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合集下载

古书标点

古书标点
古书的标点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
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
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BACK)
2、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 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但要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必须了解古今词义异同。如: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此句“曰” 、“也” 二处易断,难在“事” “犯”二字 上。如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说是 “子路问别人一件事,有个君子告诉他,不要欺侮,去打他 吧!” 真是天方夜谭。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BACK)
C 、 句中习惯用语。 一是对话用“曰”字。但要注意一人之辞而用“曰”字。例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 梁惠王下》) 二是引文处断句。 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三注意从修辞章法上断句 如《劝学》《五蠹》等多用对比、排偶句,易于掌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 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 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 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
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这里的“国”与下文的“直”、“贼”押韵。这
三个字我们现在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但它们在上古 的时候都属于“职”部。 从行文上看,这首歌基本上都是四字句,“兮” 字前面四个字,“兮”字后面四个字。“我无忠 诚兮何故”这一句在“兮”字后面只有“何故” 两个字,也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同。所以正确的标 点应该是: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 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 贼。’”
去 者 何 与 药
(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 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 不祥?”成与之。后十八岁,成病竟 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Hale Waihona Puke 再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自通 鉴》卷三十七)
这是不近情理的。兵士投水是为了逃命,淹死并 不出于自愿。“投水”后面应该加逗号,意思就 清楚了。这就是说兵败之后,士卒们争着投水逃 命,但在水中淹死的有十余万之多。正确的标点 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一般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 参乘居右。
四匹马拉的独辕车
我国上古时期,一般人乘车时都是立乘, 从车的后面登车,站立在车厢里 。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
辕门
1.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 入之处,仰起两车,并两车辕以表示门,称辕门 2.领兵将帅的营门。 3.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古书中的标点

古书中的标点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 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 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 分句也说成句子。 分句也说成句子。 古人的“句读” 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 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 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 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古文不象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六 古文不象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艺经传是当时的必读书,内容庞杂, 艺经传是当时的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可 能对其中各科都爱好。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能对其中各科都爱好。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传皆通习之。 传皆通习之。 ”
(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诸葛亮《 离 , 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 ( 诸葛亮 《 出师 表》)
这句话用了三个句号, 也就是把全句分成三层意思, 这句话用了三个句号 , 也就是把全句分成三层意思 , 第一层意思是劝勉后主的话, 第一层意思是劝勉后主的话 , 第二和第三层意思说 的都是自己的心情, 但是把主语“ 的都是自己的心情 , 但是把主语 “ 臣 ” 放在第二层 意思的后半句,文气显然很不顺。 意思的后半句,文气显然很不顺。 其实“ 深追先帝遗诏” 仍然是诸葛亮劝勉后主的话, 其实 “ 深追先帝遗诏 ” 仍然是诸葛亮劝勉后主的话 , 字以下,才是说自己的心情。 从“臣”字以下,才是说自己的心情。

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的要求
❖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 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王伯祥《春秋左传读
列传》,中华1962《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标点古文的方法
❖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 举其类。(《左传·襄3》,中华1957《春秋左传读本》)
❖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 举其类。
常见虚词举例
❖ 例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论 语·公冶长》)
❖ 例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资治通鉴》,中华1956)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
子》,朱谦之《老子校译》)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子·告子下》) ❖ 例四: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

古书的注解、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解、标点、翻译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二),古注出现的原因,作用,意义(三)、古注的源流及历代名家注。

(四)、古注的体例、内容(五)、古注的方法(六)、古注的术语(名词)(七)、阅读古注应注意的问题(八)、如何利用训诂方法解释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参考资料书:陆宗达《训诂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赵振锋《训诂学史略》:周大璞《训诂学要略》:洪诚《训诂学》《诗经注疏》;《诸子集成》介绍几本句读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章句》;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武亿《句读叙述》;吕思勉《章句论》;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张仓礼、陈光前《古文断句与标点》。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历史周代(公元前11—3世纪)有掌管翻译的官员象胥”《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说文》:“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与“驿”同源。

汉代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六朝唐宋而盛极,产生了很多翻译大家。

鸠摩罗什(344—413)、真谛(499—569)、玄奘(602—664)三大翻译家。

明清有严复(1853—1921)、林纾(1852—1924)。

谈文言翻译的参考书有: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

较好的翻译余冠英《诗经今译》陈子展《诗经直解》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王世舜《尚书译注》杨伯峻《论语》、《孟子》译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徐放《唐诗》、《宋词》今译季羡林《大唐西域记今译》王利器《史记注译》等。

二、今译的意义1、以今译古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2、提高阅读古文的必要手段三、译文类型——直译和意译意译:允许对原文作适当增减,对语法结构作适当调整。

直译:逐词逐句对译。

四、文言今译的方法—信、达、雅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一古书的注解

《大雅· 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 有家室。”传:古公处豳,狄人侵之,事 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 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 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 子何患于无君?”去之,逾梁山,逸于岐 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 也。”从之如归市。

(2)《左传·隐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 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
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 不得过百雉。”
(3)《论语》:(子)曰:“邦君树塞门,管 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 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颖达《论语
注疏》:“邦君,诸侯也;屏谓之树,人君别内外于门, 树屏以蔽塞之,大夫当以帘蔽其位耳。反坫,反爵之坫, 在两楹之间,人君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 则各反爵于坫上,大夫则无之。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僭 滥如此,是不知礼也。”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
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 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2、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可靠。如《诗经》,古注有毛传、郑笺、 朱熹《诗集传》、(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解》。 今注之源。 (1)《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 心同德。”孔安国《尚书大传》:“我治理之 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 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 南宫适及文母。”
古注的体例 要想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应该首 先掌握它的基本注解体例。 古人对古书的注解首先是从训释经书开始的。 起初,可能由于各训释者学有师承,众家并 出,不敢自专,各种注本与经别行,自成一书。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 一的经注本。经注合一的注本,一般采用正例。 古注分两类:随文注疏; 释词专著。

古代汉语@二、第五章 古书训释2

古代汉语@二、第五章  古书训释2

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一:这两个小生物,又怎么知道? 译文二: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
子谁师?臣师仲尼。
第三节 古文的翻译
3.古文中的修辞手段,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并提:在翻译时应分别对应。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愍知音之难遇, 伤门人之莫逮也。 译文一:古时候,伯牙听到钟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断, 仲尼知道子路战死就把肉酱倒掉,是因为痛惜知音再难 遇到,感伤门人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 译文二:古时候,伯牙听到钟子期去世就把琴弦弄断, 是因为痛惜知音再难遇到;仲尼知道子路战死就把肉酱 倒掉,是因为感伤门人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
练习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 有原隰(xi)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召公谏 弭谤》)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晋 灵公不君》)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勾 践灭吴》)(宁可)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一:我听到庖丁的话,获得了养生的道理 啊! 译文二:我听到庖丁的话,从中获得了养生的 道理啊!
第三节 古文的翻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直译。 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可按现代汉语的表达 方式予以转换。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译文: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①岭南尝献入筒捆布一端八丈,……(《资 治通监》 卷一百一十九) ②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 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监》)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 美的,这就有了丑了。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 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 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 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标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今译: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 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 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 偷窃。”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28
《汉书·刘歆传》:《古文尚书》乃“天汉之后 ,孔安国献之。”其实,“天汉”是汉武帝年号
,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事实 ,除非他的鬼魂还在。荀悦《汉纪·成帝纪》: “孔安国家献之。”原文脱“家”字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 简所致,应互换。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释字词句章指; 2.注释典故; 3.说明语法修辞; 4.增补史实; 5.阐明哲理。
35
1.注释字词句章指 (1) 释词 毛传:“贯,事也。”郑笺:“硕,大也。” 何晏《论语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下引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 子也。” (2)串讲 郑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曰“我事女三岁矣 ,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从中可看出释词, 串讲中也有释词。
30
徐:指徐邈。著 《毛诗音》,已 失传。用一个汉 字注音,叫直音 。简单然而落后 。并非每个汉字 都有同音字,且 所注之字比被注 音者更难认的情 况难免。
31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事也箋云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 其君也女無複食我黍疾其稅斂之 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 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 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貫古亂反徐 音官複扶又反稅始銳反比毗志反
17
《诗经》
经传

毛亨传 郑玄笺

孔颖达疏
集解
朱熹集注
今人注译
余冠英译注
18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楚辞 章句》:“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才妒妇 )

古书的标点古文今译

古书的标点古文今译

(二)注意虚词的位置(断句)。
1、也:通常位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 (表判断。有时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 表疑问的判断)。使用逗号(,)或句 号(。)。
例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论语·公冶长》)
例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例二: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 之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岳 珂《桯史·汪革谣谶》)
(六)注意逻辑关系。
例一: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 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 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早至小桃源伏 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袁枚《游武夷山 记》)
例二: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注意句子完整(主、谓、宾)与 否(使用哪类符号)。
例一:A、耳目之用均也,目不能见百里, 则耳亦不能闻也。(《论衡·书虚》)B、 耳目之用,均也。目不能见百里,则耳 亦不能闻也。
例二:A、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 洗足而见郦生。(《资治通鉴》)B、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
5、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 子·非乐》)//毕沅作:启乃淫溢康乐于 野,饮食。
6、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 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资治通 鉴》)
7、又吕嘉之反,《史记》、《汉书》、 《通鉴》年月日并有参差;玉海灭南越, 月日亦与《史》、《汉》异。(校点本 《南越五主传》)
8、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 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部西羌, 皆百姓所畏服。(《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注引张璠《汉纪》)
例一: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 记·大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按:譯文將“斃”譯為“死”誤。 “斃”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 犬 敝 聲 的 獘 , 《 說 文 ·犬 部 》 訓 為 “ 頓 踣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 投。”投、逗古字通。
最早“句读”二字意义没有不同,分开讲 可以称为“句”,也可以称为“读”,后 人做区分,句意完整的句子称为“句”, 语意不完整的停顿称为“读”。
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 大中小之分;
读,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
二、分析句读的意义
能否正确分析句读,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文 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 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人遥指杏花村。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蔔不可少一文 錢不得(地主和长工的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涣《凉州词》)
古人句读使用并不普遍。《后汉书·班昭传》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马融伏于阁下, 从昭受读。”
唐人李匡文“学识如何观点书”。
《禮記·學記》:“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 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 向也。”
顾炎武《日知录》:“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 九丘(州)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
二、熟悉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籍目录知 识、古书的体例。
熟悉古代文化知识。 《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
受奏其僭侈,真宗以问王魏公旦。” 走马承受,宋代官名,诸路各一员,隶
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 警则不时驰驿上闻。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秦始皇本纪》),誤以古人都是用 數目字加日來記日期的,這個習慣是在 漢以後才形成的,古人多以干支記日, 除非是很特別的日子,才用數目字加時 間名詞來記,例如記孟嘗君田文的出生 月和日就以“五月五日”來記,這是因 為古人以為在这一天出生的小孩有妨害 父母的不祥之兆。故用某月某日來記出 生的日期。
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 公孙 丑上》)
2、以特定的句式为参考。古代汉语中, 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反问句、感 叹句等的结构都比较稳定,各自都使用 相 应 的 关 联 词 或 语 气 词 , 如 : “ …… 者 …… 也 ” , “ 无 乃 …… 乎 ” , “ 不 亦……乎”,“如……何”等,可以帮 助断句。
一、古代的标点
汉代以前,古人就创造了两个最基本的标 点,即“、”和“√”。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说文》:“钩识也。”
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 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 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 。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3、以特定文例为参考。古人写作往往有自己 特定的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比如整齐的句式, 丰富的修辞(特别是对偶、排比、反复、互文 等),掌握这些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可以帮 助断句。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与乾 隆)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 ,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 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 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 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 固足矣。”
如何标点古文
句讀古書是閱讀文言的基本功,能點讀 古書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專門知識,首 先是古代漢語文字、辭彙、語法和音韻 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其次是人文知識。
一、掌握坚实的古汉语知识,熟悉古代汉语 的词法、句法、文法。
1、以特定语词为参考。
常见的句末虚词。如:也、矣、焉、哉、耳、 乎、兮、邪、耶等;常见的句首语词,如: 盖、夫、且夫、今夫、夫唯等,日者、昔者、 向者、俄而等,岂、然、故等,可以帮助断 句;独立的感叹词,如嗟乎、呜呼等,也可 以帮助断句。
这两种符号及其变体即古人谓之句读。
现在能够见到的较早的标点使用,是战 国早期的文献,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 简,有的就用“—”这一符号表示两句 话之间的停顿。
秦汉时期也有不少使用标点的情况。
《流沙坠简》中《屯戍丛残》有一简: “隧长常贤√充世√绾等”。
句读之称,始见于何休《公羊传序》“援 引他经,失其句读。”,“读”又作 “投”“逗”。
譯文加進了“向高帝”、“從來都”、“傳給 左右的大臣看”等詞語,反而顯得拖泥帶水。 “陸賈每次上奏一篇(奏摺),高帝沒有不稱 好的。群臣歡呼萬歲。”
(三)實在無法對譯的要靈活地使用意譯。也 涉及到古今漢語異同的問題。
古今漢語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明顯差別。
1. 古今漢語有詞語使用的不同。
有的古詞語已經死亡,在現代漢語中找不到對 應的詞語去譯,例如:
古文翻譯要特別注重古今詞義、句式上的差別。
(二)盡可能採用直譯
切忌增字為訓。譯文要做到不增不減,增字為 訓,不但有失原書本義,而且有害譯文的意思 表達。例如:
每奏一篇,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未嘗不稱善,左右高呼萬歲。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陸賈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從來都沒有不 稱好的。傳給左右的大臣看,他們都歡呼萬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