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探索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蜡烛样品若干。
2. 实验仪器和工具。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样品,让学生描述蜡烛的外观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哪些了解?蜡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如石蜡、蜂蜡等。
2. 实验: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蜡烛的燃烧速度、火焰形状等。
3.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燃烧?蜡烛的火焰有哪些特点?三、学习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如模具制作、手工制作等。
2. 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并学习。
3. 学生分组实践,尝试制作蜡烛。
4. 提问:你们制作蜡烛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四、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如融化、凝固、燃烧等。
2. 实验: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3. 提问:蜡烛的变化过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等。
2. 提问:你们认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合理使用蜡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当。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蜡烛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案名称: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2. 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的了解;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蜡烛、点火器、实验台、手套、实验杯等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火的形态,并与蜡烛的关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30分钟):a)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蜡烛的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蜡烛的基本组成。
b) 实验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蜡烛实验,并指导学生一起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i. 将蜡烛放在实验台上,点亮蜡烛。
ii. 学生观察蜡烛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iii. 学生猜想蜡烛的变化原因,并进行讨论。
iv. 温馨提示:学生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以免烫伤。
c) 实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的变化原因,并解释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总结(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并复习学生的笔记。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4. 拓展(10分钟):a)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材质的蜡烛,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b) 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小实验,探究不同材质蜡烛的燃烧特性,并记录实验结果。
c)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和结果。
六、教学延伸:1.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蜡烛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燃烧特性;2. 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3.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其他现象。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蜡烛的变化》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16课《蜡烛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一课。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第二部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
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物质的变化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停电时家家户户都点燃蜡烛照明,用面团做馒头,折纸,用木棍取暖、做饭,捏泥人等。
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生活经验。
这是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能力目标1、能对物质变化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并亲历探究加热、切割、燃烧蜡烛发生变化的实验过程。
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的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3、会查阅书刊和网络等其他信息源。
青岛小学科学五上《16.蜡烛的变化》教案
二、探究活动
1.教师谈话:刚才我们交流了自己认为蜡烛点燃或切割会发生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蜡烛的变化
2.分组进行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观察表、实验记录表,提出探究活动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物质名称
实验方法
现象
蜡烛
点燃
熔化
切割
……
(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
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难点:能尝试用归纳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探索活动大致思路。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材料: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
教师准备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一、探究引入:
1.教师谈话:点燃或切割蜡烛,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
3.进行交流
(1)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2)蜡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4.教师补充总结:熔化切碎只是蜡烛形态上的变化,而蜡烛燃烧产生烟则是一种产生物质的变化。
5.教师提出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学生分组探究,组长作记录,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巡视并参与活动作些提示)
6.进行交流
7.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补充归纳: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蜡烛的变化
课文
名称
蜡烛的变化
课时
第一课时
使用意见
教学
目标
1.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用实验记录;能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出探究的大致思路。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准备:蜡块、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盖玻片、干抹布、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一一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出示课题)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②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③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⑦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展示书30页的三个实验)②提出注意点,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③学生分组实验④汇报交流⑤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案蜡烛的变化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的变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的变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词语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1、2自然段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2、交流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4、妙在哪儿?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蜡烛的变化》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蜡烛作为火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创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烛光的特点,以及蜡烛的燃烧现象。
2.向学生提出问题,“蜡烛是通过哪个部位燃烧的?有没有想过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3.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实验所需的材料:蜡烛、点火器、透明玻璃杯和水。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所需的材料。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a.点燃蜡烛,观察燃烧产生的火焰。
b.将一个透明玻璃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玻璃杯内的变化。
c.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4.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向学生提出问题:a.玻璃杯在蜡烛上倒扣时,玻璃杯内会有什么变化?b.点燃的蜡烛从空气中消耗什么?蜡烛为什么熄灭?2.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
(四)拓展实验(20分钟)1.教师介绍进一步的拓展实验:a.使用不同材料的蜡烛进行实验比较。
b.使用各种不同条件(如大风、吹气、放入空气密闭容器等)下的实验比较。
2.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观察。
3.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和讨论,对比不同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变化原因。
(五)实验报告(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2. 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火柴、盘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蜡烛制作工匠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流程。
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蜡烛的变化》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关于蜡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具:蜡烛、火柴、盘子、计时器等。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成分、结构和燃烧原理;(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及熄灭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2)设计实验,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3)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蜡烛燃烧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蜡烛的成分、结构和燃烧原理;(2)蜡烛的制作方法及熄灭技巧;(3)蜡烛燃烧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蜡烛燃烧原理的阐述;(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3)对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
1. 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2. 教材:课本、PPT;3. 场地: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2)提问:“你们对蜡烛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蜡烛的成分、结构和燃烧原理;(2)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及熄灭技巧。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燃烧的影响因素。
4.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蜡烛燃烧的特点;(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保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相关习题;2. 调查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及环保意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拓展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3. 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展示单元前面的科学小诗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识。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活动准备】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蜡块、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干抹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大自然中物质是千变万化的,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讲了许多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描述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意图:【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有些变化是可以直接看到、感受到,还有些是悄悄进行的。
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确这点,从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变化问题入手。
当然,老师没有想到学生会关注身高、体重问题。
可见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
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教师很自然的告诉学生我们将共同进入的新的研究单元,学生也明确了后面的研究方向。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难点: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验证。
三、教学准备:1. 蜡烛多支(长短、粗细不同)、火柴、澄清石灰水、试管、烧杯等。
2. 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它为什么会燃烧?2. 实验一:观察蜡烛的燃烧(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熄灭时的现象等。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澄清石灰水滴在蜡烛火焰上方。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蜡烛燃烧的原理。
5. 拓展与应用:(1)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还有什么有趣的现象?(2)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蜡烛,尝试进行不同的实验,如:蜡烛浮水、蜡烛吹灭等,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蜡烛燃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2. 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组成和性质。
2. 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蜡烛的组成和性质。
2. 观察蜡烛的变化。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变化原因。
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2. 火柴3. 剪刀4. 透明容器5. 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什么做的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二、探究蜡烛的燃烧(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根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蜡烛火焰的颜色、形状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观察蜡烛的融化(10分钟)1. 学生将蜡烛放在透明容器中,用火柴点燃蜡烛。
2. 学生观察蜡烛融化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用剪刀剪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享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和融化过程,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组成和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蜡烛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尝试用剪刀剪蜡烛,进一步观察蜡烛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蜡烛的变化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观察蜡烛的熄灭(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根蜡烛,用火柴熄灭蜡烛。
2.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七、探讨蜡烛熄灭的原因(5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蜡烛熄灭的原因。
八、实验延伸(10分钟)1.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如用嘴吹、用布盖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享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学会用语言归纳发现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3、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所属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蜡烛、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蒸发皿、火柴,A4纸。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火柴、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PPT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
(师生交流)这些事物的变化,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究。
引出蜡烛并揭示课题:这是一支蜡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蜡烛,探究它的秘密。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新授:1、观察蜡烛的特征。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蜡烛,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过渡)刚才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真棒!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切割、加热、点燃……),引入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环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加热蜡烛。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灼伤自己和他人。
)步骤:(1)把蒸发皿安放在三脚架上;(2)把蜡块放在蒸发皿内,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进行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3)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试着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蜡烛在加热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原理。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支,火柴,碟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引发学生对蜡烛变化的好奇心。
2. 实验一: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a.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碟子上。
b. 学生用计时器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c. 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3. 实验二:探究蜡烛的变化a.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碟子上。
b. 学生用计时器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c. 学生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用针挑起蜡烛的火焰,观察蜡烛的变化。
d.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4. 实验三:观察蜡烛熄灭后的变化a.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碟子上。
b. 学生用计时器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c. 学生在蜡烛快熄灭时,用手指捂住蜡烛,使其熄灭。
d.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后的变化,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5. 实验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烟雾a.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碟子上。
b. 学生用计时器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c. 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烟雾,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6. 实验五:比较不同蜡烛的燃烧情况a. 学生分组,每组点燃一支蜡烛,放在碟子上。
b. 学生用计时器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c. 学生比较不同蜡烛的燃烧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8.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9.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工厂,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蜡烛、石灰水、酒精灯、烧杯、白瓷碗、白糖等等。
教学准备:蜡烛、石灰水、酒精灯、烧杯、白瓷碗、白糖等等。
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0到32页,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页,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东西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得见,但是有些变化,我们用眼睛不能直接看见。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我们用眼睛不能直接看见。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2、刚才同学们讲了许多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不过,大家举的大多数是有生命的物质发生的变化,那么没有生命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进行研究。
3、板书课题:、板书课题:1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二、引导学生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二、引导学生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教师出示一支蜡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吗?、教师出示一支蜡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交流蜡烛的特点。
小学科学5集体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5集体蜡烛的变化(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蜡和棉芯。
2. 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变化过程。
3. 了解蜡烛的作用和用途。
二、教学准备:1. 蜡烛2. 红蓝颜色的蜡笔3. 打火机或火柴4. 工作纸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放映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蜡烛是怎么燃烧的?有没有发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2. 实验观察(15分钟)老师将一根蜡烛点燃,并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变化过程。
同时,学生用红蓝颜色的蜡笔在工作纸上画出观察到的变化。
3. 分析总结(10分钟)请学生就实验观察到的变化进行描述,并找出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蜡烛可以燃烧?有什么用途?4. 知识点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蜡烛主要由蜡和棉芯构成。
棉芯起燃的时候,它的温度很高,触燃了蜡烛,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把蜡烛上的蜡加热成液体,再蒸发成蜡烟,最后遇冷凝结成固体和液体,形成蜡烛的火焰和蜡烛油。
蜡烛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照明和取暖。
5. 总结概括(5分钟)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变化过程和用途。
6. 拓展延伸(1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了解更多知识,老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请学生尝试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制作蜡烛,观察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或者进行一些与蜡烛相关的趣味实验。
7. 运用延伸(15分钟)请学生回到家中,寻找家中使用蜡烛的场景,用图画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四、课堂巩固: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1.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 蜡烛的燃烧过程中有哪些变化?3. 蜡烛的作用和用途是什么?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变化过程,明白蜡烛的主要成分是蜡和棉芯,以及蜡烛的作用和用途。
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是关于物质的变化的内容第1课是以蜡烛的变化为主题。
通过学习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与原始蜡烛有所不同,形成了新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 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制作和燃烧蜡烛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形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实践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通过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2. 运用所学知识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但对于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判断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1. 老师可以展示一支已点燃的蜡烛,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观察已经点燃的蜡烛,并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和变化。
实践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制作蜡烛的材料,包括蜡片、容器和蜡烛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集体备课)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城子寄宿制小学—陈瑞东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
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
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把银白色的铁丝插入蓝色的溶液里,结果怎样?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老师这里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谁能把它们吹浑浊。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
生表演。
师生共同揭示秘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长高了)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变化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
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下子变红了,一下子又变回去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变化)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分组观察。
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
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
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
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教师板书:切断、点燃、加热……
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
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明显一点,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
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6、谈话:在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出示小黑板,温馨提示。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板书:加热:固体——液体
又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9、学生观察并记录。
10、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冷却:液体——固体)
11、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块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
12、点燃蜡烛,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了?
(二)点燃蜡烛。
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分组实验。
4、分实验内容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
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
学生轻声读一读。
6、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另一种是那么其它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探究一下其它物体的变化情况。
【研究蜡烛,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我们继续探究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1、压扁饮料罐
2、把鸡蛋放进醋中
3、把食盐放进水中并
搅拌
4、火柴燃烧
5、在碱水中加入白醋
6、加热白糖
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还有白糖。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5个实验全部都做。
每组派代表来实验探究。
2、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3、展示自己的成果。
4、总结: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生活拓展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A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冰融化成水
3、木头做成家具
4、木头燃烧
5、自行车车胎爆裂
6、弹药爆炸
7、紫砂泥做成紫砂坯8、树叶变黄
9、小麦加工成面粉10、面粉做成馒头
板书:
加热形态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固体—液体--固体
点燃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碳
二氧化碳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