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概念阐释】文化交流与传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 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一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陶β瀚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g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g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知识归纳】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原始社会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2、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一华夏族的扩展思考:中华文化的起源有何特点?历史悠久,多元起源,华夏核心、辐射四周,多元一体(二)英基:先秦时期3商周时期(鬼神主义一礼乐人文崇德尚贤儒家源头)商:鬼神(天)主宰世间,商王能感应鬼神,因此得到恒常的天命 周:天命无常,唯有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命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塑造了中华“崇德尚贤”的文化品格;从敬鬼神到重人事,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2、春秋战国(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源头)(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①经济: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周易》 强慢统函 辱的中华民族演变■ 商周时期内外服制T 分封制密切各地联系客观促进民族融合 ■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认同华夏 ■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 秦汉时期汉族为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 近代时期中华民族概念形成②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③阶级:士阶层崛起④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思想活跃:①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②春秋时期:思皑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背景之下,为什么各家的主张会有如此差异呢?共同目的:重建秩序(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教学设计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成语及其含义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归纳、提炼
学生提炼、归纳材料含义。(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学生深度阅读史料,圈划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文本,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把文化现象与朝代一一对应,形成时空观念。
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拉近距离,避免生涩感。
同学丙:随着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挑战。在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明朝时,王阳明把“心学”集大成,推动了理学向下层百姓渗透,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同学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了“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教师小结:中华传统文化起源早,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但是传统文化并非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我们以一些成语为例来看看。
PPT呈现材料:
你能再说出一些核心概念和对应成语吗?
和:团结友爱、敬老爱幼、负荆请罪、举案齐眉
信: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目标与核心素养
1、以朝代为序,学生自主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概括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让时空观念渗透其中。
2、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类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化典籍、文化活动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价值,教师利用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辩证的看待中华文化,继承发展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部分思想内容:忠、信、礼、义、廉、耻、孝、仁。
大家思考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哪几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何具体表现?(一)中华文化的勃兴与奠基1. 远古(1)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与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繁盛1.秦汉(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包括经典文学、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等;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2)重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四大发明、三字经、中国画、京剧、春节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3. 深入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如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传统艺术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受到的挑战和困境,并探讨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如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进行讲座、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学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情况、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2. 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音乐、艺术作品等;3. 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制作所需材料;4. 传统文化艺术家参与活动的安排和联系。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可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2. 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咨询传统文化专家等;3.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量。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③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文化: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知识分子。 ⑤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
(2)内容:__儒__家___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 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3)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__奠__基___时期。
【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 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②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 的精神枷锁。 ③“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④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 由,等等。 ⑤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案
教案名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主要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自信心。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进行价值评估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1.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2.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范畴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2.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三、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1.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2.精深而博大的哲学思想3.优美而意蕴深远的文学艺术4.实用而至理名言的智慧文化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1.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三位文化名人——孔子、老子、庄子,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鼓励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1.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授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表,如殷墟、甲骨文、陶瓷、青铜器等。
3.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产生的背景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1.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追求和文化遗产。
2.着重强调儒家、道家以及佛教三大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3.鼓励学生通过文化名言、金句、成语、故事等方式认识和记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1.向学生介绍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精深博大的哲学思想,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家和学派。
3.向学生介绍优美而意蕴深远的文学艺术传统,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4.鼓励学生通过智慧文化中的实用而至理名言,认识和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课后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影响;(3)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传统文化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概述: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主要组成部分。
2. 传统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3. 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了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4. 传统礼仪:介绍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礼仪规范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 传统建筑: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风格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6. 传统服饰:介绍我国古代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7. 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了解其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内涵、影响及现实意义。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节日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视频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进行讲解。
3. 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故事、游戏或视频短片,吸引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比如讲述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节日。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巩固练习:让学生模仿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表达对某个传统节日的理解。
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故事。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再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前知:在课前提问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如“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你听过哪些古代诗词?”等。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练习,如写一首诗、画一幅画等。
作业: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作业,如让家长帮忙查找一些关于某个传统节日的资料,或者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小工艺品等。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
1.中华文明 多元起源: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起源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 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社会存在(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社会意识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
三、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 容性。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 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 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 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部分思 想内容:忠、信、礼、义、廉、 耻、孝、仁。大家思考一下,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 哪些?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认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 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和价值。
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
三、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初二第一课-青岛出版社
第一单元感恩图报第1课父母之恩教学重点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博学多闻”和“细察勤问”中的原文,并根据注释和译文理解“孝”的内涵。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行和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相处。
指导学生阅读”乐学深思”中关于子路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是有期限的,要从现在做起,切不可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善辩明理”中“缇紫救父”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讨论:感恩父母的正确方式是什么?课文研读整体把握本课以“父母之恩”为题,在“博学多间”板块引用了《孝经・开宗明义》中的一段话,阐释了“孝”的内涵;在“细察勤问”中引用了《弟子规》和《论语·为政》中的话,告诉学生“报答父母的恩情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做起,努力做到少让父母牵挂自己";“乐学深思”和”善辨明理”两个板块分别讲述“子路孝敬父母”和“缇紫教父”的故事,意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感恩父母。
二、素养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要坚持身体力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感恩父母。
拓展说明一、博学多闻(一)设计意图“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读此章句要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则告诉我们:“孝”应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1.名家注疏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
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
以前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
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子”者,孔子自谓。
案《公羊传》云:“子者,男子通称也。
”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
“曰”者,辞也。
言先代圣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约之道,以顺天下人心而教化之,天下之人,被服其教。
用此之故,并自相和睦,上下尊卑,无相怨者。
参,汝能知之乎?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至德要道之言义?既叙曾子不知,夫子又为释之曰:夫孝,德行之根本也。
高中政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民族精神中的体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能力,能够结合实际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中的体现。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分析其在民族精神中的体现,最后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4.归纳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文化传承和弘扬能力。
3.通过课后作业或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视频或图片等教学资源。
2.教学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辅助讲解。
3.小组讨论工具: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案例等教学活动。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个有着递进关系的子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目是结合和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编者在介绍发展历程中,把思想发展作为主线,对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作为辅线进行了高度概括),旨在为后面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提供历史依据,无需过多展开。
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重点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和介绍,随后结合教材的“学习拓展”部分的习近平讲话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突破难点,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
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特别是当代价值仍需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萌发到繁荣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通过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典章制度、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诸多层面的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史料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课件4: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个体→群体
启迪→潮流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 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代表:周公:“敬天保民”,礼乐制度; 孔子:“仁者爱人” 。 2.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政治观) 孔子:统治者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管子:顺应民意;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龙虎纹尊 (商代饮酒器)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礼器)
仁
统治者
1.核心
百姓
忠恕
孔
礼 正名
子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的
思
3.鬼神观: 敬而远之
想
4.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秦汉至宋元时期
建立统一多 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 局面;
佛 教 传 入 、 佛学繁荣,传
道 教 兴 起 、 统儒学受到挑
儒佛道交
空谈
唯心主义
5.1840年(鸦片战争)后
著作
内容
林则徐 《四洲志》
第一部系统的世界 地理志
魏源 《海国图志》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 著作
观点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瀛寰志略》 姚莹:《康輶纪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萌发,从盲目自大到开始向西方学习。
阶段 时期
概况
原始
起源
多元一体
社会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 秦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四)文化专制和反动
清代康雍乾时期,盛行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五)中国传统文化收到冲击,转而引进西方文化,儒家思想失去主体地 位 1.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文化潮流。 2.1915-1917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成为 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六)马列主义文化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复兴,兼收并蓄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推 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上古时期,多元一体。 (二)奠基
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三)发展
1.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秦汉:秦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以法
2.文化兼收并蓄 (1)儒学失去主体地位——魏晋至唐时期: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促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灿烂。 (2)儒学重回主体地位——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教相互渗透,吸收 佛道思想,阐释新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丰富了理 论思维,宣扬礼教,宋元时期科技文化繁荣。 3.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转折 (1)明中后期
知识拓展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子·尽心章句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
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传统文化教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案——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深入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特色,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理解,如中国哲学的“道”、“德”等概念,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和造型方式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图片,在图片上简单介绍其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通过图片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个直观的了解。
2.正式学习1)思想道德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文学艺术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包括诗、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师可以通过唐诗宋词、章回小说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3)科技发展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历程,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重要发明,以及中古时期的航海技术、农业技术等。
3.巩固和拓展在巩固方面,教师可以出一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在拓展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唯物史观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体现唯物史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与社会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的。
幼儿园《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案
民间艺术欣赏与创作
欣赏剪纸、年画、泥塑、皮影戏 等民间艺术作品,了解民间艺术
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024/1/25
学习简单的民间艺术制作技巧, 如剪纸、捏陶泥等,培养幼儿的
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民间艺术作 品,如绘制年画、设计剪纸图案 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10
教学方法探讨
2024/1/25
手工制作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传统手工艺品 ,如剪纸、泥塑等,锻炼幼儿动 手能力,培养其对传统艺术的热 爱。
艺术表演
教授幼儿简单的传统舞蹈、戏曲 表演等,让幼儿在表演中感受传 统文化的魅力。
15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展示形式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等形式,将幼儿的手工制作、艺术表演等成果进行展 示。
家长志愿者
鼓励家长自愿参与幼儿园 的各项活动,如亲子阅读 、手工制作等,为孩子们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家长观察者
引导家长观察孩子在传统 文化活动中的表现,与教 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进 步。
18
家庭环境营造建议
家庭文化氛围
建议家长在家庭中营造尊重、传 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如定期 举行家庭文化活动,让孩子从小
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估
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通过观察 和评估,发现幼儿们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都很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部分环节的安排上,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2024/1/25
26
幼儿成长变化观察记录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审 美、智慧和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人的 品格和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1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4.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设想还包括:
-强化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史料,培养实证精神。
-创设情境教学,如模拟古代礼仪、辩论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接着,简要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先秦诸子百家、汉代儒家思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仁爱、忠诚、礼仪、孝道等,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核心价值观。
2.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3.讨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个核心价值观念,并简要说明其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Hale Waihona Puke (一)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对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入剖析,如仁爱、忠诚、礼仪、孝道等,这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质。
4.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课难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及材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教师讲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教师讲述: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和材料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教师讲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为秦的统一和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2)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出示材料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教师讲述:①礼乐制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礼乐制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③面对礼崩乐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实际上就是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仁”和“礼”,成为以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出示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
……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的变革时代。
尤其在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同学们还记得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百家争鸣”的史实,然后总结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汉时期(1)秦朝: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出示董仲舒图及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教师讲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术,由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魏晋玄学盛行。
出示古阳洞图片和材料教师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两汉之际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随着道教和佛教的流行,儒学受到冲击,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为了自身的发展,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的玄学就是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发展而来。
5.隋唐时期(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出示图片教师讲述: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佛教庙宇遍布洛阳及长安城内,并形成不同宗派。
面对佛教、道教的冲击,唐中期,儒学家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韩愈通过弘扬师道、提倡古文来培养能够发明儒道的士大夫,为儒学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儒学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创新与发展。
唐朝新儒学具有哲学思想品格和政治实践品格。
它一方面继承和创新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
除了儒学外,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局面。
6.宋朝(1)概况: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出示朱熹图片和材料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四书章句集注》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教师讲述: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逐渐加强,到了宋代,儒学家们用佛教、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的开端,源于程颢、程颐兄弟,发展于朱熹。
所以人们又把宋明理学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理”是世界本原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同时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理。
“理”体现在社会领域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而人性本来就与天理是一致的,但是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维护统治,调和阶级矛盾。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出示陆九渊图片及材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教师讲述: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开创了陆王心学。
(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问题探究】理学有怎样的影响?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理学虽然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但它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7.明清时期(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出示王守仁图及材料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教师讲述: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蒙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并践行。
把自己的良知放到具体行为中,使具体行为处于良知的范导之下,同时也使自己的良知得到丰富,实现“知行合一”。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①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②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出示明末清初三位批判思想家图及材料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
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教师讲述: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然而到了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使士人的思想受到钳制,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