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国疾病.ppt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课件

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 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
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
• 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 造成人际传播。
• 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 泌物 (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就可导致感染。
,
立
即
略管
-理 5接
触 者 :
对 密 切
防控策略-6
隔离病人: 发现可疑病例,马上就医,采取严格的隔离
措施 。置单间、负压病房,物品专用。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
严格消毒。
不要接触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
略妥
-善 7处
理 尸 体 :
病
防控策略---8
• 空气消毒: 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无人的情况下可用紫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
内
容
• 基本概况 • 病原体特点及其抵抗力 • 流行病学 • 防控策略
基本概况
•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 发生时间、地点: 于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 (金)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 埃博拉是Yambuku北部的一条小河,以此命名。
基本概况
• 历史资料: 从1976年-2012年共发生24次埃博拉病毒疫
情,多发生在中非的刚果、苏丹、乌干达、加蓬 等国家。只有1994年和1996年在西非的科特迪瓦 和南非爆发过一场。
历况
史 资 料 :
•1
2024版埃博拉出血热简介及防控ppt课件[1]
![2024版埃博拉出血热简介及防控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2bf88d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0.png)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31
定义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 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 传染病。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是一 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它主要通过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和排泄物等传播。
4
历史与地理分布
历史
自1976年首次在刚果(金)的埃博拉 河地区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在 非洲多次爆发。
科研进展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 更加快速、准确的埃博 拉病毒检测方法和治疗 手段。
29
对个人和社会影响及意义
2024/1/28
个人健康保护 了解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 病毒传播风险,保护个人健康。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积极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 发展,减少疫情对当地商业、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冲击。
2024/1/28
抗病毒药物研究
针对埃博拉病毒开展抗病毒药物研究,如瑞德西韦等,已取得一 定疗效。
免疫疗法探索
利用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等免疫疗法,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抑制 病毒复制。
基因疗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为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尚处 于研究阶段。
21
中医中药在防治中的应用
1 2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个体差异,采用辨证论治 的方法,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埃博拉出血热简介及防控 ppt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PPT课件

• 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苏丹、科特迪瓦(象牙海岸)、 乌干达以及南非已确认发生过病例。
• 全球至今累计发病2600多例,死亡约1700余人,总 体病死率约66%。
第六页,共72页。
第七页,共72页。
第八页,共72页。
全球埃博拉病毒病地理分布
• 2014年8月14日, 《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 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 44号)。
• 2014年8月,《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 )。
• 2014年8月17日,中国CDC发布关于印发埃博拉出 血热防控相关技术文件的通知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机体 ---局部淋巴结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 ---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感染 ---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出血、休克、DIC。
第二十五页,共72页。
病理特点
•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 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 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 亡小体。
• 2008年7月12日 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 卫生部办 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第四页,共72页。
概述
•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 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 (2)防护配备:在工作服、工作鞋、帽子、防护 服、防护口罩(N95)、防护面罩、手套、胶鞋等 防护用品外,增加护腿、防水围裙等,必要时戴 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或动力送风呼吸器。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中国疾控中心)共28页PPT资料

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
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 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检测
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减少,7日后上升, 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肝功能 肾功能 尿蛋白阳性
排除伤寒、疟疾等传染病 胶体金快速检测
出凝血相关检测
电解质
血型
四 临床特征和治疗 · 治疗方法
• 尚无有效药物,新 的药物疗法正在进 行评估
• 目前尚无可用的埃 博拉出血热疫苗
• 首先需要隔离患者 • 主要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
,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 • 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
四 临床特征和治疗 · 诊断依据
疫情关键节点
一 疫情概况 · 疫情流行原因及特点
疫情大规模流行原因
• 首次在西非国家出现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 缺乏处置经验
• 当地卫生条件、风俗 习惯、语言习惯及宗 教信仰影响
• 跨境活动频繁 • 人口密集区为疫区
疫情特点
• 持续时间长,感染人 数多
• 播散范围广,为埃博 拉出血热发现以来规 模最大、范围最广的 一次
* ecdc.europa.eu/en/press/news/_layouts/forms/News_DispForm.aspx?List=8db7286c-fe2d-476c-9133-18ff4cb1b568&ID=1047
一 疫情概况 · 2019年疫情趋势
2019年疫情趋势
一 疫情概况 · 疫情关键节点
家庭内感 染
• 护理 • 葬礼
院内感染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三 流行病学 · 传播途径
2024年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课件一、引言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简称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的埃博拉河流域被发现,因此得名。
埃博拉出血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我国医护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本课件将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于Filoviridae科的单链负股RNA病毒。
病毒颗粒呈长丝状,直径约为80纳米,长度为800-1000纳米。
病毒基因组包含7-9个基因片段,编码7-9种蛋白质。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时,通过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合成负链RNA,再转录成正链RNA,进而翻译成病毒蛋白质。
三、流行病学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野生动物,如蝙蝠、猴子、猩猩等。
人类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器官或其他组织而感染病毒。
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含有病毒的物质,以及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医护人员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也可能因接触患者而感染病毒。
四、临床表现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21天,平均为8-10天。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出血等出血倾向。
重症患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死率较高,可达50%-90%。
五、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
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抗原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虽具有确诊价值,但操作复杂,风险较高,不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六、治疗目前尚无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物和疫苗。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PPT课件

随后疫情持续扩散,至8月份,疫情已经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 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内蔓延,并波及至尼日利亚
西非三国埃博拉病毒病总体疫情
EHF暴发疫情仍然严峻,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感染传播仍在
继续发生
截至7月27日,上述3国累计报告病例1323例,死亡病例
729例(CFR:55%) 7月1-27日,新增564例病例(包括确诊、可能和疑似病 例),262例病例死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确诊病例
可能病例
疑似病例
合计
336 218 100 72 473 195 0 0 909
109 109 128 62 38 33 1 1 276
15 12 101 22 22 5 0 0 138
460 339 329 156 533 233 1 1 1323
死亡数
262
485
205
39
729
(1) 2014年7月1日-27日的新报告病例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概况 埃博拉出血热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传人我国的风险和防控建议
一、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概况
全球既往疫情概况
年份 2012 2012 2012 2011 2008 2007 2007 2005 2004 2003(11-12月) 2003(1-4月) 2001-2002 2001-2002 2000 1996 1996(7-12月) 1996(1-4月) 1995 1994 1994 1979 1977 1976 1976 刚果民主共和国 乌干达 乌干达 乌干达 刚果民主共和国 乌干达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苏丹 刚果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加蓬 乌干达 南非 加蓬 加蓬 刚果民主共和国 科特迪瓦 加蓬 苏丹 刚果民主共和国 Sudan 刚果民主共和国 国家 病毒亚型 Ebola Bundibugyo Ebola Sudan Ebola Sudan Ebola Sudan Ebola Zaire Ebola Bundibugyo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Sudan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Sudan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Zaire Ebola Ivory Coast Ebola Zaire Ebola Sudan Ebola Zaire Ebola Sudan Ebola Zaire 病例数 死亡数 57 29 7 4 24 17 1 1 32 14 149 37 264 187 12 10 17 7 35 29 143 128 59 44 65 53 425 224 1 1 60 45 31 21 315 254 1 0 52 31 34 22 1 1 284 151 318 280 病死率 51% 57% 71% 100% 44% 25% 71% 83% 41% 83% 90% 75% 82% 53% 100% 75% 68% 81% 0% 60% 65% 100% 53% 88%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幻灯片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二)诊断。 •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
测阳性者。 • (三)鉴别诊断。 •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6
•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多器官可见到灶性坏死,以 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等典型特点, 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四、临床表现
•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 潜伏期有传染病。
• 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 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情扩散。 •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
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 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 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 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 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 ➢、、、和等国际组织均投入力量参与到疫情应
导通报目前受影响国家的现状,并帮助在该地 家开展关键的准备工作; ➢定期召集会议,与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 政府、卫生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就风险评估和计 每日会商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 ➢世卫组织的新发和危险病原体实验室网络(),
➢ 整体上此次由埃博拉出血热导致的公共卫生危机不同 感染病例会继续在上述3国发生,或影响其他相邻国家
➢ 除2013年12月报告的指示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是通过 或死亡病例而引起的感染
➢ 感染病例不去就诊或未进行隔离治疗,以及不安全的 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在人间传播
➢ 缺乏对所采取的基本防控措施的即时风险评估(如: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 传染源 ➢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 自然宿主 ➢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
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
果蝠的分布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 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 ➢ 毒粒长度平均1000,直径约100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 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
显变化 ➢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
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埃博拉病毒分型
➢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 扎伊尔型():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 ➢ 苏丹型():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 本迪布焦型():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 塔伊森林型():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 赖斯顿型():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
埃博拉病毒病关键信息(2014
➢ 埃博拉病毒引起人类埃博拉出血热(现称为埃博拉病 ➢ 暴发的病死率达到90% ➢ 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接近热带雨林的偏僻村庄 ➢ 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并可发生人间传播 ➢ 狐蝠科的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二、疫情概况及特点
既往发生疫情
➢ 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 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 之后偶有散发,多为暴发,多发生于中非和西非湿润的 ➢ 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苏丹、科特迪瓦(象牙海岸)
共和国以及南非已确认发生过病例。 ➢ 全球至今累计发病2600多例,死亡约1700余人,总体病
全球既往疫情概况
全球埃博拉病毒病地理分布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 2月初,几内亚东南部马桑达省出现发热死亡病例,周 都地区随后也发现类似病例。
三、2014年疫情国际应对
应对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战略
➢ 应对和准备的协调工作,包括现场应对合作伙伴的协 ➢ 国家快速检测和管理疑似、确诊病例的能力建设; ➢ 防止的社区传播; ➢ 在卫生服务过程中防止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的传播; ➢ 提供必要的心理应急咨询以支持病人和社区的恢复; ➢ 支持伦理学在临床、实验室、流行病学、社会学和生
➢ 3月22日马桑达地区采集的12份疑似病例的样本在法国 并得到最终确认
➢ 从6例病人样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并与扎伊尔型有 性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报告病例(7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报告病例(7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特点分
家提供诊断和参考实验室的支持。 ➢目前合作实验室包括: ➢巴斯德研究所(),达喀尔,塞内加尔; ➢欧盟移动实验室()团队(包括国际研究组织) ➢热带医学的伯恩哈德- 研究所,汉堡,德国;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 技术支持 ➢ 受影响国家的工作包括提供如下支持: ➢ 主动搜索病例,辅以快速最后一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应急中心
➢基本知识 ➢疫情概况及特点 ➢2014年的国际应对 ➢当前应对主要问题和国际反应 ➢风险评估和防控建议
一、基本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 , )引起的一种发生于 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
➢ 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病毒,是一 物的病毒
➢ 如下方法可诊断埃博拉病毒病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抗原检测 ➢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预防和治疗
➢ 有些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尚无可用的疫苗 ➢ 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疗法正在进行评估 ➢ 危重病例需要加强支持性护理。病例往往会脱水,需
液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 ➢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
潜伏期
➢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 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具有传染性
症状和体征
➢ 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后 腹泻、皮疹、肝肾功能受损
➢ 病例可同时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 ➢ 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肝酶升
诊断
➢ 在诊断埃博拉病毒病之前,需排除疟疾、伤寒、志贺 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 病毒性出血热
的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 ➢ 调查受影响社区的传播模式和风险因素,以指导控制 ➢ 在现场部署和维持来自世卫组织和的国际疫情应对小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 技术支持 ➢ 在医疗机构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包括严格遵守洗手,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安全注射
毒和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 迅速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者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 ➢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悉埃博拉出血热的特点,使他们
➢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 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 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
人际传播形式
➢ 家庭内感染 ➢ 护理 ➢ 葬礼 ➢ 院内感染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 暴露或接触机会多 ➢ 性别间不存在发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