作。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为了不使这个家庭成为公共的负担,这个家庭将被拆散并被粗暴的对待。
济贫院代表着一种社会耻辱,进入济贫院要承受很重的心理负担。
该法案的目的就在于使公共资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根本不能忍受的,以至于他们宁愿静静的饿死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