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少阴病2009-07-22 00:26少阴病证是外感热病最危重的阶段,常由太阴病发展而来,也可由三阳病演变过来。

少阴病证的病邪主要是寒邪,也可是热邪,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肾,虚弱是少阴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少阴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少阴热化证:本证是热邪伤阴,阴虚火旺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心悸,不得卧或失眠,脉细数,或发热日轻夜重,咽干口燥,欲饮水,舌红或绿,苔少或剥或光。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伤阴,阴虚火旺为特征。

热邪伤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烦,心悸,不得卧或失眠;热邪深入营分,则发热日轻夜重;热邪损伤阴液测咽干口燥,欲饮水;热重阴伤则看红或维,脉细数;苔少或剥或光为伤阴严重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一般阴虚证相辨别。

两者均有阴虚及热象,阴虚证大多为内伤杂病,有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一般无发热等临床表现;本证为外感热病,有发热日轻夜重的特征,不难区别。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热证,抓住发热日轻夜重,及心烦、失眠、脉细数,舌红降,苔少等热邪伤阴的见症。

2)少阴寒化证:本证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微细,舌淡,苔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心神不振,则精神萎靡,蜷卧;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阳两虚,则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太阴病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虚寒证,都有下利,畏寒等里虚寒症状,但太阴病为局部性里虚寒证,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虚寒性下利为主症,一般无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严重阳虚阴盛的表现。

本证为全身性严重的里虚寒证,阳虚阴盛见症尤为突出。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以脉微细,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阴寒内盛症状为主。

六经辨证:太阳病2009-07-22 00:25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之藩篱。

凡感受外邪,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的早期阶段。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提纲,凡见以上脉证者,即可称为太阳病。

1)太阳伤寒证: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寒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
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脉浮紧,或头痛项强,骨节酸楚,或咳,或喘,舌苔薄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寒主收引,人体腠理致密,营阴郁滞故无汗;病在表故脉浮,紧脉表示感受寒邪较重,由于发热还可见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测头痛项强度节酸楚;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气不利则咳喘,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的区别见太阳中风证。

本证还当与太阳中风证相辨别,两者均属表寒证,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主要区别在于太阳中风证还表现为汗出,脉浮缓,本证则表现为无汗,脉浮紧。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实证,抓住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的必备症状。

太阳病若治疗不当,病邪可由寒化热,由表入里,向阳明病发展。

2)太阳中风证: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

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

本证与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见后。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

六经辨证:厥阴病2009-07-22 00:21厥阴病证是外感热病的最后阶段。

病至厥阴阶段,邪正斗争的形势十分复杂,既可以是邪盛正衰,也可能是正胜邪退,病邪寒热夹杂,错综复杂,病变部位以肝肾为主,临床表现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为特征。

厥阴病主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厥热胜复证:本证是外感热病后期阴阳胜复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既可以先出现手足厥冷,然后再出现发热,也可以先见发热,然后再见手足厥冷,同时伴有烦躁、脉沉等症状。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阳胜复邪正斗争为特征。

阳气虚阴邪盛则手足厥冷,阳气恢复抗邪则发热,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反映了邪正斗争的形势。

若先手足厥冷后发热,为邪退正
胜,预后好;若先发热后手足逆冷,为邪盛正虚,预后差。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寒厥证相辨别。

寒厥证为阳虚阴盛,表现为一派阴寒之象,一般无热性症状。

本证为厥热交替出现,有发热等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抓住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的特征。

寒热错杂证:本证是寒热错杂汽机逆乱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病机分析:本证以寒热错杂为特征。

热邪伤津,则口渴欲饮水(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热邪停留于上,气机不畅上逆所致;寒邪停留于下,脾胃运化失司测饥而不欲食;脾胃虚寒,蛔上入其膈,故食则吐蛔。

故本证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证。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脾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司证相辨别,两者均有气机逆乱及不欲食等症状。

但脾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司证,病变部位在脾胃,以呕吐下利为主症。

本证为上热下寒,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为主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寒热错杂证,以上热下寒为特征。

六经辨证:阳明病2009-07-22 00:20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六经辨证:太阴病2009-07-22 00:19太阴病证是三阴病中较轻的证型,寒湿之邪侵袭人里,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正气已有不足,主要临床表现是下利,腹痛,呕吐,脉弱。

可由三阳病发展而来,也可一开始即表现为太阴病。

主要临床表现: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可呈水样,也可见白色粘液,腹胀腹痛呈间歇性,喜温喜按,纳差,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寒湿侵袭,脾胃虚弱为特征。

寒湿之邪侵袭,脾胃之气虚弱,健运失职,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呈水样或见白色粘液,说明本证之下利为虚寒性下利;寒湿中阻,脾胃虚弱,气机阻滞坝IJ腹胀腹痛呈间歇性,且喜温喜按;寒湿中阻,健运失职则纳差;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热性下利证鉴别,两者均有下利、腹痛等临床表现,但热性下利,以泻下物秽臭难闻为特征,可伴有黄色粘冻或脓血,还可见口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寒证,抓住虚寒性下利的特征。

太阴病若正气进一步虚衰,可向少阴病发展。

六经辨证:少阳病2009-07-22 00:18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病理机制: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

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

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

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
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

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六经辨证:合病、并病、两感2009-07-22 00:22六经辨证是东汉医家张机(即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纲,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证。

六经病证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病理变化。

六经辨证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病邪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从而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不但适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

合病
合病是指两阳经和散阳经同时受邪发病。

常称“二阳合病”,“三阳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是指一开始即表现为既有太阳病的症状,又有阳明病的症状。

“三阳合病”是指一开始既有太阳、阳明、少阳病的临床表现。

合病强调多经病证的同时发生,通常指在三阳病范围内。

并病
并病是指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症状,此时两经症状同时存在,但有先后之序,
常称“二阳并病”。

如“太阳阳明并病”是指先有太阳病的症状,然后又见阳明病的症状,此时两病证的症状均存在。

并病强调两经病证的先后出现,通常也指在三阳病范围内。

两感
两感是指一阳经与一阴经同时受邪发病。

而这两经往往在经络上有表里关系。

如太阳少阴两感,阳明太阴两感,少阳厥阴两感。

“太少两感”证是指一开始即有太阳病与少阴病的症状。

两感强调阳经与阴经同时受邪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