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合集下载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对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只能依靠以下方法维持: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

在德国政府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

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资源,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

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

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

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

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

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德国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炮火,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为战俘,使其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

尽管如此德国人却在这个废墟上创造了一
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这就是“West German 'economic miracle'。

德国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情况及启示

德国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情况及启示

一、德国资源效率和循环经济政策及机构设置(一)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因素世界范围内对原材料使用的稳步增长、全球人均原材料消费量的提高,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使德国认识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国联邦政府在2002年就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通过环境创新等相关方案的制定,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

此外,政府还发起了“德国制造绿色技术”运动,鼓励出口节能环保技术。

(二)政策框架1.国家层面循环经济战略和路线图德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循环经济战略或计划,但已明确在未来几年将废物和封闭循环管理发展作为可持续和资源效率高的物质流动管理目标。

2012年,联邦政府重新修订了1996年出台的《封闭循环管理法》,该法案是加强废物预防、回收和封闭循环的主要立法。

2012年2月,联邦政府通过了《德国资源效率方案》,承诺每4年发布一次德国资源效率的发展情况报告,评估其进展情况并更新相关方案。

2016年3月,德国出台 《德国资源效率方案》第二阶段方案,确定WORLD ENVIRONMENT 2021年第1期 总第188期了10个行动领域并制定了相关指导原则,旨在使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具可持续性。

2.与资源效率相关的国家战略2010年,德国政府通过了《国家原材料战略》,主要着眼于确保国内外可持续地为国民经济提供矿物原材料,并减少德国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

德国矿产资源署(DERA)是该战略的直接实施机构,是德国工业矿产和能源资源的中央信息和咨询平台,可向德国政府和德国工业界提供原材料供应安全和可持续管理等有关问题的咨询服务。

2012年启动的 《2020森林战略》侧重于德国森林产业的可持续管理和木材的有效利用。

2013年,德国政府通过的《废物预防计划》,旨在切断经济增长与废物产生对人类和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

主要措施包括鼓励有利于少浪费、低排放产品、清洁产品设计、产品再利用或延长产品寿命的消费模式。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组长:王新晴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邓徐斌、王立群汪健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5、公平问题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

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

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

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德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德国的地理特点以及其经济发展情况。

一、地理特点德国位于中欧,东临波罗的海和北海,与丹麦、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接壤。

地处欧洲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1.地形地貌德国的地形地貌多样,主要分为北部沿海平原、中部丘陵地带和南部山地三个区域。

北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是农业发达的地区。

中部丘陵地带分布着许多湖泊和小河,土地肥沃,适宜农业与林业。

南部山地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和黑森林,地势复杂,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气候德国气候温和多变,受大西洋气流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北部地区冬季较冷,夏季凉爽,降水较多;南部地区气候更温暖,冬季较短。

德国四季分明,春季花开如海,秋季金色的落叶让整个国家披上一层美丽的姿态。

二、经济发展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以下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1.制造业德国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大众等享誉全球,其机械工程产品和化工产品也深受世界市场的青睐。

2.出口贸易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产品以制造业为主导,包括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化工品等。

德国优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认可度,出口贸易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创新科技德国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德国在工程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备受瞩目。

4.旅游业德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为德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总结起来,德国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世界的焦点。

德国人均gdp

德国人均gdp

德国人均gdp德国人均GDP是一个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德国的人均GDP也是全球水平中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主要在分析德国近几年来发展状况、正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以及影响德国人均GDP未来发展的潜在性,全面介绍德国有关人均GDP的现状和趋势。

一、德国近几年来发展状况1.1发展增长率截至2017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万亿欧元,7.1%的增长率,比2016年的6.9%稍微有所增加,而近5年间总体上维持在5.5%左右的增长势头,处于不错的发展状态。

1.2投资水平2015年至2017年期间,德国的投资水平比较稳定,从2015年的20.1%到2017年的19.6%,但总体上仍保持较高的水平,投资仍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德国不可缺少的动力源。

1.3非贸易收入与外国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德国非贸易收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至2017年期间,资本收入从2.7%增至2.9%,人力资本收入从0.7%增至1.1%,服务收入从14.2%增至14.7%,尤其是服务收入的增加,显示德国服务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正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2.1多元经济德国经济拥有高度发达并多元化的特点,机械、汽车制造等制造业一直是德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此外,德国在服务业也发挥着超乎寻常的作用,如旅游、零售、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使德国的GDP增长率稳定维持在5.5%左右的水平。

2.2政策扶持近几年,政府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改革,它使得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动摇了原先的低水平平台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就业和改善技能,不仅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增长,而且还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2.3货币政策德国最近几年一直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同时也降低了外汇和债券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使德国目前的经济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

德国的战争经济

德国的战争经济

德国的战争经济战争是国家之间推动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一个因素,而德国作为欧洲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示了其强大的战争经济能力。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战争中的经济策略和其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德国的战争经济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国家干预、战时需求促进和资源优化利用。

这些特点使得德国能够在战争期间有效地进行战争生产,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首先,德国在战争期间采取了严格的国家干预手段。

在战时,德国政府通过控制企业和资源分配,实现对经济的总体规划和控制。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实行了战时经济委员会制度,委员会负责对经济进行监管,并为军队提供大量物资和资源。

这种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措施使得德国能够高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满足战争需求。

其次,战时需求的增加对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战争期间,德国需要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这促使了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

战争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工业生产的提高。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成功地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技术,如V-2火箭和装甲战斗车辆,这些创新不仅满足了战争需求,同时也为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契机。

此外,德国还充分利用战争期间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战争时期,德国实施了紧缩政策,以保证物资的有效利用。

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使得德国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运行。

德国政府通过建立战时经济委员会等机构,有效地管理了资源分配,确保了战争经济的稳定运行。

德国的战争经济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经济使得德国的工业生产水平迅速提升。

战争需求促使德国的工业和科技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制造和军事技术方面。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后也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

其次,战争经济加速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化进程。

德国在战争期间大量投入军事装备和武器制造,战争结束后,这种军工产能转化为民用产能,为德国的重建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宏观经济分析德国是⼀个贸易出⼝型国家。

出⼝值约占其国民⽣产总值的1/3,因⽽扩⼤出⼝市场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

德国出⼝产品的80%是流向西⽅⼯业国家(70%流向欧盟及欧洲⾃由贸易区国家,7%流向美国和加拿⼤, 3%流向⽇本,澳⼤利亚和新加坡),10%流向中,东欧及独联体,另10%流向第三世界国家。

表德国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近⼏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GDP增长率为0.8%,2002年为0.2%,2003年GDP增长率为-0.1%,2004年略有回升,GDP 增长率达到了1.7%。

2005年德国GDP增长率为0.9%,在欧盟国家中该增长率排名靠后。

可以看出,德国近年的GDP增长较为缓慢,甚⾄基本停滞。

德国⼈均GDP已经处于较⾼的⽔平,2001年该国⼈均GDP为23540美元,2003年该国⼈均GDP为24010美元,2004年时已经增⾄25250美元。

内需成为主要推动⼒。

随着增值税率上调效应的逐渐消退以及劳动⼒市场形势的进⼀步好转,个⼈最终⽀出继续温和增长,继第⼆季度增长0.8%之后,第三季度环⽐继续增长0.5%。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上季度增长0.6%,其中机械设备投资和建筑⽀出分别增长0.6%和0.4%。

⼯业和服务业保持增长势头。

继第⼀、⼆季度分别增长5.2%和5.4%后,第三季度德⼯业⽣产(包括能源)⼜增长5.6%,在⼀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势头也得以延续。

第三季度贸易、运输和通信业同⽐增长2.8%,⾦融、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2.5%,其他服务业⼩幅增长0.4%。

但建筑业和农林渔业分别下降1%和1.4%。

净出⼝对经济的拉动作⽤减弱。

第三季度,德国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环⽐增长3.1%,较第⼆季度的0.8%有较⼤幅度改善,但同期进⼝环⽐增长3.9%,涨幅⾼于出⼝,致使净出⼝拖累GDP增长减缓0.2个百分点⼆、德国经济现状评估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第⼀季度同⽐下降6.7%。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然而,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科技创新、国际贸易、教育体系和政治稳定等。

首先,劳动力市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德国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和相对较低的失业率。

这可以归功于工会和雇主的合作、灵活的工时制度以及职业培训机会的广泛提供。

德国推崇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注重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因素为德国企业提供了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帮助其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优势。

其次,科技创新对德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在创新领域投入巨大,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德国的制造业尤其擅长高技术领域,如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等。

德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创新和研发,通过提供资金、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

另外,德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储备丰富,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国际贸易对德国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出口产品深受世界市场欢迎,如汽车、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等。

与此同时,德国的国内市场也相对稳定,为国外企业提供了投资和扩展业务的机会。

德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德国企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教育体系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德国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能力。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享誉世界,提供了一流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此外,德国的职业培训制度也备受赞誉,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和技术知识的培训。

这些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德国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最后,政治稳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德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有效的政策制定为德国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德国的法治体系完善,保护了企业和个人的权益,为投资和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体量庞大且高度发达。

然而,德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包括财政政策、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决策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一直倾向于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致力于维持较低的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盈余。

这一政策有助于增强德国的经济稳定性和信誉,吸引外国投资者并促进经济增长。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德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以其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著名,教育体系严格,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了技术熟练的工人,使得德国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拥有竞争优势。

同时,严格的劳动法规和世界领先的工会制度确保了工人的权益和福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资源,致力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不断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

此外,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在德国经济中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德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化的旗手之一,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德国的制造业产能强大,产品质量优异,以汽车、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闻名于世。

国际市场对于德国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德国持续推动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设和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是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将继续致力于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以保持其竞争力并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欧洲大国,直到20世纪被两次世界大战所影响,经历了德国民族的崛起和沉寂。

然而,德国人民不低头,历经磨难,奋发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

一、德国经济的起步德国的现代工业起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但当时主要还停留在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场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德国工业的现代化开始真正起步,德国成为欧洲汽车工业中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战后的新时期,煤产量、钢产量在欧洲排第一,前往其他国家的德国出口市场增长迅速。

二、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后被赋予了巨额赔款和庞大的战争损失。

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基础设施、通讯、交通、房产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德国更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并致使国家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被国际社会追责和批判的德国,面对历史的沉重,历经了长时间的自我反省和整理,最终才重新走回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德国经济再次崛起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重返国际舞台。

此后,德国开始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知识产业,是欧盟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引领了欧盟的发展方向,包括环保、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

德国的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德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的工程公司和工业界,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不断追求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最终推动了德国的工程设计和质量控制走向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德国经济的兴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给德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德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奋斗,让德国重新崛起。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9世纪末期,德国经济开始了重大的转变,从一个主导农业的国家向一个工业化的强国转变。

这一变革在欧洲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的工业化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二战后,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德国的工业化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的。

德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出口推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纺织品、煤炭和钢铁等行业,后来扩展到化学、机械制造和电子等领域。

这些产业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德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德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铁路网络。

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系统之一。

这个铁路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和物流保障,而且还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

德国工业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和资助。

德国政府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还积极推动技术和创新,通过引入外国专家和资本来吸引最新的技术和思想。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德国成为了先进的技术开发和制造国家,而且还成为了许多新技术的发源地。

德国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德国很快就恢复了它的工业化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志愿工业化。

志愿工业化实际上是一项计划,旨在把被战争摧毁的工业设施重建起来。

这项计划让德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被毁工厂的重建,也让德国的经济快速恢复了过来。

德国的工业化对经济影响深远。

首先,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德国的城市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如此之大的发展。

城市中的劳动力来自许多不同的区域,这就为文化的交流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同时,城市中的工人阶级也开始组织自己,这最终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的出现。

其次,德国的工业化促进了贸易和全球化。

德国的出口成为了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扮演了全球生产链中的关键角色。

一些德国公司如大众、西门子和博世等公司,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作者:杨鑫徐继承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杨鑫,徐继承(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摘要:德意志帝国时期政治的统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两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德国从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发展为了一个工业主导型国家,这不仅促进了德国工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也对德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工业化;德国经济;社会矛盾中图分类号:F1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4-03一、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与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英法美等国在大规模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政治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工业化的发展更加迅速。

首先,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德国工业产量的增长。

从1867年至1914年,德国工业总量增长了8倍,法国增长了3倍,英国仅增长了2倍。

一般来讲,工业化时期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工业的生产能力,一般以钢铁产量为指标。

德国的钢铁产量从1871年的20万吨增长到1913年的1790万吨。

在此期间,英国为3万吨和74万吨,法国仅为1万吨和46万吨,德国钢铁产量都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

在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其次,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工农业之间的平衡,推动了各行业比重的变化。

从1849年至1871年,德国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

到19世纪80年代,农业产值占到了经济总量的40%以上,工业占了35%以上,商业和服务行业所占比例仍然保持在30%左右。

在这期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从829.8万增长到了854.1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349.1万上升到了501.7万人。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很快。

从1871年到1910年,农业从业人数得到了增长,而同期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却从501.7万增长到了1172万人。

德国近代崛起的因素

德国近代崛起的因素

德国近代崛起的因素
德国近代崛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 工业化:19世纪后期,德国经历了一场迅速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的工业化程度在欧洲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和纺织业方面。

工业化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提供了基础。

2. 教育体制:德国具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普及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德国的大学系统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他们在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军事实力: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力发展军事实力。

德国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并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4. 全国统一:德国在19世纪末实现了全国统一。

统一后,德国获得了统一的市场和资源,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5. 政治稳定性:德国在统一后实行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政府的稳定性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

6. 科技创新:德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例如,德国的化
学工业在合成染料、药物和炸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德国的汽车工业在设计和制造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德国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地理环境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地理环境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地理环境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德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下是地理环境对德国经济的几个重要条件:
1. 交通便利:德国位于欧洲中心地带,通过陆路、水路、空路
与周边国家紧密连接。

德国拥有发达的运输和基础设施网络,包括
高速公路、铁路、河流和运河等,这为货物的运输和贸易提供了便利,增进了国际贸易往来。

2. 丰富的物质资源:德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天然气、铁矿石和稀土等。

这些资源的充足供应为德国的制造业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

此外,德国还拥有大片肥沃的农田,保证了农业的发
展和粮食供应。

3. 先进的科技和工程技术:德国以其卓越的科技和工程技术而
闻名于世。

德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
创造了许多世界级的技术和发明。

这种科技和工程技术的创新为德
国的工业和制造业提供了竞争优势,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 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德国的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5. 稳定的法治环境:德国有稳定的法治环境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保障了投资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法治环境的稳定和可靠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丰富的物质资源、先进的科技和工程技术、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以及稳定的法治环境等重要条件。

这些条件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德国经济能够持续繁荣和增长。

德国经济的现实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机遇

德国经济的现实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机遇

【国际经贸】德国经济的现实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机遇郭显龙1 陈 慧2(1.百色干部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摘 要] 2019年全球经济整体下行,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强国,外部遭遇美欧贸易争端加剧、英国“脱欧”等影响,内部遭遇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外贸依存度高等影响。

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新趋势,德国在“工业4.0”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国家工业战略 2030”,旨在进一步提升德国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世界强国地位。

[关键词]德国经济;影响因素;机遇[中图分类号] F1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5-0009-04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German EconomyGuo Xianlong1 Chen Hui2(1.Baise Cadre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3000;2.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Abstract:The global economy declined as a whole in 2019. As an economic pow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Germany suffered from the aggravation of trade disput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he "brexit" of Britain, and the imbal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high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trend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Germany put forward "national industrial strategy 2030"in time on the basis of "industry 4.0", aiming to further enhance German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ntinue to maintain its position as a world power.Key Words: German Economy; Influencing Factors; Opportunities一、德国经济发展现状德国工业实力雄厚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欧盟各国中经济实力最强。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key words: German ,ec 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the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指出德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国情进行了经济生产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 所以能始终保持自己经 济 方面的活 力。

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 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 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 vati on in moder n product ion s y stem and fun dame ntal a c a d e m i c research.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 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

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

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 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 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 以 为 依 托 的 发 展德国发展理论创新in system, inno vati on in fun dame ntal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 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

• Russwurm将降息视为德国经济的救命良药,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问题。如果降息经济 就能变好,那也太简单了。
• 高价能源削弱了德国工业品的竞争力,想 要改善出口,就不要排斥俄罗斯能源和他 的市场。另外,意识形态浓厚的绿党掌管 了外交和经济部门,无法做到在商言商。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2Fra bibliotek24-01-16
•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打仗归打仗, 经济归经济,这是两码事,你太较真就输 了。不喜欢俄国人仗照打没问题,但是北 溪2号完全可以让它开通。这不矛盾,民以 食为天。
• 德国工业联合会总裁Russwurm认为德国经 济处于停滞状态,他们预计德国经济今年 只增长0.3%,落后于全球经济。制约德国 经济的三大因素是高价能源、高通胀和出 口疲软。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平等和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1.业持续负增长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住房建设的补贴,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个百分点.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水平导致税率上升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上升到1999年%,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僵化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着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欧盟平均为%,德国为%,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老化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

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二战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而对于德国来说,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期间,德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二战也为德国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机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启示。

一、战争对德国经济的冲击在二战初期,德国经济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胜利,但是在战争后期,这些胜利变得毫无意义。

1944年,盟军开始了对德国的空袭,这对德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许多工厂、铁路和港口遭到了摧毁,导致德国更加依赖轮船和火车来输送物资。

虽然德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抵御这些打击,例如发现新的生产技术和改变工厂的地理位置,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挽救德国的经济。

二、战争对德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德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战以前,德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工业化生产。

这些产业在战争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摧毁,导致德国经济日趋衰退。

与此相反,战后的德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采用自由市场的方法,德国经济开始朝着更加服务性、技术导向和跨国的方向发展。

三、对德国经济的启示虽然二战对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德国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对德国经济的冲击促使德国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例如改变生产技术和制定环保法规,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些经验教训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启示。

其次,德国通过自由市场的方式重新恢复了它的经济实力。

战后,德国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调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的经济恢复。

这也表明,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德国也认识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战后的日子里,德国推出了众多环保法规和措施,例如控制排放和开发可再生能源。

这些环保举措的推广也为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一个典范。

四、结论总结起来,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虽然战争期间德国受到了巨大打击,但是它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革和创新,使德国逐渐从经济底部恢复到了一个经济强国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关键词:德国发展体制创新理论创新key words: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 h e o r y.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指出德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国情进行了经济生产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所以能始终保持自己经济方面的活力。

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vation in modern production s y s t e m a n d f u n d a m e n t a l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

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

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为依托的发展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其资本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

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

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

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

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

根据,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吨提高到吨,黑麦从吨提高到吨,土豆从吨提高到吨。

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

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

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年代18821907192519391950196 4 就业人口百分比农业和工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

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

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1850/41870/41910/31849/581878/91910/13 农业工矿业服务住房总计百万百万百万百万百万百万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

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

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

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

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经济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英国在农村中劳动力解放是与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购买力作好了准备。

但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

结果,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

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舞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主进行必要的投资,开发这一地区的交通并将其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

1841年,着名德国家李斯特在反复强调一个好交通网对一个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后又写到:“关税同盟和铁路系统是联体双胎,同时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识,它们相互支持。

”“价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货运输是把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强大所杠杆之一。

” 同这位学者一样,鲁尔区的企业家哈尔科特也认为,铁路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是一种为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团结精神的开路先锋。

铁路建设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实行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

1835年7月7日,德国开通了第一条客运铁路,1850年,德国的铁路已经有6000公里。

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

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

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

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百万吨。

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

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而英国仅为40000吨。

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

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

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的需要而迅速发展。

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

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4年为%,1855-9年为%,而在1875-9年达到了%的高峰。

起初,对钢铁和的巨大需要超过了德国的生产能力,不得不从英国和比利时进口,但随着德国铁路网的形成,德国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860年起,德国作为钢轨进口国的局面开始改变,从1860-5年,德国每年有23000吨钢可用于出口,1866-71年,更增为150000吨。

通过的贷款,德国的铁路建设从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问题,德国政府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担保银行的投资收益不致受到侵犯,并使得那些获利较低的铁路得以修建。

由于政府的参与,至1914年时,德国政府已控制了整个铁路网。

德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与英国相比,重工业以采矿业为龙头,而采矿业的起步则是以洛林地区丰富的矿藏开始的。

虽然在采矿业德国并未赶上它的老对手英国,但却与以美国相等的速度发展着,所以在欧洲来说仍然是很快的。

德国的煤产量从1871-1875年间的年平均3450万吨上升为1913年的19150万吨。

在同一时期,褐煤的产量从970万吨上升为8750万吨,铁矿石的产量上升为2870万吨。

采矿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生铁的产量在1871年估计为160万吨,在1910年已达到1480万吨。

1900年,当英国的生铁产量达到910万吨后,超过了德国的850万吨时,德国在钢铁产量方面则以740万吨超过了英国的600万吨的产量,1910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为1310万吨,而钢产量则为1300万吨,与欧洲的其他国家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

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

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雇佣的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