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良尊德性而道问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昌良:尊德性而道问学

作者:叶水涛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10期

语文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育者的共识,但如何统一,长期以来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中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极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然而“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朱熹认为,认识真理的基本方法是“道问学”,“尊德性”并不直接起认识作用。陆九渊则认为,“尊德性”是认识真理的根本途径,“道问学”只起辅助作用。朱陆之争显然关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许昌良作为有多方面建树的语文特级教师、学养深厚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积极倡导“沉静语文”,呼吁语文教学的道德回归。他认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对语言所蕴含的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意义就是人文精神、德性素养。缺乏德性内涵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灵魂的苍白的教学,语文教学应有认识之深刻,思想之厚重,语文应伴随人成长并内化为人的个性、人格和素养。

许昌良对语文教育回归道德的呼唤,基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成长,学生成长的主要内涵是道德学习。他认为师生角色都是“道德的学习者”,课堂应是“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场所。他主张教学要体现“德性关怀”,呼吁课堂要追求“价值与意义”,学校要重塑“理想与精神”。作为一所九年制学校的校长,一位对语文教学深有研究,享有多种荣誉并有广泛影响的特级教师,他的呼吁决不是空泛的议论或表态。语言训练指向于应试的技能,标准化考试定为一尊,语文观摩课沦为媚俗的表演,学生作文的假话、套话盛行,爱心、责任、感恩、正义、真理、奉献等似乎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花絮和装饰,而非内心的渴望和人生的真诚追求,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的专家说,课程理论的成熟经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达了建构主义。然而,来自外域的建构主义其实是一个颇为芜杂的理论体系,即使在它的诞生地也没有被奉为圣典。建构主义带有后现代的色彩,它对于质疑现状,打破传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等有积极的意义,但它的价值多元论,意义非确定论与社会主义教育须体现国家意志,与青少年养成教育所需要的主流价值导向并不相容。

当前的语文教学确有疏离道德的倾向,许昌良以“回归道德”定义语文教学,显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倘若语文教学都不能理直气壮地体现人文性,不能首尊德性的养成,那么教学的教育性何以体现呢?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就是一句空话。前段时间,一些部委新闻发言人的不当言论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批评,并非由于文理不通,而是认识的偏颇,境界的狭隘,思想素养的缺失。即使现代社会如韦伯所言是祛魅的时代,但学校还得要有庄严的美感,教学要有优雅的风采,要让神圣之光照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许昌良的呼吁体现了一位教育学者的理论素养与良知、责任。

许昌良语文教学道德回归的思想,既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基于儿童心理发展与知识自主建构的规律。他认为教学永远是“人为性”与“为人性”的发展过程,语文学科有其整体性的特点,学习过程有其感悟陛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不厌其慢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灌注。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采取“解构式的讲解和非此即彼式答案”,语文知识应该“靠阅读、感悟、浸染、熏陶等方式习得,积累、内化从而自然转化为表达能力,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晚年的朱熹坚持德性当尊,又认为舍却求问学别无他途,对此,明代王阳明决然反对。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也曾刻苦用功于读书求学、格物致知,但收效甚微。后来流放边陲,谪居龙场驿站,他忽然“中夜大悟”,自此,开启了另一条认识路线。他既反对在经典文义上深入挖掘,也不醉心于对自然事物的逐一考察,而是由内心体悟入手,从知行关系上逐步达到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境界b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程朱迷信书本,寻章摘句,顶礼权威的教育思想的批判。作为建功立业的军旅统帅,他迅速平定了宗室藩王的叛乱;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硕儒,他孜孜不倦于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王阳明为学的个案,表明学业长进并非只有刻苦读书、知识累积一途,他认为学习中的知识感悟与思想飞跃更为重要,感悟即是灵感,灵感源自生活实践,书本则是认识的材料,而非现成的结论,悟性的学习才能成就灵性的学生,成就非凡的人物。许昌良“沉静语文”的主张与此多有相通之处。

许昌良既然力主语文教学的道德回归,也就意味着他对语文教学中的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保持充分的警惕,他说语文是“需要用心濡染而非推理计算”。科学以可实证、可量化、可计算、可在同样场景条件下重复演示作为表征,语文显然不具有这些标志性特征。雅斯贝尔斯说:“科学无法直接面对存在本身,科学的意义需要经过人生的评价才能赋予。将知性的感知提升为智慧的洞察,让人们的行为既体现知性也合于德性,这应该是教育坚定不移的宗旨与目标,语文承担有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职责,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语文教学决不能工具化。

与道德回归相匹配,许昌良提出了“沉静语文”的主张。何谓沉静?许昌良的解释:沉为实质,静为表象。深沉而不肤浅,切实而不表面,丰富而不单薄;相对应的是清净而不芜杂,安静而不喧嚣,安详而不焦灼。沉静的价值追求是“道法自然”,许昌良对自然的理解不只是中国传统老庄的哲学,也包括西方从卢梭到梭罗的自然主义,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对繁华喧闹、浮躁的拒绝,是以宁静之心对待心智成长,是积淀培育、潜移默化。

许昌良所向往的自然是顺乎本性,而非简单生硬、急功近利,当然也不是放弃知识、否认语言训练之必要。由天然到自然,由知识的领悟再到智慧的生成,具体的教学过程伴随思索与等待,而非快节奏、高难度、太容量的应试训练,不毕其功于一役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许昌良对语文本质的理解,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自信。

许昌良所向往的自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东西方自然主义都是基于对物质化、功利化的拒绝,但西方表现为对征服自然的放弃,东方则表达为与自然的和解与融合,使人有高度的精

神自觉,明达生命的本根大原,做到合乎道德的生活和生存。许昌良所向往的自然正是一种有节制的进取,有分寸的放弃,有目标的改良,充满辩证思想。

许昌良引吕叔湘先生的话“语文的使用是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表明了他对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视。只是他并非就语文知识谈语文知识,而是提倡“以宁静之心对待心智成长”,他强调“悟”是语文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语文教学不能急就而要等待,不能急切而要恬静,不能燥热而要冷静。他所理解和主张的“静”与“自然”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我的心灵超脱”,是一种“宗教情怀”。所以,许昌良的“沉静语文”,方法简朴,手段务实,流程自然,平静的理智下包容着奔腾的激情,这是让人沉醉的课堂而不是让人狂躁的课堂,或许它不那么热闹,但这正体现了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文化追求。“读

读”“议议”“品品”“讲讲”这茶馆式的语文课堂,正是当年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所捌昌的模式,但许昌良给予了自己的诠释。

杨绛先生百岁寿辰,《文汇报》社记者周毅与杨绛先生有这样一段采访对话:

问: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答: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

钱锺书、杨绛伉俪是学术大师、文坛泰斗,杨绛对“好教育”的解释是这样质朴与浅近,德性方面强调培养“上进心”和引导于人格的“完善”,知性方面强调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教学的方法上倡导“潜移默化”,如此而已,只字不提各种工具性的训练,这是一种疏忽或是一种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