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篇教案

合集下载

民歌篇 教案

民歌篇 教案

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重点: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知识链接1、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

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2、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

其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

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

3、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

4、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5、时尚民歌是在传统民歌和新民歌(指在原来的民歌中加入流行时尚等元素,歌曲大多民通结合)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的新元素。

吸收传统民族音乐及歌曲的特点,加入国际音乐时尚新元素,用现代手法、技术、技巧来进行编曲、演唱,并有机地结合其他曲风的优点,以此种手法来展现风格的现代歌曲,又称时尚民歌,时尚民歌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民歌,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介绍民歌的定义、来源、历史地位等。

2. 民歌的分类:介绍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歌曲等类型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民歌的地区特点:分析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旋律、节奏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对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5. 民歌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歌在民间习俗、历史传承、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民歌的地域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表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演唱形式。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学唱民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创作、表演民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有关中国民歌的教材或资料。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麦克风、耳机等。

3. 乐器:准备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民歌图片、音频、视频等。

5. 创作材料:准备纸、笔、颜料等,供学生创作使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教学实践:分组学唱民歌,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歌的韵味。

4. 欣赏与讨论:欣赏优秀民歌,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地域特点、演唱形式等。

5. 创新表现: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民歌,激发创造力。

初中语文民歌教案范文模板

初中语文民歌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掌握民歌的基本分类;学会欣赏民歌,并能分析民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

2. 掌握民歌的基本分类。

3. 学会欣赏民歌,并能分析民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民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民歌课件、民歌音乐、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民歌相关知识,收集民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民歌有什么了解?你们平时喜欢听民歌吗?二、自主学习1. 教师分发民歌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民歌的基本特点、分类等知识。

2. 学生阅读资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民歌类型进行探究。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所选民歌的特点、表现手法等。

3.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四、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对民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如:歌词、旋律、节奏、韵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探讨如何提高对民歌的鉴赏能力。

五、欣赏民歌1. 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民歌,让学生欣赏并分析。

2. 学生发表自己对民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民歌的基本特点、分类、表现手法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欣赏民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作业布置1. 学生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了解其背景和创作故事。

2. 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民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表现手法。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多彩的民间音乐》,具体内容为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与分析。

主要包括北方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南方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 通过对民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各地民歌的剪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三首民歌。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体验民间音乐的韵味。

4.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三首民歌的背景、特点、音乐表现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随音乐演唱三首民歌,感受其音乐魅力。

7. 课堂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地区的民歌,促进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多彩的民间音乐2. 内容:山西民歌《走西口》江苏民歌《茉莉花》四川民歌《康定情歌》3. 核心词汇:民间音乐、风格特点、音乐表现手法、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三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山西民歌《走西口》:朴实、豪放,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坚韧。

江苏民歌《茉莉花》:优美、抒情,展现了水乡人民的柔情蜜意。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热情、奔放,传递了川蜀人民的真挚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拓展延伸。

民歌篇教案

民歌篇教案

民歌篇教案《花飘四方》——民歌篇教学设计【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通过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着重欣赏广东民歌《对花》,同时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茉莉花》——梁静茹师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在北京奥运会上,《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可见,民族音乐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3、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民歌篇》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华北地区的山西民歌《小放牛》,华东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西南地区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民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区别。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各地区民歌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感受。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各地区民歌。

(2)详细讲解各地区民歌的背景、特点及演唱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山西民歌《小放牛》为例,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演唱《小放牛》。

(2)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演唱技巧表现出民歌的地域特色?(2)拓展: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如西藏民歌、新疆民歌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中音乐——民歌篇2. 板书内容:(1)各地区民歌名称(2)民歌特点及演唱技巧(3)例题:《小放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学唱一首其他地区的民歌。

(2)分析所唱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2. 答案:(1)学生所唱民歌的特点分析。

(2)学生对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是否浓厚?(2)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邀请民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初中语文民歌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语文民歌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和种类。

2. 欣赏和感受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和分辨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感受民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民歌视频、PPT课件、民族乐器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民歌知识,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歌?民歌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

2. 介绍民歌的种类,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 通过PPT展示不同民族民歌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民歌的风格。

三、欣赏与感受1. 教师播放不同民族民歌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民歌的音乐魅力。

2. 引导学生分辨民歌的风格,如山歌的高亢、小调的婉转等。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民歌,并讲述民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四、互动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教师点评,总结民歌的魅力所在。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布置作业:收集一首自己喜爱的民歌,并尝试分析其风格和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感受不同民族民歌,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民歌。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将重点学习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地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投影仪。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各地民歌案例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山歌、一首小调和一首号子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所选民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技巧。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各地民歌的演唱风格,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录制音频或视频。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答案:(1)音频或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民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如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民歌》教案范文

《民歌》教案范文

《民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民歌,掌握《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掌握演唱《民歌》的技巧和表情。

三、教学难点1.歌曲的整体表演和合唱。

2.鼓励学生表现个人风采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民歌《民歌》2.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背景和重要性二、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教师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三、歌曲学唱(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各个部分,包括歌词和曲调。

2.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读。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音准和节奏。

四、团队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乐器和合唱部分。

2.教师适时提醒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3.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五、整体表演(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整体表演《民歌》,包括歌唱和乐器演奏。

2.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表演,并注意团队的整体协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表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民歌》的特点和意义。

2.学生回答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完善表演技巧和表情。

2.学生体验其他民歌,并写下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欣赏、合作和表演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歌》。

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然而,本节课缺乏具体的活动设计,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中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时】:1 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一、赏析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并能作出概述。

二、参与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感受民歌的质朴美,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一、掌握民歌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概念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参与活动、参与体验、参与表现。

【教具】多媒体录播室、电钢琴。

【教法】赏析法、比较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一开始我先唱首歌,同学们想听吗?(弹唱《走西口》直接引入)二、教学新课(一)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地域:《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花儿”又称少年或河州大令,发源于青海后来又流传于甘肃、宁夏,素有“西北之魂”之称。

并于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词:方言、衬词,特点质朴简练。

旋律:(1)音域宽广,高亢嘹亮。

同学们通过请画旋律高低起伏线,了解旋律以及特点。

(2)真假声结合节奏:自由情感: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总结山歌概念:旋律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多用方言即兴创作。

同时是劳动人民在户外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山歌的称谓:青海:花儿,四川:晨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湖北:赶五句。

体验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二)赏析《茉莉花》听赏:分成四组去聆听,第一组关注歌曲的地域与歌词,第二组关注歌曲的旋律曲调,第三组关注歌曲的节奏,第四组关注歌曲的情绪情感,然后请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把学生分成四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成员间交流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合作有效)。

地域歌词:江苏省,采用方言。

旋律曲调:细腻委婉,柔美流畅。

节奏:规整抒发情感:它借茉莉花抒发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2020-09-03中国民歌音乐教案民歌音乐教案篇一:中国民歌音乐教案_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中国民歌教学背景:本课淡化对识谱及演唱方法等音乐技能的学习,以欣赏为主,通过欣赏了解中国民歌的几个特点,以江南地区的民歌为例,找出几个特点,而不是所有民歌的特点。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讲解及表演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好的情绪中去探索、去学习、去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综合课,在人音版教材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到整个民歌的分类、民歌的特点等,是一节欣赏课,以民歌欣赏为主,通过欣赏几首民歌来发现民歌的几个常见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让学生喜爱中国民歌。

2、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又进入青春期,所以学生的表演部分是个难点,因此,我在课前给大家创设情境,让学生尽量能够自然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题:中国民歌——长江两岸科目:音乐年级:七年学校:新台子中学姓名:张瑜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创编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他们的创编做适当的指导,做出肯定性的评价。

本节课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应更好一些,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分组合作及个别的演唱。

表演唱部分是整节课的高潮,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与合作精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中国民歌教学流程图:民歌音乐教案篇二: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教学过程: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中国民歌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中国民歌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标题:《中国民歌之美》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派,掌握民歌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派,民歌的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表达。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用具:1. 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设备;2. 中国民歌经典曲目音频、视频资料;3. 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民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派。

2. 民歌欣赏- 播放经典民歌《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民歌的旋律美;-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韵律特点,体会民歌的情感表达。

3. 民歌知识讲解- 介绍中国民歌的主要流派,如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等;- 讲解民歌的基本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韵律性强等。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民歌及其特点;-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魅力;- 引导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民歌,进一步了解民歌文化。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民歌。

2. 民歌演唱与表演-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歌进行演唱或表演;- 邀请其他同学欣赏,给予评价和建议。

3. 民歌创作与改编-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民歌进行改编或创作;- 分享改编或创作的作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民歌文化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5. 课后作业- 收集更多民歌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文化;- 课后练习民歌演唱或表演,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高中音乐民歌教案模板设计

高中音乐民歌教案模板设计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及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民歌的基本知识及特点。

2. 《茉莉花》的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1. 民歌的演唱技巧。

2. 民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民歌介绍、民歌演唱视频等)。

2. 钢琴、音响设备。

3. 民歌《茉莉花》曲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起源、特点及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 播放一段民歌演唱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民歌的基本知识及特点a. 民歌的定义、分类b. 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特点c. 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2. 《茉莉花》的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a. 教师讲解《茉莉花》的旋律、节奏特点b. 教师示范演唱《茉莉花》,并讲解演唱技巧c. 学生跟唱,教师指导三、练习环节1. 学生分组练习《茉莉花》,教师巡回指导2. 学生展示演唱,教师点评四、情感表达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茉莉花》的情感表达2. 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进行情感表达练习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民歌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初中音乐教案民歌

初中音乐教案民歌

初中音乐教案民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1. 民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民歌中的方言和特殊音调的掌握。

2. 民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歌曲、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歌的了解和印象。

二、民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民歌的分类,如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2. 学生通过听歌和观看视频,了解不同类别民歌的特点。

三、民歌演唱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民歌的演唱技巧,如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一首简单的民歌,体会民歌的演唱风格。

四、民歌欣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讨论民歌中的特色元素,如方言、特殊音调等。

五、民歌实践(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和表演。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演唱和表演,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3.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如搜集更多关于民歌的资料,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欣赏和分析民歌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拓展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喜欢上民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民歌小班教案幼儿园

民歌小班教案幼儿园

民歌小班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幼儿能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意识。

3.增强幼儿的音乐敏感性和音乐表现力。

4.提高幼儿的语音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什么是民歌2.民歌的主要特征3.听取几首民歌并进行简单学习和表演2.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向幼儿展示几张“民歌”图片,让幼儿识别图片。

2.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听过或会唱的民歌,并引出民歌的定义。

第二步:讲解1.简单介绍民歌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如歌词简单易懂、曲调旋律优美等。

2.适当引导幼儿听几首民歌,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民歌的特点。

第三步:学习表演1.选取一首简单的民歌,引导幼儿适当模仿唱。

2.引导幼儿进行小组配合唱,进行简单的表演。

第四步:总结1.整理幼儿学唱的民歌,进行课堂小结。

2.鼓励幼儿表达对这次课的感受,增强幼儿的音乐敏感性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导入、讲解、听、模仿、表演、小结等教学方法,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价本次课程以幼儿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等形式,加强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同时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评价较好。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幼儿的个性及其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敏感性和音乐表现力。

未来还需加强针对幼儿园低年级幼儿的辅助教材和教学模式研究,确保课程更加实用有效。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

关于民歌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五单元《民歌的魅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各地民歌的特点、分类及演唱技巧;重点分析我国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的风格差异,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演唱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的分类及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钢琴、吉他、谱架、黑板。

2.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音响设备播放《茉莉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歌词和旋律。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演唱技巧。

(2)分析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的风格差异。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小白菜》为例,讲解北方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环节(1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拓展延伸:介绍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的魅力》2. 内容:(1)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演唱技巧(2)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的风格差异(3)实例:《小白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民歌,并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民歌知识,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

2. 教学重点: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的分类及区别。

3. 实例讲解:以《小白菜》为例,讲解北方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五单元《民歌的魅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讨论,了解我国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讨论歌曲的风格特点。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教师介绍各地民歌的背景知识,如《康定情歌》的产生背景、流传地区等。

(2)教师播放《康定情歌》,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教师选取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如《小河淌水》,让学生模仿演唱。

(2)学生分组进行演唱,体验不同地域民歌的韵味。

4.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选取一首难度适中的民歌,如《阿里郎》,进行节奏、旋律分析。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掌握分析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内容包括民歌的节奏、旋律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民歌的魅力》2. 内容:(1)各地民歌代表作(2)民歌的风格特点(3)民歌的节奏、旋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从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民歌教案模板

民歌教案模板

民歌教案模板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歌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学习并演唱几首经典的中国民歌;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学习并演唱几首经典的中国民歌。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录音设备;2. PPT或图片资料;3. 经典中国民歌的音频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民歌的了解和印象。

2. 呈现一段中国民歌的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解释中国民歌的起源、分类和表现形式。

3. 通过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差异。

三、学习演唱(30分钟)1. 选取几首经典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大海啊故乡》等。

2. 分发歌词给学生,逐句教唱,并讲解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配合,熟悉歌曲的节奏和和声。

4. 指导学生注意情感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传达歌曲的情感。

四、合作表演(20分钟)1. 每个小组准备一首中国民歌的合唱表演。

2.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担任主唱、和声等角色。

3. 指导学生在表演中注意舞台形象和表情的呈现。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合唱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2. 结合学生的表演,总结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学习收获。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音乐人或民歌演唱家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进一步拓宽学生对中国民歌的认识;2.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文艺汇演,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更多的中国民歌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学习并演唱几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与表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欣赏
这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小调。
前两句对比很大,首句在低音区,音调略为平静,第二句跳入高八度,加入切分节奏,整句显得很活跃。第三句在返回低音区。
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情绪欢快、旋律流畅。
同时留意其中的衬词部分,给优美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觉。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它虽与劳动号子一样用于劳动场合,但它不受劳
先从整体上对作品有所了解。
这是这首歌曲较难理解的地方,由老师加以说明。
欣赏中着重引导学生留意其中衬词的特点。
屏显,通过文字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
点明秧田歌与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动强度、速度和节奏的限制,也不需要靠歌声来统一劳动者的动作。
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
三、新课。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正是从“花”出发,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留意少数民族歌曲中具有典型特色的衬词部分。
四、音乐片段分辨、赏析。
(一)《赞歌》(蒙古族)
1、乐理知识穿插——长调
这是蒙古族民族的一种演唱形式,流行于内蒙古牧区。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长调演唱的两个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用于表现洋溢的激情,增添音乐的华彩性;二是旋律的轻声下滑,如婉转轻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抒情性。
课题
《多彩的华夏之音》
课型
欣赏课
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聆听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流传及发展现状;
3、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表述;
4、熟悉一些民歌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联系。而北方的“对花体”大多欢快、热烈。
3、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屏幕显示对“咸水歌”的解释。同时教师对这一民歌体裁进行适当的辅助讲解。
播放歌曲的同时提醒学生留意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词。
对比南北方音乐中存在的差异。
(五)《对花》
1、作品背景介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右倾,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
有时在农忙之前或收获后,搭起歌台,进行比试;有时在中秋节将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
“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县,因歌腔不同而分,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
2、欣赏
歌词中歌者间相互的称谓,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罗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歌曲浓郁的地方色彩。
节奏宽广、自由,演唱时男声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更好地表现了这首山歌的韵味。
3、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顺带介绍每年举办“花儿会”的时间及场所特点。
让学生了解“花儿”命名的依据。
请学生默读歌词,感受文字中展现出的韵味。
再从音乐上相辅相成地进行情感体验。
屏显参考答案供学生分享。
(四)《猜花》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音响设备;
教材运用:广东版音乐鉴赏。
课后反思体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的民族性,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歌唱部分有“阿玛嘞火“作为其衬词,舞曲部分速度较快,节奏鲜明。
2、乐理知识穿插——藏族囊玛
囊玛是西藏古城拉萨独有的一种格调很高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音乐分为前奏和间奏、歌曲、舞曲三部分。其中歌曲部分尤其柔媚抒情。
(四)《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飞歌)
1、乐理知识穿插——苗族飞歌
这是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的歌曲。其音调高亢、气势雄伟。
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纯朴的乡土气息,还隐喻着美好的爱情。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容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点。
3、乐理知识穿插——秧田歌:
主要用于插秧等劳动中。稻农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所唱内容大多即兴,曲调和衬词衬腔相对稳定。
分析、评价
内心活动和羞涩神态。
第四句:合句,旋律再现,节奏放宽,形象地刻画了姑娘故作镇静。
“望”、“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
4、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5、小结:
这首民歌不但曲调优美,从歌词上说,它也可列入中国民间情歌优秀作品之一。四句唱词词句洗练,情景饱满,堪与唐诗绝句名篇媲美。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3、欣赏:
第一句:起句,出现全曲最高音,以紧密的节奏、高扬的音调,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
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
第二句:承句,旋律逐层向下,表现了姑娘引颈翘望盼郎来的急切心情。
第三句:转句,旋律高低起伏,巧妙地模拟“了娘问女儿”的口气语调和疑惑心情,同时惟妙惟肖的模拟和刻画。
2、歌曲赏析:
先领唱,后合唱,到模拟蝉虫叫声时,合唱分为两个声部,从而使整个合唱成为三声部合唱。
高音部采用频繁换领唱的手法,表现蝉虫一个跟一个鸣叫起来,描写了在旷野中蝉虫迭鸣的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生动景象。
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总结。
请学生完成课本41页的表格。
民歌风格的表现: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
影响的因素: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等。
下课,行礼。
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对本堂课的民歌学习有了一个系统的回顾,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分析、评价
教学详案:
一、组织教学。
上课,行礼。
播放悠扬旋律的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二、教学切入。
以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前音乐,营造相的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请学生们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民歌的信息拿出来进行交流、展示。
播放精彩节目《枯滴》,选自刘健的《盘王之女》,通过讲述山乡老酒的醉人醇香,借助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现瑶族特有的文化底蕴。
“花儿”的曲调一律叫“令”。它可与地名结合,如《河州令》;可与民族称谓结合,如《撒拉令》;可与花卉的名称结合,如《白牡丹令》。
2、欣赏:
前两句写景,苍茫寥廓,气度恢宏非凡,一派高原景色尽收眼底;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
曲调高低起伏,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一泻千里。
(一)《槐花几时开》
1、歌曲介绍:这是一首宜宾山歌。“山歌”,当地人称“晨歌”或“神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便被人传唱至今。
其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2、乐理知识穿插——山歌:
这是劳动人民用于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传统山歌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山歌多为即兴创作,因此感情纯朴、想象大胆、比喻巧妙。
2、歌曲欣赏:
这是蒙古族创作歌曲。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之一。歌词朴实无华,充分表现了草原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后的喜悦心情。曲调激情奔放,音域宽广,首尾乐句节奏自由。
(二)《阿里郎》(抒情谣)
这是吉林延边朝鲜族民歌。
其首句音调是全曲的基础,展现了一个深情的歌唱性主题。
朝鲜族称节奏为“长短”。“长短”不仅表明节奏的类型,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乐曲的速度和性质。由于朝鲜族语言中重音的安排,其民歌多为三拍子。
(三)《阿玛嘞火》(藏族囊玛)
1、欣赏:
介绍的同时请学生回忆以前对于蒙古长调的了解,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马头琴)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蒙古长调的独特韵味。
这首歌曲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因此以欣赏为主要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这是一首藏族民间舞蹈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嘎吉哟》。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含拟使用多媒体计划)
教学策略:以博览、欣赏为主线,学生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及教师的适当引导,真切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的作品的魅力所在。
传统劳动号子的区别。
(三)《上去高山望平川》
1、乐理知识穿插——“花儿”
也称“少年”,是一种山歌,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
其传唱分两种场合,一是平时劳动或赶路时的自吟自唱,另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的歌唱。
点出本课围绕的中心话题,引发学生的关注。
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回忆山歌的特点(一开始就是全曲最高音,畅快地宣泄郁积已久的强烈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