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日本平安时代和歌中“三月尽”意境研究——以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为例

日本平安时代和歌中“三月尽”意境研究——以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为例

061平安时期是日本民族文学崛起的时代。

794年,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由此拉开了平安时代的序幕。

平安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承和年间(834—848),白居易诗《白氏文集》的传入对平安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日本汉诗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对日本固有文化形式——和歌的影响上。

日本和歌产生于日本本土,是日本民族自身审美观念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与高度的审美意识。

七世纪初,遣隋使、遣唐使的出现为日本能够大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提供了可能。

受此影响,日本产生了文字记载的文艺,歌也发展成为第二抒情诗,和歌应运而生。

随着唐朝派遣使节制度的废除(894年)和平假名的诞生,唐风文化渐趋衰退,和歌也取代汉诗成为文学的主流。

诗歌的“意境”,即“诗境”,在中日两国均可见相关研究。

王国维明确地把“意境”作为诗歌的最高美学范畴,并进一步揭示“境界”的独特美学内涵,他认为“情”和“境”是境界的两个构成要素。

诗歌中“情”与“景”必须是真实的,当真正的“情”与“景”表现了之后,“境界”也就由此产生了。

朱光潜在《诗论》中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将情定义为情趣,将景定义为意象,认为“诗境”是情和景的统一体,是由人的直觉产生的,“意象”是诗人“情趣”的反映,即使客观景象相同,注入的情趣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诗境”,即“移情作用”。

日本的“诗境”研究则表现在对和歌的审美意识研究上。

如日本“幽玄”“哀感”的审美意识,强调的是“心”的重要性,此处的“心”即中国“诗境”研究中的“情趣”。

综合上述观点,诗的“意境”可以总结为由景(意象)和情(情趣)两部分构成,诗人将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和自然感受到的情意完全吻合,诗的“意境”便由此产生。

而“三月尽”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意象,更能带出春日将尽、春暮花辞的意境,有悲观、颓废的色彩,这一意象不仅成就了中国诗人“伤春”的诗性情怀,更在日本和歌中留下了鲜明而独特的烙印。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白居易研究报告PPT一、白居易生平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丞相。

出生于河南新义(今河南固始县),自幼聪慧过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天赋。

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进入官场后,他在政治、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白居易的文学成就1. 《琵琶行》:这首诗是白居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写琵琶弹奏者的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成为了唐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2. 《长恨歌》:这首诗以富丽堂皇的形象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既展示了两人的悲剧命运,又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风云变幻。

它以辞章华丽、隐晦深沉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3. 《丽人行》:这首诗以优美的词藻赞美了美丽的女性,展现了白居易在词作方面的才华。

它的写作手法独特,使用了对偶和描写手法,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三、白居易的政治成就1. 制定新法:白居易曾被任命为新法的制定者,通过改革税收和官员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官员的素质,为唐朝的吏治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举荐贤能:白居易在担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荐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才,为唐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推荐了一些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人物,如元稹和姚崇。

四、白居易的思想观点1. 诗歌观点: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注重抒发真情实感,追求自然和真实,反对空洞和虚假的修辞手法。

他主张文学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现实中挖掘素材,以真实体验为基础进行创作。

2. 政治观点:白居易主张以德治国,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他反对官员的腐败和积弊,主张改革制度,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才能。

五、白居易的影响与价值白居易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华丽的辞章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影响。

他的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来文人的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人生的苦痛和离别的悲伤之情。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主题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其诗歌语言和写作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以及唐代诗歌的发展。

1. 引言白居易以其感伤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常常描述离别、孤独和失意等主题,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报告将细致研究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对唐代诗歌以及白居易个人创作风格的更深入的了解。

2. 白居易的感伤诗特点白居易的感伤诗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2.1 深切的情感白居易的感伤诗流露出他深沉的情感,宛如漫长的夜晚。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人生的苦难。

2.2 对离别的描写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离别是一种常见的主题。

他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将离别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句使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和悲伤,进一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对的离别困扰。

2.3 对生活的热爱与失望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常常聚焦于人生的苦痛,然而,他的诗歌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对大自然、花草树木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人生的失望,对社会不正义的愤怒。

3. 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一些重要的主题包括:3.1 离别之痛离别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他描述了亲人、朋友以及爱人之间的离别,通过细腻而感人的诗句,描绘出离别的痛苦感受。

3.2 孤独和失意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出对孤独和失意的感受。

他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上的辛酸经历,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感。

这些诗句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心灵世界的悲伤和困惑。

3.3 生活的美好与失望白居易的感伤诗中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美好和对现实的失望。

他用细腻的诗句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同时也表现出对人们不公正行为的不满。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文草》与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

菅家 文 草 》 中 的例 子 。 “ 坏 的 , 原 形 被 破 坏 , 支 离 损 计 , 日本 诗 文 集 锦 《 汉 朗 咏 集 》 ( 0 3 中 刊 载 白居 易 是 《 和 iI )
白居易 的诗 歌一经传 入,迅速流传 开来,深受 当时 日本文 个解 释;第二个义 项是 : “ 与破 ,(追 0 , 雩 弓二 打 、L
解释 。 “ 却 ”与 “ ”对 照 ,都 是 “ 破 残 残缺 、破 坏 ” 的
营原道真师 从岛 田忠 臣 ( 2 ~8 2 8 8 9 ),而 岛田忠臣受 意 思 。 《 日本 国语 大辞 典》 中收 录 了 “ 破却 ” ,第 一个
=} 寸 二 , 唐代诗 人 白居易 的诗 风影响最大 , 白居易 的诗 文在平安 时 义 项 是 : “' ) 二 。 寸 。 口 ' 扣 L 、 原 形 它 巴
融 入 了 日本 的 本 土 文 化 。 《 家 文 草 》 是 结 合 了 唐 文 化 和 菅
物,夜深年暮泣相看 。 (《 残菊待寒 月 ) 对
这 里 的 “ 却 ” 显 然 不 能 用 “ 退 ” 这 样 的 义 项 来 破 击
日本文化的产物 ,是一部中 曰文化交流 的代表之作。
草》 中出现 的词语与 白居易诗歌 中的词语有大 量重合是不 坏 ” 。其 实这 个 义 项 在唐 诗 中 也 出现 了用 例 : 可避 免的 。约有一 百多个 自居 易诗歌 中的词语 出现在 《 菅 家 文 草》 中 ,例如 :意 中 、感 兴 、 向后 、荤腥 、黄醅 、 五 千文 、 色相 等词 。松 尾 良树 先 生在 《 安朝 汉文 学 和 平 唐 代 口语词》 中阐述 : “ ‘ 动词+ 助字 ’是 口语 用法 的特 征 ”。而 自居 易诗歌中所 出现 的 口语词 中有 大量 的词语 结 字 ”所构成的词语在菅诗和白诗 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释 。

白居易的研究报告

白居易的研究报告

白居易的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放翁,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唐代中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早年曾任唐玄宗朝司勋员外郎,后被贬为滑州司户参军。

在职期间,他以文学才华出众著称,与许多文学家、文艺爱好者有密切的交往。

他的诗作多以田园风光、爱情、思乡、忧国等为题材,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贡献,以探索他对唐代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研究白居易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唐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艺术手法、主题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还将研究白居易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贡献,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他对唐代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4. 研究内容4.1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根据白居易的诗集和散文作品,本研究将重点分析他的诗歌创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诗歌题材:通过对白居易的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探讨他的诗歌创作主题的变化和特点。

•艺术手法:分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意象等,进一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格律特点:研究白居易的诗歌中的格律形式,如五言、七言、律诗等,分析他在诗体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4.2 白居易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贡献除了诗歌创作,白居易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本研究将以白居易的政治文献和史料为基础,分析他的政治主张和在唐代政治中的地位。

同时,还将研究白居易在军事领域的贡献,如他在军事策略和指挥方面的才华等。

5. 研究意义通过对白居易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和社会的特点,揭示唐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变革。

同时,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对后世文学界的影响深远,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白居易的作品可以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浅论日本平安时期的“白居易现象”

浅论日本平安时期的“白居易现象”
的原 因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6 . 2 3 . 0 8 9
平安时期 是 日本 文学史 上 的一个 高 点 , 是继奈 良时代 的 “ 唐风文化 ” 转 向“ 和风文化 ” 的转型 , 开 日本 国风 之先 风。可 以说 , 平安 时期是 日本文学 的 自觉创作平 台 , 这一 时期 , 日本 本 土文化开始觉醒 , 复活 。汉文学的兴盛 、 白诗 的独树一 帜 、 佛 教 思想的蔓延 、 假名 的创作 、 和歌等 本土文学现象 的产 生 , 使 日本
写作蔚然成风。从 日本 汉学 的传入来 看 , 虽然最 早在 日本早期 的古坟时代( 从公元 3 0 0年开 始 , 迄 今公 元 6 O O年 ) , 中 国汉 文 学 已经传 入 日本社 会 了, 但 由于 日本 的阶级悬殊关 系的社会 , 只有贵族才能了解 中国文化 , 直到 日本 飞鸟时代 至平安时期 派 遣唐使者摄取 大陆文化 , 而 日本汉文学最早 是在奈 良时代形成 的。8世纪末到 1 2世 纪末 四百年 间被称为 日本历史 上的平安 时期。它是 日本古代最后一个时期 , 特别是 9世 纪后半时期 到 1 0世纪 这一 时期 , 政治上 从古代 律令制 国家转 向摄关 体制 国 家。在文化上出现了“ 汉文化” 和“ 和文化 ” 的文学特征 。并从 “ 汉风文化 ” 转 向了“ 和风文 化” 过 渡。平 安时期 的汉文学发 展 到 日本文学的鼎盛 时期成 为 日本 民族文学 , 是一个跨时代 的标 志。任何 一个 历史 时期 的文学不是 空巢来风 的, 它是有它 特定 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 来决定 的 。它是 得到 了当时 的当权 天皇 嵯峨的大力提倡学 习唐 文化 , 因此对 中国文 化实行全方位 的开 放, 必 然 在 选 择 的过 程 中有 “ 优 胜劣汰 ” 的 规 则 。在 “ 海选 ” 中,

论菅原道真对白居易的受容

论菅原道真对白居易的受容

论菅原道真对白居易的受容摘要:一个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学问之神。

白居易和菅原道真都创作了无数诗歌作品,在白诗传入日本后,菅公的诗歌也受其影响。

本文主要从菅原道真与白居易、菅原道真诗歌题材对白居易作品的受容和菅原道真诗歌语言对白居易作品的受容三方面论述其对白诗的接受和容纳情况及白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菅原道真白居易受容白居易是作品流传最广泛的唐代诗人,其在世时作品就远播诸国:“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

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辩别之。

’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1]。

白居易诗文流传至日本后,引起日本汉诗界的极大关注,诗人们纷纷效仿白居易,使得平安时代的汉诗诗风为之一变。

当时对白居易受容最全面最深入的便是平安时期诗人菅原道真。

根据《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一文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80多次”[2],可见白居易对菅原道真的深远影响。

本文从诗歌创作、人格精神等方面探究菅原道真对白居易的受容情况,力求对白居易在日本的深远影响提供参考。

一、菅原道真与白居易(一)日本白居易――菅原道真菅原道真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卿,学者。

?L于汉诗,被日本日尊称为“学问之神”。

他的诗文作品有《菅家文草》12卷(900)、菅家后集(903)。

其诗歌受白居易影响极大,《菅家文草》中有这样的记载:“(元庆)七年四月廿一日,缘响渤海客,权行治部大辅事。

是时道真与渤海大使裴文籍,赋赠答诗数首,使称曰‘道真文笔似白乐天也’。

”渤海大使裴文籍感叹他与白居易诗文相似。

此事后人也有记载,梅洞林?U《史馆茗话》载:“菅丞相撰进其三代家集二十八卷,以献延喜帝。

帝赐御制律诗褒之,其诗曰:门风自古是儒林,今日文华皆尽金,唯咏一联知气味,况连三代饱清吟。

琢磨寒玉声声丽,裁制余霞句句侵。

更有菅家胜白样,从兹抛却匣尘深。

韩国的白居易研究概况及有关问题

韩国的白居易研究概况及有关问题

【内容提要】韩国白居易研究 70年代为萌芽期,80年代为适应期,90年代为成长期。

韩国白居易研究落后日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务之急,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中长期规划,翻译注释白居易全部作品。

【关键词】韩国/白居易/研究概况一、序白居易在韩国(新罗统一)的知名度以及对他和他的诗文的认识与评价,远不如李白、杜甫、苏东坡。

高丽李氏王朝的朝鲜文人们,对白居易的态度与对李、杜、苏的态度不同,并未尊他为学诗的规范,而是将他的诗作看作“闲居览阅”的对象(见高丽崔滋《𥙷闲集》卷下译者注)。

作为“乐天忘忧的手段(同上)”。

白诗主要内容是以轻淡笔触描写其日常生活的闲适情趣,文字又平易通俗。

正是由于这一特色,白诗才并未被韩国古代文人们尊为学诗的对象,另外,也正是由于这一特色,作为可以轻松获得心灵平静以得闲适之乐的材料而又被广泛诵读。

而号称学李白的人却常读乐天集,这一事实就是一个证明。

在此,本文要探讨一下,当代(1945年解放以后),韩国学者对白居易及其文学,在哪些方面,作了怎样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并且,通过这一探讨,对过去的有关问题作一反思与展望。

二、研究的背景与概况在日本帝国统治韩国的35年间,韩国优秀的传统汉学已经衰退,不仅如此,这其间,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文学研究的萌芽也未曾出现。

1926年,在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设置了专攻支那文学专门课,那是由日本和中国教授主导下实施的教育,因此,在解放以前,韩国人不用说对白居易就是近代中国文学研究也几乎不存在,这样看,并不过分。

50~60年代解放以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与在大学设置中文学科同时开始。

但50~60年代,全国大学中设置中文学科方面,索瓦鲁大学、成均馆大学与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科)3所大学中,中国文学的研究人员绝对不足。

因而,50~60年代20年间,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从质的方面,韩国的白居易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萌芽期。

从现存资料看,解放后最初的关于白居易论文有金童燮《白乐天研究——讽谕诗一瞥》(1957年7月),其后二年曹佐镐《白乐天研究——以诗禅一致的先驱作用为中心》(1957年7月),与李炳汉《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家诗论——以杨太真为中心》(1959年7月)3篇发表。

50年白居易研究著作述评

50年白居易研究著作述评

收稿日期:20041008 作者简介:王永波(1972),男,湖北天门人,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第22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22No.3Jo 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 niversity May.200550年白居易研究著作述评王永波(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建国50年来国内出版的白居易研究著作予以分类述评,认为,近年是白居易研究史上的鼎盛时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关键词:50年;白居易研究;著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J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5)03003007在唐诗研究领域,与李白、杜甫研究的盛况相比,有关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冷落些。

仅据笔者所见作一初步统计,自建国至2004年,研究李白、杜甫的著作,分别达136种和152种之多,而研究元稹、白居易的著作合起来尚不足50种,还不到有关李白、杜甫二者中任何一位研究著作之半。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此为展示近年白居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将对一些有影响的论著进行述评,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白居易集校注及重要选本白居易全集的校注本目前见到的只有一种,即由著名白居易研究专家朱金城先生编撰的《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六巨册。

该书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

白居易集版本流传有两大系统:一为先诗后笺本,一为前后续集本。

本书以先诗后笺系统之明万历三十四年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为底本(但删去了马本附加之音注),以敦煌残本《白氏诗集》及宋绍兴本《白氏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清康熙四十三年汪立名一隅堂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清武进费氏覆宋本《白氏讽谏》等重要刊本及《才调集》、《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等重要总集和选集参校,并参考了清卢文绍《群书拾补》校《白氏文集》、清查慎行《白香山诗评》校语等重要校记。

《白氏文集》在日本平安时代的接受情况

《白氏文集》在日本平安时代的接受情况

《白氏文集》在日本平安时代的接受情况提纲:一、日本平安时代概述二、《白氏文集》概述三、《白氏文集》在中国的影响四、《白氏文集》传入日本的背景五、《白氏文集》在日本的传播六、《白氏文集》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七、日本《白氏文集》的研究现状八、日本学者对《白氏文集》的评价九、结论与展望论文报告: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内,日本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都有了许多变化。

在这个时期,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兴盛,文化交流活跃。

《白氏文集》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收录了唐代至五代时期的2500余篇诗词和文学作品,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白氏文集》是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编辑的一部文集,主要收录了唐代至五代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部文集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且也传入了日本。

它的出现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白氏文集》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除了对于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外,还对于文化底蕴、语言风格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日本,《白氏文集》的传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它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白氏文集》传入日本主要是在平安时代,当时日本对于中国的文化十分关注,这也促进了《白氏文集》在日本的传播。

在日本,承接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开花结果。

《白氏文集》在这个时期内的传播状态也与此相关。

《白氏文集》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文学和教育领域。

它推动了日本诗歌发展,使得日本的诗歌不再局限于和歌的形式,而是吸收了更多的中国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此外,日本教育家也将《白氏文集》视为培养日本人文学素养的重要读物之一。

目前,日本学者对于《白氏文集》的研究也是颇为深入的。

他们研究了《白氏文集》在日本的传播状态、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等方面。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白氏文集》对于日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代表之一。

白居易的人物研究报告作文

白居易的人物研究报告作文

白居易的人物研究报告作文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的诗史上称其为唐代“诗宗之祖”,他的作品大多写人情世故、爱情和自然景色,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影响。

本篇报告将对白居易的人物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

白居易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72年),其出身于江西进贤县一个贫寒的官僚家庭。

他自幼聪慧过人,善于文词,曾受到宫廷教育。

在后来的官场生涯中,他曾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两京户部员外郎等职,后来辞官归隐,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白居易是唐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爱情和人情世故为主题。

其中以《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最为著名。

《长恨歌》描写了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忆之情,展现了白居易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感慨。

《琵琶行》则表达了诗人对流浪艺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之情,通过琵琶的声音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磨难的思考和敬畏之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战乱的背景下,人们逃离家园的悲伤与追忆,道出了白居易对战争与苦难的反思。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简练明快,形象生动,语言流畅自然。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作除了注重艺术表现外,也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真谛。

他的作品凭借其深沉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表现力,深深吸引了后世文人,并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外,白居易还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他以清廉正直而闻名于世,多次敢于陈述忠言,直言谏上,对于社会的政治风气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曾积极投身于推行革新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建议。

他关注百姓疾苦,提倡改革,为民众利益努力,因此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综上所述,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气势雄浑、情感真挚,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

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

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

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

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

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编著也起到推进作用。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研究,从审美角度来看,学界一直关注的较少,进十年来有所转变,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白诗的美刺功能上。

研究报告白居易

研究报告白居易

研究报告白居易研究报告:白居易1. 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世称“诗仙”。

他以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创作了大量卓越的诗作,并且在政治领域中也有杰出的表现。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生平、诗歌创作以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 生平白居易于唐代宪宗元和四年(772年)生于陕州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

年少时,他就展现了出众的文学才华,并通过举荐考中了进士。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位,包括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成为当时的重要政治家之一。

3. 诗歌创作白居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巨大的成就。

他的诗歌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婉约派的风格为特点,讲述了许多生动、真实的故事。

他的诗作主题广泛,包括爱情、自然、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使得他的作品既深刻又多样化。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感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文字描绘出生活的琐碎和细节,展现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感受。

他的诗作以情真意切、含蓄而深沉,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4. 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白居易的诗歌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创新了唐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他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模式,大胆地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使得唐代诗歌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崇,被后代文人争相模仿和赞颂。

他的作品不仅开创了婉约诗派,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化思潮。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5. 结论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使得唐代诗歌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他的作品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后世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白居易的人物研究报告图片

白居易的人物研究报告图片

白居易的人物研究报告一、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才识为人所称赞。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代表之一,他的诗文流传至今,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进行详细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

二、生平白居易出生于今天的山西忻州市,家境贫寒。

早年投身官场,历任官职也辗转多地,经历了数次的官场生涯。

他一生总共担任过36个职位,包括参议、主簿、司勋员等。

然而,在政治生涯中,他总是受到排挤和打压。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白居易从文学事业中获得巨大的成功。

三、文学成就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和散文写作方面。

1. 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可谓丰富多样。

他的诗以豪放、直白为特点,语言上更注重口语化表达,贴近生活。

他的作品流露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入思考,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是《长恨歌》,这首长篇诗歌描述了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感人肺腑,至今仍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 散文写作除了诗歌创作,白居易的散文写作也卓有成就。

他以鲜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真实生活的各个层面。

他的散文作品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散文是《琵琶行》,这篇散文描绘了琵琶女王的悲惨命运,悲苦动人,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四、影响力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首先,白居易的作品给后世诗人以很大的启发。

他的诗歌写作风格独特,大胆创新,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的诗风与写作风格。

他的诗作广泛被流传与传唱。

其次,白居易的作品引起了后世文学批评家的高度关注。

从诗学角度来看,他的作品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

最后,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沉思考,对后世的社会批判和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与潮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
白居易研究报告PPT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其淡然豁达的性格和清新的文风而闻名。

二、白居易的生平
1. 出生地:陕西长安
2. 官职经历:
- 太子少傅
- 制作处士
- 御史中丞等
3. 文学成就:
- 诗作概述
- 唐人文学与白居易
- 代表作品欣赏
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1. 创作特点:
- 主题广泛
- 情感真实
- 文字优美
2. 诗歌类型:
- 田园诗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春晓》
- 抒情诗
- 《琵琶行》
- 《长恨歌》
- 叙事诗
- 《丽人行》
- 《新恨别离诗》
四、白居易的政治思想
1. 官僚体制批评:
- 《南柯子》
- 《新乐府》
2. 政治家的理想:
- 清贫政治
- 《钱塘湖春行》的思想
五、白居易的影响
1. 文艺复兴时期对白居易的评价
2. 白居易的影响:
- 对后世文人的启示
- 文坛地位的变化
六、白居易研究的现状
1. 学术研究现状
2. 白居易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结束语: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温和而宽广的文风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白居易的作品中体验到他那独特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热爱。

希望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白居易的作品,进一步理解他这位伟大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稿的目的在于向贵国学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白居易的概况。

其对象基本上是从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今发行或者发表的单行本与杂志论文。

下面分类依次加以论述。

关于《白氏文集》给与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这里不论。

一、关于校勘的工作日本白居易研究中最大的成果是校勘《白氏文集》工作的进展。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白氏文集》的成书过程与主要的版本的特点介绍如下。

白居易的文集经过了几次编辑。

长庆四年(824),元稹编集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此文集前二十卷是诗,后三十卷是文。

大和九年(835),编为《白氏文集》六十卷。

从此白氏的文集叫《白氏文集》。

此文集并不是单纯新增补了十卷,而是将增补的每一首诗文都分别编在内容相似的《长庆集》各卷的后面。

翌年即开成元年(836),编成了六十五卷本,开成四年编成了六十七卷本。

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七十一岁时,编成了七十五卷本。

这七十五卷本早就亡佚了。

现在通行的是源于李从荣抄本的七十一卷本。

进入北宋不久,诗在前面文在后面的“先诗后笔本”出现了。

南宋时,白居易原来编辑的“前后续集本”与“先诗后笔本”同时通行。

到明代,“前后续集本”被“先诗后笔本”压倒了。

从此以后,很长时间,读白居易诗文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一直用马元调校本。

此马本就是“先诗后笔本”。

其祖本“南宋绍兴本”也是“先诗后笔本”。

其编次是与白居易亲自编辑的文集原貌大不相同的。

相反,日本元和四年(1618),那波道圆据朝鲜本印刷的“那波本”(1929年载于四部丛刊)保存原来编辑的样子。

但是,文字上与“马本”相似往往有由于后世人修改的错误,而且白居易的自注都被削了。

岑仲勉以削注为主要的原因断定“那波本”是日本人随便编辑的书以后,中国学界到现在还低估此书。

日本此外还留下来一些保存白氏亲手编定原来面目的优秀抄本(不是完本)。

中国学界也不重视这些书。

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泽文库本”。

此书向被认为是据白居易生存的会昌年间,日本留学僧惠萼抄写的书的重抄本。

次于“金泽本”的是已故神田喜一郎博士所藏《白氏文集卷三、四》平安抄本两卷。

此两卷与敦煌残卷本一致的地方很多。

可以认为唐代旧抄本的传本。

此外,还有正元元年(1259)编成的《管见抄》等。

《管见抄》是抄出来《白氏文集》全卷之大略三分之一的、镰仓时代的抄本。

所以,关于编制则依据“那波本”,关于文字的异同则依据“绍兴本”和日本留下来的旧抄本推进校勘的工作,这就是恢复《白氏文集》本来面目的正确途径。

上述概略主要是据后面所举花房英树《白氏文集的批判的研究》一书整理的。

下面略说校勘的工作如何进展而现在到达什么阶段。

进行此工作的主要学者是平冈武夫、花房英树、小尾郊一、太田次男等人。

研究中心是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一九四五年九月,东方文化研究所经学文学研究室开始了《白氏文集》的共同研究。

其领导是研究室主任吉川幸次郎和《白氏文集》研究会的主席神田喜一郎。

后来,平冈武夫做古典校订班和资料索引编辑的班长。

花房英树也是此两班的成员。

花了十五年的岁月,校勘的基本工作结束,出版了下述《白氏文集》三册。

他们一方面共同推进校勘的工作,另一方面发表个人的文章,对校勘的前进有所贡献。

小尾郊一《关于白氏文集传本》(东方学报·京都15一2,46.1)一文,对比天理图书馆所藏朝鲜本和“那波本”,断定“那波本”是朝鲜本的翻刻本,批评了以往“金泽本”为“那波本”所本的旧说。

花房英树校勘方面主要有下面几篇文章:《白氏文集的成书》(西京大学学术报告·人文1,52.2)一文,是日本学者初次详论《白氏文集》的成书过程的文章。

《关于岑仲勉氏的白氏长庆集研究》(同2,52.12)一文,批评3岑仲勉“马元调本”比“那波本”优秀的误断,指出了“那波本”的优点。

《白氏文集的资料批判和作品整理(1)》(西京大学学术报告·人文9,57.11)一文,进一步探讨小尾郊一所说,提出那波本所据的朝鲜本是天理图书馆所藏十四册整版,而且其所据是铜活字本,铜活字本所据的是南宋蜀本的看法。

《同上[2]》(同上10,58.10)一文,以那波本为底本设想北宋刊本,决定了白居易全部作品的号码。

日本学者发表白居易研究的文章时,一般作品题目下附记此号码。

《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批判》(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支那学研究19,58.2)一文,专门对“金泽本”加以研究,提出以下几个看法:(一)金泽本不是金子彦二郎所说的那样是惠萼携来本的重抄本,而是采集早期传入的诸本在不断抄写的长期的过程里成书的。

所以“金泽本”的渊源相当复杂;(二)但是,卷六十前大多是继承惠萼本的,而卷六十后是继承七十卷本的,很少受宋代刊本的影响。

因此整体上说,它远比其它各种刊本更好地保存了《白氏文集》本来的面目。

花房这些成果被编入大作《白氏文集的批判的研究》(汇文堂60,朋友书店再版74)。

平冈关于校勘的工作有以下几篇文章:《关于白氏文集的金泽文库本、林家校本、宗性要文、管见抄本》(神田博士还历记念书志学论集,57)一文,先确认《白氏文集》版本有两种,一是以保存白氏本人的编次为目标的a 系统,二是诗在前面文在后面的b系统。

a系统的诸本里最好的是“金泽本”,b系统的诸本里最古的是“南宋绍兴本”。

作者然后论述了日本存在的几种a系统本子(标题的诸本)的特点。

《白氏文集和东急本》(大东急记念文库·鉴3,60)一文说,大东急记念文库所藏“金泽文库本”十九卷占现存“金泽文库本”的大部分,非常贵重。

《白氏文集的成书》(东方学会创立十五周年纪念东方学论集,62)一文,详论《白氏文集》的成书过程,特别着重探讨从“前集”到“后集”的变化和引起其变化的思想原因(参看ⅱ一16)。

《白氏文集释文》(东方学会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东方学论集,72),就《白氏文集》的注释中的音释,指出诸本之间的异同。

《村本文库藏王校本白氏长庆集——宋刊本研究》(东方学报45,78)一文,介绍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村本文库王校本(清王德秀据宋刊本对马元调本附加校记的书)而指出王氏所据的宋本很可能比南宋绍兴本更早的北宋刊本。

《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卷第五十九的校勘》(神田喜一郎博士追悼中国学论,86.12)一文中涉及的书卷因是个人秘藏,是“金泽文库本”里从来不能看的五卷之一。

由于文化厅的好意,作者才能看到这些卷的影印件,在此篇文章报告校勘这一卷的结果。

平冈武夫·今井清校定《白氏文集》共三册(人文科学研究所发行,第一册71.3[卷三、四、六、九、十二、十七]、第二册72.3[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三]、第三册73.3[卷三十八、四十一、五十二、五十四、六十五、六十八、七十])是以那波道圆初印原装的“那波本”为底本,把“敦煌本”、“南宋绍兴本”、“金泽文库本”、“神田本”等做为校勘资料的报告。

关于“金泽本”和“神田本”里没有或者不能看的卷子,认为没有校勘的意义,不收入。

《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大东急记念文库所藏金泽文库本,即鎌仓抄本卷子二十一卷[有江户期补钞的两卷]与别本鎌仓抄本卷四。

川濑一马监修,大东急纪念文库发行)一九八三年出版了第一、二册,一九八四年出版了第三、四册。

与原物大小相同,单色影印(一部彩色)。

太田次男在东京,作为此工作的另一中心,着重推进了对于旧抄本的研究。

其工作的最大成果就是区分“金泽本”原抄本与其后由于校订被改变的部分而探讨“金泽本”的真正的面貌这一事。

虽然花房已经指出了“金泽本”不是纯一的惠萼携来本的重抄本,但是日本学界里长期存在把“金泽本”基本上认为惠萼携来本的重抄本这种看法。

由于太田的研究,此观念才被彻底抛弃。

他在《关于大东急记念文库藏白氏文集金泽文库本的复原——上一》(鉴15,71.3)、《白氏文集金泽文库本管见以卷三十一为中心》(史学44,3,72.4)《关于白氏文集金泽文库本的复原——以卷三十三为中心》(斯道文库论集11,74.8)、《关于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小尾博士古稀记念中国学论集、83.1)、《金泽文库旧藏本白氏文集卷五十四的复原的研究》(神田喜一郎博士追悼中国学论集、86)等许多文章中,探讨了些问题。

这些文章考证了:(1)“金泽文库本”有很多地方在校订时原文被改变为别字,所以应该恢复原来的文字;(2)按照恢复工作的结果,不能将“金泽文库本”笼统地说成是惠萼携来本的重抄本,而应该把它区分为丰原奉重校订本和别本这两种。

其底本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卷三十一、三十三、五十四这三卷的文字是继承宋刊本的,卷十二、五十二、五十九、别本卷四十九这四卷有可能其祖本是惠萼本。

太田又在《关于内阁文库藏管见抄》(斯道文库论集9,71.12)一文,指出了《管见抄》此书比以往的看法更有来历而提高了此书的地位。

作者说,平冈、花房推定了此书是根据北宋刊本的,但是其正文与宋刊本不大相同,除了一部分外,与“金泽文库本”、《要文抄》很相似,因此可以看作是保存了旧抄本文字的书。

以对“金泽文库本”、《管见抄》来历的正确认识为武器,太田也推进了校勘别的旧抄本与各种刊本的工作。

其工作可以分为下面三种:(1)关于镰仓时代的诸本的研究;(2)关于新乐府诸本的研究;(3)关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诸本的研究。

关于镰仓时代的诸本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论文是《关于(政事要略)所引之白氏文集》(史学45—4,73.10)一篇。

作者认为《政事要略》引用的《白氏文集》的底本与《管见抄》的文字很相似,由于此书成书于1062年,很可能日本过去有北宋最初刊行的《白氏文集》。

关于新乐府诸本的研究中,《关于神田喜一郎氏所藏本文集卷三、四》(斯道文库论集14,77)一文特别重要。

作者恢复“神田本原文”(还没校订时的本文)从而发现此书有很多地方与宋刊本相似。

他解释此现象说,“不应该认为抄本被改变而成与宋刊本相似的正文,反而应既认为宋刊本本身与唐抄本很相似。

”《关于我国传存秦中吟诸本的正文及其训读》(斯道文库论集16,79)讨论了日本留下来的《秦中吟》诸本的正文和旧抄本及宋刊本的正文的关系,作者先整理《白氏文集》流传的过程中其原本如何变化的问题,然后指出了以下几点:(1)按着白居易本人的编辑过程,原本本身已有多种正文;(2)北宋刊本是否传到日本不大清楚,但是日本无疑有其重抄本。

所以正文及校合注虽然看来是据抄本的,但有时候其实是根据北宋刊本的重抄本的;(3)在中国,《新乐府》、《长恨歌》等很流行的诗歌,早就作为单行本通行了,同时原文也被改变了。

总而言之,研究《文集》的原文是一种很复杂的工作。

根据校勘的结果,作者还指出:(1)旧钞本《秦中吟》各首没有诗题,这可能是白氏亲自编辑的《文集》的面貌;(2)各种旧抄本之间也有原文的异同,其渊源可能在于白氏亲手编订的原本本身就不是一种这一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