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教案-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PLC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功能
一、PLC的主要特点
二、PLC的主要应用领域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广范应用于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电力、电子、食品、交通等行业。经验表明,80%以上的工业控制可以使用PLC来完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量逻辑控制
2.运动控制
上课时间
第2周
上课节次
课型
理论课
课题
第二章PLC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PLC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重点、难点
PLC的基本特点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板书或课件版面设计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C,也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逻辑控制,顺序控制的范围,还具有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等功能,为了区分PC个人计算机,故仍沿用简称PLC。
三、按结构形式分类
PLC可分为整体式、模块式和软PLC(即集成的PLC)等三类。
(1)整体式PLC
又称单元式或箱体式。整体式PLC是将电源、CPU、I/0部件都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一般小型PLC采用这种结构。可扩展一定数量的I/O接口(即不含CPU的整体式I/O组件),如下图所示。
整体式PLC的结构:
70年代初步认识
80年代引进试用
90年代后推广应用
2000年以后PLC生产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产PLC有了更新的小型、中型、大型产品。
PLC的发展趋势
1、向超大型、超小型两个方向发展
2、向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方向发展
PLC定义:
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了如下的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用数字运算来操作的电子系统,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控制器。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集成、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由日立公司研制出日本第一台PLC,型号为DSC-8。
●1973~1974年,法国和德国也相继研制出自己的PLC。
●1974年,我国开始引进、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但仅仅是初步认识与消化阶段。
我国PLC的发展程
我国PLC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1 PLC的生产与发展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家--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不断更新的需要,提出了十条技术指标在社会上公开招标,制造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取代原继电器接触器的控制装置,提出了研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设想(P21),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首先响应并中标,1969年,DEC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型号为PDP-14,并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
三、单片机机系统
硬件需人工设计、焊接,需较强的电子技术技能,抗干扰能力差,程序控制方式,无触点,维护、使用需较强的专业知识,程序设计较难,系统更新换代周期长。
优点:成本低廉
教学后记
(2)模块式PLC
将PLC各部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模块,如CPU模块、I/0模块、电源模块和各种功能模块。模块式PLC由框架和各种模块组成。模块插在插座上。一般大、中型PLC采用模块式结构,有的小型PLC也采用这种结构。
(3)软PLC(集成的PLC)
在PC里装上能实现PLC功能的专用软件,并将PC与分布式I/O模块连在一起组成。又被广义的称为基于PC的自动化系统(即IPLC)。
3.闭环过程控制
4.数据处理
5.通信联网
§2-4 PLC与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
由开关、继电器、接触器等组成,靠硬接线实现逻辑运算,有触点,并行方式,易出现故障,排除难,不易系统更新换代。
优点:原理简单,容易掌握,抗干扰能力较强。
二、PLC控制系统
软件程序控制方式,无触点,串行方式,成品组装,可靠性极强,安装、使用、维护、维修方便,易系统更新换代。
§2-2 PLC的分类
一、按I/O点数分类
二、按功能分类
(1)低档机
有开关量控制、少量的模拟量控制、远程I/O和通信等功能。
(2)中档机
有开关量控制、较强的模拟量控制、远程I/O和较强的通信联网等功能。
(3)高档机
除有中档机的功能外,运算功能更强、特殊功能模块更多,有监视、记录、打印和极强的自诊断功能,通信联网功能更强,能进行智能控制、运算控制、大规模过程控制,可方便的构成全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一、PLC的主要特点
二、PLC的主要应用领域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广范应用于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电力、电子、食品、交通等行业。经验表明,80%以上的工业控制可以使用PLC来完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量逻辑控制
2.运动控制
上课时间
第2周
上课节次
课型
理论课
课题
第二章PLC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PLC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重点、难点
PLC的基本特点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板书或课件版面设计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C,也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逻辑控制,顺序控制的范围,还具有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等功能,为了区分PC个人计算机,故仍沿用简称PLC。
三、按结构形式分类
PLC可分为整体式、模块式和软PLC(即集成的PLC)等三类。
(1)整体式PLC
又称单元式或箱体式。整体式PLC是将电源、CPU、I/0部件都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一般小型PLC采用这种结构。可扩展一定数量的I/O接口(即不含CPU的整体式I/O组件),如下图所示。
整体式PLC的结构:
70年代初步认识
80年代引进试用
90年代后推广应用
2000年以后PLC生产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产PLC有了更新的小型、中型、大型产品。
PLC的发展趋势
1、向超大型、超小型两个方向发展
2、向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方向发展
PLC定义:
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了如下的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用数字运算来操作的电子系统,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控制器。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集成、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由日立公司研制出日本第一台PLC,型号为DSC-8。
●1973~1974年,法国和德国也相继研制出自己的PLC。
●1974年,我国开始引进、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但仅仅是初步认识与消化阶段。
我国PLC的发展程
我国PLC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1 PLC的生产与发展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家--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不断更新的需要,提出了十条技术指标在社会上公开招标,制造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取代原继电器接触器的控制装置,提出了研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设想(P21),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首先响应并中标,1969年,DEC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型号为PDP-14,并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
三、单片机机系统
硬件需人工设计、焊接,需较强的电子技术技能,抗干扰能力差,程序控制方式,无触点,维护、使用需较强的专业知识,程序设计较难,系统更新换代周期长。
优点:成本低廉
教学后记
(2)模块式PLC
将PLC各部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模块,如CPU模块、I/0模块、电源模块和各种功能模块。模块式PLC由框架和各种模块组成。模块插在插座上。一般大、中型PLC采用模块式结构,有的小型PLC也采用这种结构。
(3)软PLC(集成的PLC)
在PC里装上能实现PLC功能的专用软件,并将PC与分布式I/O模块连在一起组成。又被广义的称为基于PC的自动化系统(即IPLC)。
3.闭环过程控制
4.数据处理
5.通信联网
§2-4 PLC与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
由开关、继电器、接触器等组成,靠硬接线实现逻辑运算,有触点,并行方式,易出现故障,排除难,不易系统更新换代。
优点:原理简单,容易掌握,抗干扰能力较强。
二、PLC控制系统
软件程序控制方式,无触点,串行方式,成品组装,可靠性极强,安装、使用、维护、维修方便,易系统更新换代。
§2-2 PLC的分类
一、按I/O点数分类
二、按功能分类
(1)低档机
有开关量控制、少量的模拟量控制、远程I/O和通信等功能。
(2)中档机
有开关量控制、较强的模拟量控制、远程I/O和较强的通信联网等功能。
(3)高档机
除有中档机的功能外,运算功能更强、特殊功能模块更多,有监视、记录、打印和极强的自诊断功能,通信联网功能更强,能进行智能控制、运算控制、大规模过程控制,可方便的构成全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