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部分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3、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4、服务半径:一般指居住区或小区内的居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直线距离。

5、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多需要的空间。

6、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容和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7、城市首位度: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表明某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8、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9、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快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0、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所有建筑物的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l的比值(万平方米/公顷)。

简答题

1、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它将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城市土地的用途结构以及建设的经济性等方面。土地的自然生成,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有着明确的空间定位,由此导致每块土地所具有相对的地理优势或劣势,以及具有独特土壤和地貌特征。另外,土地还有着耐久性和不可变更性。一般来说,土地始终存在着,不可能生长或毁失。常见的变化只是人为地或者自然地改变土地的表层结构或形态。(2)社会属性:

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以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土地的社会属性可能发生变化。土地的社会属性体现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表征:在今天地球表面,绝大部分的土地已有了明确的隶属,即土地已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力。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政治和社会权力不同程度地是地权的延伸和表达。

2)经济表征:土地的经济性是指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城市用地可因人为的土地利用方式,得以开发土地的经济潜力。

3) 法律表征:我国土地产权的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或是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

形式,都有国家法律的明确保障,因而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

2、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但在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反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的地域中心城市。城市规划必须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否则,就城市论城市,就难以把握城市基本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以及布局结构形态。在尚未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必须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为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布局结构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基本依据。

区域规划应与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协调进行。从区域的角度,确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布局等总体框架。总体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区域规划分析和预测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人口的合理布局,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并通过总体规划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在总体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可能需对区域规划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3、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模式是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的。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住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邻里单位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和少量的社区商业等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体系,而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这一模式提出了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5)邻里单位占地160英亩,没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功能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城市发展。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结构不仅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换的先导,决定结构变异和重组。而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进城市功能的转换,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从城市形态的变化则可看到城市发展轨迹的缩影,带有变幻莫测、不可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非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个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个地块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