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14版)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以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多个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成果等。

六、学科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

因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相应的数学和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次,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为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科研训练和团队合作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培养方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为此,培养方案应该设置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只有综合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3.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5.了解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主干课程设置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1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07.6.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07.6.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英文名: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am专业代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071201)学科门类:理学门(07)、电子信息科学类(0712)一、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技术、管理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本专业培养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方式本专业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教学计划中特别加强了数学、物理学的学习;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加强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三个方向的综合教学,加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作等最新技术;为了突出特色,注意了本专业在林业、生物学等学科的应用情况;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各类课程均安排有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知识面。

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等环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另外采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年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竞赛,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划方案.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划方案.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了解水利水电方面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器件开发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能够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和产品研发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能够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复杂工程问题,达到工程师水平,或者能够在与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接受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成为相应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技术骨干;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织中小型项目的实施,独立领导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任务。

4.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

三、培养(毕业)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了解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5.了解和跟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至少195学分方可毕业。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感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电信息处理、弱信号检测、数字图像处理、数据结构、智能仪器、现代信息检测与处理实验技术、软件工程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基本学制修业年限为4年,采取弹性学制,可在3~6年获得全部学分,完成学业。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六、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七、教学进程安排附表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附表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四、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符号说明:⊙军训及入学教育·理论教学:考试= 假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计算机实践+ 金工实习△公益劳动/ 学年论文廿社会实践(调查)▲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毕业教育×机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45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6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表教学副院长:段锦负责人:孙俊喜校对人:段锦7。

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20141201

2014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20141201

TRUE 选修不低于2学分
TRUE TRUE TRUE
TRUE 学位 TRUE TRUE TRUE 学位 TRUE TRUE TRUE 学位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52.0 1253.6
55.80% 1.76% 42.44% 总学分不超过175学分(170学分左右)
和部分课程已锁
备注
总学时=学分*16 验证1 TRUE
理论+同步+实 践=总学时 验证2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6.0 6.0
96.0 96.0
88.0 88.0
0.0 0.0 36.0
8.0 8.0 411.6 1 98 1 1 1 1 1 2 2 2 3 4 5 学生处 学生处 学生处 科技处 教务处 基科系 学生处 科技处 教务处 学生处 学生处 教务处
124.6 2005.6 1558.0
1.0 1.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2 6.7 2.0 2.0 2.0 2.0 2.0 4.0 4.0 8.0 1.0 2.0 1.5 2.0 1.5 6.0
16
7 7
机电系 机电系
小计
0
16
汽车电子方向 1 2 2 2 小计 6.0 车载网络技术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考试 考试 3.0 3.0 48 48 0 0 96.0 80.0 0.0 16.0 48.0 32.0 16 7 7 机电系 机电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坚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开发、研究等工作,能够服务于水利、电力等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掌握全面的电子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系统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现代FPGA应用开发技术和现代DSP技术;4. 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宽广的信息检测与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5. 获得较好的应用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6. 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8.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

六、主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电路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号处理、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以传感技术为隐含线,以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为主线条,培养学生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芯片、传感器及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综合设计开发能力。

本专业适用于泛网络时代对智能电子信息设备在集成电路设计、系统电路设计、传感器集成、嵌入式软件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硬件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安全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及创新应用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智能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泛网络时代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能够达成如下12个方面预期的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复杂问题,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功能协议设计、系统效能分析等;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包括:问题凝练、系统建模、关键信号和噪声分析,以获得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芯片/板卡)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和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化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成为复杂环境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环境电波传播、信息感知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测试等工作;(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电子信息方面的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复杂科学和技术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中的基础科学、复杂系统、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创新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和实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领域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实现学术研究能力提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本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本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集成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等宽厚的基础和系统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爱国敬业、诚信务实、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在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电路与系统、微机电系统等方面接受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

初步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和新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3.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获得较好的器件、电路及电子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具备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固态电子论、微电子工艺、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基于Verilog的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

电子信息科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科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计划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和技术趋势。

2.发展综合能力:毕业生应具备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培养计划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2.专业拓展课程:包括通信原理、微电子学、分布式计算、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3.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毕业设计。

实验课程通过实践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课程通过实际工作的实践,使学生对工作环境有真实的认识。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个电子信息科与技术相关的项目。

4.学科交叉选修:鼓励学生在培养计划中选择与电子信息科与技术相关的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

5.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培养模式1.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实践环节: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科交叉:鼓励学生选择与电子信息科与技术相关的学科进行交叉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能力。

4.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评价标准1.综合考核: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和实验报告等进行学业评估,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07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修改

07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修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能够在电子、信息和通信等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应用研究、技术管理、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接受电子设计、信息处理、程序开发和生产实践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2.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 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文检索及相关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4.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5. 熟悉本专业领域某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6.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7. 具备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能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和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三、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系统原理。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75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34学分,实践课41学分。

(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1.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教育课)需修满50学分。

其中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一设置,确定开课单位,统一规定课程学分和学时及必须达到的最低学分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科学、人文、艺术三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修满8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3、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熟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5、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电子技术认识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路电路CAD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装配实习、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

五、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作为第二专业辅修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

七、专业教学任务实施方案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3、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见附表4)4、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5)八、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与毕业学分统计表附表2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附表3 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附表4 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附表5 课程学期进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1 1 2 1 8
17周
1周 1周 2周 1周
12周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X1 X1 X2 X3 8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
课程编 号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课程学时数 学 学 考核 修读 分 时 理论 实验 上机 课外 方式 学期 39 883 688 195
说明:详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学科基础平台课 28220100 高等数学Ⅰ(1) 28220110 高等数学Ⅰ(2) 28220070 线性代数Ⅱ 2822002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Ⅱ 28320090 大学物理 28320100 大学物理实验 28023050 工程制图 28220040 复变函数Ⅰ 专业基础课 28023010 电路 28023020 模拟电子技术 28023030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28023040 数字电子技术 2802306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Ⅰ 2802307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 专业必修课 28020211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28033010 电子信息技术导论 28033020 高频电子线路 28034010 信号与系统Ⅰ 28034020 电磁场与电磁波 28034030 数字信号处理 28034040 通信原理I 28034060 通信技术研讨课* 28034070 信号处理技术研讨课* 28033030 电子技术研讨课* 28033040 软件技术研讨课* 28033050 科技创新研讨课* 28033060 专业前沿讲座 27.5 5 5 3 3 4 1 3.5 3 19 4.5 4 1 4.5 4 1 27 4 2 3.5 4.5 3 3.5 4.5 464 416 80 80 80 80 48 48 48 48 64 64 32 64 48 48 48 352 256 80 64 64 64 32 80 64 64 64 32 480 384 80 48 32 32 64 48 80 64 48 48 64 48 80 64 48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32 32 1 2 1 3 2 2 1 3 2 3 3 3 4 4
2.5 3.5 3.5 2.5 2.5 2 3.5 2.5 2 2 2.5 2.5 2 2 3.5 2 2 2.5 2 2.5 2.5 3 1.5 1 1.5 1.5 1 1.5
48 64 64 48 48 32 64 48 32 32 48 48 32 32 64 32 32 48 32 48 48 64 48 32 48 48 32 48
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Java程序设计 Web技术 数据结构Ⅱ 软件工程Ⅱ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微波技术与天线 现代交换技术 无线通信 移动通信 光纤通信 现代光网络技术 语音信号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 视频信号处理与传输 信息安全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 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技术 汽车概论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虚拟仪器 C/C++程序课程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FPGA设计技术与应用 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 电子信息系统仿真与设计 应用通信系统综合设计 说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修读32.5学分。
3 4 5 6 6 7 6 5 6 6 7 6 7 6 7 7 7 7 7 5 6 7 X2 X2 X3 X3 X2 X3
实践环节 28033070 工程训练(金工实习) 28033080 工程训练(电工电子) 28033090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28033100 专业实习 28030880 毕业论文(设计)
1
28033210 28033300 28030281 28030351 28030170 28031130 28034120 28034130 28034140 28034050 28034160 28034170 28034180 28034190 28032120 28034210 28034220 28033220 28033230 28036090 28035170 28035080 28033260 28033270 28033280 28033290 28034290 28034300
32 16 96 16 32 16 32 64
16 16 16 16
1
16
16
1
16
16
考试 1 考试 2 考试 4 考试 4 考试 4 考试 5 考试 5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6-8
说明: 要求必须在5门研讨课(加*课程)中选修1门,计1学分。 专业选修课 28034100 数学物理方法 28033120 电子专业英语 28033130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28033140 电子设计自动化 28033150 嵌入式系统 28035030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28033160 DSP原理与应用 28033170 物联网技术基础 28033180 RFID技术与应用 28033190 无线传感网络 28033200 自动控制原理Ⅱ 91 1776 1120 496 3 48 48 2 32 32 1.5 32 16 16 2.5 48 32 16 3 64 32 32 3.5 64 48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2.5 48 32 16 160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3 3 2 4 5 6 6 5 6 6 7
32 48 48 32 32 32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6 16
16 16
32
16 16 16 32 48 32 48 48 32 48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