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xx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xxxx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xx,犹儒门之有xx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xx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目 录
• 了解金匮要略背景与基础知识 • 掌握金匮要略核心思想与原则 • 深入学习各类病证治法与方剂应用 • 实践运用: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 拓展延伸:现代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预测 • 总结回顾与自我评价
01 了解金匮要略背 景与基础知识
金匮要略简介及历史地位
金匮要略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被誉为“方书之祖”,对后 世中医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金匮要略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 动金匮要略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
06 总结回顾与自我 评价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脏腑经络病症
深入理解了脏腑经络的生理、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掌握 了相关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对金匮要略中阐述的病因病机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疾 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七情内伤”等。
经典名方与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许多经典名方 ,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
等。
这些方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 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
病的治疗中。
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 医生喜欢使用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进行治疗。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学习金匮要略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 技巧,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 记经典条文和方剂组成等。
个体化诊疗趋势
金匮要略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原则,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疗理念不 谋而合,为未来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型药物研发和应用前景展望
中药新药研发
基于金匮要略的理论指导,研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金匮要略中药物的作用机 制,揭示其科学内涵,为药物研发 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四、学习《金匮要略》的启示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经典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所记载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五、对中医文化的认知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系统学习的方法,按照章节和内容进行逐一学习。由于书中内容繁杂,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尽量将内容进行分类,找出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方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其次,我注重实际操作,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最后,我还会找一些权威解读,进行对照学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学习《金匮要略》使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医学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治疗能力,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宝贵之处,坚定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七、结语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金匮要略》,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经方内容的理解

《金匮要略》学习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金匮要略》学习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笔记整理法
总结词
通过整理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总结个人学习心得,促进理解和记忆。
详细描述
笔记整理法是一种将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的方法。在《金匮要略》的学习中,可以采用课堂笔记 、读书笔记或个人学习心得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知识点 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加深记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内容丰富
《金匮要略》共25篇,涉及多种 杂病的证治,包括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为中医 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 使学习更加高效,减少学 习时间和精力成本。
加深理解
通过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金 匮要略》的精髓和内涵。
04
传统学习方法的缺点
缺乏个性:一刀切,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
05
06
效率低下:过于注重细节,缺乏整体把握 。
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
针对初学者的策略
案例辅助:通过案例分析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问题导向:通过解决实际 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重点突出:初学者应先掌 握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习、互相促进
小组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形成良好的学 术氛围。
观点碰撞、激发创新思维
小组内讨论时,不同观点的碰撞能够激发新的思考,为创新思维提 供源泉。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小组内成员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整体学习效 果。
学习成果评估方法探讨
综合考核
05
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估
个人学习成果展示
1 2 3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如何学习金匮要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金匮要略》,这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

我们将学习第二章“伤寒论”,主要内容包括: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2. 掌握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知识;3. 能够运用《金匮要略》中的治疗方法,对伤寒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知识;难点:《金匮要略》中的专业术语和古文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金匮要略》、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伤寒的案例,引起学生对伤寒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讲解《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3. 讲解:讲解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知识;4.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5.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7.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伤寒论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2. 请列出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知识;3. 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伤寒的案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的了解程度如何?学生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清楚?在下一节课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

我们将学习第二章“伤寒论”,主要内容包括: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

这部分内容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3. 能够运用《金匮要略》中的治疗方法,对伤寒进行预防和治疗。

浅谈《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浅谈《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浅谈《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金匮要略》是一本经典的中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习的圣经之一、它由东晋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他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
于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
详细的探讨。

其次,注重《金匮要略》的实践应用。

作为一本临床实用的医学书籍,《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将书中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可以从临床常见病与中医经典
方剂中寻找对应,结合具体病情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理
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医
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医师交流,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指导。

第四,注重实际运用与反复研读。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需要理解其
内容,更要注重其应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运用,通过临床
实践的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同时也要注意总结反思,发现问题
和不足。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研读,可以多次阅读同一章节,
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次意义。

通过反复研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ppt课件

金匮要略ppt课件

学术交流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 会,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 和临床经验,拓宽视野。
案例分析方法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和讨论,加深对《金匮要 略》中相关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理
解和掌握。
案例对比
将不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 性和差异,提炼出更具普遍性的治 疗规律和经 成系统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肠痈
探讨肠痈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痔疮
论述痔疮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妇科疾病应用
月经不调
阐述月经不调的病因、症状、辨 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带下病
分析带下病的证型、治法及代表 方剂。
妊娠病
探讨妊娠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产后病
论述产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拓展相关领域知识 建议学生进一步拓展与金匮要略相关的中医药知 识领域,如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以更全面地理 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探索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 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及辨证论 治规律的探讨。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临床实验研究
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探索与实践。
经方配伍规律及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方剂学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规律。
《金匮要略》常用药物的功效及药理作 《金匮要略》方剂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
用。
研究。
中药药理学研究
《金匮要略》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金匮要略》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金匮要略》背景知识讲解《金匮要略》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3 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理解《金匮要略》的方法,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二章:脏腑病证2.1 脏腑病证概述讲解脏腑病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2 具体脏腑病证分析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三章:经络病证3.1 经络病证概述讲解经络病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2 具体经络病证分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四章:气血津液病证4.1 气血津液病证概述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4.2 具体气血津液病证分析气虚、血瘀、津液代谢失常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4.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五章:杂病证治5.1 杂病证治概述讲解杂病证治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5.2 常见杂病证治分析感冒、咳嗽、哮喘、泄泻等常见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5.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六章:方剂应用6.1 方剂概述讲解方剂的定义、组成、分类及作用原理。

6.2 《金匮要略》常用方剂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常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并讲解其组成、用法及适应症。

6.3 方剂应用实例通过具体病例,演示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并解释用药原则。

第七章:诊断方法7.1 望诊讲解望诊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观察病人的肤色、形态、舌象等。

7.2 闻诊讲解闻诊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

【引用】金匮要略学习纲要

【引用】金匮要略学习纲要

【引用】金匮要略学习纲要[临床经验] 【引用】金匮要略学习纲要金匮是运用整体观和脏腑经络学说对内科杂病部分外科和妇产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典范。

因此熟悉本书内容,掌握其辨证论治的方法,是运用本书理法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的十分重要条件。

笔者认为在学习金匮辨证方法之前,首先要熟悉中医基本的辨证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金匮的辨证方法。

辨证论治的概念与基本方法一、何谓辨证论治我认为证字,是指证据。

它包含了患者当时的各种症状,体征和产生病变的病因、发病条件,甚至包括病情的发展和变化等等实际情况。

诊治疾病就像审理案子一样,必须拿到各种证据,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因此,所谓辨证,就是收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脉、舌、病因、变化过程等等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辨别,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是一个必须应用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辨别、归纳的过程。

这过程称做理。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别诊断的结果,包括其病因、病机、病性、部位等制定出治疗方法这叫做法。

然后根据这方法再进行选方用药,这过程称做方药。

中医诊治疾病,必须具备理法方药。

例如,张××,36岁,某公司职员。

于2000年12月21日发病,其主诉是咳嗽半个月。

患者于半月前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咽痒、咳痰色白起泡沫,恶风,每遇吹风咳嗽加重,伴有头晕头痛,咽喉不适,饮食欠佳,胃脘胀满,嗳气,体倦,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浮滑等证。

根据病人的病史,当时是冬天,气候比较寒冷,不慎着凉,可推断出病因是感受风寒引起,这是证据之一,但是否有风寒之证呢?从问诊得知有恶风症状,咳嗽于吹风以后和晚间加重,且咽喉发痒这是风寒为患的证据。

而患者又出现头重,纳呆,嗳气体倦,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微腻,显而易见,这些就不是表寒症了,而应属于里湿之证据。

从以上证脉综合得知为外寒里湿证。

治法当解表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止嗽散加苏叶、藿香、神曲、茯苓、川朴等。

应当指出,在临床辨证时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以及发病的原因,或者治疗变化等都必须细心询问和了解,证据一定要客观、真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会影响辨证的准确性,自然也就影响疗效。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09级中医一班郑萍2一、《金匮要略》基本概况《金匮要略》原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原著共25篇,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原著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二、《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包括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据脉论理;辨证论治;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因势利导等。

(二)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包括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等。

三、学习心得今年我们有幸学习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经典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经典中发掘对临床有用的价值。

首先,从本书开篇我们可以知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五脏功能失调或气机阻滞时,人就生病。

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疾病的治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第一、重视肝脾之间的关系:本书中多条原文提到肝脾的重要性,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治疗时应该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不可见肝治肝,这样往往不能取到很好的疗效。

又如防己黄芪汤、小建中汤等方剂均运用芍药来调和肝脾,肝和则脾胃和,故在临床实际中,应该重视肝脾的治疗。

第二、组方特点:本书中多首方剂均体现药物加减变化的灵活性。

例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等多首方剂均有这个特点;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治疗吐血证却不用止血药也可以治疗出血证,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热盛吐衄的证治,体现张仲景用药的灵活性和治病求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略学习精要

金匮要略学习精要

金匮要略学习精要绪言一、《金匮要略》沿革《金匮要略》又名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

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其原书名《伤寒杂病论》,但书成后正值汉末时期,由于战乱迁徙,全书十六卷已经散失不全,据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成为《伤寒论》十卷,但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部分,其中杂病部分,当时没有发现。

目前我们采用的原文大部分是根据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北宋(宋仁宗)翰林学士王珠在翰林院的残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妇人病。

宋(1057年)设校正医书局,召集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林亿等校正此书时,因伤寒部分在当时已有较完整的王叔和撰次本十卷,于是将伤寒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杂病部分,改名《金匮要略方论》,这就是现在的《金匮要略》。

匮——即“木贵”的古体字。

金——指“金属”,并非单指“金”。

“金匮”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金匮”与“玉函”都是后人赞赏仲景著作的尊称,“金匮”并非是本书的专用。

从《金匮要略》的书名来看,“金匮”二字,按《汉书•高帝纪》上说:“与功臣剖符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金匮”、“石室”是藏放封建帝王的圣训和实录的地方,将“金匮”作为书名,是代表重要和应当珍视的东西的意思。

《金匮玉函经》为《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

要略:摘要,简略。

以“要略”二字,是说明书中的证治方药如兵书中的重要韬略一样。

所以,清•陈念祖说:“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也。

”略也是要,大要;要略即重要、切要,亦指要点、纲要。

也有注家提出同属节略本,是说本书已非仲景杂病论的全貌,而是经过后人的删节,保留了原著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方论:直接指明其属性为临床医书,只是在医界中常略而不提。

元刻本,邓珍本明刻本①徐熔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部丛刊》二版、《四部备要》)②赵开美本(《仲景全书》)③俞桥本(《四部丛刊》初编)《今释》:“金匮刻本,当推《医统正脉》徐熔本为最,俞桥次之,通行《仲景全书》又次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的学习每位中医学子来讲都是很重要的,然而由于书籍年代久远,以及书里面条文文法特殊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中医学生对本书的领悟不是很深,本文就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做简单总结。

1比较记忆
纵观《金匮》全书,会发觉《金匮》普遍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医学理论和诊疗实践进行阐述。

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5 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本条论述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偏实的可兼腹胀、大便不畅,脉弦紧等症状;偏虚的可兼四肢不温、大便溏、
舌淡脉迟弱等症状。

通过比较症状的不同点,立通补两法,选方亦不同。

再如《水气病》篇第2 条“……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风水和黄汗都可以出现全身浮肿,通过症状(现象) 的比较,黄汗有小便通利、不恶风等症,可以鉴别诊断。

2 分类背诵
原书对于疾病的分篇,有以数病合为一篇,以病机相同、证候近似或病位相近为依据;也有一病分为一篇的,根据此篇的独立性较强或临床表现有鲜明的特点而单独成篇,为后世学习和研究《金匮》提供方便。

如将痰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

根据病因的
不同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等。

在水气病篇,根据水气病
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部位,又把水气病分为风水、正水、皮水、
石水、黄汗等类型。

根据各种疾病的病机及主症去相应的进行记忆,是《金匮》学习的一个重点。

3 积极归纳与总结
《金匮要略》中,很多条文都会出现前后互现,进行条文间的互参归纳总结是学习《金匮》的一个重点。

以肾气丸为例,全书用肾气丸有五处,一是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二是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四是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五是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
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病虽病名、症状皆有所不同,但病机
都属于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

通过归纳而得出相同病机,故可以异病同治。

《痰饮咳嗽病》篇第28 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支饮呕吐伤津应该口渴,但是此
时不渴,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则知不渴说明水饮还停留在心下,呕吐
排出部分饮邪,但疾病未愈,需用小半夏汤治疗。

4 以证测方,以方测证
《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条文, 有的证详而方略, 有的方具而证略, 这就需要据证而测其方, 或从方以测其证。

如《中风历节病》“少阴脉浮而弱, 弱则血不足, 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

本条有证而无法, 但测其证, 知为血虚受风, 风血相搏, 气血不
通的历节病, 治法需养血祛风。

以方测证的更为多见, 如《咳嗽上气病》“咳而脉浮者, 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 泽漆汤主之。

”本条叙证简略, 很难说明其临床症状, 但从方药来分析, 可知前
者为外寒引动内饮,肺气郁闭,除脉浮外, 应有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烦躁、倚息不得平卧、发热恶寒、舌淡苔腻或滑等证, 故用温化寒饮, 止咳平喘的厚朴麻黄汤。

后者为水饮久留而内结, 阳气阻遏, 除脉沉外, 应有身体浮肿, 咳逆上气, 二便不利等证, 故需
逐水通阳, 止咳平喘的泽漆汤。

再如《痰饮病》篇“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等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同一症状, 并列二首方剂,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施用何方, 就需从方剂中推测,
苓桂术甘汤为温运脾阳之方,其本在脾, 除短气、小便不利外, 还需有心下悸、胸胁支满、目眩、纳少乏力、便沽等证。

肾气丸为温肾助阳之方, 其本在肾, 除短气、小便不利外, 应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少腹拘急不仁等证。

它如“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同一道理。

总之, 证略者, 从方药考究, 方缺者, 按证候推测, 从而准确
地掌握辨证和遣药规律。

5 学会否定
对于一些证候难以从正常诊断思维进行判断时,可以逆向寻找不属于某证的依据,通过排除否定而达到确定诊断的目的。

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第5条:“病人面无色,无寒热。

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病人“无寒热”
排除失血是由外感所致,指明为内伤出血。

6 与《伤寒论》互参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为同一本书,乃经后人归纳整理后才分开的,因此两本书有很多共有的方剂,积极与《伤寒论》进行互参,是学好《金匮》的又一个方法。

如悬饮证治, 《金匮·痰饮病》篇条文是“饮后水流在胁下, 唾咳引痛, 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 悬饮内痛”,“病悬饮者, 十枣汤主之”。

而《伤寒论》对此叙述较详, 认为系外感引起, 开始多见表证, 待表解之后, 具有“头痛,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千呕、短气”时,可用十枣汤。

如果仅据“咳唾引痛”而用峻逐水饮的十枣汤, 似乎有药重病轻之弊。

它如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等, 互以参考, 其应用的目标就能了然于胸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