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组课设——基本模型机的设计(DOC)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机)
模型机详细介绍1. 模型机的结构模型机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数据总线、输入输出和时序产生器组成,模型机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机结构图(1)运算器。
运算器又由运算逻辑单元、数据暂存器、通用寄存器组成。
在图1模型机的结构图中,ALU、ALU_G和74299组成运算逻辑单元,其中ALU是由2个4位的74LS181串联成8位的运算器,ALU_G是ALU-G 实现用于控制ALU的运算结果的输出,74299用74LS299实现用于对ALU 的运算结果进行移位运算;数据暂存器在图1中由DR1和DR2组成,DR1和DR2都是用74LS273实现,它们用于存储运算器进行运算的两个操作数;通用寄存器在图1中由R0、R1和R2组成,R0、R1和R2都是用74LS374实现,它们用作目的寄存器和源寄存器。
(2)控制器。
控制器由微程序控制器、指令寄存器、地址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组成。
在图1中微程序控制器表示为MControl,它里面存放了指令系统对应的全部微程序,微程序控制器是由微控制存储器和3个138译码器实现(A138、B138和P138),用于产生控制信号来控制各个组件的工作状态;在图1中指令寄存器表示为IR,指令寄存器由一个74LS273实现,用于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在图1中地址寄存器表示为AR,地址寄存器由一个74LS273实现,在读取或者写入存储器时用于指明要读取或写入的地址;程序计数器在图1中由PC_G和PC组成,其中PC是由八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实现,用于产生程序指针pc的下一个值,PC_G由PC-G实现,用于存储程序的程序指针pc的值。
(3)存储器。
存储器在图1中表示为MEN,存储器用静态随机存储器6116实现,用来存储用户程序和数据。
(4)数据总线。
数据总线用于连接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等模块,数据总线由ccp_DataBus实现。
(5)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类似于键盘和显示器。
(6)时序产生器。
基本模型机的课程设计
基本模型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基本模型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会使用基本模型机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
3. 掌握基本模型机编程的基本语法和逻辑结构。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操作基本模型机,进行数据录入和程序执行。
2. 运用基本模型机编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编程技能。
3. 通过实践,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模型机的使用和编程,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模型机概述:介绍基本模型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内容:基本模型机的概念、发展简史、基本组成部分。
2. 基本模型机的硬件组成:详细讲解基本模型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计算机硬件- 内容: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组件及其相互关系。
3. 基本模型机的软件编程:学习基本模型机的编程语言及编程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 内容:编程语言基础、基本语法、逻辑结构及编程实例。
4. 基本模型机的操作与应用:掌握基本模型机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际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计算机应用- 内容:数据录入、程序执行、结果输出等操作步骤。
5.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基本模型机编程及操作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目录1、设计目的 (1)2、设计内容 (2)3、设计要求 (2)4、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 (2)4.1 数据格式 (2)4.2指令系统 (3)5、设计原理与电路图 (3)5.1总的逻辑框图: (3)5.2指令的具体分析 (4)6、微程序流程图、代码表 (5)6.1 微程序流程图: (5)6.2微指令分析 (5)7、系统调试情况 (6)8、参考文献 (6)1、设计目的1. 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 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2、设计内容1. 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 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 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2)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3)微程序流程图;(4)微程序代码表;(5)设计说明书及工作小结。
3、设计要求(1)对指令系统中的各条指令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占领周期与操作序列,以便确定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2)设计总框图草图,进行各逻辑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即初步确定数据通路,使得由指令系统所要求的数据通路都能实现,并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3)检查全部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确定所需要的控制点和控制信号;(4)检查所设计的数据通路,尽可能降低成本,简化线路,优化性能。
以上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方案。
4、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4.1 数据格式数据字规定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法,字长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其格式如下:4.2指令系统本实验设计使用5条机器指令,其格式与功能说明如下:IN指令为单字长(字长为8bits)指令,其功能是将数据开关的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
基本模型机的课程设计
基本模型机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本模型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基本模型机的编程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简单的程序。
3. 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模型机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基本模型机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编程思维,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基本模型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提高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3. 引导学生认识基本模型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合作意识逐渐增强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本模型机概述:介绍基本模型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及特点,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基本模型机的结构及功能:详细讲解基本模型机的各组成部分,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运算器等,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3. 编程基础:教授基本模型机的编程语言,让学生掌握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基本模型机的操作与编程实践: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基本模型机,编写简单的程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5. 基本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介绍:分析基本模型机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课时:基本模型机概述第2课时:基本模型机的结构及功能第3课时:编程基础第4课时:基本模型机的操作与编程实践第5课时:基本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介绍本教学内容基于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模型机的相关知识。
基本模型机课课程设计
基本模型机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模型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模型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模型机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了解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技能目标:–能够独立完成模型机的组装和调试;–能够运用模型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创新设计和制作具有功能的模型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模型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模型机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解释模型机的工作原理。
2.模型机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讲解如何制作模型机,包括选材、设计、组装、调试等环节。
3.模型机的应用案例:介绍模型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创新设计和制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制作具有功能的模型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模型机的原理、制作方法和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提高制作技能。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模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动手制作模型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模型机制作的相关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模型机制作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模型机的制作过程和应用案例。
4.实验设备:准备模型机制作所需的设备,如组装材料、工具等,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本科生课程实习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所在专业所在班级指导教师职称时间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题目 (2)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 (2)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 (2)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 (3)2、数据通路图 (4)3、微代码定义 (4)4、微程序流程图 (5)5、微指令二进制代码 (6)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 (7)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 (7)(1)接线图 (7)(2)写程序 (8)(3)运行程序 (8)四、总结 (9)参考文献 (9).一、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不见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认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课程实习将能在为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课程设计采用六条机器指令:IN(输入)、AND(与运算)、DEC(自增1)、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跳转),其指令格式如下:其中IN、DEC为单字长,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模型机包括六条指令,输入、与运算、自增、存数、输出、无条件跳转。
利用此模型机可完成两个数的与运算,一个数从键盘输入,另个数从内存中读取,再将运算结果自增1,把最后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并且将运算结果输出2、数据通路图3、微代码定义C字段A字段B字段4、微程序流程图控制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共三路分支。
5、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将流程图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表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1)接线图(2)写程序A、现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写入2816中。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模型机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模型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模型机的硬件组成,掌握各个组件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模型机的指令集,了解不同类型的指令及其执行过程。
3. 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解模型机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机进行简单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计算机硬件组成和性能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模型机程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课程,以模型机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硬件组成原理:介绍模型机的CPU、内存、I/O设备等硬件组件,讲解各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3章 计算机硬件组成- 内容列举:CPU结构、内存分类、I/O设备接口等。
2. 指令集与指令执行:讲解模型机的指令集,包括数据传输、算术运算、控制指令等,分析指令的执行过程。
- 教材章节:第4章 计算机指令系统- 内容列举:指令格式、指令执行、指令周期等。
3. 计算机层次结构与模型机:阐述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介绍模型机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内容列举:层次结构原理、模型机的作用、性能评估等。
4. 程序设计与调试:指导学生使用模型机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和调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第1组))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第1组)系别信息工程系班级计本061学生姓名刘根虎、都子卿、吴长鑫学号9、11、23 指导教师王健、李贞职称讲师、教授起止日期:2008年12月8日起——至2008年12月14日止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第1组)系别信息工程系班级计本061学生姓名刘根虎、都子卿、吴长鑫学号9、11、23 指导教师王健、李贞职称讲师、教授课程设计进行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任务下达时间:2008年12月5日起止日期:2008年12月8日起——至2008年12月14日止教研室主任李贞2008年12月3日批准一、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及依据查阅有关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材、实验指导书等资料,进一步熟悉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微指令的设计方法。
在掌握运算器、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器等部件的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部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为给定的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及要求1.认真阅读资料,掌握给定的机器指令的操作功能。
2.分析并理解数据通路图。
3.根据数据通路图画出给定的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
4.根据微指令格式编写每条机器指令对应的微程序,形成“二进制微指令代码表”。
5.全部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将微程序中各个微指令正确地写入E2PROM芯片2816中。
6.进行机器指令程序的装入和检查。
7.运行程序,检查结果是否和理论值一致。
8.IN、ADD、JMP指令为必做指令,另外新定义1条机器指令重复上述过程。
各组要求新定义的机器指令如下:9.STA和OUT指令为选做指令,供有能力的学生完成。
10.记录出现故障的现象,并对故障进行分析,说明排除故障的思路及故障性质。
11.独立思考,认真设计。
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12.认真书写课程设计说明书,避免相互抄袭。
三、对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内容、格式、字数的要求1.课程设计说明书是体现和总结课程设计成果的载体,主要内容包括:设计题目、设计目的、设备器材、设计原理及内容、设计步骤、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总结、设计小组评语、参考文献等。
计组课设——基本模型机的设计
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3 年01 月17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初始条件: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跳转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周一:熟悉相关资料。
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1设计的目的及设计的原理1.1课程设计的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1.2设计的目的1、掌握了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整的系统,构造成1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
计组模型机课程设计
计组模型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模型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模型机指令集进行基本的运算和数据处理;3. 掌握模型机的内存管理和程序执行流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模型机指令集和程序;2. 能够分析并解决模型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 能够运用模型机进行基本的算法实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计算机科技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2.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模型机的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理解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2. 模型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讲解模型机的五大部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功能;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3. 模型机指令集与编程:学习模型机的指令集,掌握基本指令的使用,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计算机指令系统4. 内存管理与程序执行流程:介绍模型机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分析程序执行过程;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存储器层次结构5. 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模型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6. 课程实践:分组进行模型机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计算机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2周: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模型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第3-4周:模型机指令集与编程;第5-6周:内存管理与程序执行流程;第7-8周:模型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9-10周:课程实践与成果展示。
基础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分析.doc
基础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南京晓庄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基础模型机械级专业课的设计与实施:ClassNo .计算机专业14班1班:14131521名称:尹玉香的学术头衔:姓名:学生编号:姓名:时间:12月10日,XXXX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该系统在掌握元器件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组成基本模型实验计算机。
2.设计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对机器进行具体调试,掌握整机软硬件组成的概念。
二、实验设备、装置和环境:DWCC——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ClassNo .计算机专业14班1班:14131521名称:尹玉香的学术头衔:姓名:学生编号:姓名:时间:12月10日,XXXX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该系统在掌握元器件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组成基本模型实验计算机。
2.设计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对机器进行具体调试,掌握整机软硬件组成的概念。
二、实验设备、装置和环境: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备注、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DWCC:在组件实验过程中,每个组件单元的控制信号都是通过人工模拟产生的,本实验将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每个组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实验计算机的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完成。
中央处理器从存储器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并通过一系列微指令从指令执行结束开始完成一个指令周期,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1)在前面的实验中已经详细描述了微控制器部分(2)主存储器的读、写和运行。
为了将程序或数据加载到主存储器的随机存取存储器中,并检查写入是否正确以及能否在主存储器中运行程序,必须设计三个控制操作微程序。
内存读取操作:在主清除开关切换后,当控制开关SWC和SW A设置为“0 0”时,内存写入操作:在主清除开关被切换后,当控制开关SWC和SW A被设置为“0 1”时,通过根据需要连接导线,然后按下“启动操作”开关,可以手动连续写入主存储器RAM。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本科生课程实习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所在专业所在班级指导教师职称时间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题目 (2)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 (2)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 (2)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 (3)2、数据通路图 (4)3、微代码定义 (4)4、微程序流程图 (5)5、微指令二进制代码 (6)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 (7)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 (7)(1)接线图 (7)(2)写程序 (8)(3)运行程序 (8)四、总结 (9)参考文献 (9).一、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不见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认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课程实习将能在为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课程设计采用六条机器指令:IN(输入)、AND(与运算)、DEC(自增1)、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跳转),其指令格式如下:其中IN、DEC为单字长,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模型机包括六条指令,输入、与运算、自增、存数、输出、无条件跳转。
利用此模型机可完成两个数的与运算,一个数从键盘输入,另个数从内存中读取,再将运算结果自增1,把最后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并且将运算结果输出2、数据通路图3、微代码定义C字段A字段B字段4、微程序流程图控制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共三路分支。
5、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将流程图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表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1)接线图(2)写程序A、现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写入2816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简单模型机设计课设
计算机组成原理-简单模型机设计课设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原理。
而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中,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机则是一项非常有益的任务。
本文将会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机为主题,讨论其组成原理和实现技术。
一、引言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机,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这个项目旨在模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能够执行一些基本的指令。
二、模型机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模型机的中央处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和控制其他部件的工作。
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成。
运算器负责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解析和执行指令,而寄存器则用于保存中间结果和控制信息。
2. 存储器 (Memory)存储器是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的部件。
在这个简单的模型机中,我们可以使用随机存储器 (Random Access Memory, RAM)来实现。
RAM 能够以快速和随机的方式读写数据,供CPU使用。
3. 输入输出系统 (Input/Output System)为了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模型机需要一个输入输出系统。
这可以包括键盘、显示器、磁盘驱动器等外部设备。
输入输出系统负责将数据从外部设备传输到存储器或CPU,并将结果从CPU传输到外部设备。
4. 总线系统 (Bus System)在模型机中,各个部件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和指令的传输。
总线系统提供了这样的通信渠道,以便不同的部件可以相互通信和交换信息。
三、模型机的工作原理1. 指令的解析和执行当计算机接收到一个指令时,控制器首先进行解析,并确定需要执行的操作。
然后,将指令传递给运算器进行计算或者传送到存储器读取相应的数据。
2. 数据的读写在指令的执行过程中,模型机可能会需要从存储器中读取数据,或者将计算结果写入存储器。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总线系统进行数据的传输。
微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的设计
本次设计任务:基本模型机设计
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基本模型机,实现基本的运 算功能和输入/输出功能。
设计要求
模型机应具有简洁明了的结构,易于 理解和实现;应能够实现基本的算术 运算和逻辑运算;应具有基本的输入/ 输出功能,能够与外界进行交互。
02
基本模型机概述
02
基本模型机概述
基本模型机定义及功能
万用表测量
通过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和 电阻等参数,验证硬件电路性 能。
逻辑分析仪
捕获并分析数字电路中的信号 ,定位硬件故障。
硬件仿真器
模拟硬件运行环境,进行硬件 功能验证和性能分析。
软件调试策略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调试器使用
利用调试器进行单步执行、断点设置等操作, 跟踪程序执行过程。
日志输出
在程序中添加日志输出语句,记录程序运行 状态和关键数据,便于问题定位。
意义
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微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坚 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目标与意义
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微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 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
兼容性测试
测试模型机在不同操作系统、编译器等环境 下的兼容性。
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基准测试
采用公认的基准测试程序,评估模型机的性 能水平。
稳定性测试
长时间运行模型机,观察其性能波动情况, 评估稳定性。
压力测试
模拟高负载运行环境,测试模型机在极端情 况下的性能表现。
兼容性测试
测试模型机在不同操作系统、编译器等环境 下的兼容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 1、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2、扩展8255并行口设计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0 年月日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硬件教研室2009年 9月 28 日课程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人们步入自动化、智能化的生活阶段。
本次课程设计课题是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它正体现了这一点。
利用CPU与简单模型机来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及实验中所学到的实验原理和编程思想,硬件设备自拟,编写指令的应用程序,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了一系列的指令功能,最终达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本次设计完成了各指令的格式以及编码的设计,实现了各机器指令微代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的应用程序。
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本课程设计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通过设计流程图,编写机器指令,微指令和控制信号程序。
首先向存储器(RAM)中装入数据和程序,然后检查写入是否正确,启动程序执行。
另外,还需设计三个控制台操作微程序:存储器读操作(READ),存储器写操作(WRITE),运行程序(RUN)。
以上各微指令设计完毕后,连接线路在ZY15CompSys12B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运行程序,并将实验结果显示输出。
这一课题的实现不仅使我们对各种微指令有了熟练的掌握,更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微指令,机器指令,READ,WRITE, RUN,ZY15CompSys12BB目录摘要 (III)1设计背景 (1)2设计目标 (1)3概要设计 (2)3.1设计目的 (2)3.2设计仪器 (2)3.3设计内容 (2)4详细设计 (8)4.1系统需求分析 (8)4.2系统目标 (8)4.3功能分析 (8)4.4详细步骤 (8)5总结 (12)参考文献(资料) (13)1设计背景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课和几次实验的学习,尝试设计六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完成由基本单元电路构成一台基本模型机,再经过调试指令和模型机使其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正常工作控制信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课程设计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项目名称: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们5 ________2014年6月13日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是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理解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整机的概念,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微程序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体会设计方案的优劣对性能发挥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践经验。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以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为平台设计完成。
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个微程序控制器。
2.设计给定机器指令系统以及微程序流程图, 按微指令格式写出微程序的为指令代码。
3.连接逻辑电路完成启动,测试,编程,测试, 效验和运行,并观测运行过程及结果。
4.将微程序控制器模块与运算器模块,存储器模块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
5.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机的数据通路。
6.通过在模型机上运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的控制机制。
7.按指定的应用项目进行汇编指令格式及功能设计,并设计相应的机器指令代码,按照模型机数据通路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功能的微程序.在PC机上编辑机器指令和微程序, 装载代码到TDN-CM++实验系统并运行,实现应用要求。
三、设计任务及分析:(1)设计任务:从输入设备读取数据X并将其存入以A为间接地址的内存单元,将X与Ro.寄存器中的内容Y执行X㊉J结果送到以B为直接地址的内存单元保存。
(2)分析:A:给Ro寄存器直接置入01H.B:从数据开关给间接地址为OCH的内存单元置数,(03H).C:给Ro中的内容取反,结果存在Ro中・D:将间接地址OCH中直接地址OEH中的内容(03H)放入DR1中,R。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机(正文)
模型机设计一、设计目的:1.掌握整机动态工作过程2.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构建指令系统3.组建模型机,编写应用程序进行调试二、设计器材: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套,排线若干。
三、设计要求:认真预习相关知识和内容,设计指令系统,编写微程序:(1)指令在8条以上(2)寻址方式包括: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3)数据由键盘输入(4)由数码管显示数据四、模型机结构:图1 模型机结构框图图1中运算器ALU由U7—U10四片74LS181构成,暂存器1由U3、U4两片74LS273构成,暂存器2由U5、U6两片74LS273构成。
微控器部分控存由U13—U15三片2816构成。
除此之外,CPU的其它部分都由EP1K10集成(其原理见系统介绍部分)。
存储器部分由两片6116构成16位存储器,地址总线只有低八位有效,因而其存储空间为00H—FFH。
输出设备由底板上的四个LED数码管及其译码、驱动电路构成,当D-G和W/R均为低电平时将数据总线的数据送入数码管显示。
在开关方式下,输入设备由16位电平开关及两个三态传输芯片74LS244构成,当DIJ-G为低电平时将16位开关状态送上数据总线。
在键盘方式或联机方式下,数据可由键盘或串口输入,然后由监控程序直接送上数据总线,因而外加的数据输入电路可以不用。
五、指令编码:表1 微代码表微地址(八进制)微地址(二进制)微代码(十六进制)00 000000 007F8801 000001 005B4202 000010 016FFD06 000110 015FE507 000111 015FE510 001000 005B4A11 001001 005B4C12 001010 014FFB13 001011 007FC114 001100 01CFFC20 010000 005B6522 010010 005B4723 010011 005B4624 010100 007F1525 010101 02F5C127 010111 018FC130 011000 0001C131 011001 0041EA32 011010 0041EC33 011011 0041FC34 011100 0041F335 011101 0041F636 011110 3071F737 011111 3001F940 100000 0379C141 100001 010FC142 100010 011F4145 100101 007F2052 101010 0029EB53 101011 9403C154 101100 0029E055 101101 6003C162 110010 0003C163 110011 0029F565 110101 B803C166 110110 0C03C167 110111 207DF870 111000 000DC171 111001 107DFA72 111010 000DC173 111011 06F3C874 111100 FF73C975 111101 016E10六、微程序本次课程设计我们组选择的第一个程序设计是实现输入一个一位十进制数,将其扩大5倍后以BCD码输出,程序段如表2所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 (1)1.设计目的及设计原理 (3)1.1设计目的 (3)1.2设计原理 (3)2.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3)3.指令系统及其指令格式 (4)3.1指令系统 (4)3.2指令格式 (6)4.微程序的设计及其实现的方法 (7)4.1微指令格式的设计 (7)4.2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 (7)4.3 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8)5.模型机时序分析 (9)6.指令执行流程 (11)7.源程序,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11)7.1 源程序 (11)7.2 程序的指令代码 (12)7.3微程序 (12)8.实现过程 (13)9.课程设计总结 (19)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陈千专业班级:物联网1103班指导教师:程艳芬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初始条件: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型机设计与实现报告(DOC)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题目模型机设计与实现2016 年6 月26日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模型机设计与实现设计目的:利用基本模型机的构建与调试实验,完整地建立计算机硬件的整机模型,掌握CPU的基本结构和控制流程,掌握指令执行的基本过程.设计任务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列任务)1.掌握CISC微控制器功能与微指令格式2。
设计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3.在TDN—CM+教学实验系统中调试机器指令程序,确认运行结果时间安排(集中时间)1.第18周周一(1-4):全体集中讲解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2。
第18周周一~周四(1—4):分班调试,撰写设计报告3。
第18周周五:验收及答辩。
具体要求1。
周一:熟悉任务,掌握设备2.周一:完成模型机的实验线路连接3。
周二:调试模型机,记录实验结果4。
周三:拟定课程设计报告大纲5。
周四、五:撰写并打印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签名: 2016年6月29日教研室主任签名: 2016年月日1.实验目的1。
1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1。
2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2.实验设备:2.1 TDN-CM+或 TDN-CM++教学实验系统一台。
2.2 PC 微机一台。
3.实验原理: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实验将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
本实验采用五条机器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前4位为操作码):其中IN为单字长(8位),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3 年01 月17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初始条件: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跳转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周一:熟悉相关资料。
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1设计的目的及设计的原理1.1课程设计的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1.2设计的目的1、掌握了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整的系统,构造成1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实验要求,规划读写内存、寄存器、数值计算等功能,并且编写相应的微程序。
用软件HKCPT的微单步功能观察指令运行状态,掌握微程序控制原理。
3、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具体上机调试各个模块单元以便进一步掌握整机的概念。
1.3设计的原理在各个模型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
而在真正的试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在本实验平台中,模型机从内存中取出、解释、执行机器指令都由微指令和与之相配合的时序来完成,既1条机器指令对应1个微程序。
2模型机的总体设计2.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1、简单的模型计算机是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微程序单元、堆栈寄存器单元、累加器、启停、时序单元、总线和存储器单元组成。
2、在模型机中,我们将要实现RAM的读写指令,寄存器的读写指令,跳转指令,ALU的加、减指令。
把通用寄存器作为累加器A们进行左、右移等操作指令,整体构成一个单累加器多寄存器的系统。
3、根据设计要求,对实验仪硬件资源进行逻辑组合,便可设计出该模型机的整机逻辑框图。
2.2模型机的逻辑框图3设计指令系统本实验平台内采用的是8位数据总线和8位地址总线,在设计指令系统时考虑有如下几种类型的指令和寻址方式及编码方式:3.1指令类型3.1.1算术/逻辑运算类指令如:加法、减法、取反、逻辑运算ADD A,Ri , SUB A,Ri3.1.2移位操作类指令带进位或不带进位的移位指令RRC A , RLC A , RR A3.1.3数据传送类指令CPU内部寄存器之间数据传递MOV A , RiMOV Ri , A3.1.4程序跳转指令跳转指令分为无条件跳转指令和有条件跳转指令。
可根据寄存器内容为零来标志(ZD)、有无进位来标志(CY),也可根据用户自定义标志。
JMP addr 无条件跳转JZ addr ZD=0 时跳转JC addr CY=0 时跳转JN addr 自定义3.1.5存储器操作类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
把内存某单元内容写入寄存器中或把寄存器中的内容写入存储器。
如: LDA addr (addr)->ASTA addr (A)->addr3.2操作数寻址方式及编码3.2.1直接地址寻址如:双字节指令LDA addr (addr)->ASTA addr (A)->addr第1字节操作码第2字节操作数地址addr3.2.2寄存器直接寻址指令字节中含有寄存器选择码,决定选择哪个寄存器进行操作。
如:单字节指令MOV A , Ri (Ri)->A单字节操作码与Ri选择码如:双字节指令MOV Ri ,#data data->Ri第1字节操作码与Ri选择码第2字节Data3.2.3寄存器间接寻址如:单字节指令MOV A ,@Ri (Ri)->ARi选择码操作码3.2.4立即数寻址如:单字节指令MOV A ,#data data->AMOV Ri,#data data->Ri第1字节操作码与Ri选择码第2字节Data4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4.1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在本实验平台的硬件设计中,采用24位微指令,若微指令采用全水平不编码纯控制场的格式,那么至多可有24个微操作控制信号,可右微代码直接实现。
如果采用多组编码译码,那么24位微代码通过二进制译码可实现n2个互斥的微操作控制信号。
由于模型机指令系统规模较小,功能也不太复杂,所以采用全水平不编码纯控制场的微指令格式。
4.2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每条指令由不超过4条的微指令组成,那么可根据下表组成每条微程序的首地址。
微指令的运行顺序为下地址确定法,即采用计数增量方法,每条微指令执行过后微地址自动加1,指向下下一条微指令地址。
例如:确定了一条程序的微程序入口地址位07H,那么当执行完07H这条微指令后微地址加1,指向08H微地址。
微地址寄存器由2篇74LS161组成,当模型机在停机状态下,微地址被清零。
当实验平台开始运行时,微地址从00H开始运行。
且00H放置一条取指指令,根据程序开始地址从内存中读出第一条指令。
4.3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在模型机中,用指令操作码的高4位作为核心扩展成8位的微程序入口地址MD0~MD7,这种方法成为“按操作码散转”(如下表所示)。
5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1、由于模型机已经确定了指令系统,微指令采用全水平不编码纯控制场的格式,微程序的入口地址采用操作码散转方式,微地址采用技术增量方式,所以可确定模型机中时序单元中所产生的每一节拍的作用。
2、在本实验中,由监控单元产生了一个PLS-O的信号来控制时序产生(如下图所示)。
PLS-O信号经过时序单元的处理产生了4个脉冲信号。
4个脉冲信号组成一个为周期,为不同的寄存器提供工作脉冲。
它们分别实现的功能是:(1)PLS1:微地址寄存器的工作脉冲,用来设置微程序的首地址及微地址加1.(2)PLS2:PC计数器的工作脉冲,根据微指令的控制实现PC计数器加1和重置PC计数器(跳转指令)等功能。
(3)PLS3:把24位微指令打入3片微指令锁存器。
(4)PLS4:把当前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微指令选通的寄存器中。
PLS1PLS2PLS3PLS46设计指令执行流程在每个系统中,一条指令从内存取出到执行完毕,需要若干个机器周期,任何指令周期中都必须有一个机器周期作为“取指令周期”,成为公操作周期。
而一条指令共需要几个机器周期取决于指令在机器内实现的复杂程度。
对于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在设计指令执行流程时,要保证每条指令所含有的微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还要知道总线IAB,IDB,OAB,ODB 仅是传输信息的通路,没有寄存器信息的功能,而且必须包证总线传输信息时信息的唯一性。
例如本次课程设计中用到的取值微指令、ADD 、JMP 、RRC 、MOVE 等指令6.1取值微指令的执行流程在模型机处于停机状态时,模型机的微地址寄存器被清零,微指令锁存器输出无效。
在处于停机状态时,脉冲PLS1对微地址寄存器无效,微地址寄存器保持为0。
脉冲PLS2对PC 计数器无效,同时PLS2把HALT=1打入启停单元中的运行状态寄存器中,把模型机置为运行状态,使微程序锁存器输出有效。
PLS3把微程序存储器00H 单元中内容打入微指令锁存器中,并且输出取指微指令。
PLS4把从程序存储器中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中。
在模型机处于运行状态时,脉冲PLS1将微地址寄存器加1,脉冲PLS2将PC 计数器加1,PLS3把微程序存储器中的微指令打入微指令锁存器并且输出。
PLS4把当前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当前微指令所选通的寄存器。
6.2 ADD 指令的执行流程例如:ADD A,Ri,该指令功能为(A)+(Ri)->A,需执行以下微操作:(PC)+1−−→−PCCKPC ;PC 加1,为取下一条指令字节准备 (A)−−−→−4,1PLS EDRDR1 ;累加器A 内容送ALU (Ri)−−−→−4,2PLS EDRDR2 ;寄存器Ri 内容送ALU (A)+(Ri)−−−−−→−0,1,2,3,,S S S S M Cn IDB −−−→−ERA X X ,1,0 A ;使ALU 执行加法,经IDB 送入A Cn 4+−−−→−-MO ALU ,CY ;据加法结果置进位标志(PC )−−→−-OPCIAB −−→−BUS OAB ;PC 计数器内容做访问内存地址 (RAM)−→−RMODB −−→−BUS IDB −−−→−PLSA EIR ,1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寄存器IR1. 此程序由四个微指令周期:1.PC+1为取下条字节准备,累加器A 内容送ALU 的DR1锁存器2.寄存器Ri 内容送ALU 的DR2锁存器3.ALU 将计算结果送累加器A ,据加法结果置进位标志CY4.取指微指令,从内存读出指令送指令寄存器6.3 JMP 指令的执行流程例如:JMP addr ,该指令功能为addr->PC ,需执行如下操作:(PC )+1−−→−PCCKPC ;PC 加1,为取下一条指令字节准备 (RAM)−→−RMODB −−→−BUS IDB −−→−PLSA IR2 ;取本指令第二字节IR2 IR2−−→−-OPCLAB −−→−BUS OAB ;由IR2内容形成转移地址送PC (PC )−−→−-OPCIAB −−→−BUS OAB ;PC 计数器内容做访问内存地址 (RAM)−→−RMODB −−→−BUS IDB −−−→−PLSA EIR ,1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寄存器IR1 此程序由两个微指令周期:1.PC+1从内存中取得指令第2个字节送入IR2.2.IR2内容形成地址转移到PC ,从内存中读出指令字节送指令寄存器。