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意、感觉和知觉

合集下载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

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

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2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 感知觉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2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 感知觉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记忆(一)填空题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3、集中性和指向性是注意定义的基本特征。

4.注意的特征(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性。

5.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感觉的规律表现: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联觉。

7.知觉的特性表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8、在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是以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9、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呈现是_反比_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反映。

11、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12 短时记忆是指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13 长时记忆是指 1 分钟以上的记忆。

(二)单项选择题1.注意概念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是( C)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2.无预定目的且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A.无意注意B.集中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3.“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C.注意D.思维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A.无意注意B.集中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5.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D )A.无意注意B.集中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6.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起伏7.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体现了(C)注意品质。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8.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体现了(B)注意品质。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使 其朝着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区别是什么人的知觉和感觉之间其实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直接关于起源上的都是同样来自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活动而直接表达出来。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1)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两者的联系如下:(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知觉和感觉的介绍1、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2、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小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小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小学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4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6.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是比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注意的概述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8,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9,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4)培养间接兴趣.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2.注意的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知觉的整体性
梦露还是爱因斯坦? ——知觉识别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A
B
C
D
闭合原则
闭合原则:客观缺失的东西主观上进行补充
❖ 知觉的选择性:对客观刺激 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 行加工。表现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分出对象 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
❖ 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更容 易被知觉。
测验是在缺乏其他参照线索的情景下,让被试面 对一个倾斜的方框(图A),框内有一根倾斜的直棒, 要求被试仅凭知觉把框内的直棒调节垂直。
A
B
C
结果发现,被试有两类反应:一类反应是不受周围方 框的影响,把直棒调节成与地面相垂直(图B);另 一类是以方框为依据,把直棒调节成与方框边沿相垂 直(图C)。分别被称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研究发 现,具有这两种不同方向知觉特点的人,其性格特征 也不尽相同。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57: 3813:5 7Dec-20 12-Dec-2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3:57:3 813:57: 3813:5 7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13:5 7:3813: 57:38D ecembe r 12, 2020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57 分38秒1 3:57:38 20.12.1 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57 分20.12. 1213:5 7December 12, 2020

注意、感觉与知觉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思考·练习〕一、注意一、填空: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

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知觉注意

体育运动中的触觉
有些球类项目要求运动 员熟悉“球性”,这在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运动 员的触觉敏感性。
篮球、手球运动员体 现在手掌和手指皮肤 上,足球运动员体现 在脚背和脚内侧上。
皮肤触觉敏感性仅仅 是基础,要经过长期 专项训练才能发展起 这种专项能力。
二、感觉
(二)视觉、触压觉、动觉和平衡觉
动觉是对身体个部位的
第二章 人的认知过程
P23
人的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思维→记忆 注意是所有认知活动伴随的状态
第一节 感觉、知觉、注意 P23
P
第二节 记忆
第三节 思维
第一节 感觉、知觉、注意
一、什么是认知过程 P23 二、感觉 三、知觉 四、注意
一、什么是认知
感觉
Feeling
知觉
Perception
感觉反应事物的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个别属性和特性。 及相互间的关系
二、感觉
(二)视觉、触压觉、动觉和平衡觉
视觉对球类运动员具 有重要意义。
球、对方队员、己方队 员适中不停地运动,要 准确地观察这些空间、 方位和距离上的变化情 况,才有可能建立正确 的行动定向。
二、感觉
体育运动中的视觉
优秀篮球运动员的闪光 临界融合频率值高于一 般运动员和普通人。
该数值的高低反映了 视觉对光刺激在时间 变化上的分辨能力, 该值越高,表明视觉 敏度越高。
记忆
Memory
累积和保存个体经验 的心理过程就是记忆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所选择的认识对象和所 进行的行为上。
思维
Thought
运用头脑中已有的 知识经验去间接地、 概括认识事物,揭 示事物的本质及其 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这就是思维。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
幼儿初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幼儿中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
幼儿晚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认识菱形、平行四边形、 椭圆
3.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3.1大小知觉的发展特点
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2岁半至3岁孩子,已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者小皮球 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3.2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2岁半—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4—5岁幼儿在判别立体实物的大小时,要借助触摸才能确定 6—7岁幼儿借助于经验可以单凭视觉判定立体实物的大小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 、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 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亮度(明度)恒常、颜色恒常。
(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 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
感觉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看到晴朗夜空下30英尺外的一支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下听到20英尺以外表的滴答声
味觉 嗅觉 触觉
可尝出两加仑水中加入1茶匙糖的甜味 闻到散布于3居室一滴香水的气味 感觉从1厘米高处落到脸颊上蜜蜂的翅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以 及深度知觉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依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进行的。人对物体形状
的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只要你以前对某种物体比较熟 悉,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知觉它,都不容易出现差错。

心理学-感觉知觉与注意

心理学-感觉知觉与注意
感觉阈限——产生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的 物理刺激量
感受性高——阈限值低;感受性低——阈限 值高
.
12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到最小 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
13
差别阈限——感觉上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 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
14
1.无意注意
——实现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 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 、新异性、运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已有的 知识经验、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
46
2. 有意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 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内脏感觉:是指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 产生的感觉。
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传入中枢,产生饥渴、饱胀、
窒息、疲劳、便意、恶心、疼痛和性等感觉。内脏感觉
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 位。
10
(三)感觉一般特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联觉
.
11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24
.
25
达利的作品:《贩卖奴隶市场与伏尔泰头像》
.
26
看到一对情侣了吗?
.
27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 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例如,在下图中,我们的知觉系统把 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 的整体结构。
.
28
图形的组. 织原则
29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 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 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 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 的意义。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感觉知觉注意习题及解析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感觉知觉注意习题及解析

感觉、知觉和注意1.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错觉【答案】C【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联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

比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

2.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

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

这种现象称为()A.适应B.对比C.联觉D.后像【答案】C【解析】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这里由可怕的声音引发“冷”的感觉,是由听觉引发的触摸觉。

3.一个人枕叶受伤后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感觉是( )A、嗅觉B、味觉C、视觉D、听觉【答案】 C【解析】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途径称为视路。

枕叶为视觉皮质中枢,枕叶病损时不仅会发生视觉障碍,还会出现记忆缺陷和运动知觉障碍等症状,但以视觉症状为主。

4.人们看到黄色会感到温暖,而看到蓝色则会感到清凉。

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联觉B、感觉C、错觉D、幻觉【答案】A【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联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

比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

5.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常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这个过程叫做()A.变式B.定势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答案】A【解析】变式,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不管是白天的煤炭还是晚上的煤炭,小明都感觉一样黑。

这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答案】C【解析】知觉的恒定性,即在知觉过程中,由于距离、照明度、缩影比例等变化而人们知觉事物本身的特征保持相对恒定性。

心理学教程1022注意

心理学教程1022注意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两个图形, 你看到了什么?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 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 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 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 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 • • • •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课堂练习
重点内容
• 1、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 2、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注意:
•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小资料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 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 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 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 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时进行两 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 指向不同的对象,或进行某种 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 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动作。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如个体经验、情绪等。
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特点等。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把注意集 中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 上时间的长短。 • 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散。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 1、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 作用逐渐提高 •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 2.模象直观 • 模象直观也叫教具直观,指通过图片、图 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 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 优点:可以人为地突出本质特征,不易受 时空限制,可以补充实物直观的不足。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 3.语言直观(言语直观) • 语言直观是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形 象鲜明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 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
图二
图一 图三
二、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 客观因素:(选择题) (1)刺激物绝对强度: 阈限范围内,越是强烈的刺 激,越是容易被选择知觉。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差别越大,越容易被选 择知觉。 (3)对象的活动性: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容 易被选择知觉。如闪烁的霓虹灯容易被人知觉。 (4)刺激的新颖性、奇特性等。
三、注意
• 3.注意的功能 • (1)选择功能 • 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 的影响,避开其他与之竞争的各种影响。 • 由于注意的选择性,人的心理活动才能正确指向和 反映客观事物。 • (2)整合的功能 • 研究表明,人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加工整合作用, 往往发生在注意状态下。 • 个别信息特征输入既可在注意状态,也可在前意识 状态;但对信息对象的整合加工作用只能在注意状 态下发生。
二、知觉
• 主观因素:(选择题)
(1)有无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容易选择知觉。 (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选择知觉。
(3)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情绪、知觉 定势等。
二、知觉
• 2.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 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 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 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 程。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转睛”、“呆视”等。
• 2.无关运动的停止:如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 接耳。
• 3.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屏息”。
补充: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几种状态[了解]
•1.真正的注意: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积极的 智力活动,集中注意力的面部表情。
•2.表面上的不注意:外表上不注意,实际隐藏着深 刻的、稳定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 1.定义: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2.引起和保持条件 •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4)培养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 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 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 深入地进行下去。
•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 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 培养。
(二)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选择性 • 个体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同时
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 知觉的选择性。
• 凡是能够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 意注意,都易于成为知觉对象。
•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 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 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了解]
• △定义: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 △产生条件: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 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达到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有意性 的发展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大方面。前者指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后者指小学儿 童注意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在 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 特点。[熟背]

第1讲 感知觉与注意

第1讲 感知觉与注意

感觉与知觉考点聚焦1.本节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形式进行考察。

2.在历年考试中,各类心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规律是考察重点,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各个概念的内涵,对于认知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及特性要重点掌握。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含义1.感觉的含义人脑通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它作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

2.知觉的含义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一起相同的感觉;二直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直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为: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第三,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是在新生儿中才有,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有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知识拓展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知觉依赖作为感知主体的人的主观取向和经验这些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加工。

第三章 注意、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 注意、感觉和知觉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二)在组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教学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除了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外,还必须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依靠有意注意来维持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教学主要依靠的对象。在组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感官活动当人们专注地观察事物时,其感官就会朝向相应的对象,表现为感官趋向活动,如凝神聚目或侧耳倾听;当人们陷入沉思或浮想联篇时,就会表现为感官回避活动,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人们注意不集中时,就会目光呆滞,不能随老师的活动而活动。
身体动作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三)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小资料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生理活动人在集中注意时,其肢体血管收缩,头部的血管舒张。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吸气愈加短暂,而呼气则愈加延长。在注意高度紧张时,还会出现“屏住呼吸”这样的呼吸暂停止的现象。
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一)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
外表,包括他的衣着、相貌、表情、姿势、 眼神、体态和手势等。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间接获知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某些信息。 例如,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工作 态度,教学方法等。
(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 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 观察时善辨多思 ; 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 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 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 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 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 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 的必要条件。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 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 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 形象性 概括性
二、记忆的过程
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 环节,也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 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 过程。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性和意向程度---有意识记和无 意识记。 按照性质和理解程度---机械识记和意义 识记。
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 (1)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 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 对比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 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