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动员部署,这还是历史上第一次。目的就是要在全市进一步营造一个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刚才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批转的市纪委监察局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这是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几条硬措施,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公安局、工商局、建设局作了表态发言。下面,我重点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优良的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土壤
什么是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环境,是指投资所处的自然、物质技术、经济、社会条件等,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部分。硬环境系统,是指人们能够直接感触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技术形态的环境因素的总称。包括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区位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国土资源环境、设施环境、产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等。软环境系统,是指具有较强精神性的环境因素,往往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被人所感知的环境因素的总称。通常构成软环境系统的“要素环境”有制度环境、体制环境、政治环境、行政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硬环境的普遍改善及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区域和城市的软环境已成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同时,环境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目标,不可能一劳永逸,经济愈发展对环境的要求就愈高,必须不断地提高环境的质量、品位与水准。
为什么讲环境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壤和载体呢?因为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效益、环境出竞争力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优质的环境具有“洼地效应”,它能使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流入进来,汇集起来,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育壮大,形成规模。具有“连锁效应”,它既能使投资创业者享受优良的条件,又能使每一个经济体成为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宣传者,一个投资者往往能吸引和带动一片。具有“亲和效应”,优良的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既能为干部群众创业提供好的条件,使人们安居乐业,又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实践证明,能否形成成本低、效益高、投资容易、生产方便的投资环境,实现内部和外来生产要素的迅速集聚,是一个地方实现快速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尤其是南方的“经济特区”和“园区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政策,营造了投资创业的优良环境。像苏州市等地方,由最初靠硬环境、减税让利等优惠待遇招商,到现在靠服务环境、靠产业链招商,他们在营造低交易成本环境上处处走在了前头,在汇集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等方面不断取得了优势,赢得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们正在加速走向国际市场,市场对生产力要素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而对市场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已经不再是有多少优惠政策,而是发展环境的优劣。可以说,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机遇会选择环境,环境也会带来机遇,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优化经济环境我们喊了多年,但对环境的重要性,我们的感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像今天这样刻骨铭心。
抓好优化环境的工作,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抓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大事,就是在落实“第一要务”。不懂抓经济环境的干部就是不懂经济的干部,不能抓好环境的干部就是无能的干部。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议定措施,下大力气抓好落实工作。
二、观念陈旧、部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优化环境中的主要障碍
优化好环境,必须找准症结,树好靶子,有的放矢。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农副产品等基础资源环境不差,公路、铁路、航空、电力、通讯等硬环境及区位更不比别的地方差。那么,我们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对这个问题,在大讨论动员会和市委工作会上我都已经进行了分析。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江浙沪能做,而在我们这里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为什么先进地区实践证明是完全行之有效的东西,到我们这里就难以推行?为什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做到的事情,有的单位和个人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为什么有些问题会议部署、领导批示,就是不落实,甚至毫无音讯?“四个为什么”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症结就在软环境上,这就是影响和制约当前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突出表现在观念陈旧、部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和形式主义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陈旧。有的干部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坐井观天,认识不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抓环境建设没有紧迫感、危机感,不积极不认真甚至束手无策。有的干部小成则满、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农意识严重。这样的观念、这样的眼界,怎么能招商引资,怎么能使好项目来临沂落户?还有的干部思想保守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新的经验和做法漠然视之,缺乏产业化、市场化的运行思维。比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国有集体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公用事业市场化,
启动民间力量创业投资等已被改革实践证明是完全有效的制度,却遭到个别部门和企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使本来应该加快推进的改革难以进行。这些陈旧落后的观念是导致我们同南方先进地区环境优化成效不同的主要原因。
二是部门利益和衙门作风。一些部门和单位小团体利益至上,他们不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拥权自重,重"审批"轻"监督",重"收费"轻"服务",重"局部"轻"全局",重"利益"轻"信誉",重"眼前"轻"长远";一些单位和部门想方设法争审批权和管理权,把审批权和管理权当成创收、为小团体捞取好处的工具,自立规矩、自己执行、自己监督;有的单位对一些应该办的事情,故意拖着不办,吃拿卡要,搞不正之风,"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一些机关和部门办事推诿扯皮、作风拖拉、服务质量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态度冷、横、硬;一些部门和单位既执法,又收费,执法的积极性不高,收费的积极性却相当高,甚至把收费当主业,以收费代替执法,该管的不管,不该收的乱收;一些部门放权松口不松手,明放暗不放,上放下不放,上边是"绿灯",下边是"红灯",甚至顶风违纪搞"三乱";一些部门、特别是基层执法部门随意执法、执法违法、以执法为名乱收费问题突出,少数执法部门把执法作为创收的一种手段,形成了"违了罚,罚了违"的恶性循环,有的机关不能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存在执法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等问题;有的部门甚至采取不惜牺牲经济发展环境的办法谋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投资者一来,就要收这费、要那费,名目繁多,雁过拔毛。筹建一个项目,就要交几十项费用,标准高、不规范、弹性大,同一个项目收费标准不一样,找人做做工作就可以少收。收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