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

合集下载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埃博拉出血

埃博拉出血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HF)是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

EBV有极高的传染性,有传染性的试验操作要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EBHF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该病毒始发现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故命名为EBV和EBHF。

【病原】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

EBV有极高的传染性,试验操作要求在P4级的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

【症状】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14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感到胸闷、憋气,一般人都会以为是感冒或流感;几个小时后,患者会突然大量出汗、发烧,看上去像疟疾;几天之内,患者开始感到头部和全身肌肉极度疼痛、难以忍受,随后患者开始呕吐、腹泻并出现肾功能障碍,最后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开始出血,血液从身体的各个孔冒出来,怎么也止不住,此时,50%-90%的患者生命已无法挽回。

【病理】目前,对于埃博拉的病理不详。

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感染EBV-Z之后,可以抑制MHC-I蛋白的基因表达,抑制IFN-α和IFN-γ靶基因的诱导,其中包括编码MHC-I蛋白基因,2′-5′多聚腺苷酸合成酶以及IFN调节因子,由此引导的免疫抑制是EBV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的原因之一。

通过猕猴实验证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EBV-Z的主要侵袭目标;肺中病毒滴度较高,肺部充满蛋白性渗出液,存在纤维蛋白及大量抗原阳性巨噬细胞;病猴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出现损害性出血点,认为是出血热引起血液循环紊乱导致的损害。

用豚鼠和4只不同种类猴为实验动物,通过皮下、气溶胶和腹腔接种感染不同剂量EBV,发现不论何种途径感染,首先感染的是动物的巨噬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感染,发生在感染后期病毒复制过程中。

对感染小剂量EBV的猴,因其种类不同,导致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凝血障碍;绿猴和猕猴在病毒感染末期血管腔内普遍出现纤维蛋白沉淀,导致DIC发生,感染狒狒观察到持续性出血及DIC综合征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对食蟹猴(Cynomolgus)和豚鼠不出现DIC综合征。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

其中扎伊尔型和苏丹型是在非洲暴发最多的亚型。 不同亚型毒力不同,强弱顺序为ZEBOV>SEBOV > CEBOV > BEBOV > REBOV
埃博拉糖蛋白是: 致病:吸附、穿入、对细胞毒性、下调宿主细胞蛋白表达、增加病毒装配和 出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诱生保护性抗体的靶蛋白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 最主要传播形式
– 家庭内感染
• 护理 • 葬礼
– 院内感染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18
埃博拉病毒病主要流行地区
• 常见非洲一定地区(加蓬、刚果、扎 伊尔、乌干达、苏丹、科特迪瓦) • 特定人群(有与病人或其接触者的接 触史) ,包括保健人员、医护人员及 患者家属
发病机制
• 主要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肝细胞 •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 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MPS)的细胞。 • 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 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 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 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 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通透性增加,诱导表达 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 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
报告
•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方案,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 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 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 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 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治疗
• 治疗原则(无特效治疗措施)
– 对症和支持治疗 –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 – 治疗肾、肝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 控制继发感染。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

4、Ebola的预防与控制
5、小结与展望
Ebola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虽然受制于 传播途径的原因,并没有造成同流感、SARS等病 毒的大范围传播,但其影响力丝毫不差。 由于其恐怖的威力,病发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 发死亡,使其疫苗的研究进展受到阻挡,尚未制作 出通过临床试验的特效疫苗。 为了克服对Ebola的恐惧,疫苗的研发势在必行,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针对Ebola的特效药,为患 者带来福音。
Ebola
导师:张君诚博士
埃博拉病毒
第一组 肖巧聪(主讲) 郑得胜 刘炳跃 林家治
目录
1、什么是埃博拉?
2、Ebola的检测与抗体制备
3、各国对Ebola疫苗的研究现况
4、Ebola的预防与控制
5、小结与展望
1、什么是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Ebola)是一种 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 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 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埃博拉”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 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 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 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 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 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 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 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 官衰竭。
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
已经证实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与检测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几乎达到100%,敏感度 很高。并且,用?射线照射标本并灭活病毒后,再检测病毒抗原或RNA时,实验安全 性增高,且实验结果也不受显著影响。
Ebola检测试剂盒
2.2 抗体制备
鸵鸟蛋抗体
2014年11月23日,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宣布,其研究小组开发 出利用鸵鸟蛋大量制作埃博拉病毒抗体的技术,一些机场计划在 12月中旬开始使用含有这种抗体的喷雾剂。 鸵鸟有很强的免疫力,这源于其身体强大的抗体生成能力。京 都府立大学教授冢本康浩及其团队一直研究鸵鸟的免疫力,开发 出了利用鸵鸟蛋大量提取抗体的技术。 在新研究中,研究小组首先研制出埃博拉病毒重组蛋白,将其 作为抗原注入鸵鸟体内。鸵鸟由此生成抗体并传给其所产的蛋, 将鸵鸟蛋的蛋黄部分取出后,可提纯抗体。研究小组目前计划使 用这种抗体制成可预防感染的喷雾剂,可喷洒在手、口罩以及门 把手上。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10月1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3330人丧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已投入人力和资金控制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

病原体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致病原理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

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

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其它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经皮肤、呼吸道或结膜感染。

潜伏期2-21天;病死率可高达50%~90%。

2014年西非地区发生该病流行,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发生较严重疫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

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出血倾向,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临床检查:(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2)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3)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注意与恶性疟相鉴别。

建议:对来自病例报告国家的发热伴出血、皮疹病例立即向疾控机构报告,在做好防护条件下采集病例生物标本送疾控机构检测;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二、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所致的严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全球地区分布以中东地区为主,欧洲等地发现输入性病例。

临床表现:急性呼吸道感染,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似。

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畏寒、寒战、咳嗽、胸痛、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埃 博 拉

埃 博 拉

埃博拉1995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扎伊尔发现罕见传染病埃博拉。

埃博拉(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疾病症状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

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高危人群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1)医务人员;(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以了解免疫受损者或者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的人员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该病毒。

在诊所和医院、社区集会或家中,均可通过采取保护性措施而减少暴露于病毒的机会。

病毒名称(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

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

“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是第一次爆发的地方。

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

其中扎伊尔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健康信息提示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对所有的人来说,非洲,充满着神秘色彩,让人向往。

而在神秘的背后,非洲却又隐藏着让人难以预料的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生命安全,比如,埃博拉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

“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有包膜,非节段性,负链RNA 病毒。

丝状病毒科包括马尔堡病毒属,cuevavirus 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有5 个亚种,分别为: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先前称“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莱斯顿病毒(莱斯顿埃博拉病毒)。

其中 4 种可以感染人类,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只有莱斯顿病毒不感染人类。

二、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源可追溯到人类接触“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水果蝙蝠、猴子、森林羚羊以及热带雨林中患病或死亡的豪猪”。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解读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解读
国家派出的公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人员 ; 个体经商者;旅游人员 。人员数量单位应该是以万人为基 本单位。 非洲来华人员
内容
1、世卫组织防控建议 2、风险评估 3、我国开展的主要防控工作 4、Ebola防控方案要点解读
世卫组织观点
• 8月8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非洲埃 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除非是为了进一步治疗并经过周密安排的撤离
• 举行葬礼和实施安葬时,由训练有素的人员负责 ,以降低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风险
– 应考虑当地文化习俗,遵循国家卫生法规
• 确保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获得适当的医疗卫生服务
– 协调航空公司做好飞机上有症状乘客的沟通和管理, 以及接触者追踪
• 在疫情有效控制前应该考虑推迟大型活动
对高危国家的建议
• 尚未发现病例但与流行国家接壤的国家
– 立即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或死亡病例监测 – 立即建立符合要求的埃博拉病毒诊断实验室 – 确保医务工作者接受感染预防控制培训 – 建立能够对病例和接触者进行现场调查和管理的快速
反应队伍
• 近期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或发现群体性不明原 因发热死亡病例的国家
四、组织与实施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 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调查,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 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 县级CDC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尽快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 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潘明皓组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潘明皓组

4
01 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代表疫苗
04 小结与展望
埃博拉病毒病又称作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它为单 股负链、不分节段、有囊膜的 RNA 病毒, 分为 5 个基因型: ①扎伊尔(EBOV)型 ②苏丹(SUDV)型 ③本迪布焦(BDBV)型 ④雷斯顿(RESTV)型 ⑤塔伊森林(TAFV)型。
03 代表疫苗
04 小结与展望
6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01 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代表疫苗 04 小结与展望
— *—
7
01 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代表疫苗
04 小结与展望
1)目前已有十几种埃博拉疫苗处于研发阶段。 2)早先采用了灭活病毒的方法制备埃博拉疫苗(免疫原性较差)。 3)埃博拉病毒的保护性抗原主要是其一种糖蛋白-- GP 蛋白,因此,近 期的埃博拉疫苗主要研发重组 GP 蛋白的病毒载体疫苗。 4)埃博拉疫苗依据抗原递送方式主要可分为 ①非复制型载体埃博拉疫苗 ②复制型载体埃博拉疫苗 ③其他非病毒载体型埃博拉疫苗
生物技术制药展示——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小组成员:陈子礼 潘明皓 林志远 汤禹嘉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代表疫苗 04 小结与展望
— *—
3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01 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代表疫苗 04 小结与展望
— *—
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 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 很高
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 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 性作用
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 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 猩的致死率很高。

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经验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微生物、病毒等途径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总结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中的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病例分析1. 病例一:SARS疫情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爆发,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检疫措施,通过加强国内外卫生合作和信息共享,最终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经验总结:- 快速反应:当传染病爆发时,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迅速发布警报、启动应急预案,并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

- 加强信息共享:各国政府应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分享病例信息、科研成果和防控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蔓延。

2. 病例二:埃博拉出血热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多国爆发,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

国际社会采取了跨国合作的方式,联合应对疫情。

各国政府通过加强医疗物资援助和派遣医疗队伍,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经验总结:- 跨国合作: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球性事务,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国际组织如世卫组织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推动各国间的合作机制建立。

- 医疗物资援助:传染病爆发时,医疗物资的供应是关键。

各国政府和组织应加强协调,确保医疗资源的充足供应。

三、经验总结与建议1. 加强卫生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卫生监测体系,能够实时获取各类传染病的相关数据,为疫情分析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推广。

3. 强化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国际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传染病的威胁。

4.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各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和资源储备体系,确保在传染病爆发时能够快速响应和采取有效措施。

5. 推动科技创新与疫苗研发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疫苗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023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23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4年8月2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称,埃博拉病毒将重创西非经济。埃博拉病毒的暴发,导致商业活动和交 通的中断可能会至少持续1个月。此外,如果埃博拉病毒继续扩散的话,也可能导致非洲大陆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 “经济和财政的恶化”。
2014年10月8日,世界银行公布报告称,根据预测,随后两年时间内由埃博拉疫情引发的经济损失将高达320 亿美元。报道指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三国已经由于疫情爆发而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农 业带来的经济价值分别占到三国GDP总量的39%、57%和20%,此外,西非地区铁矿和金矿丰富,西方国家很多矿业 集团都在西非设立了分公司,但由于利比里亚当地已有2000多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丧生,为防止扩散,除几条重 要的边境通道外,其他通道都已被政府关闭,矿产资源的贸易往来被迫大幅减少。
2015年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已经终止。继利比里亚之 后,塞拉利昂成为第二个结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国。
2016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已经结束。但在几个小时后,塞拉利昂的卫生官员 证实,塞拉利昂又有人因埃博拉病毒而死亡。
2014年1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西班牙的埃博拉疫情于2日宣告结束,世卫组织对该国为防控 埃博拉病毒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
截至2014年1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 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3月 17日在日内瓦宣布,2016年1月在塞拉利昂复燃的小规模埃博拉疫情于当日结束。
2014年10月14日,塞拉利昂球员迈克尔·拉霍德说,受到国内埃博拉疫情的影响,塞拉利昂国足在比赛中受 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受埃博拉病毒影响,塞拉利昂队最近的非洲国家杯预选赛主场比赛只能在第三方国家举行。 塞拉利昂队的大部分球员都在欧洲、亚洲或者美国踢球,自7月以后,他们就没有机会回国比赛。

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情况及应对措施

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情况及应对措施

2 0 1 4 T D0 0 2 1 ) ;四 J I f 省 省 属 高 校 科 研 创 新 团 队 项 目 (N O
因 组 相 对 稳 定 。RE B OV 对 非 人 灵 长 类 有 致 死 性 ,
防控水 平 , 加 强风 险交 流 , 现就埃 博 拉 出血热 流行情
况 及应 对 措施 综述 如下 。 1 病 原 体 与 临 床 特 征
对 人则 无影 响_ 8 ] 。除 R E B OV 对人 不致 病外 , 其余 4种 亚型 感 染 后 均 可 导 致 人 发 病 , 其中 Z E B OV 毒
出现 全 身症状 , 如 消 化 系 统 出 现恶 心 、 呕吐、 腹痛 和 腹泻 , 呼 吸 系统 出现 胸 痛 、 气 短 和 咳 嗽等 , 循 环 系统
出现 结膜 充血 和体 位 性 低 血 压 , 神 经 系 统 症状 则 包 括头 痛 、 谵妄 和 昏迷 等 。在 发 病 高 峰 期 皮 肤 可 出现 瘀点 和瘀 斑 、 伤 口渗血 , 重症 病人 在发 病数 日可 出现 咯血 , 鼻、 口腔 、 胃肠 道 、 阴道 及 皮 肤 出血 或 血 尿 ] 。 通常 第 1 O天为 出血 高 峰 , 5 0 以上 的病 人 出现 严
编码L ] 。
例 以来 , 埃博 拉疫 情 席 卷 西非 5国 ( 几 内亚 、 塞 拉 利 昂、 利 比里亚 、 尼 日利 亚和 塞 内加尔 ) , 成 为有 史 以来 最 严 重 的埃 博 拉 疫 情 。 目前 已有 超 过 2 8 0 0人 罹 难, 而且 埃博 拉 疫 情 有 逐 渐 失控 的态 势 l _ 】 ] 。世 界 卫 生组 织 ( w H0) 已发出警告 , 同 时 呼 吁 全 球 各 国 积 极参 与应 对 疫 情 ] 。我 国虽 然 与 非 洲相 距 遥 远 , 但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预防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预防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埃博拉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展-预防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性出血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呕吐,有出血趋势和皮肤丘疹、胃肠道呼吸道和器官瘀血出血。

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埃博拉病毒较为罕见,仅在西非地区流行爆发,因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药物和疫苗一样存在迫切压力。

另外,埃博拉疫情的暴发时间不规律,没有特定的季节性,无法预知和防范。

抗病毒药物或疫苗的研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因此,针对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较慢,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1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概况埃博拉病毒可分为 5 种亚型:扎伊尔型(zaireebolavirus,ZEBOV);科特迪瓦型(cotedivoireebolavirus, CEBOV,也称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orest ebolavirus, TAFV));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SUDV/SEBOV);雷斯顿型(reston Ebolavirus,REBOV)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lavirus,BEBOV)。

五种亚型毒力各不相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人感染后致死率高达90%;苏丹型次之,致死率约为50%;科瓦迪特型对人的毒力较弱,而雷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对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仅在菲律宾和美国有过猴子感染的报道。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中部的扎伊尔和苏丹几乎同时爆发。

尽管分离的病原体都属埃博拉病毒,但不完全相同,根据首发地点不同分别命名为为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其中扎伊尔行病毒共感染318人,284人,致死率高达89%。

1979年7~10月,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再次出现,随后沉寂于非洲丛林,直至1994年6月,1名瑞士女兽医在科特迪瓦因解剖的黑猩猩而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在之后的3年里,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非洲。

埃博拉出血热及疫情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及疫情简介

47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对象: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调查目的:
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
来自疫区人员+21天内疫区旅行史人员 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 方案》 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45

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密接者:接触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者(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 员)。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 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 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灵长类和蝙蝠野生动物的检疫

对前往疫区的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
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
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

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高度关注流行地区的疫情情况

临床表现(略) 实验室检测(略)
38


留观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发热(体温>37.3℃)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 •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 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 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 “哥德巴赫猜想”。 ——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
游戏中幻想的埃博拉患者活死人状态
《极度恐慌》1995 (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 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 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 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 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 环方式尚不清楚。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 病例的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 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首发 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 源而造成流行。
预防控制措施-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 死亡病例
–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 规定处理 –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
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医院感染控制
• 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以及在没有防 护的情况下与可能受到感染的环境发生直接接触。 –当与埃博拉病毒病人密切接触(一米之内)时,应佩戴 面部保护用品(面罩或者医用口罩和防护眼镜)、干净 但非无菌的长袖罩衣以及手套(有些操作程序需要无菌 手套)。 –除非已经恰当消毒,否则个人防护装备不应重复使用。 –应在诊疗护理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
病原学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丝状体,可呈杆
状、丝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
• 分为扎伊尔型(EBOV)、苏丹型(SUDV)、本迪布焦型 (BDBV)、塔伊森林型(TAFV)和莱斯顿型(RESTV)。莱斯 顿型对人不致病。扎伊尔型致病性最强。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 力

埃博拉病毒感染防控(2014-10-31)

埃博拉病毒感染防控(2014-10-31)

•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 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 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 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 • 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一 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 • 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 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当按照 国家病例转运要求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 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 使用120负压转运车,舱内相对压强应在30~-10Pa ,必要时病人入负压隔离仓。 •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分开转运,疑似病例 一车一人隔离转运。 • 医务人员严格个人防护 • 转运结束车辆严格终末消毒
对人不致病
病原学特性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 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 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 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
• 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是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 情中检出,其中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 拉河岸的一座小城,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
一般检查
•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 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 板可减少。 •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 ALT。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 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 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全球已有523名医务人员感染埃博 拉病毒,其中269人死亡。
•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 布会,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 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就各国 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召开记者 招待会时,形容埃博拉为 “现代社会中发 生的最严重健康卫生界紧急危机”。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病死率 51% 57% 71% 100% 44% 25% 71% 83% 41% 83% 90% 75% 82% 53% 100% 75% 68% 81% 0% 60% 65% 100% 53% 88%
(二)病原学特征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 等多种形态,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 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 物细胞中增殖。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
项检测阳性者
2、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 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 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 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 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一)
国家 2012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12 乌干达 2012 乌干达 2011 乌干达 2008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7 乌干达 2007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5 刚果共和国 2004 苏丹 2003(11-12月) 刚果共和国 2003(1-4月) 刚果共和国 2001-2002 刚果共和国 2001-2002 加蓬 2000 乌干达 1996 南非 1996(7-12月) 加蓬 1996(1-4月) 加蓬 1995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94 1994 1979 1977 1976 1976 科特迪瓦 加蓬 苏丹 刚果民主共和国 Sudan 刚果民主共和国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 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 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埃博拉出血热》PPT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PPT课件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 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 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 重要因素。
已有100多名医务人 员在诊疗护理病人的过 程中感染埃博拉病毒, 其原因可能是未穿戴个 人防护用品,或在诊疗 护理病人时未严格执行 感染控制措施。
精选课件ppt
萨尔10图区CD
精选课件ppt
12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 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 关。
尚无资料表明不 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 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 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 显的季节性。
精选课件ppt
13
埃博拉出血热的表现
主要症状: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 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 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 缓脉。
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 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 一周内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 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 行。
精选课件ppt
18
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 测阳性者。
精选课件ppt
19
鉴别诊断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做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
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 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伤寒 恶性疟疾 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 增多旅行和交通风险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Ⅲ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张云辉,王姝,陈玉琪,李军[摘要]发现于1976年的埃博拉出血热具有高传染性、高致病性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曾多次在非洲中西部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50%~90%。

然而目前仍然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始于2014年初的非洲西部暴发疫情是该病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该病发现以来的总和,WHO 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际公共卫生和医疗部门正在通力合作抗击这一烈性传染病。

本文就该病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进行回顾。

[关键词]传染病;出血热,埃博拉;治疗学;综合预防[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1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134(2014)04-000Ⅲ-6Research advances in Ebola virus diseaseand disease update in the 2014Ebola outbreakZHANG Yun-hui,WANG Shu,CHEN Yu-qi,LI Jun *Editorial Board,Infectious Disease Information,Beijing 100039,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ly6080@[Abstract]Ebola virus disease (EVD)is a severe,often fatal illness in humans,with high infectivity,high pathogenicity and high mortality rate.It first appeared in 1976,and several outbreaks of EVD have occurred in Western and Central Africa,with a case fatality rate of 50%-90%.However,no licensed vaccine and antiviral agent for EVD are available for use.The outbreak occur-ring in Western Africa in 2014is the most severe outbreak of EVD in history,and the number of the infected and dead cases is lar-ger than the total number of those cases in the previous outbreaks of EVD.WHO declared the 2014Ebola outbreak to be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and currently,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ttings are making common efforts to com-bat this virulent disease.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EVD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2014Ebola out-break.[Key words]communicable diseases;hemorrhagic fever,Ebola;therapeutics;universal precautions始于2013年12月暴发于几内亚的高传染性、高致病性、高病死率的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 disease,EVD )疫情,是本病被发现38年来规模最大、最严重且最复杂,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疫情目前已经蔓延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

截至2014年8月16日,累计发生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240例,死亡1229例。

WHO 于8月8日宣布本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已经引起全球各方广泛关注,多国防疫和医疗力量相继加入到了抗击本次疫情的行动中[1-2]。

现将EVD 研究现状及本次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些特点综述如下。

1病原学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 )是EVD 病原体,发现于1976年。

1976年6—11月,在非洲中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现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生出血热暴发流行,随后发现该病病原体为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EBOV 。

目前已鉴定的EBOV 有5种亚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科特迪瓦型和莱斯顿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4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感染扎伊尔型、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的病死率为50%~90%[3]。

自1976年至今,扎伊尔型在全球25次疫情暴发中占15次。

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体仍然是扎伊尔型,病原体于2014年2月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确定,病例样本来源于几内亚[4]。

EBOV 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其形态包括杆状、丝状及“L ”形,病毒粒子长度平均l000nm ,直径70~90nm 。

EBOV 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长度为18.9kb ,依次编码核蛋白(NP )、病毒结构蛋白(VP35,VP40)、糖蛋白(GP )、额外病毒结构蛋白(VP30,VP24)及RNA 依赖RNA 聚合酶(L )。

GP 是病毒表面棘突的惟一结构蛋白,它通过与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破坏微小血管的完整性,引起血管渗漏。

VP40是与病毒内膜相关的基质蛋白,在病毒以颗粒方式在宿主细胞芽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VP24为小型膜蛋白,可能与病毒的组装和出芽释放有关。

GP 、VP40和VP24在病毒粒子装配、出芽及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5]。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传染病信息》杂志社(张云辉、王姝、陈玉琪、李军)[通讯作者]李军,E-mail:lily8060@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年份2012201220122011200820072007200520042003年11—12月2003年1—4月2001—20022001—2002200019961996年7—12月1996年1—4月1995199419941979197719761976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乌干达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苏丹刚果刚果刚果加蓬乌干达南非(前加蓬)加蓬加蓬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病毒分型本迪布焦型苏丹型苏丹型苏丹型扎伊尔型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扎伊尔型塔伊森林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苏丹型扎伊尔型病例数57724132149264121735143596542516031315152341284318死亡数294171143718710729128445322414521254031221151280病死率(%)51-71-442571--8390758253-756881-6065-5388表1前24次疫情暴发情况[7]Table 1Chronology of previous 24EVD outbreaks [7]注:分母小于20者未计算百分率ⅣEBOV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h ,100℃5min 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和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6]。

因此,EVD 虽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但是EBOV 在外界抵抗力并不是很强,这有利于消灭外环境的病毒。

2流行概况从1976—2012年共报道24起疫情,全部发生在非洲中西部,平均病死率达67%。

扎伊尔型引发的疫情次数最多,其引发的疫情病死率为44%~90%。

苏丹型引发的疫情次数居第二位,病死率为41%~71%[7]。

见表1。

目前推测本次疫情源头(零号患者)很可能是几内亚的1名2岁男童。

2013年12月,该男童开始出现发热、黑便、呕吐等症状,发病4d 后死亡。

该男童死亡后,其母亲、姐姐和祖母先后出现发热、呕吐及血热症状,亦相继死亡,最后发病的祖母于2014年1月1日死亡。

参加男童祖母葬礼的人陆续出现了相同症状,疫情逐渐向周围地区蔓延,并有大量死亡病例[4]。

2013年3月几内亚卫生部确定该地区暴发EVD 疫情。

此后疫情迅速向周边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蔓延,成为本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暴发疫情。

据WHO 统计,从2014年3月末首次正式报道至8月16日,西非地区已累计出现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240例,死亡1229例,目前患者最多的国家是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表2)[1]。

与患者及死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成为感染率最高的人群。

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缺乏、部分地区感染控制措施不当、当地的某些丧葬风俗以及部分居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导致疫情有失控的趋势。

一些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部分国家关闭边境,停止了交通运营。

WHO 于8月14日在官方网站声明“疫情暴发地区工作人员发现的证据显示,报道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低于实际数字”[8-10]。

3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EBOV 的患者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EBOV 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

一般认为自然宿主存在于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雨林中。

有研究发现疫区的家养犬由于撕咬病死的动物而产生轻度感染症状,EBOV 特异性抗体检传染病信息2014年08月30日第27卷第4期Infect Dis Info,Vol.27,No.4,August 30,2014Ⅴ出率高达25%[6,11-12]。

EBOV 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4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患者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被感染。

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病毒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须要进一步确认。

目前未发现经空气、食物和水传播的证据[6]。

本次疫情最新资料显示,主要高危人群是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医护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