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专家讲座
第19页
错觉研究:你看到了什么?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20页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21页
错觉利用
一家面积不大商店, 为了增添热烈气氛, 在商店两面墙上 镶上巨大镜子, 使用户进入时感觉商店面积很大。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22页
利用颜色对比错觉, 提升经济效益
日本三叶咖啡店老板发觉不一样颜色会使人产生不一样感觉,但选取 什么颜色咖啡杯最好哪? 于是他做了一个有趣试验:邀请了30多人, 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 色和青色。最终得出结论:几乎全部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咖啡调太浓 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人数约有三分之二;使用黄色杯子感觉 是浓度恰好;而使用青色杯子都以为太淡了。从此以后,三叶咖啡店 一律改用红色杯子盛咖啡,既节约了成本,又使用户对咖啡质量和口 味感到满意。
感觉 知觉 感觉是知觉基础, 知觉是感觉深入。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6页
感觉特征
1)适宜刺激 2)感受性和感觉阈yù限 3)感觉适应 4)联觉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7页
案例:
热带国家某快餐店墙壁原为淡蓝色, 给人以清凉 宁静感觉, 用户浅斟慢酌, 流连忘返, 影响了餐桌 周转率。以后店主将墙壁刷成橘红色, 用户进店 后安, 吃完饭立刻离去, 从此餐桌周转显著提升。 可见, 巧妙利用联觉原理, 能够有效地对消费者 行为进行调整和引导。英国一家企业依据人嗅 觉位于大脑情感中心, 气味能够经过情感中心直 接对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强烈影响原理, 专门为商 感觉和店知觉在提营销中供的运用能够给人带来宁静感, 方便诱使用户延长第8页
感觉和知觉在营销中的运用
第15页
第二章 感知觉138页PPT
K =△I / I
(3)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 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 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中正在 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 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 ,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 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 试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 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 销量上升了18%。
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冷暖色调的应用
红橙黄、绿蓝黑、灰白紫 咖啡杯为什么常是红色?
横竖条纹的应用 商场音乐的选择 举例:
电影霓虹灯制作 日本桥面的设计 商场促销的合理应用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电化教学
形象与语言结合时的注意事项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 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K =△I / I
心理物理法
第二节感知觉基本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
例子:调香师 感觉适应
刺激的持续作用带来的 感受性变化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
3、 感觉的种类 (1)视觉
适宜刺激: 400-760毫微米的 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错觉游戏
中间的确是个正圆, 不相信用仪器量!! !
视错觉游戏--“完好的圆”
【解析】虽然端点看 起来不连在一起,左 边弯曲部分也显得比 右边的小一点,但其 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感觉
三、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 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 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 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 衡觉和机体觉。
内部感觉
3.前庭平衡功能障碍 这可能与前庭功能障碍关系密切。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 :学习困难儿童可能前庭功能未见下降,但他们往往对 前庭的统合存在问题。地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人 的翻、爬、坐、站、跑的学习与前庭关系密切。前庭功 能影响了身体和周围环境协调。胎位不正、爬行不足及 早年活动不足都会引起前庭不足。失常的儿童会表现为 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常碰撞桌 椅,爬上爬下,不安地乱动,组织力不佳,经常弄乱东 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2、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 (1) 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 不同分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分析器的感受性。这 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器受到强烈刺激持 续作用,感受性会降低;另一方面,分析器受到微弱刺 激持续的作用,感受性会提高。 比如,在车间或运动场播放轻音乐,能够提高工人、体 育运动员的光分析器、运动或平衡分析器的感受性;而 强烈的声音所引起的听分析器的活动,就会降低同时发 生作用的光、运动以及平衡分析器的感受性。
2.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 可表现为不同形式,主要涉及视知觉问题,一方面可能 与躯体感觉过程有关,另一方面与右脑半球的功能有关 。这类障碍在儿童可表现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左 右分辨不清,易迷失方向,还会表现视觉的不平顺。视 觉的跳动原本是婴幼儿的自然现象,人的视觉天生是不 稳定的,所以婴幼儿最喜欢看车子外的移动物体,跳动 的物体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的注意。随着年龄的 增长,视觉也逐渐地稳定,便能做左右或上下的移动, 这也是阅读的。儿童若视觉不稳定,便无法做平顺移动 ,所以看书会跳字、跳行,严重的无法进行阅读,做功 课眼睛也容易疲劳,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二)
2、形重错觉 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3、大小错觉 初升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好像总比它们在 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这种错觉的产生是因为初升 或降落时的太阳和月亮是和树木、房屋相比较的, 而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是同辽阔的天空来比较的。
4、方位错觉 在海上飞行时,由于水天连成一片,失去了自然环 境视觉参考标志,飞行员很容易产生“倒飞视觉”。 这时飞行员要靠仪表来判定飞机的状态,否则会造 成倒飞入海的事故。 5、运动错觉 下车后一段时间,如果躺在床上,还觉得床像车厢 一样在运动。 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像身体和桥 在摇动。
(2)对他人性格的知觉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就可以预测 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我们知道某 人热心、讲义气,那么就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挺身而 生、见义勇为;相反,我们知道另一个人自私、冷漠,那么 我们也可以预测在紧急情况下他会退避三舍甚至逃之夭夭。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某人的行为判断 他的职业;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例如对 于老师这一角色,认为他的行为标准应该是谈吐文雅,学识 渊博、仪表端庄等。
第二章 感知觉--1
一、知觉是什么?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 简单总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 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 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一、知觉是什么?
觉察是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 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 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 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而且包含了 效应器的活动。
物理、化学 能量 编码 译码
外界刺激
二、知觉是怎样产生的?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 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 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这些区域受到损伤, 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感觉皮层的二级区主要负责 整合的机能,它的损伤不是引起特定感觉的破坏,而 是丧失对复合刺激物的整合知觉能力。感觉皮层的三 级区是视觉、听觉、前庭觉、肤觉和动觉的皮层部位 的“重叠区”,它在实现各种分析器间的综合作用方 面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个区域的损伤将引起复杂的同 时性(空间)综合能力的破坏。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有何关系?
(2)乘方定律
•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 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 斯蒂文斯的研究表明,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 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或幂函数)。 即知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用数学 公式表示为: • P=KIn ,其中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是刺激 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这个公式叫斯蒂文斯定律。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 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 )不同刺激物作用 ( 2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 )年龄
影响对他人知觉选择的因素(社会知觉的错觉): (1)第一印象效应(First impression)或(首因效 应)(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所获得的 印象。 主要是根据对方的仪表、表情、姿态、言谈、举止、 年龄、身材、相貌、服饰、打扮等印象而形成的。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 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 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 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 交友:朋友、一见钟情 求职 招聘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 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E = 1 / R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因刺激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 有所不同。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咖啡墙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左 氏 错 觉
Back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图 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组同心圆构成。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 图 图 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第二章 1 感觉和知觉
§2-1感觉和知觉
(2)感觉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产生的现象。
§2-1感觉和知觉
如:法国国旗(同时对比or继时对比?)
(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最初当三条色带宽度 完全相等时,人们总觉得这三种颜色在国旗上所占的分量 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最小;当把这三色 的真实面积比例调整为蓝:白:红=37:33:35时,看上 去反而相等了。)
§2-1感觉和知觉
(四)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运用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多种分析器协同 活动。从而提高感知效果。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既听 到教师讲课的语音,又看到教师的面部表情和功作手 势,感知就很清楚 在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多种分析 器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2-1感觉和知觉
知觉特性
1、选择性:背景与对象(两可图形) •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 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 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 •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 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 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 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转化为知觉的对 象。
•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并不相同, 但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是形状恒常性。 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越来越小的, 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 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 万倍,但看上去我们仍然认为煤是黑的,墙是白的,这是 明度恒常性。 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 的知觉保持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第二章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
气 为个体所独有的心理特点。
质 主要表现:
、 性
一是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思维的灵活
格
性和对事物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
与
二是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
能
努力程度。
力
三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倾向于外部事物,
还是倾向于内部事物 。
第
四
2.气质学说的类型
节
气 质
这里主要介绍体液说和高级神经活动
能 把握新招聘员工的气质类型。
力 对享有营业员进行心理训练。
根据营业员气质类型调整工作岗位。
二、性格
第
四 1、性格概念及特征
节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
气 质
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
、 性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格 3、性格的分类
与 能
4、消费者消费行为中的性格表现
力 外向型、内向型、理智型、情绪型、意
与 一定事物的
注 意
指向与集中
注
特征一 指向性
意
特征二 集中性
二、注 意
第 二 节
记 忆 与 注
注 意 的
意
功
能
2.
选择 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进行监督
和调节的功能
二、注 意
第 3.注意的分类
二 节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 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记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区别
忆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与 注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目的性 没有预定的目的
意 比较稳定、持久 持久性 保持时间短,易转移
易出现心理疲劳 疲劳性 不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消费心理学教学教案(共14章)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反映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上,就是消费者能够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仍然可以根据购买商品后的使用经验来辨别眼前的商品。
(五)知觉特性与营销策略的制定1.知觉的选择性对营销人员的启示(1)人们选择哪些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过程和结果受到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
(2)知觉的选择性有助于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2.利用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提高广告宣传效果3.利用知觉的恒常性促进商品销售四、消费者的错觉在认知过程中,人们知觉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这种现象被称为错觉。
(一)错觉现象同一个事物,由于看事情角度的不同,参照物有所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异。
(二)社会知觉偏差消费者在感知事物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即社会知觉。
企业恰恰可以利用消费者对营销环境的认知错觉来刺激其消费欲望,有效地促进销售。
在社会知觉方面的偏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光环效应4.刻板效应5.投射效应归纳与提高本章论述了消费者认识心理过程中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根据感觉的性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本章同时论述了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人感觉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允许的强度或感受强度变化的临界值,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人的感受性是可以变化的,常见的变化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感觉联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
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对知觉进行分类。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这些特性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所以,企业营销人员的重要任务是了解消费者的知觉特性,制订适宜的营销策略,以提高营销效果。
社会知觉偏差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
第2章 感觉与知觉
Guanyuxia
Psychology
实验:
研究人员给被试事先戴上一副特殊的三棱眼 镜,使被试通过眼镜看到一根直的木棍是弯曲 的,同时请被试用手触摸这根木棍,触觉告诉 他是直的,而当研究人员问:“木棍是什么形 状的?”结果有90%的人都认为:“木棍是弯 的”
Guanyuxia
Psychology
Psychology
(4)视觉对比与视敏度 视觉对比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 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 视力。
Guanyuxia
Psychology
(5)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后像: 颜色视觉一般为负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会得到 融合的感觉。它反映视觉系统分辨时间的能力。 刚刚引起人的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频率。
Guanyuxia
Psychology
2、听觉
Guanyuxia
Psychology
(1)听觉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为16-20000赫的声波。 物理性质 听觉 频率:Hz ---------- 音调(音高) 振幅:dB ---------- 音响 波形: ---------- 音色
反映物体气味的感觉。 适宜刺激为挥发性和 可溶解性(溶于水和 脂类)的化学物质。 刺激作用于鼻腔上部 的嗅觉细胞,使其兴 奋并经嗅神经传入大 脑皮层而产生嗅觉。
Guanyuxia
Psychology
人类嗅觉的敏感度常以嗅阈来评定,也就是能 引起嗅觉的某种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 在棱柱体的六个顶点上是六种气味:水果气、 花香气、香料气、树脂气、腐烂气、焦臭气, 分别代表气味在渐变系列上的转折点。
Guanyuxia
Psychology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4、一般知觉与复杂知觉
• 一般知觉: • 视知觉 • 听知觉 • 嗅知觉 • 味知觉 • 肤知觉
复杂知觉:
• (1)时间知觉 • 是客观事物持续性、速度、顺序性
在人脑中的反映。 • 长短时间知觉——长时估计与短时
• 例:三次考试 王某同学: 甲、甲、乙;李某同学:乙、 乙、甲。王某是意外,李某是侥幸。
四、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
• 1、感知觉的有益性和目的性提高 • 2、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发展 • 3、出现逻辑性知觉 • 4、感知觉的不随意性、片面性、不
稳定性等特点依然存在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一、感知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 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 •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标本、实物、演示性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 感知觉越生动、越精细,思维、记 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 一、定义 •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反映。
• 感觉剥夺实验
• 赫布(Hebb,1950)
• 感觉如被剥夺,人的认识活动甚至 心理的健康都会受到干扰。
感觉剥夺试验装置
• 后图:会动的画面
• 总也抓不住的小黑点儿 • • 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
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 幻觉。 • 在知觉两个相对立的颜色时,这两种 相对立的颜色导致一种叫做侧抑制的 生理机制,由于在看图的过程中,眼 睛不停的跳动,使得侧抑制不停的产 生,从而使得上图中出现了闪烁的点。
•
• 观察力的培养: • 1、正确对待儿童的提问。 •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目的。 • 3、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 4、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画家乔纳森的故事引发我们对感觉的思考P73这部分的任务就是要解释人们身体和大脑如何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刺激——视觉、声音等——产生感觉的。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如:苹果的颜色、形状、甜度、质量等等。
(注意和生活中的感觉概念相区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能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通过感觉我们还能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饥饿、寒冷等,因而进行自我调节。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给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可以区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工厂的火警报警器要多响工人才能在喧嚣的机器声中听到,飞机控制板上的警示灯要多亮才能看起来比其他灯亮两倍?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左右两只手提不同重量的重物,一边比另一边重多少才能感觉到差别?(二)和感觉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灰尘,落到身上我们也感觉不到,如果灰尘凝结成颗粒,我们就感觉到了。
世博园中的降温设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二者成反比关系。
2、感觉的适应(P75)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明适应”“暗适应”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结果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
训练对感受性变化的影响
为什么厨师的味觉很敏感? 为什么学习技能的时候要不断练习? 为什么盲人的触觉很灵敏?聋人的视觉很 灵敏?
1、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训练和要求,人们对某 种感觉会特别敏感。 2、有计划地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通过提高其他感觉 的感受性的方式来补其缺陷,称作感觉得补偿作 用。
音调(赫兹)
音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感觉,主要是 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为95~142赫兹,成年女子说话 声音的频率为272~653赫兹。女子比男子声音高,女高 音歌唱家多,中音少;男高音歌唱家少,中音多。
世界最低音:蒂姆· 斯托姆 斯,G-7(0.189Hz0,比钢 琴最低音还低八个八度。甚 至可以低至人类无法听到的 音域。凭借这一才能,斯托 姆斯保持了10多年的人类 最低音吉尼斯世界纪录。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是把基本频率和强度相 同,但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 的特殊品质。主要由声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决定 的。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 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例如钢琴和小提琴和人 的声音不一样;每一个人的声音也会不一样。 例如,长笛和单簧管,钢琴和吉他同奏一首乐 曲,我们感觉不同,就是音色上的差别。
1、戴眼镜找眼镜? 2、洗澡的时候,刚开始会觉得水凉,一会就 不凉了? 3、噪音听久了,就不觉得刺耳?
44
Ψ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同一刺激)
☆定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 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相关研究 ◎适应的一般规律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剌激 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 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刺 激强度是否变化,从小到大)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 能力。即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第二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8/2/2024
知觉的理解性
22
8/2/2024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正方 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3
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 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32
8/2/2024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33
8/2/2024
感觉剥夺实验
34
8/2/2024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 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 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呆在缺 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 觉(让被试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 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 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 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 布床上。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 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 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35者 们就纷纷退出。
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 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
11
8/2/2024
2、视觉集中: 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 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 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
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12
8/2/2024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
8/2/2024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味觉
(1)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 道的化学物质。
(2)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 种乳突内的味蕾。
(3)味觉分类
(1)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 在舌面部位不同.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 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不是新味道。
23
(四)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 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压觉、振动觉、冷 觉、温觉和痛觉
20
2、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 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 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 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21
(三)嗅觉和味觉
1、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1)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2)嗅觉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3.嗅觉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 示各种嗅觉。 4.嗅觉产生: 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 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 回产生嗅觉。
•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及动物 生存的基本需要 。
10
• 假如没有了感觉,会怎么样?
11
“感觉剥夺实验”示意图
12
感觉剥夺
• 加拿大心理学家D.O赫布让自愿参加这项 实验的被试,进入一个特别布置的、与 外界完全隔绝的房间内,尽量剥夺一切 感觉信息: • 给被试戴上半透明护目镜,使其难以产 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 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 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4
5
第一节 感觉
一、什么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对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应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6
7
感觉的产生过程
刺激物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 感觉
8
感觉中枢
9
• 感觉是物质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心理 现象,它首先使早期动物能对不同刺激 作出区分性反应,发展起信号系统。
•色觉异常大多来源于遗传。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
19
(二)听觉
1、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 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 至4000赫兹是人 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感受性与年龄 ﹤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 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
27
补充: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 • • • • •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28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一)感觉适应:是感觉器官在刺激的持续 作用下作出的改变,包括感受性的提高或 降低两种方向。 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温度觉 适应,除痛觉不能适应外,其他都能适应。 例如, 暗适应 明适应
29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二)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
其对某一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同时对比: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几种刺激的作用 而产生的对比。 先后对比: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 • 而产生的对比。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 觉都存在感觉对比。 明度对比:灰色纸分别放到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上, 黑背景上的灰显得亮些,白背景上的灰显 • 得暗些。
补充:联觉的心理效应 • 淡蓝色可以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利;黄 色可以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起缓和作用;玫 瑰色能抑制、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
35
• • • •
•
• •
补充资料:色彩功能 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 但接触红色过多时,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易于疲劳 者感到筋疲力尽。所以,在寝室或书房应避免使用过多的红色。 橙色: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 健康。此色适用于娱乐室、厨房等处,对寝室、书房则不宜。 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但金黄色的装饰 却易造成不稳定和任意行为。所以在寝室与活动场所,最好避免 使用金黄色的家具摆设。 绿色:有益消化,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对好动或 身心受压抑者有益。自然的绿色对晕厥、疲劳与消极情绪均有一 定的克服作用。 蓝色:能调节体内平衡,在寝室使用蓝色,可消除紧张情绪,有 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蓝色的的环境使人感到幽雅宁 静。 紫色: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可维持体 内钾的平衡,有促进安静和爱情及关心他人的感觉。 靛蓝色:可调和肌肉,能影响视觉、听觉和嗅觉,可减轻身体对 疼痛的敏感作用。该色不适于装饰,但若用于布料,可使人产生 安全感。 36
17
各种外部感觉
(一)视觉
1、适宜刺激:波长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光波)
18
2、色觉异常:是对分辨颜色有困难,但是对明度非 3.色觉异常 常敏感,色弱和色盲。 (1)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色弱患者 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女性色弱较 少。 (2)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 局部色盲:有某些颜色经验,但经验到的颜色范围 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例如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但能看黄蓝。 黄蓝色盲看不见黄和蓝,却能看红和绿。
40
(四)、感觉补偿
• 感觉补偿:指某种感觉机能丧失后有其他 感觉机能来补偿。 • 如,盲人可以以“以耳代目”等。
41
(五)感受性随人长期实践活动而提高 的提高 • 实践训练可否提高感受性 ?
• 人的各种感受性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 活动和专门的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品洒师、调琴师、售货员)
先天无痛觉者易受伤害。
15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感 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16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听、嗅、 味、肤
动觉、平衡觉、 内脏觉
• 人的各种感觉中,最重要的是视觉。通 常情形下,它提供了外部世界百分之八 十的信息。
38
如在注视电灯光三十秒种以上,闭上眼睛,眼前 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 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 像。 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色; 黄色——蓝色
39
• 闪光融合:闪烁的光达到临界频率说引起 的视觉效应。 • 临界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 • 如,日光灯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到的是 连续的光而不是闪烁的光。 • 在中等光强度条件下,一个闪烁的光源每 秒闪烁10此次就回产生闪光融合。
30
图3-1 视觉明度的同时对比
31
32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 (三)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 理现象。 •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 色”;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 • 又如听到音乐生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 形象等。 • 在文学写作手法中,把联觉叫 • 通感。
33
13
实验结果:
• 所有被试都感到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有 人产生幻觉。大部分人中途退出。 • 受试4天后的被试,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现 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幻觉;注意力 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 等负性情绪。 • 坚持14天的被试,在此后的8天之内不能学 习
14
实验说明: 人必须获得周围一定量的刺激, 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
• 通过实践可以使某些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 发展另外一些感觉能力,从而得到补偿。
42
五、感知觉发生的异常现象
感觉过敏 感觉迟钝 • 感觉障碍 感觉倒错 感觉缺失
43
第二节 知觉
• 什么是知觉?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整体性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 果。
理解性
知识、经验的作用(理解与熟悉与否对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44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 区别: • 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各种属性整体的反映 。 • 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 器活动的结果。 • 3、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知觉是比感觉 复杂的心理现象。 • 联系: • 二者紧密联系,难以分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觉的信息越丰富、越精 确,知觉越清晰、越完整。 • 两者都反映的是事物外部属性,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 认识。
“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使视觉膨胀的作用;
“冷色”使视觉收缩;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等宽,但 因冷暖色的视觉效果,看上去并不等宽,其中白色最 宽,蓝色最窄,后来调整宽度,使蓝色最宽,白色最 窄,才使旗子看起来三色等宽。旗子中的三条色彩条纹
不是严格相等的,蓝/白/红三色的宽度比是30:33:37
34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 第二节 知觉 பைடு நூலகம்三 节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解剖认识过程
感、知觉
注意、记忆
思维、想象
2
同学们:
• 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 听到了什么? • 想到了什么?
3
解剖我们的心理过程 感觉与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