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沿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纵横・
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沿革
王吉吉 蒙跃龙 王 妮 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712046)
摘 要:本文对历代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整理,对同一炮制品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记述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并对现代研究进行了概述。
主题词:黄连/生产和制备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其它黄连属植物的干燥根茎。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其炮制品有十几种,部分品种被《中国药典》收载,其收载的炮制品有:生黄连、酒制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
黄连的不同炮制方法与临床作用紧密相关,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及欠缺之处,有必要对其历代炮制品种及临床作用予以研究整理,以提供较完整的发展脉络,供医药工作者参考。
1 元代 黄连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经过医药人员的医疗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直到元代,黄连炮制的临床作用才更明确的提了出来。
《汤液本草》记载:“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以酒浸煎”。
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药上行,治头面之疾病的作用。
2 明代 《普济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奇效良方》中记载:“苦寒酒炒,亦为因用以泻其上热”。
这两部书进一步论述了酒制黄连作用的部位趋向,以及引药上行,泻其上热的作用。
这些宝贵经验,至今被人们沿用。
后人在治病过程中,通过用不同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使黄连在临床中的用途扩大。
《医学入门》中记载:“吴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
黄土炒,治食积,安蛔虫。
盐水炒,治下焦伏火。
”炮制方法较前增加了3种,并对临床作用有明确的记述,黄连炮制的理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本草纲目》对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记述更为详细:“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而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
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治其苦寒,咸寒能治其燥性,在用者祥酌之。
”与《医学入门》中记载的炮制方法比较,增加了猪胆汁浸炒、醋浸炒、姜汁炒、朴硝炒、干漆水炒。
使黄连的用药范围进一步扩大,也是对黄连炮制原理的新见解。
《增补万病
回春》记载:“去须生用,泻心清热,酒炒厚肠胃,姜制止呕吐”;“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姜汁,伏火盐浸。
”明确提出了姜制黄连治痰、止呕吐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酒制黄连不但可以治上,而且还可以厚肠胃,同时对用童便制黄连的临床作用明确提了出来,进一步扩大了黄连的临床应用。
《医宗粹言》提出“酒炒去头目之火,姜汁炒去痰火胃火,不伤脾胃。
”说明酒炒、姜汁炒黄连既有确切的临床作用,又可防止生用黄连伤脾胃的副作用。
《寿世保元》记载:“去须。
下火童便,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吴萸,肝胆火猪胆,实火朴硝,虚火酒炒。
”“虚火酒炒”是该书的新观点,余则与上述基本相同。
《景岳全书》记载:“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
”本文除肯定前人提出的炮制方法及治疗作用外,又提出了“同吴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的理论,拓宽了黄连的临床应用,满足了患者治疗的需要。
《先醒斋广笔记》记述:“切片,拌好酒,同吴茱萸浸二宿,瓦上炒干,分开连、萸各贮……白痢加茱萸。
……,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
”提出了白痢用酒和吴茱萸共制黄连,赤痢用湿槐花炒的炮制方法,认识到了治疗赤痢、白痢、黄连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
3 清朝 《医宗说约》记载:“清热酒炒。
治泻痢姜汁拌炒。
肠红下血,入猪大肠中煮熟用。
”本书指出,姜汁拌炒黄连还具有治泻痢的作用,对姜制黄连的临床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肠红下血,入猪大肠中煮熟用”是本书提出的炮制黄连的独特方法,说明医药者在医疗活动中,善于用不同方法对黄连进行炮制,以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医方集解》记载:“……用吴茱萸同炒者,去其能利大肠壅气,且以杀大寒之性也。
”《药品辨义》记载:“姜制,以和其寒,则少变其性,引至热所,则能止呕。
”以上两部书,从吴茱萸和姜的性能及作用对黄连药效所产生的影响,阐明了炮制及临床作用的原理,也体现了炮制理论的渐趋完善与成熟。
《本草从新》对黄连炮制方法记述也很详细,唯有一点与《本草纲目》认识各异,《本草纲
目》提出:“……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而《本草从新》提出:“……在血分,醋炒。
”《医家四要》中也有“……在血分,醋炒”的记载,用者祥酌之。
人乳制黄连是由《本草求真》创先提出:“眼赤人乳炒”,其后《本草辑要》也提出:“点眼赤人乳浸”的论断,是黄连的炮制方法锦上添花。
4 现代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黄连的炮制理论基本成熟。
现今,沿用前人,《中国药典》记载,临床作用明确的炮制品有:生黄连,味苦,性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
如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
酒制黄连,可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
如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准绳》);吴萸制黄连,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如治积滞内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的大香连丸(《局方》)。
姜制黄连,可缓和过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热呕吐。
如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泻的萸连丸(《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部分地区尚有黄连炭,主要用于止血。
黄连及其炮制品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体外抗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且均发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
此外,黄连经姜汁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它炮制品。
综上所述,从元代至今,临床作用有明确叙述的黄连炮制品有十七种之多。
有生黄连:多用于泻火燥湿、解毒,治本脏之火。
酒制黄连:治眼痛;上行,行上头;治上热;厚肠胃;治虚火。
吴萸制黄连: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治气分湿热;气滞火;止大痛;治白痢。
姜制黄连:中焦之火;治呕吐;痰火;火而呕;治泻痢。
黄土制黄连:治食积之火;安蛔虫。
盐制黄连:治下焦伏火。
朴硝制黄连:治实火。
醋制黄连:肝胆之虚火;血分火。
猪胆汁制黄连:治肝胆之实火:治血分块中实火。
童便制黄连:治下火。
陈壁土制黄连:止热泻。
槐花制黄连:治赤痢。
猪大肠制黄连:治肠红下血。
炒黄连:治脾虚热泻。
人乳制黄连:治眼赤。
黄连炭:止血。
其中酒制黄连、吴萸制黄连、姜汁制黄连、醋制黄连四中炮制品,按历史文献记述有多种临床治疗作用。
纵观黄连的炮制及临床应用,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变颇多,条分缕析,其内涵丰富,为黄连的炮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方向。
(收稿2005204212;修回2005205229)
粤北山区14种中草药抗菌效能的实验研究3
黄晓敏 郑秋桦 廖玲军 曾晓君 方志红
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 要:目的:对粤北山区民间应用于抗菌的中草药进行体外抗菌活性实验。
方法: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14种中草药对10种受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
结果:14种中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能力,其中铁苋菜(生汁)、董酱背、田基
黄、大蓟、冬心威和苦菜公抗福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其
M IC90分别为0.3125~0.625mg/ml。
结论:粤北14种中草药均具有良好的体
外抗菌活性,但还需进行药物毒副作用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用药研究。
主题词:中草药/药理学 实验研究
广东粤北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8℃~21℃,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至19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56.2h。
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对药用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某些药用植物在此成片成林,故有“天然
3广东省韶关市2003年重点科研计划项目(No.2003.5042 080184药库”之称[1]。
为了解粤北山区抗菌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和药用植物资源,根据粤北山区民间用药信息,经过对25种粤北药用植物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平板打孔药敏法)初筛,筛选出其中的14种进行MIC测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药物 实验用中草药田基黄、大蓟、溪黄草、梅花冰片、铁苋菜、虎杖、线纹香茶菜、苦菜公、九节茶、山慈菇、酿摸勉、董酱背、冬心威、岗梅根(后7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