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辽金元
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辽南北面官制下的机构设置和职权:1、北面官制: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1)北南宰相府是辽代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分别由
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族人世选,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为长,下设总
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是辽代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2)大林牙院:相当于翰林院。
职掌是为皇帝撰修契丹语文告,负责监修国史。
3)大于越府,相当
于大傅,原为处理军政要务的,后无实权。
4)北南大王院:分掌所属契丹部
民的各项事务;5)夷离毕院:辽司法行政机构,执掌刑狱和司法;6)敌烈麻都司:掌礼仪;7)北南宣徽院掌朝会、宴飨、祭祀等事;2、南面官:是为管理汉人而
设立的一套制度:1)汉人枢密院;2)尚书省;3)中书省;4)门下省;5)翰林院。
勃极烈制的内容: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没诸勃极烈,开始时
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金
太宗时对勃极烈进行了改革,将勃极烈定员为四人即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
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
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
本16中国行政史PPT课件
.
15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一 三公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 二 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 (一)尚书台独立 ❖ (二)中书省的成立 ❖ (三)门下机构的定型
.
16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一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
❖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 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01001简答)
❖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
家行政管理的影响(201001论述)
.
9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
10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201010、201210简答)
16 105 00322 中国行政史 5 选考
❖ 2012年版 主编/ 虞崇胜
❖ 上篇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
❖ 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 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
.
29
第五节 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
❖ 一 官员的选拔 ❖ (一)科举
❖ (二)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流外补 职(201101名词)
❖ 二 官员的任职 ❖ 三 官员的考课 ❖ 四 官员的待遇 ❖ (一)品、阶、勋、爵、爵及附加官衔 ❖ (二)官员的俸禄、休假和退休
.
30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一 路 ❖ 二 州、府、军、监 ❖ 三 县和县下基层行政组织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实际是司礼监的收发机构,且司礼监宦官均出自 文书房
六部在明代是重要的职能机构
明代六部的地位和权力因为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 空前提高,六部听命于皇帝,其间再也没有转承机 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1、吏部:
掌握全国人事大权,负责各机构的编制,选拔、任 命官员、考核官员。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 一人为副,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史司;
从上述可以看出,明代六部职掌虽无大的变化,但户、 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打破了自唐以 来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反映出户、刑两部在国家行政 管理中的重要性。
洪武初年,设大都督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 构。
洪武十三年改革军事机构,大都督府被一 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 府,权力分散,且职能也发生变化,仅限 于军队的管理和训练。
(三)对官员管理的监控
明朝监察官员全面参与官吏的人事管理,使官 吏制度的实行状况处于监察机构的全面监督之 下。
选拔官员:考试中、试卷事宜皆有监察御史出席; 任用:官员赴任要先到吏科报到; 考核: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 (四)特务系统
明朝还设有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 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
以上诸各设一人为长,少卿二人为副,下设寺 丞若干人。诸寺权力较前代大大减弱,成为六 部的附属机构,只有大理寺的权力有所加强, 它是最高审判机关,明朝司法制度规定,由都 察院掌纠劾,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主持复核。
省---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 一、省----三司分立与督抚的设置 省级三司: 1、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名词解释): 明朝先后在京师和南京两直隶区外的全国各地
3、六科是在六部地位提高后为加强对六部官 员的监察则设置的,直辖于皇帝,主管稽察六 部事务,同时掌规谏、封驳诸事。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1.为什么说中国奴隶制国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答:这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是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织政府与王朝的。
在这种王朝中,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父家长制直接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形。
②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
③以“家天下”的宗法观念进行同统治。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特点?答:①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制②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③法制的日趋完备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中保持社会稳定的因素?答:⑴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⑵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⑶在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②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来惊进行控制。
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作用及实质?答:⑴它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专制皇帝个人的意志,这是它的主导方面。
⑵它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总之,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肃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试论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答: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
整个奴隶制时期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⑴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⑵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⑷原始民族遗风的残留。
6.试述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答: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主要有两个: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行政史的重点笔记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A、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B、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D、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二、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A、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过长,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呈现多种形式,其中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仅是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持续时间短;B、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基本特征特征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但中国和西欧在集中的程度上却有所不同。
C、思想控制方法有所不同D、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样一套以文官为主的专业化的职业官僚体系乃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西欧直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一、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管理母系氏族公社典型地体现了原始社会的组织原则,与后来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2、这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人男女讨论决定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体制军事民主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和分工,由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三种权力机关进行1、军事首长:军事首长仅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不单独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2、部落酋长议事会: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的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3、人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只是由于部落联盟时代社会组织远较母系氏族公社大,故人民大会的举行次数亦大大减少。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自考 中国行政史 80%名词解释 必考 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5、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地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地行政管理,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地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地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地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地区域.,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地制度.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地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第二章春秋战国地行政管理,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地地方行政体制.县是由兼并而来地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地直属地方行政区域.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地边地,地位比县要低.,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地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地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第三章秦汉地行政管理,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地两套处理政务地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地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地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地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地中朝掌握国家政务地地位,国家地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地地位.,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地基础上予以举荐.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地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地行政管理,宗主督护制:是指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实,认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驶基层政权只能地一种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地选官制度.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定.九品中正制度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只不过将举荐之权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和中正官.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地官员担任原籍地地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综合他们地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地一个简短评语,品、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称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人仕地工具.第五章隋唐地行政管理,九寺五监:是唐代设置地独立地中央职能部门,它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九寺有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节度使:最初是边区地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称为割据一方地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节度使职位或传子世袭,或部下充任,中央政府无权过问.第六章五代、宋地行政管理,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宋代地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地三司使,又称“计相”.,磨勘制度:是北宋期间确立地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地制度,包括勘验官员薄历文状地一系列程序,薄历文状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第七章辽金元地行政管理,南面官制: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设立地一套管理汉人地制度.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有契丹人.,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地封建化基层组织.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制作为相当于州、县地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地两个系统.户为一谋克,谋克为一猛安.,勃极烈制:金太祖祖父乌古乃时期形成了一个强大而持久地军事联盟,称为高居部落之上地组织形式,从此开始设官分职.所设官职都称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或称国论勃极烈,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设诸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后,把原有地部落联盟改造成国家机关,国相、诸勃极烈成为金代中央中枢决策官员,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贵、职务终身地数名勃极烈组成贵族会议,决定国家大事.第八章明德行政管理,里甲制:以户为一里,每里设里长十人,轮流为首,十年一轮,剩下地户分为十甲,各设首一人.,考满: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地官员进行地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地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票拟与批红: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第九章清地行政管理,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物而新增设地中央机构,与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合称“三院八衙门”,是重要地中央机构.,宗人府:清朝管咯皇族事务地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者郡王充当,其下属为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从满族贵族中遴选.宗人府安排在政府机关地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其具体职责是长官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官员、审理皇族内部地诉讼案件.下篇中国近代地行政管理第十章晚清政府地行政管理,总理衙门: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或者“译署”,名义上属礼部节制,但实际上其地位与各部院平行甚至在各部院之上.总理衙门内部地行政体制大体与军机处相仿,主要分为总署大臣和章京两级.,弼德院:弼德院是清政府在成立仿“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而设立地机构,作为皇帝地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百日维新: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地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地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地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年月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月日到月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天,史称“百日维新”.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地行政管理,南京府:南京原是清朝两江总督驻地,设江宁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虽废府存县,但由于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处于首都地地位,故仍存政府,将江宁府改为南京府,直属内务部.南京府设府知事人,直属内务总长指挥和监督.,军政分府: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省地某些重要地点,如前清地原道站或者特别府所在地,设立地低于省一级地军政机关,下辖数目不等地州县,特点是军政、民政、财政合一.,总裁会议制:军政府设总裁会议,由总裁组成.每次会议轮流推人为主席,未经国会议决或同意,总裁不得擅自决定内外政策和任命政务员,经半数以上议员议决可以弹劾总统.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地行政管理,超责任内阁:黎元洪在继任大总统后,下令废除国务卿,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新地内阁,从形式上看,新地北京政府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段祺瑞依凭军事实力,有意将总理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地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中华民国军政府:年张作霖为保住北京政权,于月日公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组成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陆海大元帅.军政府实行大元帅独裁制.中华民国军政府完全是奉系张作霖直接控制下地军事独裁政府.,北洋政府地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地官员,采用甄别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地制度.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地行政管理,中政会:中政会于年成立,其职权主要是确立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和政务官.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将中政会确立为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中政会处于国民党和政府之间,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责任.,省政府:省政府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由行政院提请国民政府任命至人组成省政府委员会行使职权.省政府设主席人,由国民政府从省政府委员总指定.省政府主席代表省政府,监督所属行政机关,处理日常及紧急事项,召集并主持省政府委员会议,领导执行会议决议案.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地行政管理,中央设计局: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地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地原则,于年冬设立地决策技术系统.它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遴聘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各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国民党为适应抗战和巩固统治地需要而设立地国防最高领导机关.它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地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地职权.,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建立地一种办公制度.幕僚长指地是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着中负责事务工作地官吏.幕僚长制地核心是要幕僚长负起责任,以保障主管官对重要政务地筹划和管理.,行政三联制:行政三联制是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于年推行地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地一项制度,即按照行政运行地程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地最高指挥机关.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地行政管理,“以党透政”:这是国民党为了加强行政监督地措施之一.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凡本党决定地政策,由党部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党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地依据,并检查其成效.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团体地党员中遴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指导执行党地决议和各项方针政策.,“三法”:年月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地吏治,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时称“三法”.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地范围内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它有权审查、修改或停止各人民委员部所提出地法令及其决议.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设主席人,副主席至人,由边区参议会从边区政府委员中选任.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务.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军事管制委员会:是中共中央于年月决定在新收复地大城市中成立地过渡性地政权组织形式.它在人民解放军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地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地军政领导机关.,各界代表会: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为了加强人民政权与广大群众地联系,设立了各界代表会.各界代表会地人数不拘,代表必须来自群众,以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居多.作为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地咨询协商机关,各界代表会只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或意见,对政府无约束权.。
1201中国行政史讲义
中国行政史讲义框架:古代——近代关键词:时间、人物、改革、决策中枢、重要机构、官职、选拔、退休制度、薪俸制度线索:1时间顺序(以朝代为主)2中央决策中枢(执行机构)的更替3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权力关系——集中、分散)4官员管理——行政监督、选拔、回避、薪俸引言一、中古代行管的特色1、经历了奴隶主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选择)2两个时期行管的相似点:(单)A高度集权的个人独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奴3奴隶社会始于夏朝(单),亡于春秋战国之际。
经历了夏商周(多选);三个时期,周是鼎盛时期(单),将奴隶制的行管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4奴隶社会时期行管的特色(多选)A神权政治最盛时期(单)B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特色)夏商周实行的国家结构是等级君主制(单),是一种国家联盟。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单),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到封建社会时血缘关系表现为族权(单)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与王朝(单)D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会议制度、设采风官、施纳谏制度)(多选)5奴隶社会时期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源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简答)A父家长制为君主制提供了原型(前者为后者的萌芽)(单)B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同上要点4)C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以父家长制为基础,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单)封:1封建社会始于战国,(单)止于鸦片战争2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各国的变法运动(单),通过变法各国中央集权得以确立3战国至秦汉是封建行政管理的初创和确立时期(单);两汉时期,是全面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是发展时期(具有过渡性质:三公列卿制过渡到三省六部制) (单)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行政体制成熟和定型(单)《唐六典》是秦汉以来行政法规的集大成之作(单),标志唐代行政体制具有趋于法律化的特点5五代两宋至明清是行政体制逐步完备时期宋二府三司制(名)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以及元朝在积极汉化同时对境内少数民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针(单)6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单)7清代军机处是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单)8相对欧洲,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自身的特点(论述A集权时间久,是惟一的政体形式B权力集中的程度有差别C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引言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特点:1是我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建筑设计制国家结构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残留。
奴隶社会族权的特点:中国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织政府与王朝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宗族血缘性质表现在三方面:1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原型2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3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
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特点:1时间长是惟一的政体形式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封建社会一开始就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选拔作用考评退休等官僚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行政体制的差异性: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怎样理解古代法制的日趋完备:确实起到了保证必要行政效率的积极作用,但远远达不到依法行政的水平。
1从立法上看既无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也无一定立法程序,专制君主拥有制订法律的最高立法权2从行政管理上看发挥制度与法律的作用关键在于选才任官只强调好官对执法的重要性,不注意法制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更多是人治的因素。
对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1从经济环境看与希腊罗马相比,中国奴隶社会存在早熟,中国不是在铁器时代而是在青铜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的,2从政治环境看,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决定于国家必须依据被统治阶级的状况确定自己的暴力组织形式,必须依据统治阶级内部的结构及各阶层的利益来确定国家的组织形式。
3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的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论述封建社会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相互制约实现封建权力的自我调节,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解化直接决定了中枢体制的变更,宰相制的废除是这一矛盾发展的最终结局。
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其相互制约: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削弱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散化。
中国行政史 简答
引论(上)1.简述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
2.试述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的特点。
3.试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4.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5.简述周朝司士的职责。
6.简述夏商周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特色。
7.简述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时代国家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
8.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9.简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10.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11.简述汉朝官员的选拔制度。
12.简述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13.试述主秦汉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1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改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
15.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三部分。
1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1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8.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19.简述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主要不同之处。
20.试述隋唐行政监督的成就。
21.试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22.简述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北宋时期坚持宰相去哪里制衡的具体措施。
24.简述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25.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26.简述五代时期中书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
27.金属宋朝会议制度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辽元金的行政管理28.简述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29.简述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知足制度残余的表现。
30.简述元朝官员如实的主要途径。
31.简述元朝对地方管考核所依据的标准。
第七章明朝的行政管理32.简述明朝内阁制度与李超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2,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3,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
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
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4,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5,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
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
6,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7,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举荐。
中国行政史-7_真题-无答案
中国行政史-7(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原则对应的是( )A. 分封制B. 王子王位继承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禅让制2. 由三省宰相制向二府三司制的过渡时期是( )A. 春秋战国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五代时期D. 元朝时期3. 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禅让制”变为( )A. 分制制度B. 王位继承制C. 军事民主制D. 嫡长子继承制4. 明洪武初年,设______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
( )A. 枢密院B. 军机处C. 内阁D. 大都督府5. 我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 )A. 西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五代十国时期D. 魏晋南北朝时期6. 1928年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后,地方行政体制普遍实行______行政体制。
( )A. 城乡分立的双轨制B. 城乡合治的单轨制C. 党政分开D. 党政合一7.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决策的参谋系统是( )A. 国防最高委员会B. 中央设计局C.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D. 中央政治会议8.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参政会闭会以后听取政府各种报告及决议案的实施情况的机构是( )A. 驻会委员会B. 参政会常务委员会C. 闭会委员会D. 特别委员会9. 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______,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A. 道B. 州C. 路D. 行省10. 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处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制社会C. 封建社会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 元代最高监察机构为( )A. 御史台B. 行御史台C. 肃政廉访司D. 翰林院12. 清政府宣布设立新疆省是在( )A. 1865年B. 1876年C. 1884年D. 1885年13. 开始实行中外朝制以架空相权的是( )A. 汉高祖B. 汉武帝C. 汉景帝D. 汉文帝14. 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 )A. 上计B. 巡狩C. 巡行D. 朝觐15. 1946年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将原来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改为( )A. 国民政府主席行辕B. 军政长官公署C. 绥靖公署D. 内战指挥部16. 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中,属于最高监察机关的是( )A. 大理院B. 监察院C. 平政院D. 肃政厅17. 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基本上是依据______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制政府。
中国行政史--(全完)
中国行政史-----多选题1.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大臣利用“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防微杜渐作用.3.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剧的矛盾.4.中国封建社会当相权和皇权产生矛盾时,皇帝抑制相权的方式主要有: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使宰相职权分散化.5.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有: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6.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国家结构和组织形式是:等级君主专制结构\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7.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8.商代的职官大体可分为:宗教类\政务类\事务类.9.西周设置的辅弼大臣有:太师\太傅\太保\冢宰10.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朝会\聘问.11.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的中枢官员主要有:国尉\御史\相.12.战国时期的选官方式有:荐举之法\自荐\因功授官\葆子.13.战国君主进行行政决策常用到的两种会议制度是:朝会上由群臣集议\与个别大臣商议.14.战国时期,各国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文书制度,常用的形式有:玺\符\节.15.战国时期对官员进行考核的内容有: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治安情况.16.秦至西汉初年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草拟法律权\弹劾百官权\处理日常政务之权\参与决策权.17.秦汉专制君主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有:官员秦事\监察官员汇报.18.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过上计形式,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大课. 19.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有:制书\诏书\诰\手迹.20.汉代任用官员采取试用方式当时被称为:守\假.21.秦汉时期会议形成主要有:集议\商议.22.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任子\訾选\征辟\察举.23.西汉初年的主要选官途径是:任子\訾选制.24.魏晋时期御史台下属监察官为:诒(持)书侍御史\殿中侍御中\侍御中.25.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的一些调整是:在州上设都督诸州事\强化县级行政管理.26.西晋时期的官员俸禄发放种类有:实物\货币\力役27.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拥有的权力是:享有对诏敕的解释权\享有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28.唐代和六部在职级上处于平行地位的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29.唐代职掌和兵部相关的机构有:卫尉寺\太仆寺\军器监.30.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册书\制书\敕.31.唐代的行政运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其法律制度形式有:律\令\格\式.32.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有:贴经\诗赋\时务策.33.隋唐时期选官途径除了科举制外还有: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34.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四制是指:身\言\书\判.35.唐代考核中四善是:德义有闻\清盛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36.五代北宋时期中央中枢机构主要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37.五代北宋的中枢机构三司是指:盐铁\转运\度支.38.宋代的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39.在唐代中期以后割据地方的节度使拥有的权力有:掌握地方军权\掌握地方民政权\掌握地方财政\掌握地方人事权\拥有节度使职位的世袭权.40.北宋路级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有: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41.北宋时期州府属官有: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42.北宋时和州同级直隶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府\军\监. 43.宋代会议制度按类划分有: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44.宋代为了适应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其正确地表述有:台谏趋于合一\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不正确的表述有:增设监察机构\扩大监察范围.45.宋代的选官途径有: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46.宋代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也日趋完善,主要表现为:有亲属关系者均不得供职于同一机关\地方官回避本籍\地方官回避自己有地产的州县.47.辽朝的中枢决策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北,南枢密院.48.辽朝北、南枢密院的职掌有:中枢决策\最高军事权\兼管行政事务.49.辽朝在行政决策中存在着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表现在: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母权制的遗留.50.辽代的官员选任途径是:世选\科举.51.金朝废除勃极烈制后,中央新的政务中枢和军事中枢是:尚书省\枢密院.52.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是:科举\荫补\世选\军功.53.金朝地方州的设置有:节度使\防御州\刺史州.54.金朝的尚书省拥有:决策权\最高行政权\行政监督权55.元朝的行政中枢和军事中枢是:中书省\枢密院.56.元朝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怯薛出身\吏员出职\贡授\科举\承荫制度.57.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主要内容有:回避原籍\回避宗族.58.明朝宣德以后,内阁设置了官署,其名称为:制敕房\制诏房.59.明代翰林院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级决策人才的培养机构\文化机构.60.明代宦官所拥有的权力有:提领特务机构\代替皇帝在内阁票拟上批红\执掌印玺\监控内阁议事\收纳通政封进的本章.61.明代吏部所设四司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62.明代中央机构中独立的事务性机构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63.明代的三法司组成机构有:大理寺\刑部\都察院.64.明代布政使司的主要职掌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赋税.65.明代对乡村的管理采取的统治办法是:里甲制\乡老人制.66.明代的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67.明代的科举考试程序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68.明代的入仕途径有:荐举\学校\科举\承荫\由吏而官.69.曾经作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的有:国议\南书房\军机处.70.清代总督领有的权力有:拥有文职道、府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武职副将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对所属文官的监察权\拥有制定一省行政法规的权力\拥有对县、府、按察司所审案件的司法裁判权.71.清代地方地位平行的省级大员是:总督\巡抚\提学.72.清代巡抚的具体职掌有:考察全省地方官员\主管本省关税、盐务和漕运\监督乡试\主持武科考试\战时督理粮饷.73.清代军机处的工作内容有: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和皇帝谕旨的撰拟\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任免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74.清代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举贡\保举\捐纳\荫补.75.清朝官员任用制度中比较强烈的民族歧视色彩表现在:汉人做官入仕大部分只能通过科举\在科举考试中分满,汉榜\一些特殊机构完全不用汉人\在满汉官职机构中,政务决定权多由满官掌握\实行官缺制,以确保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势地位.76.清代的官员回避制度内容有:亲族回避\职务回避\地区回避.77.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守\政\才\年.78.清代京察大计之后列为革职提问的有:贪\酷79.在戊戌变法与“新政”期间,清政府设立或改革的行政机构有: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巡警部\学部.80.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中国先后建立的政府有:中华民国(护国)军务院\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护法)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国民政府.8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共在各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形式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82.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的发展,先后设立的负责对外关系的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总理务司署.83.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的类似政党雏形的组织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84.总理衙门的职能有:管理外交\办理洋务\负责边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85.总理衙门作为行政管理机构,从性质上讲具有:买办性\近代性.86.晚清政府的行政监督机构有:都察院\资政院\咨议局\弼德院.87.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包括: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88.辛亥革命后,各省建立的军政府大体上包括两种类型,它们是:福建类型\湖北类型.89.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国务会议的组成者包括:临时大总统\各部总长.90.临时政府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质问\弹劾\查办\建议.91.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大体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92.在1913年1月,袁世凯先后颁布的各种《划一令》中,把地方行政体制定为:省\道\县.93.袁世凯统治中国时,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先后被称为:民政长\巡按使.94.北洋政府时期,正式划定的特别行政区有:京兆\川边\热察绥.95.袁世凯于1912年11月公布的新的《公文程式令》中,把公文分的种类有:令\布告\状\咨\公函.96.北洋军阀政府时的行政诉讼机关有:平政院\肃政厅.97.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文官考试\甄别\甄用.98.1912年10月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员等级法》规定行政官员按所任职务与任用方式不同,分的等级有: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99.国民政府的“五院”指的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10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府的层级结构包括:国民政府\五院\五院所属各部.101.南京政府的监察院的行政监督工作有:监察院本部\派遣监察使\审计监督.102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特作\简任\荐任\委任.103.南京政府依据官员性质与任用方式不同,把官员分为:政务官\事务官.104南京政府行政官员的经济待遇的主要形式有:俸给\公费\恤金.105.南京政府对犯错的公务员的惩处形式有:解职\降级\记过.106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派别与党派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107.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的新县制的行政层次结构包括:县\区\乡\保.108.抗战期间,对行政机构监督的机构与方式包括:国防最高委员会\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巡回督导团\监察院.109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有:公职候选人的考试\任命人员的考试.110.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有: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推行行政三联制\实行分层负责制\推行幕僚长制.111.1947年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前的国民政府不同之处在于: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职权\吸收非国民党人士参加\试行行政院负责制.112.监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它的权力有:同意\弹劾\纠举\审计.113.1949年1月南京政府为整顿吏治,而颂布的公务员“三法”指的是: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114.中共“八七会议”确立的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115.中华苏维埃行政区划中,处于中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省份是:湘赣省\闽浙赣省\湘鄂赣省\粤赣省.116.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为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严格编制定员\精简行政机构\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17.苏区政府行政机关的决策,主要形式有:合议制\首长负责制.118.苏区的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来自:共产党\人民群众\工农检察机关\主管部门\审计机关.119.苏区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的方式主要有:选举制\委任制.120对苏区行政人员的奖惩,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精神奖励\晋升职务\降职撤职.121.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机构有:边区\县\乡.122.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主要有:共产党的监督\参议会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群众民主监督.123.群众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有:平时监督\选举过程的监督\通过群众团体监督.124.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有:选举制\委任制\聘任制.125.从1948年到建国初期,建立的大区人民政府有:陕甘宁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中原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126.华北人民政府由两个边区组成,这两个边区政府是:晋察冀\晋冀鲁豫.127.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盟\旗\区\县\街.128.大区下辖的地方行政机构有:行省\专署\县\区\乡.129.军管会下设的机构有:警备司令部\市政府\物质接管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秘书长.130.大行政区和省人民政府设置的会议有:政务会议\部门工作会议\专门会议\联席会议\工作汇报会议.131.各解放区人民政府进行的行政监督有: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中国行政史—--单选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2.中国奴隶制国家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所基于的纽带是:血缘关系.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度.4.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5.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封建行政法典是:唐六典.6.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7.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8.西周时期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乡遂管理体制.10.商代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的区域被称为:内服.11.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12.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夏朝.1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成称为:巡狩.14.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觐\天子发布政令\聘和巡儿狩.15.西周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宗法制.16.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17.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18.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取代它的是:官僚制. 19.官僚制的雏形是:家臣制.20.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21.春秋时期最早进行赋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22.春秋时期赋税改革之后的赋税形式是:实物形式.23.战国时期各国中枢机构中的武职人员一般称之为:国尉.24.战国时期对官员的考核形式是:上计.2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26.战国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是:治国才能.27.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28.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形式的时间是:战国.29.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郡.30.东汉时期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台.31.秦汉时期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称为:诏书.32.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这一选官原则被称为:唯才是举.33.汉代地方政府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由载量权.34.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高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35.汉代郡对县的监察执掌者是:督邮.36.汉武帝以后,西汉选择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37.地方官回避本籍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38.实行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是在:东汉.39.两汉时期和丞相府联合进行考核工作的是:御史府.40.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的朝代是:汉朝.41.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42.由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并性质相同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43.在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过程中,选拔官员的实际依据是:门资.44.魏晋时期,三省权力逐渐上升,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的权力,这三个方面是:决策、执行、封驳。
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绪论引论1.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构是部落酋长议事会2.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军事首长TT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TT4.(多选题)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具体有(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5.(简述题)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政弊端的机制6.(简答题)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3)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宗教信仰制约14.(简述题)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2)神权色彩逐渐淡化(3)行政法治逐步建立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15.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16.(名词解释)集议: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7.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的是尚书省8.9.(多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10.(名词解释)左郡县:魏晋南北朝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10.(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由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
中国行政史 自考小抄 自考考前笔记知识点梳理
0322 - 中国行政史虞崇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言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第四节夏、商、西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第五节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二节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秦汉政府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宋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四节宋代政府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五节宋代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下篇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引言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频繁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工农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人员的管理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干部的管理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三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单项选择题0.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A)A.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B.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C.设官而治的管理体制D.家国—体型的0.2.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D)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力水平,D.国家的国体、政体0.3.中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于(C)A.原始社会末期B.夏朝C.商朝D.周朝,0.4.中国奴隶制社会政府与王朝的组织模式是(A)A.父系大家庭B.父系氏族公社C.父系家庭公社D.部落联盟0.5.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A.等级君主制B.专制君主制C.宗法制度D.世袭传子制、0.6.中国封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和确立是(C)A.从春秋到秦B.从战国到秦C.从战国到秦汉D.从春秋到秦汉0.7.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C)A.三公九卿制的确立B.三公宰相制的确立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D.二府三司制的确立0.8.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B)A.《法经》B.《唐六典》C.《明会典》D.《清会典》0.9.中国步入阶级社会是在考古学上的。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雷整理)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夏商西周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内外服制:是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诸侯与商王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第二章春秋战国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
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
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萌芽于春秋。
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
春秋晚期,晋国又在新得到的边地设郡。
开始郡不如县,后来经济发展了,郡升于县之上。
官僚制: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上计制: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
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丞若干人。诸寺权力较前代大大减弱,成为六
部的附属机构,只有大理寺的权力有所加强,
它是最高审判机关,明朝司法制度规定,由都
察院掌纠劾,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主持复核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省---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 一、省----三司分立与督抚的设置 省级三司: 1、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名词解释): 明朝先后在京师和南京两直隶区外的全国各地 设十三布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 首,下设参政,参政协助处理政务。
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史 。
从上述可以看出,明代六部职掌虽无大的变化,但户、
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打破了自唐以
来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反映出户、刑两部在国家行政
学习改变命运,管知 理中的重要性。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洪武初年,设大都督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 构。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3、从职权上看,
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 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 的个人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 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 施行,作用的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明代以内阁制度代替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 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一、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
洪武十三年改革军事机构,大都督府被一 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 府,权力分散,且职能也发生变化,仅限 于军队的管理和训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制约关系(简析明代五军都 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 又相互牵制。
文书房---职掌通政司封进的本章,送司礼监
实际是司礼监的收发机构,且司礼监宦官均出自
文书房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六部在明代是重要的职能机构
明代六部的地位和权力因为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 空前提高,六部听命于皇帝,其间再也没有转承机 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1、吏部:
掌握全国人事大权,负责各机构的编制,选拔、任 命官员、考核官员。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 一人为副,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史司;
3、都指挥使司(都司):
都司主管军政,设都指挥使为长,下设都 指挥同知、都指挥佥(同签)事等。都司 下属机构,设经历司掌文书收发,断事司 管理军人诉讼事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翰林院与通政司:
翰林院:主管修史、图书等文化事务,内阁阁臣多出 自翰林院,所以是文化机构,也是决策咨询机构, 更是人才的培养机构。
通政司:负责收纳奏章,实际是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明朝宦官较汉、唐的特点是官僚化程度高,在
宫中自成系统,计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即宦 官二十四衙门。
4、刑部:司法机关,专主审判,设尚书一人为长,左 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域划分的十三清吏 司,分管各省上诉案件和重大案件;
5、工部:主管营造、农田水利诸事务。设尚书一人为 长,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 田四清史;
6、礼部:掌礼仪、祭祀、宴飨、科举、外交和官印制 造诸事务,同时兼管皇族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的加强:
明代有五个独立的事务性的职能机构,即太常 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和大理寺。
太常寺掌礼乐宗庙社稷事宜,光禄寺掌管皇室 祭品,膳食和酒宴,鸿胪寺掌管朝祭时礼仪之 赞导,太仆寺掌管车马及牧畜之事。
以上诸各设一人为长,少卿二人为副,下设寺
2、户部:掌财权,掌管全国户口、土地和赋税事 宜,同时也负责管理漕运、茶马、赈济和盐政等与财 政相关的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一人 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域划分的十三清史司;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3、兵部:主管武官人事、军用物资的管理和供给。设
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武选、职方 、车驾、武库四清史;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异同,有根本的不同:
1、从职务设置上看 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
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 其法定下属机构,明代内阁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 其首脑内阁大臣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 不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 书。
司礼监是明代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
构,司礼太监由此成为皇帝的代言人,不仅如此 ,司礼监宦官常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内阁议事,以 监控外廷,其权力超过内阁和其他任何中央机构 ,可见司礼监虽非正式政府组织,但从它在明代 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看,实际已成为中枢决策 机构的一部分,在决策权力上,它与内阁平分秋 色,甚至压倒内阁。
布政使的职责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 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征收赋税。
可见,布政使已不能像平章政事那样无所不统 ,而只能主管民政与财政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2、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
按察司主管监察和司法,设提刑按察使为 首,下设副使、佥事负责处理政务。按察 司下属机构,其名称和职责与布政司下属 机构相同。
1、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 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 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
2、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总兵将军 ,总兵将军统帅从全国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去作战,
战事结束后,军队回归卫所,总兵将军归还印信。 如无兵部调兵令,五军都督府不能擅调一兵一卒。
这种军事制度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杜绝了 武将的跋扈难制和武力篡权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