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一)过敏反应1.IgA抗体2.过敏体质3.被动获得性抗体4.IgG同种异型抗体5.免疫球蛋白多聚体6.结合珠蛋白抗体7.冷球蛋白血症或冷凝集素综合征8.新生儿输血后综合征在输血中或输血后4h内出现如下2种或2种以上症状:斑丘疹,荨麻疹,瘙痒,弥漫性面部发红,局部血管神经性肿,唇、舌与悬雍垂水肿,眶周红斑与水肿,结膜水肿,呼吸窘迫与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并缺乏其他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同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免疫反应2.血液保存中产生的凝血因子3.致热源4.CD1545.遗传倾向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终止后1-6h内体温升高≥1℃,以发热、畏寒伴或不伴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及其他可能引起的发热。

(三)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输血后6h内,新发生或继续加重的下列征象:急性呼吸窘迫(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两肺满布湿哪音等),正液体平衡的证据,脑钠肽(BNP)水平升高,肺水肿的放射学证据,左心衰的证据,中心静脉压升高。

(四)输血相关呼吸困难输血后24h内发生的呼吸窘追,且不符合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或过敏反应的定义。

患者潜在或已有的疾病不能解释呼吸窘迫。

(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ABO血型不合:(1)标准血清质量差(2)被检红细胞发生变化(3)受血者血浆异常而出现假凝集(4)由技术操作不当造成差错2.A2亚型不合3.Rh血型不合4.其他稀有血型不合5.A、B、AB型患者输注O型血6.输注不相容血浆7.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8.一般血清学方法未能发现的血型抗体。

9.受者自身红细胞缺陷输血后24h内出现溶血的症状/体征,如寒战、发热、背痛/侧腹痛、低血压、酱油尿、鼻出血、少尿/无尿、肾衰竭、DIC、静脉穿刺部位的疼痛和/或渗出,同时伴有ABO血型不合或其他血型系统红细胞抗原不合,或核查发现错误输血。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后紫癜
定义:输血后紫癜是一种免疫反应,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再次输血时会引 起过敏反应。
症状:皮肤出现紫癜、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有呼吸窘迫、休克等症状。
预防:通过检测抗体和交叉配血,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避免使用有反应史的血液。
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抢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致热源物质引起的反应, 如细菌、病毒等存在于血液制品 中
处理: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 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过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定义: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发生机制:与受血者体内已存在的IgE抗体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
症状: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
建立严格的献血者筛选机制,对献血者 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 合评估,确保献血者符合标准要求。
对献血者进行心理评估,排除存在心理障 碍或精神疾病的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无 虞。
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严格筛选供血者: 确保血液来源安 全可靠
规范采血流程: 确保血液采集、 运输、储存过程 中的质量与安全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空气栓塞、血块形成、输血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进而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03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其健 康状况良好,无传染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血 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方面的检测,确 保血液质量安全可靠。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建立应急预案: 医院应建立输血 不良反应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 生输血不良反应 时能够迅速采取 有效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
02
01
03
原因
血型不合、血液保存不当等
症状
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碱化尿液、利尿等,严重者可考虑换血 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原因
01
血液保存不当、采血或输血过程中污染等
症状
02
高热、寒战、败血症等
处理措施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
其他少见反应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选择合适 的血液制品和输血方式;在输血前进行充分的受血者和供血者 评估,确保血液安全;在输血过程中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发 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重要性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 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输血不良 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原因
免疫反应、细菌污染等
症状
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
处理措施
减慢输血速度、物理降温、使用解热镇痛药等
过敏反应
原因
IgA或IgM抗体与供血者相应抗 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等
症状
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 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 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原因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等
症状
呼吸困难、皮疹、腹泻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治疗、支持治疗等,严 重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03
处理措施及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输血不良反应护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护理措施

做好血液储存管理
血液采集
血液采集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采血后应及时分离出血浆和红细 胞等成分,并按照规定温度储存

冷链管理
血液储存过程中需保持冷链环境, 以确保血液不会变质或污染。同时 ,在运输过程中也需保证冷链不断 。
定期检查
血液储存期间需定期检查血液的质 量和有效期。对于过期或变质的血 液,应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
循环超负荷
总结词
循环超负荷是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 水肿等症状。
详细描述
循环超负荷通常是由于输血过多或速度过快引起的。患者可能出现 肺水肿、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治疗,如洋地黄类、利尿剂等, 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枸橼酸盐中毒
总结词
减少输血次数
限制输血指征
对于可以采取其他治疗措施的患 者,应尽量避免输血。例如,对 于贫血严重的患者,可以优先考
虑使用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
推广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指收集并处理患者自 身的血液,在需要时进行回输。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外部血液的 需求,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血液回收技术
血液回收技术是指将手术中或创 伤后流失的血液进行回收、处理 和回输。这种技术可以充分利用 有限的血液资源,减少输血次数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特别是对于可能出现的 迟发性不良反应要特别留 意。
记录反应
详细记录输血后的不良反 应表现、处理方法和结果 ,为后续诊疗提供参考。
及时处理
对于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 ,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护理 措施,减轻患者的不适。
04
CATALOGUE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措施
对于输血引起的过敏反应 ,可给予受血者抗过敏药 物如地塞米松、异丙嗪等 进行治疗。
抗休克治疗
若出现休克症状,应给予 受血者抗休克治疗,如补 充血容量、升压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如溶血反应等,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与信息反馈
预防措施
在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过敏史、身体状况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 险。
提出进一步优化预防措施的建议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推广自体输血
建立更加严格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从采 血、检验、储存到输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 控,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自体输血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传染病的风险,应 推广自体输血技术的应用。
加强医患沟通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充分告知受血者输 血的风险和必要性,并取得受血者的知情 同意。
现并处理问题。
运输容器选择
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专用血液运 输容器,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中
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开展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输血操作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正确、安全 的输血操作。
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医护人员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如出现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能够及时处理。
沟通与协作
信息反馈
对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 施进行处理。同时,应将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总结,以不断提高输血安全和应急处理能力。
04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建议
提高血液筛查与检测技术
病毒筛查
应用先进的病毒检测技术,如核 酸检测(NAT),缩短检测窗口期,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肺微血管栓塞
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体外循环病人可引起脑栓塞。 预防 采用微孔滤器(20~40μm)除去微聚物; 选用保存期短(7天内)含微聚物少的血液; 选用成分输血 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输血后紫癜(PTP)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 输血后5~10天发病; 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IA1)。 即:血小板PIA1抗原阴性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 PIA1 抗体,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床表现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30天(平均21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延,伴有发热、腹泻、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死于严重感染。
血液辐照预防TA-GVHD
一、原理
应用血液辐照仪(器)发射出的r射线照射血液,通过控制射线剂量,选择性地杀灭血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从而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TA-GVHD是供者血中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视受者为“异己”而排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前列腺素E2(PGE2)
功能:①减少巨噬细胞Ⅱ类抗原的表达和 抗原提呈功能; 抑制IL-2的产生; 降低靶细胞对IL-2的应答。
PGE2:
IL-2:主要由TH产生,
功能: ①参与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Tc的产生 增强NK细胞的活性
三、适应证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受血者、早产儿受血者、强烈化疗、放疗受血者、宫内输血受血者、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等。
二、需要辐照的血液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粒)细胞、新鲜液体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除外)。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及时准确地识别输血不良反应对于保障受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以便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和护理。

1. 体温升高,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表现之一。

一般来说,体温升高超过1℃,或者达到38℃以上,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

此时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 皮肤变化,输血后出现的皮肤瘙痒、皮疹、红斑、水肿等症状也是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之一。

这些皮肤变化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引起的,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呼吸困难,输血后出现呼吸急促、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可能是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引起的呼吸系统问题。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辅助呼吸,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4. 心血管系统反应,输血不良反应还可能表现为心悸、心慌、血压升高或者下降等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反应。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输血反应引起的,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意识改变,输血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昏厥、意识模糊等意识改变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血压波动或者缺氧等问题引起的,需要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准确地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才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变化,及时判断是否为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必要的护理和处理措施,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多在输入少量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也可 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
发生率约为3%,占总体输血不良反应的 45%左右。
临床表现
轻者:只出现单纯性荨麻疹,为局部红斑、 瘙痒,不发热,无寒战 。
重者:皮肤潮红、出汗、不安、脉快、血 压低、胸骨下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 喘鸣、干咳、恶心、腹绞痛、血管神经性 水肿,甚至会厌水肿。
Mediated by IgG antibodies
• Patient previously exposed to RBC antigen and has low antibody titer until exposed again
• Rh, Kidd, Duffy, and Kell
DAT negative at first, but becomes + Elutions a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Ab
内) 输血 10-15 mL不相合血液即可引起。
Symptoms
Fever Chills Acute renal failure Early signs
– Anxiety – Pain at infusion site – Back/chest pain
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HTRs occur at least 24 hrs after transfusion
临床表现:畏寒、寒战、发热、出汗、可伴恶心、 呕吐、心悸和头痛。
引起的原因
致热原
• 细菌内、外毒素 • 非蛋白类杂质 • 输血或采血器具上的残留变性蛋白质或不洁物质
免疫反应
• 受血者产生的HLA/HNA抗体 • 献血者血液内含有HLA/HNA抗体 • 异体血浆输注产生的抗体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按照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将输血反应分为急性反应及迟发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小时内的称为急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 小时之后的称为迟发性反应。

按照输血反应有无免疫疫因素参与,又可将输血反应分为免疫性反应及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包括许多我们通常所说的输血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常由血制品物理效应所致,还包括输血传播疾病。

表12-1 为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一、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FNHTR发生率约为0.5%--1.0%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约占总输血不良反应的 52.1%。

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

有FNHTR病史者,第二次输血时约15%再次出现FNHTR。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致热原它是指任何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的变性蛋白质等。

随着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的广泛应用,灭菌条件的改善,制药技术改进和热原检测水平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已较为少见。

(二)免疫反应66%~88% FNHTR由HLA 抗体、HNA抗体或 HPA抗体引起。

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逐渐产生这些同种抗体,其中以HLA抗体最为多见。

通常在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HLA 抗体频率约为54.70%。

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导致 FNHTR。

(三)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FNHTR 发生率随血液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可能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有关。

在贮存血特别是(22士2)℃保存的血小板中,含有大最的细胞因予包括IL-1β、IL-6和 TNF-a等。

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这些细胞因予的含量逐渐增多,并与其中的白细胞数量成正比。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可能是
由于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流程通常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确保
输血管道畅通。

2. 保护患者,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3. 评估症状,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寒战、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4. 护理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护理处理,比如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以给予氧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热
药物等。

5. 抽取标本,在停止输血后,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
检查,以确定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

6. 报告和记录,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疗机构的
输血科或者质控部门,并进行详细记录。

7. 处理原因,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能需要对血液制品、输血设备、输血操作等进行检查和调整。

8. 继续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
护理,比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总之,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全面、科学的护理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疗
机构需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改进,以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性。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为治疗失血、贫血等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然而,与之相关的输血反应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

了解输血反应的类型和预防方法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包括急性溶血反应、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并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

通过加强对输血反应的认知和实施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一、常见的输血反应类型1.1急性溶血反应这是一种由于血型不匹配引起的严重反应,主要发生在ABO血型不匹配的情况下。

当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到输血中的不同型红细胞时,患者体内血型抗体攻击这些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溶解。

症状包括发热、寒战、背痛、尿液变色等。

预防方法包括严格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匹配相容的血液。

1.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是由于患者对输血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

症状可能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预防方法包括在输血前进行过敏史询问、在输注过程中加强观察,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1.3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带入的血小板成分中的细胞因子的聚集或者是针对献血员白细胞的抗体所引起。

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等。

预防方法包括输注少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前使用退热药;症状严重者使用洗涤红细胞。

1.4循环超负荷循环超负荷是一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心脏负荷过重的情况。

当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多时,血液的快速输入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超过其正常承受范围。

这可能导致心衰、肺水肿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循环负荷过多的发生通常取决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输血过程的控制。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指标,合理控制输血速度,以避免循环负荷过多的发生。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PPT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等药物治疗,同时严密 监测生命体征。
过敏反应
总结词
01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02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方法
03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
疗,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
免疫反应
受血者可能产生针对供血 者血细胞的抗体,再次输 血时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 反应或溶血反应。
血型不符
ABO血型不符是最常见的 免疫因素之一,可能导致 溶血反应。
血液成分问题
血液成分不纯
血液中可能含有细菌、病 毒、药物等杂质,导致输 血不良反应。
血液保存不当
过期或保存不当的血液可 能导致血液成分变质,引 发不良反应。
溶血反应胞破裂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 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由于血液中存在细菌而引起的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 呕吐等症状。
溶血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 ,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并尽快排出体内剩余的输注血 液,同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等治疗措施,以 保护肾功能,严重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细菌污染反应的处理
总结词
细菌污染反应是指输注的血液中含有 细菌,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 校准和维护,确保其 正常运行。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二) 过敏反应
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轻 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会 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 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某些受 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三) 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约占1/3,死亡率高达36%,应积极组织抢
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较缓和,严重者少见,只要及时诊断 并作出相应处理多能转危为安。 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重视血液标本、坚持正反定型、做好抗体筛 选及严格交叉配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严格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 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安全岗”。所谓“严格交叉配血” 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之外的,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虽然盐水法配血最为简便、快速、成 本低,但有局限性,它不能检出IgG抗体(如Rh系统的抗体)。欧美国 家常用抗球蛋白法检测IgG抗体,我国适合应用凝聚胺法,因为凝聚胺 对Rh系统特别敏感。我国以Rh系统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反应最为常 见。因此,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联合应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进行 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如有条件可采用微柱凝胶试 验(又称卡式配血)则更为安全、可靠。
5. 输血前病人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危害:
由于抗原抗体反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溶血导致的局部微 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引起肾皮质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管 缺血坏死及上皮细胞脱落堵塞肾小管,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症状: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2)迅速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贫血严重者,应输O型洗涤红细胞;
(4)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实行换血疗法;
(5)尽早利用利尿药物; (6)应用碱性药物;
(7)预防DIC发生;
(8)肾上腺皮质激素; (9)其他治疗:为预防肾功能衰竭可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原因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机制:
急性溶血发生后,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和红细胞机制经机体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可引起该系统的阻滞和功能下降,使受 血者易于合并各种感染。
溶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红细胞基质具有凝血活酶样作用,可 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体内形成高凝状态,并可出现静脉血栓 和微小血管血栓,严重者可激发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
临床症状
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30分钟至2小 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出现畏 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 病解释; 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 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
治 疗
①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 对症治疗; ②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 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呼吸障碍、休克等临床表现。

1.1 原因(1)50%患者是由血浆蛋白过敏所致,包括多次输血刺激患者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血可引起严重反应。

(2)由于IgE抗体特异性所致的过敏体质。

(3)被动获得性抗体或免疫球蛋白聚体所致。

(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易发生过敏反应及对输注器械过敏等。

1.2 临床特点(1)症状和体征1)轻度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等。

2)重度出现支气管痉挛、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喉头水肿直至窒息、低血压、休克。

有些患者易伴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2)既往有过敏史。

(3)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等。

1.3 治疗(1)轻度1)一般暂缓输血严格观察。

2)可应用抗组胺药物,如口服苯海拉明等,或肌注盐酸异丙嗓25mg,或地塞米松5 mg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等。

(2)重度1)立即停止输血。

2)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喉头水肿危及生命时,应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保持静脉输液畅通,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0.5ml。

4)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或地塞米松5~15 mg或摇用酸钠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 mg,静滴或静注。

5)倘若出现休克,可用升压药间羟胺(阿拉明几)20 mg(可同时加用多巴胺 20~40mg )溶于 5%葡萄糖盐水 500ml中静滴。

6)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等。

1.4 预防(1)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应用类固醇类药(氢化可的松等人(2)不输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血液制剂。

(3)对体内伴 IgA抗体的患者需输血时,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

2 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 2 h内体温升高 loC LZ上称为输血发热反应。

2.1 原因(1)由于输血使患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或(和)血小板抗体”或(和)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发生发热反应。

(2)白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所致。

(3)血液制剂及采输血器缩在致热原物质或(和)输注细菌污染血液制剂所致。

(4)供受者红细胞ABO血型或(和)Rh血型等不相合输注,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所致。

2.2 互床特点(1)常见于多次输血者或经产妇,并有反复发热史。

(2)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热,可伴有寒战、出汗、恶心*吐、皮肤潮红、心悸、头痛等。

(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等。

2.3 治疗(1)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2)为寻找致病原因,须保留输血前后血标本和输血器具等,随时送检。

(3)对寒战期与发热期患者,应注意:l)寒战期①保暖。

②给予异丙嗓25 mg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 mg 静滴。

2)发热期①物理降温。

②给予阿司匹林0.3g或安乃近0.5g口服或肌注,也可适量给予镇静剂地西泮(安定)5 mg 口服。

(4)很多情况下常伴有过敏反应,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2.5~5 mg或氢化可的松50~100 mg,静滴或静注。

(5)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2.4 预防门)血液制剂及采输血器具应确保无致热原物质,采血与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

u)对反复发生发热性输血反应者采取预防措施,输血前预服退热剂等。

3)对怀疑或诊断有白细胞因素所致,可选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3 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输注最多见,且反应严重;而Rh等血型不合输注引起的反应则较轻。

根据溶血发生缓急可分为急性(速发型)与慢性(迟发型)两种。

3.l 发病机制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系统,即神经内分泌系统产体系统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了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2 临床特点(1)起病缓急与血型及输血量有关1)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输注,患者输人10~50ml 即可出现症状,输入200ml以上可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2)供受者Rh血型不合输注,引起的反应多出现在输血后l~2 h,随着抗体效价升高症状加重。

(2)程度1)轻度溶血可出现发热、酱油色样尿或轻度黄疽,血红蛋白稍下降。

2)重度溶血可出现寒战、发热、心悸、胸痛、腰背痛、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酱油色样尿,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等。

(3)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和血压下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皮肤淤斑、伤口出血等。

全麻时患者发生伤口渗血、出血不止和血压下降是发生溶血的重要表现。

3.3 诊断(1)根据患者症状判断1)急性(速发型)腰背疼痛、脸色潮红、寒战发热、尿呈酱油色等,手术麻醉中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伤口过度渗血等。

2)慢性(迟发型)多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输血后发生无其他原因的发热、贫血和黄疽等。

(2)立即采集患者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呈粉红色,并行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3)检测反应后第一次尿液(尿呈浓茶或酱油色可能是初次见到的体征人行尿血红蛋白测定,并检测尿常规。

(4)核对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患者的血标本与血I 袋上的标签信息是否一致。

(5)对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献血者留样血标本与血袋残余血再次进行红细胞M对和RhD血型鉴定,观察有无血型错误或不相符合。

(6)再次对献血者与患者输血前后血标本进行血液交叉匹 I 配试验,包括盐水介质、酶介质和抗人球蛋白介质;倘若发现患 I 者血清中有某种不相合的抗体,应测定其效价及鉴定抗体特异性;输血后 5~10 d再抽取患者血清测定抗体效价。

(7)取输血后患者血标本中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I 验,倘若阳性可以表明存在血型不合输血的可能性。

(8)检测患者血清间接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可浆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

此外,外周血中可发生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

3.4 治疗(1)立即终止输血,建立快速补液静脉通路。

(2)0.1%肾上腺素0.5~1.0ml皮下注射,或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10~20 ml静注。

(3)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300或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稀释后静滴。

(4)由于病情需要输血,应遵循:1)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可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

倘若ABO溶血,应选用O型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注;倘gRhD溶血,可选用 RhD阴性 ABO血型与患者同型悬浮红细用输注。

2)ABO溶血患者倘若需要输注血浆制剂,应给予输注AB型血浆、AB型冷沉淀。

(5)为防止肾衰,应记录尿量。

1)根据尿量、尿色,可快速补液,可选用生理盐水或(和)葡萄糖盐水,及低分子右旋糖静滴。

2)维持尿量100ml/h,可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250ml静滴或呋塞米(速尿)40~80mg静注。

3)碱化尿液可选用5%碳酸氢钠125~250ml静滴,6~12h后可重复应用。

4)经上述处理仍然少尿或无尿者,可行血液透析等。

(6)维持血压,如出现休克,可选用阿拉明20mg 或(和)多巴胺20~40mg静滴。

(7)合并DIC的患者,应用肝素钠治疗,4000U/h (每毫克等于125U)静滴,以后1500U/h维持6~24h;低分子肝素治疗75~150IUAXa(抗活化因子X国际单位)/kg·d,一次或分两次皮下注射,连用3~5d。

(8)严重病例应尽早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9)防止应激性溃疡,可应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等。

(10)其他:四肢厥冷时要保暖,发热行物理降温(应用冰袋,切忌用酒精擦浴),呼吸困难或肺气肿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氧吸入等。

3.5 预防(1)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教育,对血液制剂的标签、血型鉴定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血标本标签正确地书写,仔细核对,严防任何差错。

(2)发血前仔细核对血液制剂血型、种类、剂量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与门诊号/住院号等。

(3)认真仔细地鉴定患者和献血者地红细胞ABO 及RhD血型,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4)尽可能对患者和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尤其是对经产妇和有输血史患者等。

4 细菌污染反应细菌污染常见细菌室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少数为革兰阳性杆菌等。

4.1 原因(1)由于贮血袋、采血器具和输血器具消毒灭菌不严。

③(2)献血者采血部位及患者输血部位的不洁和感染病灶。

I:(3)血液贮存过久及血液存放冷藏柜温度上升导致血液制I剂变质等。

③4.2 临床特点(1)轻者以发热为主。

③(2)重者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剂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部膜充血、烦躁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g 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亦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

在全麻下做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4.3 诊断(1)血袋中血浆混浊伴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现象、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

(2)取血袋剩余血液行涂片检查,如镜检见细菌则证明污染。

(3)对血袋剩余血液、患者输血后的血标本及输血时所用补液进行细菌培养。

(4)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可增多等。

4.4 治疗(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2)抗休克、防治 DIC和肾衰方法同前述。

(3)抗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几种抗生素。

须做到早期应用、足量,对肾脏有毒性药物应慎用。

待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选用对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4.5 预防(1)严格进行采血与输血器具的消毒。

(2)血袋在应用前应严格检查有无破损,仔细观察抗凝液的澄明度。

(3)应用密闭系统采血与输血器具。

(4)对于不能确保无菌状态的血液制剂@洗涤红细胞、低温保存红细胞等人最好能在制备后6h内输注完毕。

(5)血液制剂应存放在规定温度的血液专用冰箱内(全血、红细胞等存放在 4℃,血浆制剂存放在一20℃以下)。

血小板制剂应在22℃保存,应特别警惕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6)血液制剂从贮血冰箱中取出后应立即输注,且应在4h内输完,不得在室温久置。

(7)血液制剂从输血科(血库)发出前以及输注前应仔细进行肉眼观察A颜色、气泡、澄明度、溶血和凝块等情况,发现异常应停止发出或输注,并进行细菌学鉴定;倘若血袋有破损或封口有问题,血液制剂不得从输血科(血库)发出或输注给患者。

5 循环负荷过重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剂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