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标准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标准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标准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出血和器官功能衰竭。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与感染者接触的物体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为了及早发现和诊断埃博拉出血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出血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与其他传染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其次,实验室检测是确诊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提取患者体液中的病毒R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检测。

抗原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病毒抗原来确定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

抗体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判断是否曾经感染过埃博拉病毒。

这些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最后,流行病学调查也是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接触史、旅行史和流行病学链条的追踪。

通过调查患者是否接触过感染者、是否去过疫情流行地区等信息,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可能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周围的人群进行监测和隔离,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综合判断这些标准,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埃博拉出血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防控。

然而,由于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性和致死率较高,对于疑似病例,应该立即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观察,以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三)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 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 可减少。 •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 高大于ALT。 • 血清学检查。 • 1.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 2.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一、诊断依据 • (一)流行病学史。 • 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 行史 • 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 疫区的发热者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血 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或尸体等。 • 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三)病原学检查。 • 1. 病毒抗原检测 • 2. 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的患者 血标本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 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 清标本。 • 活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 行。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留观病历: 具备上述流行病史中任何一项发热(体 温>37.3℃)患者密切观察病情 采集标本,在医疗机构达到生物安全2级 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 行非病原学检测,按规定送疾控防治 中心作病原学检查。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二)临床表现 • 1.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 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 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
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处置路径
• 2、极期: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 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 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 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 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 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 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目录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3)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17)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3)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7)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32)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35)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40)西尼罗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45)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50)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

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

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 100nm,大小为18.9kb,编码7 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 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 白组成。
编辑版ppt
5
2020/8/11
编辑版ppt
6
病原学
• 扎伊尔型 • 苏丹型 • 本迪布焦型
致病性和致死率很 高
• 塔伊森林型
发热者; 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和尸体; 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编辑版ppt
21
诊断
2.以下之一: 发热T>38.5℃、头痛、肌痛、呕吐、腹
痛、腹泻;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编辑版ppt
22
诊断
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 2.以下之一: 核酸检测阳性;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病毒分离阳性; 血清特异抗体双份4倍以上升高; 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发病 602 315 425 122 123 1975
死亡 病死率 431 71.6% 255 81% 225 52.9% 96 78.7% 113 91.9% 1069 54.1%
编辑版ppt
4
病原学
•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 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 股负链RNA病毒。
•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 状、“L”形等多种形态。
编辑版ppt
23
诊断
留观病例 • 具备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 (T>37.3℃)患者。
编辑版ppt
24
鉴别诊断
1. 病毒性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 沙热、黄热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39岁医生卡恩是塞拉利昂唯一一

附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五、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制度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

(一)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二)预防与控制措施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

2.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3.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措施所需物质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规定。

4.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要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要探视时,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个人防护。

(三)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1.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3.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

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4.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

埃博拉出血热2

埃博拉出血热2

病理变化
•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 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 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 亡小体。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 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急性起病 • 高热、畏寒、 • 头痛、肌痛 • 结膜充血 • 相对缓脉 •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 • 皮疹
血清学检查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 法检测。 •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 法检测。 特异性IgM抗体在发病后2~9天出现,持续存 在到发病后1~6个月; IgG抗体在发病后6~18天出现,持续存在到 发病后2年以上。 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 端多肽为抗原检测埃博拉病毒IgG抗体的ELISA方 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治疗
一般支持
• • • • • 对症治疗: 首先隔离病人 卧床休息 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保证充分热量
病原学治疗
• 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 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 感染猴中存活下33%。 • 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 • 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埃博拉 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 • 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 在争议
• 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 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 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 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 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 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指南,防控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指南,防控指南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 •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 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 1. 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 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 2.伤寒。 • 3.恶性疟疾。 •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 症等。
流行病学—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灵长类动物为本 病传染源,目前认为该病毒自然宿主为狐 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 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中的循 环方式尚不清楚。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 和带病毒的亚临床感染者通过接触(特别是血液、排泄物 及其他污染物)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博拉出血热暴发 流行的重要因素。 •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空气传播和性传播的病例发生, 但应予以警惕,防止发生。
埃博拉病毒简介
。。
•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是刚果的一条 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 里出现 ),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 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 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 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在 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 1976的一张照片,当中 死亡率高达88%。 被称为“世界上 有两名护士站在金沙萨 最可怕的病毒”。是“世界上最神 第三个病例(Mayinga护 秘的六种病毒之首”。 士)前。Mayinga护士于 扎伊尔金沙萨市的 Ngaliema医院接受治
院内感染控制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EBOV)
埃博拉病毒
据英国《焦点》月刊发表文章《几种最可怕的病 毒》:

《埃博拉诊疗方案》PPT课件

《埃博拉诊疗方案》PPT课件

2021/6/16
17
五、实验室检查
(三)、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 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 本中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 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 检测到病毒核酸 。
2021/6/16
18
五、实验室检查
– 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 可能性。
–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 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 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2021/6/16
9
二、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 医务人员。 – 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 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 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 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 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2021/6/16
2
历史流行情况
• 1976年6月-9月间,苏丹: 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 人死亡。
• 同年9月-10月间,扎伊尔:318个病例,280人死亡。 • 1995年,刚果:315人感染,244人死亡。 • 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
2021/6/16
10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 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MPS) 的细胞。
• 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 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1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1
IgⅡ
JIsA法 捕捉 Ⅲ
检测。
2.血 清特异性 IgG抗 体:采 用 ELIsA、 兔痰荧光等方法
拉测。
(三 )病 原 学检查。
1,病 毒抗原检测:由 于埃博拉 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
,
可采用 ELIsA等 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 酸检测:果 用 RT-PCR等 核酸扩增方法检测。 般 一 发
,
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录明,埃 博拉病毒可通 过气潜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 例发生,但 应予以苷惕,做 妤防护。
(三 冫 人群易忠性和发病革节。
日1-FEB-2口 口 5
15:24
FR□ M
T□
P.⊥ 彐
1年 人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威 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爿 闾存在
,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 塔 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 四 佘 种 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纽核苷酸 构 成差异较大,但 同-亚 型的病毒基 因组相对稳定。
日1-FEiB-2臼 日 5
15:24
FR□ M
T□
P.12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 中度抵抗力,在 室温及 4℃ 存放 1个 月后,感 染性无明显变化。‘ OE灭 活病毒需耍 1小 盱。该病 毒对紫外线、 v射 线、甲醛、次氧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洛 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HemoFrha,gi。
埃博拉出血热 tEbola
挨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 (FⅡ iΨ irⅡ Ⅱ ),为 不分节段 的单般负链 RNA病 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 呈杆状、丝 、 状
%"形 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 100onm,直 径约 100nm。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蒙中)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蒙中)

治 疗
• 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 • 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 有证据表明,早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 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 试验性药物: –三联单克隆抗体(ZMapp) –Brincidofovir(西多福韦的前药) –TKM-Ebola –恢复期血清
预 后
•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地点:几内亚南部村庄盖凯杜 时间:2013.12.2 人物:2岁男童 初发症状:发热、呕吐、黑便 死亡时间:2013.12.6 染病原因至今未明。 男童的母亲在12月13日出现出血 热症状后死亡。 12月29日,男童的3岁姐姐出现 发烧、呕吐等症状后死亡 2014年1月1日,男童的奶奶出现 埃博拉病毒感染症状后去世
诊断
诊 断
• •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疑似病例 –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
– 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 测阳性者。
鉴别诊断
•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 做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
– 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 伤寒 – 恶性疟疾 – 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 细胞增多症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减少,7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 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早期有蛋白尿 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尿常规
肝功能
病原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活病毒相 关实验必须在四级实验室进行。
• 1. 病毒抗原检测。 • 2. 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 的患者血标本中可检测到病毒核 酸。 • 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 者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和诊疗方案-文档资料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和诊疗方案-文档资料

“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
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
告。
三、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 血症,可釆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 原。—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 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 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六、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七、病例管理与院感控制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 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 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病例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釆取严格的隔离措
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
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釆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
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
分泌物、 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
放绍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晚期
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多器官可见到灶性
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
的等典型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二、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 期有传染性。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与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与防控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 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 通过气溶胶传播。
人际传播形式
家庭内感染
护理
葬礼 院内感染 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
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暴露或接触机会多) 性别间不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 性
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 器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 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可采用IgM捕捉ELISA法。 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
高危人群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医务人员。
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机体,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 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MPS)的细胞。 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引起肝、脾以及全 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
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
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 人较弱
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 可以感染人类,尚无引起疾病的相关报道
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 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 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 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 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 例的传染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