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含量

1. 控 制传 染源 01
虽 然 目前认 为 人 与人之 间通过
蚊 虫 吸 血 刺 叮传 播 西 尼 罗 病 毒 的可 能性相 对 较 小 , 但 是 为 了安全起 见, 隔离病 人 并给加装 蚊 帐 , 应 防止 蚊 虫刺 叮 ,避免 引起传 播 。 1. 切 断传播 途径 0 2 媒 介蚊 虫 的防 治 ,应 采 取综 合 防 治的方 法 ,将媒 介蚊 虫 的密 度尽 可 能地 降低 。 在 西尼 罗病 毒病 疫情暴 发 后 ,立 即 开始启动 媒介 蚊
比妥 钠成人 1 0mg次 ,肌 肉注射 。 0 / 8 . 脑水 肿 而无抽 搐 .3 2 水肿 ,可短 期应 用 。 8 . 呼 吸衰竭 .4 2 常 规氧 疗 ;静 脉 滴注 呼吸 兴奋剂 甘露 醇用 量 同上 述 。 尿 、 速
高渗 葡萄糖 可 辅助脱 水 治疗 。糖 皮质 激 素可 减轻脑
A B测定采用 G mn 5 l , a r e i C8 流动相为 5 moL乙二胺 四乙酸 二钠( iw 柱 m l / 醋酸调 p H至 4 ) ./ 5 乙腈(2 8V 、) 6/ , 厂 , 3 , 流速 0 m /i, . Lmn 3 D D检测器;检测波长 4 0m。IZ测定采用 Y A 1n T MCC8 ,流动相为 O %三氟 乙酸/ 1 柱 . 2 乙腈 (5 5 V 、) 4/ , , ,流速 1 m /i, 5 , . Lm n 1 荧光检 测器 :激发 波长 20m,发 射波长 35m。结果 6n 6n A B和 IZ的线性 范围均为 5g L 10g L m T n/  ̄0n/ ,线性相关系数大 m m 该方法灵敏 、快速、 于 O 9 ,最低定量 限为 5g L .9 9 n/ ,低 、中、高浓度质控样 品在 日内、 日间精 密度均小于 7 %。结论 m . 6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附件2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共有4 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 型、DENV-2 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 种结构蛋白和7 种非结构蛋白。

NS1 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2023年传染病诊疗方案

2023年传染病诊疗方案

2023年传染病诊疗方案摘要:一、背景介绍二、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方法三、传染病治疗策略与措施四、传染病防控与健康教育五、未来展望与建议正文:随着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应对传染病带来的挑战,提高诊疗水平,我国发布了2023年传染病诊疗方案。

本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防控的指导,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传染病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面临一些新老传染病的挑战。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猴痘等;传统传染病如艾滋病、结核病等依然严重。

为适应传染病防控需求,提高诊疗水平,制定本诊疗方案。

二、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方法(一)传染病分类根据病原体类型和传播途径,将传染病分为以下几类:1.病毒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感、艾滋病等。

2.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伤寒、鼠疫等。

3.寄生虫性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等。

4.真菌性疾病:如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5.立克次体性疾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二)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病原学、免疫学等检测方法,为确诊提供依据。

3.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辅助诊断。

4.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活检、脱落细胞检查等。

三、传染病治疗策略与措施(一)治疗原则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识别传染病,提高治愈率。

2.病原治疗:针对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3.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综合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二)治疗措施1.抗病原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药物。

2.支持治疗: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一般状况。

3.并发症治疗: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如抗结核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4.免疫调节治疗:提高或降低免疫反应,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增强剂。

六防患者预防措施及应急流程

六防患者预防措施及应急流程

六防患者预防措施及应急流程
预防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面屏(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靴/鞋套等。

预防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共用。

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预防环境感染:环境布局应该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对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的环境和城市具有冷链食品批发销售的大型农批市场的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

预防食源性感染: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场所环境开展抽样核酸检测。

预防血源性感染: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对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预防空气感染: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场所环境开展抽样核酸检测。

对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的环境和城市具有冷链食品批发销售的大型农批市场的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引言: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是指凡未曾在我国大规模传播过或曾在我国大规模传播过但已被根除,并存在再次输入或自发传入的传染病。

针对这些传染病,我们需要进行应急处置,以控制传播范围,保护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的一般原则和措施。

一、应急处置的一般原则:1.及早发现,迅速报告:及早识别病例并及时报告卫生部门,以便快速采取应对措施。

2.快速反应,及时控制:采取紧急措施,快速反应并尽早控制传播范围,减少病例数量。

3.多方合作,协同处置: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社区以及公众之间要建立密切的合作机制,共同努力进行疫情防控。

4.公开透明,减少恐慌:及时传递疫情信息,包括病例数量、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等,以减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5.注重科学,依据证据:所有的应急措施和处理决策都应该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证据。

二、应急处置的具体措施:1.预防控制:a.制定和完善相关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掌握和报告。

b.加强口岸和边境的监测和检疫,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避免疫情的输入或扩散。

c.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如旅行者、接触者等。

d.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分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2.病例管理:a.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降低传播风险。

b.追踪和监测接触者,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新的感染病例。

c.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亡率。

d.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止继续传播。

3.健康教育和公共宣传:a.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b.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及时、准确的疫情信息,避免谣言传播。

c.进行社区宣传活动,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

d.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科普讲座,解答公众疑问,增加对疫情的理解和合作意愿。

4.物资保障和资源整合:a.提前做好各类防护物资的储备,确保物资的供应和分配。

《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六)马尔堡出血热

《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六)马尔堡出血热

木 防治指 南 水
《 种输 入 性 传 染 病 预 防控 制 指 南 和 临床 诊 疗 方 案 》 6 解 读 ( )马尔堡出血热 六
陈 炎 ,陈亚蓓 ,陶荣芳
摘要 :本 文就 马尔堡 出血热 的病原学,流行病 学,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及 预防作扼要 阐述 。
关键 词:马尔堡出血热 ;诊断治疗指南
Ke r s M a b r e rh g c fv r Di g o i ; r ame t ywo d : r u g h mo r a i e ; e a n ss T e t n
( )马 尔堡 出血热 六
Vr eo细胞 ,V r 6细胞和 He eoE l a细胞等 。
( 防控制 指南和 临床诊 疗 方案 ) 预
Deat e to dcn,Mi g ag H si lo C A h i2 9 0,C ia ng ag Mu ii l p r n f Meii m e n un opt f T M, n u 3 4 0 hn , Mig u n nc a g a "2 p
Hoptl n u 3 4 0 C ia s i , h i 9 0 , hn) aA 2
2 病原 学
31 传 染源和 宿主 动物 .
迄今 为止 , 毒在 自然界 病
中的储 存宿 主 目前 尚不 明确 。可 能是 非洲 的野生灵 长类 动物 ,近来 发现 非洲 的一些蝙 蝠和 马尔 堡病毒
密切相 关 。
马 尔 堡 病 毒 和 埃 博 拉 病 毒 同 属 丝 状 病 毒 科 ( i vr a ) Fl i de ,为单股 负链 R o i NA病毒 。 毒体 呈多 病 态性 ,有 时呈 分支或 盘绕 状 ,盘绕 成“ 或“ ” U” 6 形状 或环 形 。 毒颗 粒直 径 为 8 r 长 度 7 0 10 n 病 0 m, i 0 ~ 4 0 m, 表 面有 突起 ,有包 膜 。病毒 基 因组 R NA长 约 1k , 9 b 编 码 7种病毒 蛋 白 。马 尔堡病 毒 目前只 发现 一种血 清 型 。该病毒 可在 多种组 织细 胞 中生长 繁殖 ,包括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 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 2022 年3 月 12 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 Flaviviridae )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惟独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 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反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 分钟可灭活, 70%乙醇、 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殊是发病 5 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 .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演练方案

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演练方案

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演练方案引言概述:输入性疟疾是指由于人员跨境移动引起的疟疾病例传入某一国家或地区。

为了有效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各国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置演练方案。

本文将详细阐述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演练方案的五个部分,包括预案制定、应急响应、疫情调查、病例管理和宣传教育。

一、预案制定:1.1 确定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的指导原则:包括早期发现、迅速报告、及时隔离、有效治疗等。

1.2 制定预警机制:建立输入性疟疾疫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1.3 制定预案:明确输入性疟疾疫情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人员调度、物资储备、医疗救治等。

二、应急响应:2.1 疫情快速反应:一旦发现输入性疟疾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2.2 隔离措施:对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3 资源调配: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时调配医疗人员、药品和设备等资源,确保有效的救治措施。

三、疫情调查:3.1 病例追踪:对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其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3.2 病媒监测:加强对疟蚊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消灭疟蚊,防止疟疾传播。

3.3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区域,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病例管理:4.1 诊断和治疗:对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4.2 疫情报告: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疟疾病例,确保信息畅通和上报准确。

4.3 病例追踪和监测:对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长期追踪和监测,确保治愈后不再传播疟疾。

五、宣传教育:5.1 公众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输入性疟疾的预防知识和应对措施。

5.2 培训和教育:针对医务人员、边境执法人员等关键人群,进行输入性疟疾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应对能力。

5.3 国际合作:加强与邻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分享经验和资源。

结论: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演练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及时控制和消除输入性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件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马尔堡出血热 (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 是由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由于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马尔堡出血热又被称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热。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体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

病毒颗粒直径为80nm,长度7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包膜。

病毒基因组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

马尔堡病毒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该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繁殖,包括Vero细胞、Vero E6细胞和Hela细胞等。

马尔堡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小时感染性丧失。

在室温及4℃存放35 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次氯酸、酚类、脂溶剂、β-丙内酯等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迄今为止,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是非洲的野生灵长类动物,近来发现非洲的一些蝙蝠和马尔堡病毒密切相关。

受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许多灵长类动物都可感染马尔堡病毒,在实验室中许多鼠类也可以被感染。

人类在偶然情况下被感染后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人。

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可持续整个发热期。

病毒可广泛分布于患者的各脏器、血液、尿液和一些分泌物中,并因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播。

有研究表明,从恢复期病人病后第80天的眼房水和精液中,仍可分离出病毒。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7.12•【文号】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施行日期】2008.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等输入性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我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各地做好上述6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疗工作。

其中马尔堡出血热临床诊疗方案参照《卫生部关于推荐<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卫医发〔2005〕285号)执行。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附件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2024年传染病防治方案模板(2篇)

2024年传染病防治方案模板(2篇)

2024年传染病防治方案模板____年传染病防治方案模板一、背景和目标1.1 背景说明(介绍国内外传染病防治的现状,突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2 目标设定(明确本方案的目标和愿景,例如控制传染病传播、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二、基础防控措施2.1 加强疫情监测与诊断(包括疫情监测体系建设、早期预警机制建设、疫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等)2.2 加强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传染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配等)2.3 提升卫生人员技能和水平(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员技能和专业水平等)2.4 强化个人防护和公众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升个人防护意识、推广科学防疫知识等)三、传染病防治策略3.1 强化疫苗研发和推广(扩大疫苗研发投入、提高疫苗生产能力、加强疫苗推广和普及工作)3.2 加强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研究(深入研究传染病病原生物学、掌握病原特性和变异规律,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3 强化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包括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等,建立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源追踪体系)3.4 打造智慧防疫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智慧防疫系统,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提高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四、传染病治疗和康复4.1 加强传染病诊治技术研发(加大传染病诊治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2 完善传染病治疗体系(建立传染病治疗指南、推广传染病治疗技术和方法、提高传染病治疗设施的建设和配置)4.3 优化传染病康复服务(加强传染病康复服务和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全面的康复和心理支持)五、国际合作与交流5.1 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推动全球传染病防控的合作与共享)5.2 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六、实施策略和措施6.1 确定实施机构和责任部门(明确实施方案的主要责任部门和机构,制定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6.2 制定防治预案和处置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疫情防治预案和处置方案,指导各级卫生部门的工作)6.3 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防治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措施)七、预算和资金保障7.1 预算编制(根据方案的实施需求,制定预算计划,确保各项措施得到充分保障)7.2 资金筹措(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政府支持,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捐赠和国际援助,筹集资金用于传染病防治工作)7.3 资金使用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合理使用,提高防治效益)八、风险控制和应急响应8.1 风险评估和管控(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提前预判和管控风险,防范传染病的暴发和扩散)8.2 加强应急响应(建立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及时有效地应对传染病的突发事件)8.3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国外传染病防控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和分享国际传染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和经验)以上是一个传染病防治方案的模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补充和修改,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试析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

试析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

试析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关键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全球一体化不仅仅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国际传染病愈演愈烈。

据调查可知,如今在全国的范围内,国际流动的人群在不断地增多,我国出境人数更是逐渐在大幅度的增加,而这样大幅度的人员的流动则无疑会加大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给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样严峻的情况,我国应当怎样进行预防输入性传染病的传入,是如今我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会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思路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输入性传染病特征输入性传染病(imported infectious discase)是指本国(地区)原不存在或尚未发现或已消灭而由国外(地区外)传入的传染病。

国外感染该国(地区)已存在的传染病而传入,称为“输入性病例”,对于本地已1有,同时存在病例输入的传染病可纳入本地传染病范畴,按照已有的策略和措施进行针对性预防控制。

WHO制订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提出,传染病的输入方式包括人间病例或感染者、携带感染或污染的媒介和被污染的物品”。

通过从国外入境的病例或病原携带者输入传播是最常见的输入方式,如2016年中国首例寨卡病毒病例和首例黄热病病例,均为境外感染后回国。

其次,通过快速频繁的全球交通网络,携带病原体的病媒生物可实现国际旅行。

另一重要的输入方式是.被污染的物品,进口牛.、羊等动物制品可输入人畜共患病,2014年我国首次从进境羊驼中检出Q热凹;进口血液、血制品或人体组织可输入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这一途径造成的疾病往往是发生后,通过调查而归因为境外介质输入。

二、输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判定风险高低的方法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前提。

输入性传染病需要识别的主要风险问题是输入风险和本地传播风险(特定时间、地区)。

输入风险要素主要考虑:该传染病在全球的流行趋势与范围、与流行国家是否接壤或人员往来密切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输入途径(病媒生物、进口货物等);本地传播风险要素根据病原和流行病学特征而各有差异,如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主要考虑人群免疫水平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主要考虑输入病例的居住地点和传播可能范围、病媒生物种类与密度、人口密度、自然和卫生环境、气候等因素。

某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救援预案及实施计划方案和六、登革热诊疗指南[2015版]

某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救援预案及实施计划方案和六、登革热诊疗指南[2015版]

xx医院登革热救治及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登革热疫情,充分做好前期的防控工作和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反应,切实做好应对流感流行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增强防控登革热工作的责任意识,根据卫计委关于印发《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的通知、关于《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根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xx医院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和疑似、确诊患者隔离、转出和救治的工作流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措施。

(一)、领导小组:组长xxx院长副组长xxxx副院长成员:xxxxx xxxxxx。

职责:全面负责登革热应急处置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部署,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保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和信息的收集上报。

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技术、人员,物资,及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登革热病人救治及转运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工作,急诊做好重症或疑似病人的急救转诊等工作的准备和演练,如果有疫情发生,各科医护人员,随时听从调配(二)、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专家组1.发热门诊管理小组组长:xxxx主任成员:门诊全体医师职责:负责发热预检,一旦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当事人在做好防护和隔离的同时,严格按照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向医务办或院感上报并积极进行诊疗或抢救及转诊,做好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

2.院内医疗救治专家小组组长:xxx副院长副组长:xxx主任、xxx主任成员:xxx xxxx。

职责:组织相关院内专家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配合感染科进行诊疗、抢救及转诊等工作3.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督导小组组长:xxx主任成员:xxx xxxx职责:指导、监督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同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xxxx副院长成员:xxxx xxxx 。

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课考试-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合集)

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课考试-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合集)

文件目录一、人感染H7N9禽流感1.《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版)》2.《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二、中东呼吸综合征3.《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4.《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5年版)》三、埃博拉出血热5.《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6.《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臵路径》7.《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四、寨卡病毒病8.《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五、黄热病9.《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 和11个N亚型(N1-N11)。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通知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
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以有效防控这些输入性传染病,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一.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该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二.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


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三.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
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四.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

人感染裂谷热病
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

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五.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

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

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

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

六.马尔堡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
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

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这6种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