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的学习每位中医学子来讲都是很重要的,然而由于书籍年代久远,以及书里面条文文法特殊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中医学生对本书的领悟不是很深,本文就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做简单总结。
1比较记忆
纵观《金匮》全书,会发觉《金匮》普遍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医学理论和诊疗实践进行阐述。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5 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条论述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偏实的可兼腹胀、大便不畅,脉弦紧等症状;偏虚的可兼四肢不温、大便溏、
舌淡脉迟弱等症状。通过比较症状的不同点,立通补两法,选方亦不同。
再如《水气病》篇第2 条“……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风水和黄汗都可以出现全身浮肿,通过症状(现象) 的比较,黄汗有小便通利、不恶风等症,可以鉴别诊断。
2 分类背诵
原书对于疾病的分篇,有以数病合为一篇,以病机相同、证候近似或病位相近为依据;也有一病分为一篇的,根据此篇的独立性较强或临床表现有鲜明的特点而单独成篇,为后世学习和研究《金匮》提供方便。如将痰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根据病因的
不同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等。在水气病篇,根据水气病
的病因、病机、症状及部位,又把水气病分为风水、正水、皮水、
石水、黄汗等类型。根据各种疾病的病机及主症去相应的进行记忆,是《金匮》学习的一个重点。
3 积极归纳与总结
《金匮要略》中,很多条文都会出现前后互现,进行条文间的互参归纳总结是学习《金匮》的一个重点。以肾气丸为例,全书用肾气丸有五处,一是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二是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四是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五是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
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虽病名、症状皆有所不同,但病机
都属于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通过归纳而得出相同病机,故可以异病同治。
《痰饮咳嗽病》篇第28 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支饮呕吐伤津应该口渴,但是此
时不渴,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则知不渴说明水饮还停留在心下,呕吐
排出部分饮邪,但疾病未愈,需用小半夏汤治疗。
4 以证测方,以方测证
《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条文, 有的证详而方略, 有的方具而证略, 这就需要据证而测其方, 或从方以测其证。如《中风历节病》“少阴脉浮而弱, 弱则血不足, 浮则为风, 风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本条有证而无法, 但测其证, 知为血虚受风, 风血相搏, 气血不
通的历节病, 治法需养血祛风。以方测证的更为多见, 如《咳嗽上气病》“咳而脉浮者, 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 泽漆汤主之。”本条叙证简略, 很难说明其临床症状, 但从方药来分析, 可知前
者为外寒引动内饮,肺气郁闭,除脉浮外, 应有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烦躁、倚息不得平卧、发热恶寒、舌淡苔腻或滑等证, 故用温化寒饮, 止咳平喘的厚朴麻黄汤。后者为水饮久留而内结, 阳气阻遏, 除脉沉外, 应有身体浮肿, 咳逆上气, 二便不利等证, 故需
逐水通阳, 止咳平喘的泽漆汤。再如《痰饮病》篇“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等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同一症状, 并列二首方剂,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施用何方, 就需从方剂中推测,
苓桂术甘汤为温运脾阳之方,其本在脾, 除短气、小便不利外, 还需有心下悸、胸胁支满、目眩、纳少乏力、便沽等证。肾气丸为温肾助阳之方, 其本在肾, 除短气、小便不利外, 应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少腹拘急不仁等证。它如“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同一道理。
总之, 证略者, 从方药考究, 方缺者, 按证候推测, 从而准确
地掌握辨证和遣药规律。
5 学会否定
对于一些证候难以从正常诊断思维进行判断时,可以逆向寻找不属于某证的依据,通过排除否定而达到确定诊断的目的。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第5条:“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病人“无寒热”
排除失血是由外感所致,指明为内伤出血。
6 与《伤寒论》互参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为同一本书,乃经后人归纳整理后才分开的,因此两本书有很多共有的方剂,积极与《伤寒论》进行互参,是学好《金匮》的又一个方法。如悬饮证治, 《金匮·痰饮病》篇条文是“饮后水流在胁下, 唾咳引痛, 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 悬饮内痛”,“病悬饮者, 十枣汤主之”。而《伤寒论》对此叙述较详, 认为系外感引起, 开始多见表证, 待表解之后, 具有“头痛,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千呕、短气”时,可用十枣汤。如果仅据“咳唾引痛”而用峻逐水饮的十枣汤, 似乎有药重病轻之弊。它如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等, 互以参考, 其应用的目标就能了然于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